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不行”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在委屈什么?你“看”到了吗
  “我不会的!”小核桃挂着眼泪,急得满脸通红,含糊不清地对姥姥说这句话时,我的确愣了一下。
  上午我们去逛了一个市集,其中一个展馆是韩寒的ONE设计的,送了两个氦气球,比小核桃的脑袋还要大好几圈。他拽着气球,欢喜的脸上在发光。
  我跟在后面,觉得一切美好得不像话,这时候如果气球带着小核桃轻轻飘起来,我也没办法慌张,祝福他和云彩玩得愉快。
  回家后,氦气有点儿漏了,一松手就往下掉,他拼命用双手把气球往上送,忙乎了一身汗。
  姥姥从厨房出来,看到他仰头扑腾气球,完全没注意拴在气球上长长的线,吓坏了,一个箭步冲上来把气球拿走:“你要是踩到线肯定会绊倒的!我给你把线弄短点儿!”
  我们都没在意。却没想,小核桃“哇”一声哭了。
  以为是被抢了气球不高兴,姥姥赶忙解释:“我给你把线弄短点儿,否则你会绊倒!”
  他拼命摇头,哭得真伤心,比气球飞走了还伤心吧,上气不接下气。我觉得奇怪,凑上去听他含糊不清地在说什么。


  “我不会的,呜呜,不会的呜呜。”
  我问他,“你是说,你不会绊倒的对吗?”他忙不迭点头,哭得更大声,气球一样饱满的委屈。
  我好像知道什么了。
  为什么你要为别人好
  五六年前吧,带了一个二十几人的团队,接手一项新业务,不懂的比懂的还多。倒是年轻,也不怕,一群人每天海绵一样吸收,吃不饱似的。
  跟一堆每天都想一起吃中饭和晚饭的人工作,是最大的幸运。
  其中有个女孩子,我们喊她贝类,不漂亮,但你知道她有审美。审美这事儿,也许能后天习得,但我总觉得天分占九成,不管你来自三线小镇还是大都市,它生长在你骨子里。
  后来她提出离职,想去更大的地方看看。我们纷纷劝阻。
  那时候脸皮薄,说不出“我需要你”这样的表白,心里可能也不愿意承认有人离开我们时的不安。觉得大家平常处得熟了,说话也不太顾及,话赶话就把担心说了出来:“你去那儿够呛能行啊,不如在这里多鍛炼一段时间再走。我这也是为你好!”
  她当场没说什么。后来托朋友带话回来:“再也不要说‘这是为我好’这种话。受不起。”
  她很生气。隔着那句话,我能感觉到。
  我还委屈呢,要对公司和团队交代,又被她翻脸。这一口气,两人闷了好几个月。
  这种事儿,不能靠任何道理去消化,“谁都不能替谁的人生做主”,这些道理谁都懂,放到那个情境下,就是过不去。
  “我都是为你好”是个无厘头逻辑
  是在小核桃大哭的那个下午,忽然想起了这些事儿。
  “你还是考虑考虑看吧,你不知道做那些事有多难。你也不一定适合,还是算了吧。”后来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听到别人对我说过这些话。我知道说这话的人,多数时候是真心的,我看着他们的眼睛,里面的担心没办法假装。
  但我也实实在在感觉到,那种压迫感和棉花糖一样的烦恼——一拳打出去,是软的,是“你做不好这些的,这都是为你好”。
  我们出于保护对方的目的,说出那些话。但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的是,“保护”的潜台词是,“你不行,你是一个没办法保护自己的人”。小核桃接收到了这个信息,他挂着眼泪,拼命拒绝这样的投射:我不会(绊倒)的,我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弱小!
  他还不到3岁,可他的气愤那么清晰。
  谢天谢地他拒绝了姥姥的保护,谢天谢地我们看懂了他的委屈。因为这个故事有可能还有另一个版本,小朋友从心底里认同了这个潜台词,他真的以为,离开了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的保护,自己就什么都做不好了。
  也许小朋友会变成一个只能依赖大人的人,“如我们所愿”。
  但,我们也一定不愿意这件事发生。
  他会因此而摔跤吗?也许会。我们能做什么吗?也许能,但并不需要。因为那暂时只是我们头脑中的担心。是大人在想象他失败,而不是他真的失败了。要消化这个焦虑的,是大人自己。
  家里柜子的边角都贴了防撞条,就算他真的摔倒了,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我们可能倒吸一口冷气,准备好了创可贴和一个心疼的抱抱。结果他站起来,拍了拍,不好意思看看周围,又追着气球玩开了。而我们只要记住,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说:你看,摔了吧,我早说过……
  人生就是需要试错
  贝类姑娘呢,后来换过两次工作,有时候看她半夜还在朋友圈里醒着,通宵赶工,审美依旧。人有没有枯竭,是不是有什么还在心底流淌,是看得出来的,那些依旧流淌着的东西,十足珍贵。
  一定也是辛苦的,因为长时间熬夜,胖了一点,每次见面都忍不住嘲笑她。
  但心底里为她骄傲,人生本身就是不可逆的,我们谁都没有机会再回去证明什么了。
  也感到庆幸,幸好当时她没有被我的“为你好”给留住,否则,有一天她对我说,“你的担心没有错,我真的是一个什么都做不好的人。”鬼知道我听到这句话,会不会觉得罪孽深重。
  我们在一天天的经历中理解了对方,原谅了自己。大概是因为我们逐渐触摸到一件事情:谁也预测不到我们的人生会以什么方式改变,这就是“难以预料”的本质。最恼人是它,最迷人也是它了。
  对孩子,对成人,对自己,都是一样。
其他文献
小区里有个2岁半的小女孩,平时遛弯的时候发现她除了叫“奶奶”几乎不开口。一开始还以为她比较内秀,后来听她奶奶说,她们家人也担心,还特意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孩子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都没有问题,声带也发育正常。医生建议家人要多和孩子交流。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平时在微信里放一些我的孩子小小包说话聊天的小视频,好多妈妈都表示羡慕小小包的语言发展能力,对比一下自己家孩子却只会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连一句完
期刊
毛头突然发现,他最爱的变形金刚缺损了一个角,当他确认没办法修好的时候,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奶奶的声音就传过来:“你自己弄坏的,谁也不怪啊!有什么好哭的,一个男孩子,别总哭哭啼啼的!”  毛头本来哭得还比较克制,听到这些话之后突然号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大喊:“奶奶好狠心啊,我哭一下也不行嘛?”我把毛头搂在怀里安慰了好一阵,他才平静下来,但依然气呼呼的,半天没理奶奶。  这样的事已经
期刊
因为工作的缘故,小编认识了Jerry妈妈。但每次见面,都是先不谈工作,聊上半天孩子过把瘾。每次聊,她都是波澜不惊,似乎孩子的任何事都不曾惊扰她内心的宁静。这种状态,是像小编这种咋咋呼呼、动不动就惊慌焦虑、孩子一有点事天就要塌了的人所不敢奢望的。我说要跟她取取经,她连忙摆手:我没什么经验,孩子不优秀,成绩中不溜,没当过班干部……可她养孩子的那份淡定多么令人着迷啊!她说这简单,只做妈妈就好,不要把手伸
期刊
山东3岁半的小诺被幼儿园老师遗忘在车内,直到下午才发现,孩子不幸热死在车内。  陕西一名5岁儿童被祖父母忘在车内,不幸死亡。  可以预见,这样的悲剧随着汽车的普及将会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类似事件在全国已至少发生12起,至少有5名孩子死亡。  这样的悲剧当然不会只发生在中国。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普及率远远高于中国,所以美国的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根据官方统计,每年美
期刊
“我家宝宝6个月了,最近怎么老扔东西啊,是在发脾气吗?我该怎么办呢?”  “宝宝1岁了,很喜欢扔东西,吃饭的时候扔食物,玩的时候扔玩具,快给我支支招吧!”  “主要是捡宝宝扔的东西捡得腰要断掉了!”  扔东西,这件让宝妈们烦恼的事情,到底该怎么办呢?  扔东西是件好事  宝宝的这个行为是一个发育良好的信号。我家年糕从3个月起,就会将手张开又握起,我在他手心放一个小物体,他就会立刻握住,这说明他对手
期刊
埃里克,九岁,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爸爸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但是,这一次,埃里克的父亲没有这么说,心里想:儿子对错过了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这种失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埃里克说:“你看上去很失望。” 
期刊
如果公交车上只有年轻人,那车厢里是顶无趣的——年轻点的都低着头刷手机呢。当然,从来没有年轻人专列,中年人通常要聊天,甭管是电话还是随便逮个乘客聊几句,实在不行,看别人怀里的婴儿就问这问那像“查户口”。年老的,忙活着揉搓耳垂、手指等各个穴位,不放弃一分钟的养生时间。  打破沉闷的只有小学生。中学生都有心事了,撅着小胡须,一言不发,默默看着窗外他们的同学骑着电动车你追我赶。  小学生上车都不说话,都是
期刊
每个小宝宝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在这个小世界里,会发生很多很多磕磕绊绊的事情。  比如,小朋友们为了抢玩具,打起了架;自己的宝贝太内向,被别的小朋友排挤!孩子总喜欢随大流,跟着别人玩,一点“领导”能力都没有;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这些事情都会让父母莫名地焦虑,不知所措。  我們常常忘了,孩子天生就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当孩子遭遇到社交困难,父母需要小心判断什么是合理必要的帮助
期刊
我和老公都在小县城上班,挣得不多,除去各种费用所剩无几,养孩子,觉得有压力。不过,有压力咱就有动力,噼里啪啦把小算盘打起来!  我感谢曾经受到的教育和自己前30年的修炼,让我没有什么攀比之心,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我也践行着自己“不攀比”的理念。  关于穿,女儿璨璨长到现在,大多数衣服都是“捡”的。我弟弟、朋友、同事家的孩子穿小的衣服,只要给,统统收下,所以四年来很少给璨璨买衣服,节省了很大一部分开
期刊
30多年前的民工潮,人们离开家乡,是为了挣钱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30年来,在家乡留守的孩子孤独地成长,忍受着各种寂寞和泪水;30年后,各地妇联组织扶持的居家创业项目,召唤着在外漂泊的母亲,回到家乡,孩子们的人生,因为她们的回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土地,千年万年沉寂在这里,一语不发。不管人们离开还是归来,它不悲不喜,只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送上永远的祝福。  上篇:留守儿童幼儿园园长的梦想和眼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