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歧解问题举隅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汉代以来,《诗经》语言研究不断发展进步,新见叠出,百家争鸣。文章以《诗经》中几处字词训释为例,通过对训诂文献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考证,并结合工具书及训诂学知识,试图对《诗经》训诂中的几例歧解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诗经》 训诂 歧解问题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研究问题历来受到文人学者的高度重视,正因如此,《诗经》同样是一部异说至多的先秦典籍。《诗经》中的诸多诗篇虽然主题鲜明,描述清晰,但在一些字词及语句义的训诂问题上始终聚讼颇多。
  “《诗经》语言研究是《诗经》研究的基础。古今研究《诗经》的专书汗牛充栋,大都离不开《诗经》语言的理解和诠释。”[1]《诗经》语言研究在汉、宋、清三代形成高峰期,产生了诸多研究学派,各学派间的争鸣促成了《诗经》研究中歧说共存的局面。本文通过查考自汉至清数本训诂著作,从对部份字词释义的比较分析出发,对相关《诗经》字词的训释进行梳理评述,并试图对《诗经》歧解进行溯源。
  一
  《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其中“褎如充耳”释义欠明。《郑笺》训:“充耳,塞耳也。言衞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已。”而《毛传》释作:“褎,盛服也。充耳,盛饰也。大夫褎然,有尊盛之服而不能称也。”本文认为《毛传》之说不可取。
  《郑笺》之说将“充耳”释作“塞耳”义。《诗集传》承其观点作:“褎,多笑貌。充耳,塞耳也。耳聋之人恒多笑。”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同样作:“充耳当从《笺》训为塞耳,褎如即塞耳之皃。”后人在训释中也多从《郑笺》,以“褎如充耳”表示塞耳不闻之义。语例如:
  (1)昔有宋青溪盗发,比疆连壤,褎如充耳。(清·钱谦益《吴士熙授承德郎制》)
  (2)武臣桀骜恣睢,无日不上条陈,争体统。一旦有警,辄逡巡退缩,即严旨屡颁,褎如充耳。(《明史·汤开远传》)
  (3)向者累请于公城守,裒如充耳。今欲为于国亡势去之余,亦已知其难矣。(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另一种说法从《毛传》,如《汉语大词典》“褎如充耳”条,释为“谓服饰尊盛而德行不能相称”。同样可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褎”字条,被释作“服装华美的样子”。
  方玉润《诗经原始》:“褎,姚氏际恒曰:褎当从《毛传》,谓盛服貌。董氏汉《策》曰:‘今大夫褎然为举首’。师古注曰:‘褎然,盛服貌。’郑氏谓‘笑貌’,谬。”此解从“褎然”应当释作“盛服貌”而非“多笑貌”出发,“充耳”之义也并非塞耳不闻,而是如《汉语大词典》所释“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汉人董仲舒曾谓“诗无达诂”,《旄丘》一诗的主旨历来莫衷一是。有学者曾对《旄丘》一诗本义的不同观点做过归纳分析,并得出“女子怨夫拒婚说”、“流亡者盼救济而不得说”、“劳者怨歌说”、“女子思念爱人说”等解释,[2]而其中无论诗旨作何种解,“褎如充耳”都被用作置之不理、塞耳不闻之义。因此,我们认为此处从《毛传》之说或有失原义。
  只是,《郑笺》所云“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已”中“多笑貌”的解释似无从考证。有学者以为,“褎乃袖字古体。袖,与受字音同互假。《释名·释衣服》:‘袖,亦言受也。’可证。故本诗‘褎如充耳’当读为‘受如充耳’,应译为口语‘对我的呼唤塞耳不闻’。”[3]我们认为,这种释义较为合理,应当最为切合诗文本义。
  二
  《鹿鳴之什·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此处的“鄂不”一词在《诗经》中出现仅此一例。对于该词的训释历来观点不一,本文以为当释作“花萼”之义,也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
  观点之一是将“鄂”释作“鄂然外见”之貌,释“不”作否定副词或语助词。如《毛传》:“鄂,犹鄂鄂然,言外发也。韡韡,光明也。”朱熹《诗集传》:“鄂,鄂然外见之貌。不,犹岂不也。韡韡,光明貌。此燕兄弟之乐歌。故言常棣之华,则其鄂然而外见者,岂不韡韡乎。凡今之人,则岂有如兄弟者乎。”此外,唐代陆德明、清代马瑞辰也都给出了相似的训释。
  本文认为上述说法欠妥,“鄂”当属“萼”字的假借字。《诗经词典》解释到:“鄂,通‘萼’,花托,花瓣下部的一圈绿色小片。《说文》引《诗》及《文选·束皙·补亡诗》注引《毛诗》均作‘萼’。至于“不”字,释义说法不一。
  其一是认为“不”属“芣”字之省,如《说文·不部》:“芣,华盛。从艹,不声。”其二是以为“不”当作“拊”或“跗”,如《郑笺》:“承华者曰鄂。不,当作拊;拊,鄂足也。鄂不得华之光明,则韡韡然盛。兴者,喻弟以敬事兄,兄以荣覆弟,恩义之显亦韡韡然。古声不、拊同。”其三是认为本字即为“不”。“不”字甲骨文字形作 ,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本是花萼之形,指萼足,因而“鄂不”一词表示花萼。
  我们认为,此处第一种观点不可取,“不”字当释作萼足。《鹿鸣之什·棠棣》一诗的诗旨为“兄弟之相佐犹如华、萼之相承覆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作同样阐释:“王肃述毛曰:‘不韡韡,言韡韡也。以兴兄弟能内睦外御,则墻盛而有光燿,若常棣之华发也。’”以“鄂不韡韡”作喻,言兄弟间的深厚情义,正如花萼之相互辉映。
  《汉语大词典》中还可查“跗萼”、“跗鄂”等词,在文学作品中作为名词性质的双音节词使用,如:
  (1)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北周·王褒《送观宁侯葬》)
  (2)赵郡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
  (3)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宋·曾巩《喜二弟侍亲将至》诗)
  上述类似词语的使用,亦可佐证“鄂不”二字被用于形容花朵、花萼和花托,或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因此我们认为,将“不”视作否定副词或语助词或不妥,“鄂”、“不”应二字连用作名词。   三
  《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句中的“轨”字历来存在异议较多。我们认为该字当作“车辙”解。
  《汉语大词典》中关于“轨”字的释义共有十五个义项,其中和车子有关的义项有“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车轮碾压的痕迹”、“车轴头”、“路轨、轨道”等。首先,关于“车子两轮间的距离”的义项,大抵源于《周礼·考工记·匠人》:“经涂九轨。”郑玄对之注:“轨谓辙广,乘车六尺六寸,旁加七寸,凡八尺。”《说文》段注认为,“轨之名,谓与之下隋方空处。”但经查可见,以上说法后来少被采纳,训释本身仍有欠妥之处。
  至于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是释“轨”作车轊头、车轴头。如陆德明《释文》云:“轨,旧龟美反,谓车轊头也,依传意,直音犯。案《说文》云‘轨,车辙也,从车,九声’,龟美反。‘軓,车轼前也。从车,凡声’,音犯。车轊头,所谓‘轵’也。相乱,故具论之。”之后还有清代李惇对以上观点进行补充,指出“轨”字有“车辙”、“车轊头”二义,而“此处训诂,当用郑‘轊头’之说为确,《集传》读‘轨’作九音是也,但训‘轨’为‘辙’,辙非车上之物,则不可以言‘濡’矣。”本文认为,此中的二物共名之说不可取,且仅凭非车上之物而断言不可以言“濡”同样有失偏颇。
  《匏有苦叶》被普遍接受为一首女子盼望迎娶的诗篇。前诗写道:“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讲,水深的地方则以衣涉水,水浅的地方则提起衣裳渡过。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女子所盼之人应当并非乘车而来。那么,释“轨”作车辙之义似乎更为妥当。
  “轨”字历来被广泛用以表示车辙之义,其训释可以朱熹、戴震之说为代表。《诗集传》云:“轨,车辙也。”《说文》亦证:“轨,车彻也。”又云:“辙,车迹也。从车,彻省声。本通彻,后人所加。”戴震《毛郑诗考正》云:“《诗》以‘轨’与‘牡’韵,当为车辙之轨,古音读如‘九’。轨,从车,九声,车辙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戴震说法作:“《匏有苦叶》二章传又輈以上为軓。震案《诗》以轨与牡韵,当为车辙之轨。古音读如九。毛诗盖讹作軓,随以车轼前軓解之。軓读如范,不与牡协。”
  有学者考证,“轨”字古文作“”或“”,《玉篇》中释作:“古鲔切,迹也”。“可见其均与行、走得痕迹有关。‘轨’作为后起字,专指车马而言,和‘’或‘’属古今字的关系,按照古今字形变义不变的规律,《说文》云‘轨,车彻也’确是‘轨’字之本义。”[4]另外,此处的“轨”字还在《毛诗》中被讹误作“軓”。軓即为车轊头、车轴头,《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作“轼前掩与之板”,但前人早已指出轨、軓为刻印之误,“释轨谓车轴头来源于毛传‘輈以上为轨’。戴震早已指出是毛本在传抄中的误字。车轴头的字应为‘軓’,但此处应为轨而非軓。”[5]因此,“轨”作“车辙”解可能性更大。
  四
  《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其中,“茹”字的训释欠明晰,本文以为释作“包容、容纳”更为妥当。
  《汉语大词典》中“茹”字的释义共计十二条,其中第八个义项“度,猜度”中:“《诗·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毛《传》:‘鉴所以察形也。茹,度也。’郑玄《笺》:‘鉴之察形,但知方圆白黑,不能度其真僞。’”然而“不可以茹”句中的“茹”字是否当作“度”解,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
  除《毛传》及《郑笺》外,还有诸多将“茹”字训为“度”的说法。如朱熹《诗集传》云:“茹,度。言我心既非鉴而不能度物。”《正义》云:“我心非如鉴然不可以茹也。我心则可以茹何者?鉴之察形但能知外之方圆白黑,不能度知内之善恶真伪,我心则可以度知内之善恶。”《释诂》云:‘如,谋也。’谋亦度也。自此之彼曰如,以此度彼亦曰如矣。《书》‘如五器’即度五器也。”
  郭晋稀在《诗经蠡测》一书中写到:“释一句诗,必须照顾全章;讲一章诗,必须照顾全篇。”训“茹”为“度”,看似取“鉴可用来审度而我心不可用以审度”之义,但结合其后两句:“亦有兄弟,不可依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则句义上很难说得通。正如《管锥编》所说:
  信如毛、孔所释,则石可转而我心不可转,席可卷而我心不可卷,鉴不可度而我心可度,“不可以茹”承“鉴”而“不可以转、卷”则承“我心”,律以修词,龃龉不安矣。(《毛诗正义》“柏舟,鉴可茹”)
  释“茹”作“度”则上下文间释义不通,很难令人信服。
  本文以为,“不可以茹”的“茹”字当作“含、容纳”之义解。《汉语大词典》“茹”字释义中就有“吃,吞咽”、“引申为忍受”、“纳入、容纳”、“塞”等义项,语例如:
  (1)食于舍而茹葵。(《汉书·董仲舒传》)
  (2)衔冤茹慼,志雪讐耻。(《周书·文帝纪上》)
  (3)以茅茹腹令满。(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炙法》)
  (4)茹船,謂茹塞船缝。(《唐律疏议·杂律·行船茹船不如法》)
  “茹”字,《说文》训作“飤马也”,即其本义为“喂马”。后引申为“吃”,如《诗经·大雅·烝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方玉润《诗经原始》云:“而毛、郑反其义,以为‘鉴不可茹而我心可茹’者,其失在于以茹为度也。《诗》曰:‘刚亦不吐,柔亦不茹。’茹,纳也。”如此说来则释义自通。再结合诗文原意,即可训释理解为镜子不择美丑,可以容纳万物以成其影,而我心则与之不同,择善而从,爱憎分明。因此,此处训“茹”作“包容、容纳”之义或更切合诗义。
  引用书目
  [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60
  [2]《诗集传》,(宋)朱熹集注,中华书局,1958
  [3]《诗经原始》,(清)方玉润撰,中华书局,1986
  [4]《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撰,中华书局,1989
  [5]《经义述闻》,(清)王引之注,凤凰出版社,1999
  [6]《管锥编》,钱钟书著,三联书店,1999
  [7]《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10
  [8]《诗经直解》,陈子展撰,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9]《诗经词典》,向熹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0]《诗经蠡测》,郭晋稀著,巴蜀书社,2006
  参考文献
  [1] 向熹《<诗经>语言研究古今谈》,《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六辑)》,2013年,1
  [2] 张启成《<卫风·旄丘>本义述评》,《贵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37﹣38
  [3] 鲍昌《<诗·卫风·旄丘>新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年2期,97
  [4] 瞿林江《“济盈不濡轨”新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一辑)》,2013年,17
  [5]吴琦幸《“车同轨”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117﹣118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开展创新教育,提出了应多媒体在使用过程中要恰当运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课件画面简洁、形象深刻、强化感知,把难理解的变为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些必须的事项,才能更好服务于教学,提高效率。  关键词:重要性 灵活运用 模拟操作 注意问题  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期刊
【摘要】德宏傣族的《阿銮桑吉沙》和缅甸的《江喜佗》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两个作品的比较,说明文学作品在长期的流传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存着许多相同之处,同时体现作品在流传中受到本土化、民族化和地域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实际上是跨境民族之间文化继承和再创造的结果,这结果与当地的历史、地域、信仰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阿銮桑吉沙 江喜佗 比较研究  南传佛教是佛教三大支系之一,又称南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小学语文习作课程是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目前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在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阶段,是学生培养语文习作的最佳阶段。在教育改革目标中,对小学语文习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习作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传统的习作教学方式死板、陈旧,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习作成绩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本文就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如
期刊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概念和特点说明微课的前景,着重分析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教学;作用;意义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国外也被称为“Microcourses”, “Mini-lesson”,“mini
期刊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李商隐“借美人以喻君子”的诗篇,首先对这些诗篇的具体情况做了一下简述,然后分析这些诗篇的写作艺术。  关键词:李商隐;“借美人以喻君子”;写作艺术  “按前人的解释,《离骚》‘香草美人’的象征系统,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指义功能,即香草、美人均有贤君、贤臣与自比的象征意义(宽泛地讲,自比可归入贤臣义中),而美人又可指介于君、臣之间的贤女、贤后”【1】,而李商隐在《谢河东
期刊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一个班级的管理与班级的班干部有很大的联系,在学生的心里,学生期望的是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当好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对那些问题学生是怎样灵活的处理及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都与我们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我就谈谈我在自己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培养班干部 与学生交友 问题学生 教会做人  一、选拔得力助手,培养班干部及学科代表  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
期刊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自”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我们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指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分成设疑、解答、测试三个基本步骤,为阅读教学设计了“自我质疑──自我解答──自我测试”的“三自”教学法。“三自”教学法每一个步骤的实施和完成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既以
期刊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的转型与不断地发展,而生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成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让每个高职院校的发展加快,同时又能节约资源,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的必要和共享的机制构想。  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学院招生工作越来越陷入困境,比如2014年北京市的高考报名总数为70517人,比去年减少2219
期刊
摘要: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为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中国的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多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民俗文化传统正是当代文化走向大繁荣的根脉,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民俗文化保护的巨大文化工程就充分证实了这种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众;主体  民俗文化保护热是
期刊
一、组建“教师成长工作室”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近几年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来培训教师以期达到更好的课程改革预期。虽然各种各样的培训有很多,但真正受益的人数并不乐观。这一问题在农村学校表现更为突出。农村学校一般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发展所需资源不足,农村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这就造成了农村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以及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如何因地制宜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