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设计主要考虑知识、方法、情感三个角度。而这三个角度又是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的一个整体,是语文素质所包含的几个重要方面。在当前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情感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和课文、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既容易理解又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感悟,往往将文字美、人性美、自然美、道德美等等集中于一体。通过读写这些文章,要有意识的将学生引入情境当中,找到学生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共同点。有一个作家就曾指出,作者只是完成了书籍的一半,而另一半则需要读者来完成。这个完成其实就是暗示读者和作者直接的心灵沟通。当这些作品通过课文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时,要为学生构建想象力的空间,引导学生去用心体验书中作者的感受。另外,也要意识到,学生在读课文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种期待,想要知道课文中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因此,引导学生带着其期待进入课文,会顺利成章的将学生带入到课文当中,并且产生一种丰富的心理感受。而当这种心理感受和作者产生共鸣之后,就达到了一种良好的审美境界,这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感受。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最能产生心里共鸣的其实就是情感二字。优秀的作品总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露,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最能打动小学生那个稚嫩和单纯的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引入到这种情感当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说,小学课文中有一篇鲁迅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生活和鲁迅的童年去进行比较,让小学生们找找他们和鲁迅童年中一样的地方等,并且比比谁的童年更有趣。这样通过学生们的对比和发言,自然就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胜境当中去了,可以到达良好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又如小学课文中的朱自清的《背影》,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浓浓的深情。也可以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父亲,同样可以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胜境当中。再如小学课文中还有陆游的诗词,也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谈谈自己心中的边疆,谈谈自己对打仗的想象,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情感。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的作用其实就是要主动积极的为学生们创造情景,并让他们能够放开思维,畅所欲言。让学生们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究,自然而然的,情感的交流就会在阅读中出现。这样不但让小学生们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达到了对小学生真善美的情感培养,也为塑造小学生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用情感来感染学生
常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可能都会有一种体验,那就是学生经常会因为某个老师的喜欢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并尽力去学好它。这让人想起了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话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而教师又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教师去用爱心对待学生的时候,小学生们会由于老师的爱心而努力去学好这么课程。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老师自己的真情去打动学生,并融入到教学之中,这都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有重要作用。情感教育有时候并不完全是体现在教学生情感,有时候更重要的则是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示范,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譬如说,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们传递孔子的某些经典理念,就可以通过自己对这种理念的示范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三、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之间互相寻找心灵契合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就是听、说、读、写而已,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之中,这些被证明好的学习方法当然不能丢掉,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去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们必须要意识到一点,那就是整个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而是一个开放的思想空间。这就要求学生们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大量沟通、交流。通过相互的交流并寻找心灵的契合点,可以有效的形成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良好学习方式,并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对语文的学习也是一种追求情感的活动,而对于同一个课文来说,不同的个体之间肯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感受的差异还非常之大。而这种感受,也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因此更需要相互间的交流探讨。在这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并引导学生去积极交流自己的观点。这样小学生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达到知识、情感的双重提升。另外,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更像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去讨论,并且让小组成员去进行对课文的情感交流,才是更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新课标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语文本身就存在于生活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同时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真善美。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用最稚嫩最纯真的心里去感受人间的真善美,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塑造了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和课文、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既容易理解又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感悟,往往将文字美、人性美、自然美、道德美等等集中于一体。通过读写这些文章,要有意识的将学生引入情境当中,找到学生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共同点。有一个作家就曾指出,作者只是完成了书籍的一半,而另一半则需要读者来完成。这个完成其实就是暗示读者和作者直接的心灵沟通。当这些作品通过课文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时,要为学生构建想象力的空间,引导学生去用心体验书中作者的感受。另外,也要意识到,学生在读课文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种期待,想要知道课文中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因此,引导学生带着其期待进入课文,会顺利成章的将学生带入到课文当中,并且产生一种丰富的心理感受。而当这种心理感受和作者产生共鸣之后,就达到了一种良好的审美境界,这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感受。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最能产生心里共鸣的其实就是情感二字。优秀的作品总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露,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最能打动小学生那个稚嫩和单纯的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引入到这种情感当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说,小学课文中有一篇鲁迅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生活和鲁迅的童年去进行比较,让小学生们找找他们和鲁迅童年中一样的地方等,并且比比谁的童年更有趣。这样通过学生们的对比和发言,自然就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胜境当中去了,可以到达良好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又如小学课文中的朱自清的《背影》,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浓浓的深情。也可以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父亲,同样可以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胜境当中。再如小学课文中还有陆游的诗词,也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谈谈自己心中的边疆,谈谈自己对打仗的想象,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情感。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的作用其实就是要主动积极的为学生们创造情景,并让他们能够放开思维,畅所欲言。让学生们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究,自然而然的,情感的交流就会在阅读中出现。这样不但让小学生们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达到了对小学生真善美的情感培养,也为塑造小学生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用情感来感染学生
常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可能都会有一种体验,那就是学生经常会因为某个老师的喜欢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并尽力去学好它。这让人想起了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话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而教师又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教师去用爱心对待学生的时候,小学生们会由于老师的爱心而努力去学好这么课程。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老师自己的真情去打动学生,并融入到教学之中,这都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有重要作用。情感教育有时候并不完全是体现在教学生情感,有时候更重要的则是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示范,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譬如说,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们传递孔子的某些经典理念,就可以通过自己对这种理念的示范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三、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之间互相寻找心灵契合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就是听、说、读、写而已,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之中,这些被证明好的学习方法当然不能丢掉,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去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们必须要意识到一点,那就是整个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而是一个开放的思想空间。这就要求学生们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大量沟通、交流。通过相互的交流并寻找心灵的契合点,可以有效的形成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良好学习方式,并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对语文的学习也是一种追求情感的活动,而对于同一个课文来说,不同的个体之间肯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感受的差异还非常之大。而这种感受,也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因此更需要相互间的交流探讨。在这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并引导学生去积极交流自己的观点。这样小学生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达到知识、情感的双重提升。另外,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更像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去讨论,并且让小组成员去进行对课文的情感交流,才是更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新课标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语文本身就存在于生活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同时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真善美。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用最稚嫩最纯真的心里去感受人间的真善美,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塑造了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