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苏州的文化IP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座城市都期待以标志性的文化艺术来构建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形象。
  苏州,一座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同时,苏州又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古今中外”在这座城市里被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这就让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变得很微妙了。这里有历史、也有现代,有传统,也有国际,究竟什么样的文化地标,才是“最苏州”的呢?
  一花一世界,一城一风情。总的来说,文化地标是将抽象文化历史具象化、符号化的最佳载体。文化地标,浓缩的是城市智慧和文化品味,体现的是城市市民的精神诉求。或许对于苏州来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个独特“地标”。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属于苏州的文化IP,不仅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刻记忆,也正在转变成城市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以人文品牌推动苏州更好地发展。
  在变与不变中,塑造城市的“精气神”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文化,很大程度可以说,就是水土与人之间的“中介”。水土孕育文化,文化滋养生活于此的人们。历史悠久的千年苏州,自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密码的背后,是苏州的文脉传承。
  谈到苏州的文化脉络,不能不提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说到苏州的文化积淀,也不能不提苏州文化旺盛的创造力及其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
  如果将文化底蕴解释成苏州文化的存量,那么,大家都很好理解了。历史为苏州留下了古城、古鎮以及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这一点,放之于全国,都具有极大的竞争力。比如,历史上苏州的显贵人家、书香世族留传给子孙后代以丰厚的遗产。
  以明代文氏家族为代表,文徵明的书画诗文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子文彭是以篆刻名世的一代大家,其孙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仍在流行;其另一世孙文震孟设计的私家园林艺圃,已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苏州这样的大宅门第有很多,一代一代传授、世袭、创造,成就了苏州文化遗产中的主体。
  勃勃生机更多的可以体现在增量上。当代苏州人以继承保护文化遗产为尊,更以自身的文化创造为荣。近年来,苏州市的文化创造既出精品,又出人才,苏州作家、工艺美术家、书法家、美术家等艺术群体在国内崛起,一批作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大奖。很多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带着苏州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看到苏州的变化和这座城市的魅力。
  历代苏州人都注重内秀外引,保持上承下启,这也铸就了包容开放、精细雅致、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以其奇妙和强劲的张力,让苏州的“精气神”显得格外不同。
  达芬奇画不出两个一样的鸡蛋,每座城市也因拥有各自的“精气神”而散发出各异且唯一的气息。苏州的“精气神”里,既有继承、巩固和呵护,也有祈盼、融合和创造,她守住了千年文脉,保持了古城本色,又海纳百川,吸纳了多元文化的精华并为自己所用。可以说,苏州人文的“精气神”,是在变与不变中被塑造出来,极具生命力。
  浸润在人间烟火中的文化空间
  说完城市文脉,话题转回到文化地标。毋庸置疑,文化地标就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参与城市文化的塑造。人们关注文化地标,本质上是表达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渴望,希望从城市建筑、景观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苏州博物馆的地标意义早已无需赘言,90余年历史的苏州美术馆、60年的苏州国画院,这些场馆,事实上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地标意义,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州人对文化生活需求在量与质上,都有了新的要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身边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多,其中很多具有典型意义。
  御窑金砖博物馆是相城区激活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的文化地标,并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虽然很难界定,去那里的大多数人是为了打卡,还是真正去阅读历史,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让大众了解御窑金砖的途径。
  说到网红,不得不提本色美术馆。2008年底,隐匿在吴中区通达路的本色美术馆横空出世,在当时,它是江苏省第一个私立美术馆,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但在苏州,尚属小众。毕竟,十几年前美术馆这类艺术空间,与百姓之间还是很有距离感的。
  此后几年,本色美术馆悄无声息地发展着,馆长也一直专一地在做文化。2019年,一场文化创意集市让本色美术馆“飞入”了百姓眼中。到了2020年,只要那里举办市集,必定人山人海,你我朋友圈也必定有人在那里打卡。
  本色美术馆在苏州文化空间中极有代表性,其展览并非名家、大家,其环境,不是我们所谓的“高大上”,可是它找准了都市人的需求——融入人间烟火的空间,或许更能引导人们贴近文化与艺术。
  生活是文化的土壤。有生活感的文化更让人觉得舒适、安全和宁静。文化地标,也只有落地才能成“标”。所谓“落地”,简单说就是要融入城市当下的火热生活。
  文化“软地标”,展现另一种魅力
  大三巴牌坊——澳门、“东方明珠”——上海、“小蛮腰”——广州,埃菲尔铁塔——巴黎、克里姆林宫——莫斯科、斗兽场——罗马……一个个“物件”迅速对应到一座座城市,体现的是建筑地标的魔力。
  文化不仅有物理地标,同样也有“软地标”。从历史来看,放眼整个苏州文化领域,昆曲、评弹、苏剧,作为苏州文化的三朵金花,早就闻名遐迩。而在姹紫嫣红的苏州艺坛里,涌现出的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三朵“新金花”,也是新时代苏州着力打造的文化“软地标”。
  从成立最早的苏州芭蕾舞团说起。十年七部原创舞剧的苏芭,不仅在苏艺的舞台上发光发亮,更是早早就地走进北京、上海,走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不仅如此,苏芭还将带有自己特色的原创舞剧带到了世界各地。十多年来,苏芭的原创新剧已经巡演了海外十余个国家,国内数十个城市,获得国内外奖项荣誉几十项,原创舞剧《西施》《唐寅》分获2014年、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已成为苏州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舞团艺术总监李莹特别强调,作为扎根在苏州的舞团,他们一直有意地在舞剧中注入了许多江南元素,“相信这样的作品无论走到哪里演出,观众都能一眼看出,这就是中国芭蕾,这是来自苏州的舞团。”
  而年轻的苏州交响乐团也在成立后迅速展现实力。首个乐季按计划完成音乐会69場,邀请了罗伯·阿巴多、约瑟夫·彭斯、李彪、李云迪、王健等国内外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并完成了江苏发展大会、歌剧《阿依达》、iSING苏州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江苏大剧院演出等一系列重大演出,迅速在中外音乐界打响了品牌。2019年的春节,乐团还登上了纽约联合国总部舞台,在音乐总监陈燮阳的指挥下,为观众呈上一场中西交融、年味十足的中国新年音乐会,音乐家们将东方中国、天堂苏州的交响好声音向全世界传播。
  “年龄最小”的苏州民族管弦乐们的演奏乐器包含了筝、二胡、琵琶……有时还会将昆曲、评弹融合在一起,被誉为“丝竹里的交响乐”。虽然成立时间最晚,但去年苏民乐跨越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欧洲9个国家的13座城市,展开“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有史以来最长行程的大规模海外巡演,将东方的民族音乐之风带到世界,让1.5万名欧洲观众如痴如醉。
  这些“走出去”的文化“软地标”,代表的是现代苏州的魅力,也体现了苏州勇于尝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魄力。
  美的体验与享受,因它们而出彩
  城市文化,是谁的文化?文化空间又是谁的空间?文化地标,又是为谁准备的?
  这就有两种不同理解方式了。一种,自然可以理解为,是市民的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应该为市民的文化生活而打造,目的是提升人们文化生活的品质。另一种,则可以理解为是城市的文化,作为城市对外展示的综合窗口,其目的是塑造并改善城市的对外形象。
  两者侧重点不同,但最终还是统一的——市民的文化是城市对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文化品牌的提升,最终也会改善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生活品质。
  这一点,在苏州,确实得到了很好地融合。
  苏州博物馆,出自大师贝聿铭之手,蜚声国际。她的外表是传统与现代,时尚与经典,东方和西方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她的内涵同样如是。这里的展览品类繁多,不用一一例举,只要稍加关注,就能深刻体会到,苏博给市民、给游客带来的关于美的体验。不少市民第一次接触博物馆,或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可以说,她是很多苏州人开启“博物馆之旅”的启蒙导师,对百姓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就像一颗珍珠一样,矗立在金鸡湖畔。祖宾·梅塔、李云迪、安妮-索菲·穆特……自2007年成立起,苏艺就让开发建设仅13年的苏州工业园区,拥有了“对话世界”的高度与美誉。经过十余年培育,苏州人也越来越懂得欣赏高雅艺术,无论是交响乐、原版歌剧等等,只要是高品质的剧目,演出票都是一抢而空。
  文化空间、文化地标在潜移默化中,都在提高苏州人的审美,而审美又是城市改变的关键力量。作为隐形力量,审美驱动着创造力,又反过来推动着城市空间更新,革新城市精神内核,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市民的文化和城市的文化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背后,也极好地反映了苏州市民对文化获得感的追求。我们呼唤文化标配,而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又恰恰成为了市民高品质生活的一种标配,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感。
  经济让城市强大,文化让城市伟大。全球繁华都市,每个地方都有标志性建筑诠释城市的发展使命和鲜活形象。对于力求在全球城市版图中大放异彩的苏州而言,我们相信,除了不断完善现有文化地标外,也会打造出更具魅力的文化地标,告诉全世界,苏州是一座因文化而更加出彩的城市。
其他文献
“广义上的城市文化种类繁多,餐饮、体育、旅游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美术馆、博物馆这类单纯的文化设施对于城市来说,则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刘佳看来,一座城市文化空间的不断增多,对城市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美术馆、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标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些空间展现了城市形象,“质量与数量俱佳的文化空间,可以让城市脱颖而出,也能从侧面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他认为,经济基础决
期刊
“文化空间体现的是城市的文化性格。海纳百川,我在上海生活了20年,终于对这四个字有所感悟。”徐可说,如今在上海能找到各种文化体验形式,同时骨子里养成的“腔调”“洋派”“重视细节”,在上海的文化空间建设上都有很强烈的体现,与其他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  近二十年来,上海大量的文化空间的出现,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需求。上海在物质生活不富裕的时代,文化馆、少年宫也是很多青少年想往的地方,近年
期刊
青年艺术家陈三石前不久在苏州三元美术馆举办了个展——纸上的歌唱,在现场,我们不仅看到了众多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认识了不少先锋青年艺术家。在陈三石看来,一个有气质的,有文化涵养的城市,人才是城市配置中最重要的要素,不同文化领域的人才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而美术馆,就像一束光去照亮了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敞开了世界的大门,也照亮了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  每一代人对文化的关注点不同,如何让这些文化人放大
期刊
每逢周末,吴中区的山间、小镇、古村落、太湖边总是涌现出络绎不绝的游人,来自苏州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游客尽情游览拍照,尽享初夏的大好时光。吴中区的旅游资源丰富,那是众所周知的,由于疫情的关系,今年外地游客少了一些,但本地游客的热度并没有减少。  近年来,吴中区在省、市两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泛休闲、轻度假、慢生活”为主题,坚持以环太湖为核心,以乡村振兴为根本,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进旅游供给
期刊
旧时,老苏州们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很简单,听书、看电影、看戏,因此大家频频光顾的也就是茶馆、书场、戏院,能去的地方不过就这些。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人文化宫的到来,给当时的苏州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看电影、游泳、溜冰……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逐渐地丰富了起来。  以前,苏州的文化场馆不多,大多聚集在古城区。一到假日,这些场馆便挤满了来休闲、放松的人们。如今,苏州的文化艺术场馆品类丰富、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期刊
苏虹西路上有一片老厂房,是金鸡湖畔不可多得的工业地块,明年的这个时候,这里将诞生一个高附加值、高创新型、高带动型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成为金鸡湖畔最具价值的研发型生产载体空间。  苏州工业园区抢抓自贸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机遇,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用有温度的服务、有力度的政策、有强度的举措,绘制“产业用地供应图”,为优质项目落户提供充足空间。  苏州工
期刊
旷峰,北大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从军人到公务员再到创业者,他靠着一股子“偏执”与干劲,带着苏州大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冲进了国内MCN机构第一梯队。  回顾旷峰整个创业史,最核心的精神支柱就是他自身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旷峰坦言,这跟自己的部队经历分不开。  军人品质不褪色,创业加分  1999年,旷峰应征入伍,在部队近十年的时间,他一路从士兵升到中尉。最终,旷峰军人转业,也是因为他有着未完的梦想。  这个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了90年代,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进入新千年,苏州人逐步意识到,如果单纯依靠外资,日后很难维持城市竞争力,于是开始布局创新型经济。  如何实现创新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苏州人,尝试探索各类科技载体平台,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注入动能。十余年来,苏城各类新型创新载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他们以各种形式,竭力为科技人才、企业服
期刊
一座城市的文化场馆数量多少,可以决定这座城市的文化气度。在文化场馆百花齐放的城市中穿梭,有一种内心油然升起的安定感。  苏州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传统文化更是厚重如斯。在苏州市著名书法家、苏州工业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钱玉清看来,一座城市的文化标配,要基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来打造,何时都不能遗忘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  文化场馆要让百姓受益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的苏州,早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镇。明
期刊
一场蔓延至全球的疫情,让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一下子慢了下来,习惯着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幡然醒悟,驻足思考,这个时代,不顾一切追求效率与利益真的是对的吗?  值得庆幸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坚守着内心,不以单纯地逐利作为企业发展唯一目标,而是通过享受整个发展过程与对产品的构想,摆脱社会的浮躁,把自己爱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有内涵和价值的思想融于实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满江红家居馆、苏式生活体验基地掌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