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纪念馆承载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很多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国红色旅游胜地,甚至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形象窗口单位。红色文化纪念馆肩负着宣传教育窗口的历史使命,作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者,本文结合打造优质教育服务纪念馆提出几点思考并进行对应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纪念馆;情感共鸣;优质服务;宣传教育
1 纪念馆文化产业存在的现状
在众多种博物馆中,纪念馆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它既发挥着文物收藏的职能,也具备进行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职能。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纪念馆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地位也愈发凸显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念馆文化产业,尤其是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愈加迅速,很多纪念馆文化中赋予了更多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在这种精神内涵的指引下,我们的红色文化也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种作用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纪念馆文化产业的发展。
2 情感共鸣是纪念馆需要建立的“心灵传导”方式
2.1 情感共鸣来源于红色文化的传承
观众和纪念馆是不能分割独立存在的,建立“心灵传导”需要纪念馆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场馆特色,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这其中既包括红色场馆旧址的物质形态,也包含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和无数社会精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纪念馆可以通过立体化的展陈、沉浸式的讲解、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动,引导参观人群深刻感受到场馆独特的红色内涵,同时借助这种情感共鸣从内心深处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在心中释放出来的激荡灵魂、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在思想上体验一次全新的升华。
在此过程中,纪念馆通过情感共鸣这种“心灵传导”方式将革命精神内涵与英雄主义情怀以更立体、更亲和的方式展现在受众的面前,也将“爱国主义”思想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大家由内而生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共鸣具备了巨大的感召力。精神层面上的感触折射到物质生活中,会将内心深处的撼动升华成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动力。当然,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建立在以重温历史及英雄事迹的基调上,但是其勾勒的民族革命过程却彰显了民族历史的红色风采。
通过纪念馆营造的这种情感共鸣的氛围,能帮助观众理解纪念馆的文化内涵,理解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动力的来源,是纪念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核。
2.2 情感共鸣来源于共同的民族记忆
中华民族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缩影,饱含了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艰难困苦,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历史底蕴。在这种文化积淀中,我们能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代表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或者重大转折中找到共同的民族记忆,而纪念馆文化所传承的红色精神,正是来源于这种共同的民族记忆,就是积极向上的能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所谓观史思今知进退,由纪念馆文化中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唤醒的是关于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一种内在的由感情共鸣上升到精神上的信仰。
2.3 建筑形象和情感表达
建筑形象中一般蕴含了城市的地域风情或者文化密码。基于这些因素,为了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要建筑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
纪念馆建筑形象中要蕴含更多的情感表达,就要将情感渗透到建筑实体中去,通过整个现实载体的承载,而满足人们对审美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如果是革命遗址类的纪念馆,更要从遗址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承载的历史意义出发。由于红色纪念场馆本身还原了先辈们活动或奋斗的场景,红色遗址遗迹本身见证了、参与了红色历史人物的光辉活动,因而对当代参观者能够提供无法替代的空间感和历史感,在情感表达上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必然也是无法替代。
3 观众心理分析是纪念馆制定“精细化服务”的基础
对观众的心理活动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调查问卷,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众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以探讨有关心理活动规律和偏好的方法。一座纪念馆,无论他的定位与风格如何,都需要在了解观众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和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观众的满意度。
3.1 观众的兴趣点取决于参观的动机和目的
观众参观纪念馆的目的不外乎是接受文化的熏陶、学习教育、旅游打卡之类,不同的兴趣点,所关注的服务需求亦不同。2019年,笔者曾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发放调查问卷743份,有效回收732份,在对参观动因和目的的调查中,了解党史知识的观众占31.42%,接受党性教育的占25.14%,家庭亲子教育的占21.31%,缅怀革命先烈的占13.52%,旅游观光打卡的占4.23%,鉴赏馆藏文物的占2.32%以及学术研究交流的占1.09%。在占比0.96%的开放项中,回收文字数据4条,分别是“亲子游”“路过看看”“红色圣地播火者”和“进行志愿者服务”。
参观兴趣指的是观众参观纪念馆的心理兴奋点。通过调查问卷,掌握观众参观目的构成,才能更有效地为占比高的那类观众制定更为精准的教育内容,向占比低的那类观众释放出更有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活动信息。
3.2 观众的获得感取决于展陈的信息刺激
观众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的产生来自陈展信息的刺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观众对场馆中印象最深的展陈内容排名,利用展品关注度制定相关线上线下教育内容,通过大量观众感兴趣的信息的刺激,观众产生纪念馆“挺有意思”“我能看懂”的念头,让观众有更多获得感,从而达到精细化服务的目的。特别是应当发挥好红色场馆“镇馆之宝”的特殊作用,以各种形式,面对各类人群,讲好、讲透“镇馆之宝”的故事,让纪念馆的红色文化精神得到提煉,其宣传教育效果更是锦上添花。 4 打造纪念馆优质教育服务的措施
纪念馆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打造优质的教育服务,面对越来越多的纪念馆以免费开放的形式接受观众的参观,而观众受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采取有效措施抓住观众心理,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于打造纪念馆的优质教育服务已越来越重要。以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为例,可以采取以下系列措施。
4.1 锻炼队伍,打造优秀宣传教育团队
要打造高素质的宣传教育团队,首先要提高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因此,纪念馆要制定优秀讲解员的孵化模式。在红色文化纪念馆中,讲解员除了应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还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有十分成熟的宣教部讲解员培养模式。首先是以学促进。为新入职的讲解员制定学习规划,列出阅读书单,把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读懂、吃透。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馆藏12万件/套革命文物和展陈的内涵和价值,提炼讲解内容,完善知识储备。安排馆内党史研究专家定期辅导,答疑解惑,让讲解员不止于“讲”,而为“解”。其次是以考促练。馆内研究、保管、宣教专家组织讲解员定期进行业务考核,针对解说词的准确性、讲解员的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情、言谈举止等,及时纠正、指导,不断磨砺岗位本领,提升讲解能力。第三是以赛促优。让专业的讲解员有平台,让优秀的讲解员有舞台,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讲解员编写故事、讲述故事的能力,检验讲解员实战功底。在比赛中交流学习,积累经验,在感受讲解魅力的同时,提高讲解的感染力,促进优秀讲解员的成熟发展。
4.2 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丰富讲解形式内容
纪念馆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有很多种,但都是围绕“纪念”这一核心来建立的,但是又不限于此。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着较高的追求。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应与各种艺术、文学形式相互碰撞,擦出更多元的火花。
如笔者所在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通过深入挖掘“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得以保存下来背后的故事,撰写了《守护》,先是在传统讲解上,通过讲解员的故事化演绎,让文物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线索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再通过特殊纪念日、VR直播、讲解员大赛等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守护》的故事,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与上海评弹团主创团队的一次业务交流中,碰撞出了火花。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商定,以红色小故事《守护》为基础改编创作,以评弹的艺术形式,塑造共产党人张人亚的舞台形象。经过不断打磨,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上海评弹团联合出品的中篇评弹《初心》,在兰心大戏院成功首演。吴侬软语,琵琶三弦,时而惊心动魄,时而父子情深,张人亚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共产党宣言》的真实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又例如龙华烈士陵园的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实景浸润式演出,结合视觉、听觉等全息体验,让观众以时间穿越的方式,回到那段革命岁月,得到灵魂的洗礼,切身感受革命精神的永恒。
在新的形势下,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纪念馆新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要紧紧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运用各种观众感兴趣、愿参与的形式,把复杂的历史生动化,才能激发观众产生共情的力量,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
4.3 建立并拓展纪念馆技术支撑,扩大宣传教育辐射面
在创新纪念馆优质服务方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打造优质的纪念馆服务平台,建立并拓展纪念馆服务网,优化纪念馆服务网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实现服务、宣传效能的最大化。纪念馆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在教育、藏品、陈列等方面都蕴藏了独特的宣传教育内涵。要扩大其宣传教育辐射面就要结合重要纪念日节点、数字媒体、网络平台等,让宣传教育的思路更开阔,观众观看的方式更便捷。
例如,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包括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内的许多博物馆、纪念馆,都通过与数字媒体合作,用视频直播的方式,最大限度拓展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云看馆、云研学、云互动等形式,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掌上终端,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例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搭载了中国移动的“5G+VR”技术,在“移动云VR”的支持下,实时生成具备超清画质的VR视频、360°全景画面,1:1还原纪念馆现场实景,让更多观众从“云端”体验党的诞生地的独特魅力,真正让文物在观众的掌上终端“活”了起来。这次5G+VR直播仅30分钟共计吸引34.15万人次。
4.4 全面引进信息化技术,精准判断观众所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成为普遍趋势。以数据驱动和观众、场馆、文物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基础特征的数字化博物馆,以人为中心,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科技为依托,实时掌握观众信息动态、掌握场馆观众停留时间、人流密集度和变化趋势,完善馆内参观动线导航等多种信息采集和精准服务,发挥纪念馆的数字化优势。
参考文献
[1]任勇,李延红.新形势下对革命纪念馆社会功能的审视[J].世纪桥,2013(13):75-76.
[2]卢家陵.试论新时期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探索—以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为例[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3(1):221-226.
[3]吴明刚.纪念馆的独特内涵、特征与创新发展[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2(2):51-56.
关键词:纪念馆;情感共鸣;优质服务;宣传教育
1 纪念馆文化产业存在的现状
在众多种博物馆中,纪念馆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它既发挥着文物收藏的职能,也具备进行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职能。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纪念馆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地位也愈发凸显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念馆文化产业,尤其是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愈加迅速,很多纪念馆文化中赋予了更多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在这种精神内涵的指引下,我们的红色文化也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种作用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纪念馆文化产业的发展。
2 情感共鸣是纪念馆需要建立的“心灵传导”方式
2.1 情感共鸣来源于红色文化的传承
观众和纪念馆是不能分割独立存在的,建立“心灵传导”需要纪念馆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场馆特色,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这其中既包括红色场馆旧址的物质形态,也包含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和无数社会精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纪念馆可以通过立体化的展陈、沉浸式的讲解、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动,引导参观人群深刻感受到场馆独特的红色内涵,同时借助这种情感共鸣从内心深处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在心中释放出来的激荡灵魂、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在思想上体验一次全新的升华。
在此过程中,纪念馆通过情感共鸣这种“心灵传导”方式将革命精神内涵与英雄主义情怀以更立体、更亲和的方式展现在受众的面前,也将“爱国主义”思想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大家由内而生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共鸣具备了巨大的感召力。精神层面上的感触折射到物质生活中,会将内心深处的撼动升华成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动力。当然,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建立在以重温历史及英雄事迹的基调上,但是其勾勒的民族革命过程却彰显了民族历史的红色风采。
通过纪念馆营造的这种情感共鸣的氛围,能帮助观众理解纪念馆的文化内涵,理解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动力的来源,是纪念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核。
2.2 情感共鸣来源于共同的民族记忆
中华民族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缩影,饱含了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艰难困苦,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历史底蕴。在这种文化积淀中,我们能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代表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或者重大转折中找到共同的民族记忆,而纪念馆文化所传承的红色精神,正是来源于这种共同的民族记忆,就是积极向上的能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所谓观史思今知进退,由纪念馆文化中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唤醒的是关于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一种内在的由感情共鸣上升到精神上的信仰。
2.3 建筑形象和情感表达
建筑形象中一般蕴含了城市的地域风情或者文化密码。基于这些因素,为了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要建筑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
纪念馆建筑形象中要蕴含更多的情感表达,就要将情感渗透到建筑实体中去,通过整个现实载体的承载,而满足人们对审美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如果是革命遗址类的纪念馆,更要从遗址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承载的历史意义出发。由于红色纪念场馆本身还原了先辈们活动或奋斗的场景,红色遗址遗迹本身见证了、参与了红色历史人物的光辉活动,因而对当代参观者能够提供无法替代的空间感和历史感,在情感表达上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必然也是无法替代。
3 观众心理分析是纪念馆制定“精细化服务”的基础
对观众的心理活动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调查问卷,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众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以探讨有关心理活动规律和偏好的方法。一座纪念馆,无论他的定位与风格如何,都需要在了解观众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和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观众的满意度。
3.1 观众的兴趣点取决于参观的动机和目的
观众参观纪念馆的目的不外乎是接受文化的熏陶、学习教育、旅游打卡之类,不同的兴趣点,所关注的服务需求亦不同。2019年,笔者曾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发放调查问卷743份,有效回收732份,在对参观动因和目的的调查中,了解党史知识的观众占31.42%,接受党性教育的占25.14%,家庭亲子教育的占21.31%,缅怀革命先烈的占13.52%,旅游观光打卡的占4.23%,鉴赏馆藏文物的占2.32%以及学术研究交流的占1.09%。在占比0.96%的开放项中,回收文字数据4条,分别是“亲子游”“路过看看”“红色圣地播火者”和“进行志愿者服务”。
参观兴趣指的是观众参观纪念馆的心理兴奋点。通过调查问卷,掌握观众参观目的构成,才能更有效地为占比高的那类观众制定更为精准的教育内容,向占比低的那类观众释放出更有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活动信息。
3.2 观众的获得感取决于展陈的信息刺激
观众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的产生来自陈展信息的刺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观众对场馆中印象最深的展陈内容排名,利用展品关注度制定相关线上线下教育内容,通过大量观众感兴趣的信息的刺激,观众产生纪念馆“挺有意思”“我能看懂”的念头,让观众有更多获得感,从而达到精细化服务的目的。特别是应当发挥好红色场馆“镇馆之宝”的特殊作用,以各种形式,面对各类人群,讲好、讲透“镇馆之宝”的故事,让纪念馆的红色文化精神得到提煉,其宣传教育效果更是锦上添花。 4 打造纪念馆优质教育服务的措施
纪念馆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打造优质的教育服务,面对越来越多的纪念馆以免费开放的形式接受观众的参观,而观众受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采取有效措施抓住观众心理,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于打造纪念馆的优质教育服务已越来越重要。以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为例,可以采取以下系列措施。
4.1 锻炼队伍,打造优秀宣传教育团队
要打造高素质的宣传教育团队,首先要提高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因此,纪念馆要制定优秀讲解员的孵化模式。在红色文化纪念馆中,讲解员除了应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还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有十分成熟的宣教部讲解员培养模式。首先是以学促进。为新入职的讲解员制定学习规划,列出阅读书单,把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读懂、吃透。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馆藏12万件/套革命文物和展陈的内涵和价值,提炼讲解内容,完善知识储备。安排馆内党史研究专家定期辅导,答疑解惑,让讲解员不止于“讲”,而为“解”。其次是以考促练。馆内研究、保管、宣教专家组织讲解员定期进行业务考核,针对解说词的准确性、讲解员的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情、言谈举止等,及时纠正、指导,不断磨砺岗位本领,提升讲解能力。第三是以赛促优。让专业的讲解员有平台,让优秀的讲解员有舞台,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讲解员编写故事、讲述故事的能力,检验讲解员实战功底。在比赛中交流学习,积累经验,在感受讲解魅力的同时,提高讲解的感染力,促进优秀讲解员的成熟发展。
4.2 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丰富讲解形式内容
纪念馆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有很多种,但都是围绕“纪念”这一核心来建立的,但是又不限于此。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着较高的追求。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应与各种艺术、文学形式相互碰撞,擦出更多元的火花。
如笔者所在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通过深入挖掘“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得以保存下来背后的故事,撰写了《守护》,先是在传统讲解上,通过讲解员的故事化演绎,让文物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线索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再通过特殊纪念日、VR直播、讲解员大赛等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守护》的故事,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与上海评弹团主创团队的一次业务交流中,碰撞出了火花。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商定,以红色小故事《守护》为基础改编创作,以评弹的艺术形式,塑造共产党人张人亚的舞台形象。经过不断打磨,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上海评弹团联合出品的中篇评弹《初心》,在兰心大戏院成功首演。吴侬软语,琵琶三弦,时而惊心动魄,时而父子情深,张人亚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共产党宣言》的真实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又例如龙华烈士陵园的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实景浸润式演出,结合视觉、听觉等全息体验,让观众以时间穿越的方式,回到那段革命岁月,得到灵魂的洗礼,切身感受革命精神的永恒。
在新的形势下,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纪念馆新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要紧紧围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运用各种观众感兴趣、愿参与的形式,把复杂的历史生动化,才能激发观众产生共情的力量,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
4.3 建立并拓展纪念馆技术支撑,扩大宣传教育辐射面
在创新纪念馆优质服务方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打造优质的纪念馆服务平台,建立并拓展纪念馆服务网,优化纪念馆服务网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实现服务、宣传效能的最大化。纪念馆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在教育、藏品、陈列等方面都蕴藏了独特的宣传教育内涵。要扩大其宣传教育辐射面就要结合重要纪念日节点、数字媒体、网络平台等,让宣传教育的思路更开阔,观众观看的方式更便捷。
例如,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包括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内的许多博物馆、纪念馆,都通过与数字媒体合作,用视频直播的方式,最大限度拓展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云看馆、云研学、云互动等形式,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掌上终端,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例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搭载了中国移动的“5G+VR”技术,在“移动云VR”的支持下,实时生成具备超清画质的VR视频、360°全景画面,1:1还原纪念馆现场实景,让更多观众从“云端”体验党的诞生地的独特魅力,真正让文物在观众的掌上终端“活”了起来。这次5G+VR直播仅30分钟共计吸引34.15万人次。
4.4 全面引进信息化技术,精准判断观众所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成为普遍趋势。以数据驱动和观众、场馆、文物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基础特征的数字化博物馆,以人为中心,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科技为依托,实时掌握观众信息动态、掌握场馆观众停留时间、人流密集度和变化趋势,完善馆内参观动线导航等多种信息采集和精准服务,发挥纪念馆的数字化优势。
参考文献
[1]任勇,李延红.新形势下对革命纪念馆社会功能的审视[J].世纪桥,2013(13):75-76.
[2]卢家陵.试论新时期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探索—以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为例[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3(1):221-226.
[3]吴明刚.纪念馆的独特内涵、特征与创新发展[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2(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