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极端的悲剧事件给当前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理当让我们更加关注和重视师生关系的处理。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构建正常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师生关系;良师益友;热爱;尊重;沟通;补救
2015年12月4日上午8时许,湖南邵东县发生一起凶杀案。邵东创新学校班主任滕某在办公室、约谈学生龙某及其家长时,被龙某持水果刀杀害。此则消息一经曝出,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迅速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骂声、批判声不断。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本该是最真挚、最深厚、最亲密的一种情感,但为何会出现这种极端的悲剧事件?尽管这只是个案和特例,尽管对于诱发和导致这起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我们尚不清楚,但可以断定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这起事件绝不是一时偶然的意外,而是矛盾不断积聚、量变导致质变的必然结果。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剧变,而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这起极端的事例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理当让我们对表面上一片太平的师生关系引起高度的警醒,更加关注和重视师生关系的处理。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蘇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千百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速度。因此,建立健全的并符合时代要求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界一项重要的任务。
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探索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紧张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关系,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着一切,学生完全成为一个被改造、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是储存知识的容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老师习惯对学生发号施令,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抵触、师生关系紧张和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要打击报复,而老师则粗暴地采取不让上课、赶出教室、交学校处理、请家长等手段。这样的事情、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并时有发生。如“女学生被批后持热水泼教师”事件,湖北省重点中学女教师与女生互殴等一系列事件让人目不暇接,耳不忍闻。
(二)师生关系颠倒
随着社会平等、民主等概念的形成,以及对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发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受到了批评,出现了以儿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在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确立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发展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有些教师不但不敢批评教育学生,还要想方设法取悦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教育学生时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在学生面前说一句重话,生怕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于是教师成为学生背后时有时无的帮助者。
(三)师生关系陌生
师生间本应该是亲密无间,可是现实中师生间好像有堵墙,学生从进校入班一直到放学,都有一套自己并不认可的规律束缚着他们,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学生也不愿和老师交往,见到老师不愿打招呼,学生有心事不愿找老师谈,有困难不愿找老师帮。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必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而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以上几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象的出现,使我们广大教师不得不正视这样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构建正常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障
在中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强调的是一种“师徒如父子”的从属关系,戒尺或教棍成为执行这种教学理念最常见的管理工具,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是学术的象征和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但随着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比过去已日益强烈;随着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信息的快速交流,学生学习的途径不断拓宽,教师知识的权威性受到置疑,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早已逐渐被学生占领。
三、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所以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也是因为这样,有些家长对孩子越来越溺爱,对他们是有求必应,甚至不要也给的溺爱态度,从而致使一部分孩子娇纵,自主能力差,需要越来越多甚至难以管教。对于这些孩子的些许问题,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引导他们,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们相交,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作他们的良师益友。
首先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等,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我校要求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该班学生档案并全面家访,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在学校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他们每天嘴里喊着爱学生,可问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或家庭背景时却知之甚少,在我看来,这样的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这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爱的共鸣呢?因此,爱学生就会全面深入的去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其次要热爱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跨时代的学生,注重感觉和情感,渴求得到理解,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架“天平”,权衡着老师爱心的走向和多少,这是一种细致但却很重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这种情感,才会向老师打开闭锁的心扉,犹如朋友、家人般倾诉自己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从而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成功的教师总是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面对着绝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格外关心,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多次看到,学生毕业离校后,一有时间便回母校找老师叙旧,每逢老师的生日,常有毕业后的学生聚集为可亲的老师庆生。
第三要给学生以尊重,公平对待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甚至走向极端。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一句挖苦嘲笑,可能给他带来终身的屈辱;一句无意识的话,可能会给他一生带来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真情公平地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不说任何傷害他们自尊的话语,尤其是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我们应付出更多的热情,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怀,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勇气和力量,切实帮助他们,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我校曾有这样一位教师,无论是当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都是非常负责任,每天早到晚回,在教室、年段室时时可见她的身影,可谓全身心投入工作,但考试成绩却不尽人意,更有甚者,全班同学竟联名上书学校,要求更换班主任。究其原因,这老师与学生间没有共同语言,她走不进学生的心里,不善于与学生沟通,与学生隔阂越来越深。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老师要以真诚之心、朋友之意,引发学生情感;用师爱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这里包括教师的理解能力、民主作风和启发引导的功夫,善于理解学生的感情,才能产生心理共鸣;善于启发引导,才能使学生更加开窍;有民主作风,才能使师生以诚相待,敞开心扉沟通。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心理沟通的规律,并在交往中把握条件和机会,与学生深入地交往和沟通,把师生关系推向良好和谐。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补救
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足,这是正常现象,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总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失误。这些失误给人警醒,催人思考,教人反思。我们在回首自己的教育工作时,总能发现一些仓促或一时急火攻心而导致的、可以避免的遗憾。如果经常反思,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少犯类似的错误,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下,也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尽量挽回造成的影响。批评学生,恐怕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避免的,没有批评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我们有时却只注重批评的过程而忽略了批评带来的后果。我们往往是说过就算,很少观察学生的感受,由此造成的许多冤假错案,如果不及时拨乱反正,其影响是深远的。一些媒体上经常报道,有学生因为教师的批评而做噩梦,严重的还患上忧郁症,甚至有因为教师的一句不合适的话而自杀的。这些都足以感觉到批评的负面作用。但倘若寄希望于每个教师都有极高的教育艺术性,既教育了学生,又让学生乐意接受,这也是不可能人人做到的,老师也是个普通的人,在教育教学中也会说错话,最重要的是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将失误减少到最小程度。如果说师生间关系不融洽,是否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失误的时候,坦诚地向学生表示自己的歉疚,及时补救,不把一时的草率变成埋藏在学生心中的仇恨的种子,妙手回春,这样会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各种文化、各种思潮、各种时尚相互撞击的复杂时代,多元的信息既充实着学生的头脑,亦迷惑着他们的思维。面对着父母离异、家庭重组,孩子们感到爱的失落;面对着考试竞争,学生们感到压力重重。他们难以正常的享受到孩童应该享受到的天伦之乐以及自由,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们应该有能力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总是经常问自己:这个学生的行为是否有其心理原因,如果有,是什么,怎样解决。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可避免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简单化。有一位学生,经常偷偷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年轻的班主任拿他没办法。后来我通过调查了解到这学生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信奉棍棒出孝子,其管教孩子非打则骂,孩子特别没有安全感,唯有刀具随身心里才会踏实,了解了这些情况,通过与家长三番五次的沟通,家长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孩子渐渐走出心理阴影,融入班集体,也变得阳光自信了。
六、不断完善自我,尽显人格魅力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要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关键是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和能力。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还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提高自我修养,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解剖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其次还要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严于律已,防止意气办事。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总之,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多的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平等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蹲下来与学生说话”,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师生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小,师生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相信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能促进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良师益友;热爱;尊重;沟通;补救
2015年12月4日上午8时许,湖南邵东县发生一起凶杀案。邵东创新学校班主任滕某在办公室、约谈学生龙某及其家长时,被龙某持水果刀杀害。此则消息一经曝出,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迅速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骂声、批判声不断。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本该是最真挚、最深厚、最亲密的一种情感,但为何会出现这种极端的悲剧事件?尽管这只是个案和特例,尽管对于诱发和导致这起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我们尚不清楚,但可以断定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这起事件绝不是一时偶然的意外,而是矛盾不断积聚、量变导致质变的必然结果。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剧变,而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这起极端的事例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理当让我们对表面上一片太平的师生关系引起高度的警醒,更加关注和重视师生关系的处理。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蘇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千百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速度。因此,建立健全的并符合时代要求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界一项重要的任务。
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探索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紧张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关系,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着一切,学生完全成为一个被改造、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是储存知识的容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老师习惯对学生发号施令,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抵触、师生关系紧张和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要打击报复,而老师则粗暴地采取不让上课、赶出教室、交学校处理、请家长等手段。这样的事情、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并时有发生。如“女学生被批后持热水泼教师”事件,湖北省重点中学女教师与女生互殴等一系列事件让人目不暇接,耳不忍闻。
(二)师生关系颠倒
随着社会平等、民主等概念的形成,以及对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发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受到了批评,出现了以儿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在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确立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发展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有些教师不但不敢批评教育学生,还要想方设法取悦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教育学生时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在学生面前说一句重话,生怕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于是教师成为学生背后时有时无的帮助者。
(三)师生关系陌生
师生间本应该是亲密无间,可是现实中师生间好像有堵墙,学生从进校入班一直到放学,都有一套自己并不认可的规律束缚着他们,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学生也不愿和老师交往,见到老师不愿打招呼,学生有心事不愿找老师谈,有困难不愿找老师帮。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必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而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以上几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象的出现,使我们广大教师不得不正视这样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构建正常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障
在中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强调的是一种“师徒如父子”的从属关系,戒尺或教棍成为执行这种教学理念最常见的管理工具,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是学术的象征和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但随着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比过去已日益强烈;随着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信息的快速交流,学生学习的途径不断拓宽,教师知识的权威性受到置疑,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早已逐渐被学生占领。
三、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所以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也是因为这样,有些家长对孩子越来越溺爱,对他们是有求必应,甚至不要也给的溺爱态度,从而致使一部分孩子娇纵,自主能力差,需要越来越多甚至难以管教。对于这些孩子的些许问题,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引导他们,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们相交,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作他们的良师益友。
首先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等,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我校要求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该班学生档案并全面家访,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在学校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他们每天嘴里喊着爱学生,可问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或家庭背景时却知之甚少,在我看来,这样的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这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爱的共鸣呢?因此,爱学生就会全面深入的去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其次要热爱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跨时代的学生,注重感觉和情感,渴求得到理解,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架“天平”,权衡着老师爱心的走向和多少,这是一种细致但却很重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这种情感,才会向老师打开闭锁的心扉,犹如朋友、家人般倾诉自己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从而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成功的教师总是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面对着绝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格外关心,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多次看到,学生毕业离校后,一有时间便回母校找老师叙旧,每逢老师的生日,常有毕业后的学生聚集为可亲的老师庆生。
第三要给学生以尊重,公平对待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甚至走向极端。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一句挖苦嘲笑,可能给他带来终身的屈辱;一句无意识的话,可能会给他一生带来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真情公平地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不说任何傷害他们自尊的话语,尤其是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我们应付出更多的热情,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怀,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勇气和力量,切实帮助他们,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我校曾有这样一位教师,无论是当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都是非常负责任,每天早到晚回,在教室、年段室时时可见她的身影,可谓全身心投入工作,但考试成绩却不尽人意,更有甚者,全班同学竟联名上书学校,要求更换班主任。究其原因,这老师与学生间没有共同语言,她走不进学生的心里,不善于与学生沟通,与学生隔阂越来越深。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老师要以真诚之心、朋友之意,引发学生情感;用师爱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这里包括教师的理解能力、民主作风和启发引导的功夫,善于理解学生的感情,才能产生心理共鸣;善于启发引导,才能使学生更加开窍;有民主作风,才能使师生以诚相待,敞开心扉沟通。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心理沟通的规律,并在交往中把握条件和机会,与学生深入地交往和沟通,把师生关系推向良好和谐。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补救
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足,这是正常现象,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总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失误。这些失误给人警醒,催人思考,教人反思。我们在回首自己的教育工作时,总能发现一些仓促或一时急火攻心而导致的、可以避免的遗憾。如果经常反思,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少犯类似的错误,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下,也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尽量挽回造成的影响。批评学生,恐怕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避免的,没有批评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我们有时却只注重批评的过程而忽略了批评带来的后果。我们往往是说过就算,很少观察学生的感受,由此造成的许多冤假错案,如果不及时拨乱反正,其影响是深远的。一些媒体上经常报道,有学生因为教师的批评而做噩梦,严重的还患上忧郁症,甚至有因为教师的一句不合适的话而自杀的。这些都足以感觉到批评的负面作用。但倘若寄希望于每个教师都有极高的教育艺术性,既教育了学生,又让学生乐意接受,这也是不可能人人做到的,老师也是个普通的人,在教育教学中也会说错话,最重要的是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将失误减少到最小程度。如果说师生间关系不融洽,是否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失误的时候,坦诚地向学生表示自己的歉疚,及时补救,不把一时的草率变成埋藏在学生心中的仇恨的种子,妙手回春,这样会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各种文化、各种思潮、各种时尚相互撞击的复杂时代,多元的信息既充实着学生的头脑,亦迷惑着他们的思维。面对着父母离异、家庭重组,孩子们感到爱的失落;面对着考试竞争,学生们感到压力重重。他们难以正常的享受到孩童应该享受到的天伦之乐以及自由,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们应该有能力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总是经常问自己:这个学生的行为是否有其心理原因,如果有,是什么,怎样解决。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可避免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简单化。有一位学生,经常偷偷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年轻的班主任拿他没办法。后来我通过调查了解到这学生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信奉棍棒出孝子,其管教孩子非打则骂,孩子特别没有安全感,唯有刀具随身心里才会踏实,了解了这些情况,通过与家长三番五次的沟通,家长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孩子渐渐走出心理阴影,融入班集体,也变得阳光自信了。
六、不断完善自我,尽显人格魅力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要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关键是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和能力。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还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提高自我修养,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解剖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其次还要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严于律已,防止意气办事。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总之,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多的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平等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蹲下来与学生说话”,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师生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小,师生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相信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能促进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