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掌故的真实性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tio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林中的掌故传说,是武术文化的衍生物之一。一来传承了武术文化,二来对习武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三来替大家在茶余饭后打发了不少时光。
  只是武术自古多神化,言谈中人们又常常会不自觉地犯“捎东西捎少了,捎话捎多了”的老毛病,添油加醋,若主人公是自己所喜欢或所亲近的,便将其夸张到神乎其神的程度,而后面又不免有一己私心——跟着沾点“神”光,改善生活境况——于是,武林中以讹传讹的事历来极多。也许始作俑者只是偶然的一句话或一时兴之所至,但事情便渐渐走样,传来传去连始作俑者也信以为真。这就像新闻学上所说的“洞穴理论”,将一个人放在洞穴中,时间长了,他会将自己的影子当作另一个人。时间长了,这些由传说而造就出的“经典”居然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典籍中,闪闪发光,让人当作信史,当作论据,洋洋自得地夸耀着武术的全知全能,全不顾其思想“解放”到突破了人体局限的程度。


  以赫赫有名的八极拳大师吴钟为例吧,他的功夫没得说,堪称一流。但不知是后人的贡献,还是他自己的天才构想,在今天的资料中,有几件脍炙人口的轶事,细琢磨起来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有人说他曾“三闯浙江少林寺”,这便是妄谈令人生疑了,浙江压根儿就没有少林寺;有人说他闯的是“福建莆田少林寺”,乍听起来似乎还有些道理,但事实上这个以武闻名的少林寺,在康熙年间便由于搞“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而惨遭兵燹,和尚们死的死、逃的逃,谁还有胆气饿着肚皮守着木人木猴什么的等着几十年后吴钟来此一试身手?还有人说他曾与恂亲郡王比武,这也是不谙历史的“超现实主义”杰作。须知,当年清廷等级之森严,门户之分明,堂堂郡王不顾身份与一介平民比武,那是清朝律令、皇家规矩所绝对不能允许的——《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的事只能出现在戏谈里——没准儿这边比武未完,那边圣旨已下,将铁帽子王贬为草帽子民,更何况此王乃当朝皇帝雍正死敌。
  我说这些并非是刻意贬低吴钟,他在中华武术史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但他的地位不是靠着虚无缥缈的闯少林、胜亲王奠定的,而是他凭借高超的武功与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八极拳,开创了一个八极时代而扬名于武林之中,人们才去怀念他。
  具体到一个人,类似的夸张在武术史上也多不胜数,如“达摩面壁”、“踏雪无痕”、“旱地拔葱几丈”等等,都是胡吹滥捧的典型。混淆了黑白不说,更糟糕的是被一些愚昧的崇拜者当作了榜样,结果功夫没练成,却糟蹋了自己的身体,不是有的拳师因练什么掌功,结果练到手指变形、类风湿关节炎缠身,也不能如祖师爷开碑断石而惭愧不已吗?其实,何尝有过打断石碑的高手,充其量是先把石头砸酥了再下手,还不能用力拍,否则,小石头仍会毫不客气地让手变为烂肉饼子。还有人说他的祖师一个扫趟腿将一圈儿小臂粗的木橛子齐刷刷扫断,说得比刀还快。他怎么不想想,那需要何等的力量与速度,他祖师的腿得多硬才能做到。一百马力的电动机带动锋利的电锯抡起来砍那圈木橛子,也会因转不动而“烧机”,更何况肉体凡胎的人呢!以上种种传说,在科学蒙昧的时代出现尚有情可原,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消息闭塞,出现神奇的传说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今天再将这些大仙二仙的把戏当真事,就显得可笑可悲了。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武林中的“造神”运动仍未停止,似有意犹未尽之意,如前几年的老僧法师,虽然在仁人志士的齐心努力下,他的神话彻底翻船,但这并不意味着神化就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土壤,看看那些关于习武的广告吧,“神运”风采依然,“九阴白骨爪”与“降龙十八掌”比翼齐飞,双双把钱赚——金庸大侠著书立说的时候,也许并未想到,他的武侠小说也为某些“武林中人”找到了生财之路。
  武术的目标应是远大的,近几年来,武术进入奥运、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武林中人共同的渴望。但是,假如我们不能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武术,仅靠臆造的“英雄掌故”来唬人是无济于事的。□
其他文献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心中可能都会有一个看似简单而又不简单的问题:“怎样练太极拳?”这是摆在每一个欲深研太极功夫的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恐怕要以一生的时间去探求。  学练太极拳,若求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则每天坚持练十至二十分钟,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欲精研此技,则须时时、日日、月月、年年去摸索、琢磨。时下练太极拳的朋友不少,但误入左道旁门者甚多,为什么?王宗岳老先生早在几百年前就在
期刊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真髓。讨厌被形式所困的李小龙,舍弃了形式化的传统武术,而将自创的截拳道发扬光大。李小龙所说的截拳道是非常有哲理性的,它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一种概念。可是另一方面,在他遗留下来的6 000余篇笔记中,记载着大量的根据他自己的研究而创造出来的招式。在本应是“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中,不仅存在着严格的法则,也存在着根据这些“法”而创造出来的“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
期刊
古劳咏春拳反擒手法与其它咏春拳反擒手法相同,但少为人知,原因是本门一直没有公开设馆授徒。古劳咏春拳反擒制法即是本门各种对拆中手、身、步的整体灵变。在对拆中凭皮肤的感觉可知对方力点变化,借势借力反擒制,能达到跟手取力点的灵变,则本门二十多个散手动作可擒可制,可反擒制而还原。手的反擒制有三节变化,身步的运用是整体移动,可令对方背势。手、身、步变化如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以整对散,使敌终被我擒制。知其法者,
期刊
手挥琵琶,又名手挥琵琶势。此势象形取义,初看并无特别之处,待据理依法习练日久,工架意念呼吸完全融为一体,长身束势开合运化自如,再细细体味丹田内劲走向,自然觉出此势无穷奥妙。  此式单练可从起势开始,然后接左势。在套路中则由搂膝拗步定势,重心后移至右腿,坐稳,同时吸气。  重心后移时,右手由掌心向前之竖掌变为横掌,掌心转向左;手指由朝上变为向前;手臂放松伸直,不用力。在重心后移至右肩时向后发靠劲。单
期刊
《孙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它不仅在战争指挥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对于武术的发展也有过重要的指导意义。据说,当年在太极拳拳路的设计方面,便充分汲取了《孙子》中的很多作战理论,使太极拳成为一个技击性极强,且思路别致的优秀内家拳种。  本文试图通过展示太极拳所蕴含的《孙子》中的光辉思想,来反映太极拳理论中以兵法入拳法的脉络,从而提高对于太极拳技击理论的认识。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
期刊
少年才俊  霍梦魁先生(1890~1962年),河北省清河县前倪家村人,自幼跟武派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之徒、其姐丈葛显斋学拳。葛先生与霍师为同乡,其父葛老泰自幼习武,是八方捶名家,人称“拳打南北二京,脚踢运河两岸”。  霍梦魁与葛显斋先生虽为郎舅关系,但年龄相差较大,是自幼随葛先生学拳的。葛先生在清河授徒甚多,弟子中要数霍梦魁习拳最为刻苦,耕读之余,日夕揣摩,就连到牛棚喂牛、在田间浇水等待井水充
期刊
八卦掌是融养生、技击于一体的拳术。在修身、养生方面极有价值。在技击上也威力卓著。这十招乃八卦门不传之秘“七十二招”中所载(以后本刊将陆续刊发,习八卦掌法者请留意)。  笔者早年在北京追随恩师、八卦掌第三代名家郭古民先生学掌法,其中七十二招便是得之于郭古民先生。郭先生于1968年逝世后,我又跟其师弟李子鸣,弟子王其昌和刘介民学艺和消化所学。由于又得到了三位先生的栽培,使我进一步领会了七十二绝招的练法
期刊
肌松力棚是大成拳矛盾桩桩法训练后产生的动感效应。笔者师从于李照山先生后,方得以领略其要旨。现将矛盾桩肌松力棚训练法简介如下:  站桩时要做到周身肌肉放松,尤其是肩部、两臂,但要松而不懈。在松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强大的劲。如何才能做到松呢?此时应心态舒静、周身松沉,而又感到身前如有一壮汉,意念中无论该壮汉如何推、拉、砸、挑我胳膊,均不为之所动,此为大成拳“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砸之不落、挑之不起”的意念
期刊
中国武术中的“刁”、“拿”等技法是区别于“洋拳”的技击手法。中国武术要发展,就必须大胆试用这些传统技法,改进赛制,提高武术散手的实用性、观赏性、刺激性,通过占有体育市场份额,走职业化道路。本文就武术散手的发展,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愿与武术界同仁商榷。  武术的价值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一个普遍规律,即社会需要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第一要素。武术之所以经历几千年而不衰,就在于社会需要它,它对中华民族的繁
期刊
二十四、挑刀落劈势。  二十五、挑刀平搠刀势:1.双足前行2~3步,两手持刀,以刀背向上挑起,约至头高而止;步行不停,前跨一大步,两手合从上向前下方持刀落劈(步快可连续上挑下劈两次),刀锋低于膝部,定势为马步沉空势;  2.势动不停,双足前行。同时向上挑刀约至脸高而止,并迅速跨进一大步,以拧身蹬后腿所发之劲力,双手持刀以刀锋平行向身前上方搠刀冲刺;刀身平置,刃锋略高于胸部。此曰:搠喉截气(断劲)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