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象入手解读古典诗歌哲理意蕴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ly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大多以写景状物,抒情感怀为主,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是由诗歌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然而,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这样的一些作品,在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之中,传递出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照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对人生的独到体悟和对宇宙的哲理思考,用理性视角在诗歌中开拓出一个丰富而深邃的艺术新境界。这类富含哲理意蕴的诗歌,我们在诗歌学习中应当予以关注和探究。
   所谓诗歌的哲理意蕴,指的是作者蕴含在诗中的对于宇宙,对于人生所具有的意义和规律的思考,这种意义和规律往往超越了诗歌的具体形象,而带有了普遍适用的哲理意义和永恒的心理价值。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寓示着新生事物蓬勃向上、必将取代旧的事物的道理。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出了正义所向,不可阻挡之势。这些富有哲理的诗句,将理性思索寄寓在具体的事物当中,通过艺术形象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体现了一种思维的深度。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忌说理。然而在创作中,诗人为什么敢于用理性思考来表现诗歌的旨趣呢?原因在于: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谈,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又是文学家的主观创造,是文学家根据自身对生活的理解,按照生活本身的形式,创造出超越生活之上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中的形象必然带有作家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独到的理性认知。诗歌是用形象思维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的,诗人创造的形象是和他的思想倾向分不开的。当诗人从现实的场景中选取材料,构思成诗歌形象的时候,他的世界观就成为形象的积极的评价者和组织者,并且构成形象的思想内容。因此,诗中的形象已经包含了作者的美学加工、思想评价和情感渲染。诗歌创造形象的过程,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形与神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是这种认识深化的具体表现。由此观之,在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思想不应当是对立的,它们都是从生活中产生,并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形象与思想的高度融合,感觉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高度结合,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诗忌说理,指的是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诗歌创作中的形象思维,排斥的只是抽象的说理议论,若能“景入理势”,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让读者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样诗中包含的哲理思想也就具有了形象的特点。通过形象思维来进行构思和表现的哲理,比一般的用逻辑思维来表现的抽象的说理,就具有了更为丰富而深广的内容,更为含蓄而又令人回味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容易产生让读者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对生活规律性的认识经过在具体的场景描述当中提炼之后,超越了诗歌的感性内涵,进入一个引人思索、耐人寻味的艺术新境界,使诗歌具有了很强的理性美。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景中寓理,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此外,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对前两句所描绘的感性形象的理性认识,是从客观世界提炼出来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诗。这类现象还可以在其他诗歌中找到明证。
   这类富含哲理意蕴的诗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哲理蕴含要以形象为基础,诗中所隐含的诗人的意志、意念、概念和思考,都必须建立在诗歌的形象之上。脱离了诗歌的形象来谈哲理,就会失去诗歌的独特魅力。二、诗歌的哲理意蕴必须是诗人个人的独特感受且要富有个性化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一般形式的表现。诗歌的这种哲理阐发是诗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而独特”的感受,它不是某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和具体的生活现象,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融和在一起,因此,这种蕴含的哲理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充满了生动的色彩和展现出鲜活的生命。三、诗歌的哲理不是直白的,“理”不直说,诗人并没有明确点出哲理,而是寄寓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言说当中,这是一种隐含性的表达,要借助读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才能品出其中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总之,诗中包含的哲理意蕴要以形象和情感为基础,而形象和情感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又由于蕴含哲理而得以丰富和深化。
   诗歌的这种哲理蕴含对其艺术表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突破了诗歌写景抒情的基本框架,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内涵,开拓了一个更为深邃而高远的艺术新境界,使这些哲理成为我们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普遍认识和永恒价值。这类蕴含哲理的诗歌,闪耀着思想的火花,以形象的语言道出了生活的真谛,揭示出自然和人类社会普遍的真理,催人奋进,予人智慧,引人深思。鲜明的主题,隽永的诗味,深刻的哲理高度融合在一起,使这些诗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学生的软肋。作为老师,当你费尽心思将各种写作的技巧方法传授给学生,期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时,却发现学生依然无话可说、无法可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与既定的目标相去甚远,结构混乱,语言干瘪,有的甚至还不如讲解之前的水平,变成了邯郸学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经过认真分析,我发现问题出在写作方法的传授上,因为老师所教的写作方法往往是割裂开的,每次作文课讲解的层面都是不同的,学
期刊
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所依据的法则。随笔写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也必然有自己所遵循的法则,那么,随笔写作教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放手性原则  传统写作教学过于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制订题目,确立体裁、字数,到评价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写什么、怎样写
期刊
随笔,是指作者真实地记录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的文字。随笔是个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个性的表现舞台,常常流露出一种自然美。在写作中,它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写作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日记   日记就是对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进行记录,有的兼记感受。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因此,可以记事、写人、状物、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
期刊
语文是什么?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一部分人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另一部分人认为,语文教材中不少选文属于思想教育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或论说文,它必然要担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因此,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主要属性。有的折中,认为两者兼而有之。有的又提出文学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性、基础性、螺旋性、直线性、运用
期刊
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即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反复学习、操作,使之具有阅读和写作的特长或技能。语文教学的这个目标决定它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练”,让学生在练中掌握技能,具备特长。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呢?   一、从精读课文做起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加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经过初中和小学阶段的读背积累,到了高中,学生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因此高
期刊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可能个个都优秀,没有学困生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学困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所占比例太大,影响很大,就会对班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班级教学质量、育人环境,给整个学校教学也会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该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笔者简述一下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学习态度   针对学困生学习
期刊
“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老师的这句话概括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中,阅读多流于形式,它仅仅是老师“讲解”课文的引子,是课堂的一个程序,一篇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真正的让阅读教学抢占课堂主阵地,是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可供参考的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在教学实际中
期刊
随笔评改课课时,一般以独立的一课时为宜,也可酌情增加课时量。这主要是基于课堂讨论这一部分,这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阐述。随笔评改课要及时,最好是在随笔写作的同周内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方便教师的指导。随笔评改不同于作文修改。“评”即品评、鉴赏,“改”即修改、润色。   评改之前要收集典型随笔备用并让学生明白:1.评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2.评改是提高写作能力和
期刊
前些年60分的高考作文就已经是重中之重了,更何况从今年起提升到70分了呢?这样看来,作文教学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但从当前教学实际来看,作文质量差、速度慢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年高考后,众多的名师都会根据阅卷情况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但年年岁岁试题不同,岁岁年年问题一样。   所以,新课标下加强作文教学就极其必要了。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把创作分三个时期:一是积累素材期,二是构思或酝酿作品期,
期刊
现今应试教育的樊篱,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的被动写作,感情虚假的无病呻吟等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学生怕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然而“文有定则”,意谓写作虽难,但有规律可循,因而运用一些方法、招数,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和技巧写出较好的作文很重要。   一、模仿课文,淡化难度   “作文难”,是事实,学生怕作文。如何来转化这个难题呢?我认为:要降低写作难度,可以先从模仿出发。教学时,以课文为范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