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政治、经济、军事相比,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更为隐性。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国际关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同质文化是国际关系和谐之力;异质文化是国际关系冲突之源;文化安全是国际关系和谐之基;文化融合是国际关系和谐之本。
关键词:文化;国际关系;和谐
冷战后,国家利益的侧重点由生存利益转移到发展利益上来。与之相适应,在国家利益结构中,意识形态、军事安全地位有所下降,文化、经济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化成为影响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2003年底,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强调,“‘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而不同,异而不斗;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①
要了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必须首先弄清文化的概念及其所具有的特征。学术界已有的文化概念可大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历史积累而成的不断变化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包括精神、行为、制度和物质的若干层面。狭义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其核心是潜藏在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下的观念系统。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概念均指“狭义文化”。
在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时,应注意文化的如下特征:
一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文化的存在是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区域来分布的,当今世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文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甚至冲突。“文化形态史学家亨廷顿曾将文化归纳为八大文明,即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一定范围的人们共同承认接纳的精神产品。洲文明。”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世界文化才呈现出多元、丰富的色彩,当然这也是产生文化冲突的根源。
二是文化具有认同功能。文化认同是指民族群体和个体对本民族价值的笃信,对民族生活方式、历史命运的理解和关注以及对族际关系的共识,是一定氛围的人们共同承认接纳的精神产品。在对其他民族文化作出反应时,这种文化认同意识和向心归属情绪,对外防范、对内认同,文化系统的排他性和内整性由此而生。可见,文化强调的是人类群体的认同,文化强制或文化霸权是行不通的。
文化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实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一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
一、同质文化是国际关系和谐之力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和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推动这一进程的主动力当然是经济因素,但同源或同质文化在这种结合中所起的凝聚和润滑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即使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欧共体各国,它们之所以能彼此容纳,并发展到可以组建跨国政党,实行统一货币阶段,除了内外部政治经济原因外,也与欧洲国家是清一色的基督教国家,不存在文化心理上的隔膜和情绪排斥有很大关系。
文化认同与交流是促成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催化剂。“认同理论认为,在承认国际社会同质结构的前提下,认同重点强调由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构成的社会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决定影响,并着重研究行为主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②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文化的认同即文化通过构建共有观念或知识来塑造国家这一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身份归属。据此,同质文化对于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和国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以其特有的亲和功能使具有同质文化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加强合作或构筑联盟。比如说,在阿拉伯和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联合中,同质的伊斯兰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另外,应该看到的是,同质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异质文化的运动只能引发国际关系中的分歧与矛盾。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异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步伐和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各种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以及文化角色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文化全球化初露端倪。无疑,这样一种背景将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开展政治对话和多边国际合作,有助于在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和财产权问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国际经济互利性领域,以及对多极化世界的尊重和宽容等方面上达成基本共识,为彼此间合作,尤其是促进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供共同动力。
二、异质文化是国际关系冲突之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导致人类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
每种文化都包含积极的因素和消极的成分,异质文化的交汇必然产生碰撞与摩擦,成为引发国家间矛盾的诱因之一。即使在同质文化内部,不同国家之间也会因为存在文化差异而导致外交上的矛盾和冲突,因为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区域性。例如美国和西欧国家,他们虽然在价值取向上基本一致,但在许多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却常常同源异流,对待不同的问题也往往出现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处理国际关系的不同问题时,各个文化单位往往会因为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利益驱动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这就是因为不同文化的比较优势必然能动地对异质文化做出回应。”
文化差异是产生文化冲突以致国家间冲突的客观条件。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等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条件中形成了各有风貌的民族国家。文化特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同时也极易成为排斥异质文化的强大力量。虽然文化差异是静态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引发文化冲突,但是,即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不可能消灭文化差异,因此,国际关系的冲突也就不可能避免。所以,各国的政治统治者都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差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化解国际间的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人类永远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所经历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始终不可能千篇一律,正如前所述,异质文化并不只能引起国际间的矛盾和冲突,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促使异质文化取长补短,交汇融合。正因为这些文化差异,世界才丰富多彩。
三、文化安全是国际关系和谐之基
在传统观念中,国家安全主要是指政治—军事安全。从客观上看,是指不存在威胁国家生存、领土边界的外部力量,从主观上看,是不存在对威胁国家生存和领土边界的外部力量的担忧。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深入人心,及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大量涌现,不断拓宽、深化着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层面。“综合安全”的新安全观正逐步形成,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国际政治者所接受。但是,在对安全概念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中,文化安全是“综合安全”范畴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从概念上看,文化安全是指一国在文化精神领域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和同化,能够保持本国意识形态的独立性,保持本民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的背景下,之所以把文化提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加以重视,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与国家实力的增强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这种软权力能够增强硬权力的合法性、吸引力和感召力。“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使它的权力在别人眼中是合法的,它的愿望就会较少遇到抵抗;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有吸引力的,他人就会自动追随。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建立与它的内部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它就没有必要改变自己。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支持一个国际制度,其他国家均愿意通过这个体制来协调他们的活动,它就没有必要使用代价高昂的硬权力。”③相反,一个在文化发展上缺乏贡献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的民族,它在政治上一般也处于依附和追随地位。因为文化取向与他国的趋同性不能不影响到政治取向的趋同。如拉美与其前欧洲宗主国在文化上的同源特性使得他们与西方国家始终藕断丝连,妨碍了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统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惟有保持本国文化的民族特性,才可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各国的文化意识日益复苏,“文化安全”开始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例如,法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捍卫法语的纯洁性,使之免遭英语文化的“污染”,并在全世界宣传法国文化。追本溯源,文化安全意识的觉醒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是直接相关的。一方面,全球化趋势以其特有的外向开放特性使世界各大板快之间文化上的融合与碰撞的频率日益增加,出现了文化同一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跨文化沟通带来的文化间的冲突和强势文化侵蚀、消解弱势文化等种种问题,使它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主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活了捍卫本国传统的文化自觉意识。由此,文化安全已成为国际关系和谐的一个最基本要求。
四、文化融合是国际关系和谐之本
“所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彼此接纳与调和,形成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融合,主要指国家之间通过对他国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吸收,不断丰富和更新本国文化的过程。”④
一般而言,文化融合在形式上具有“由高到低”的特点,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强势文化总是对弱势文化具有较大影响力,所以迄今为止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向非西方文化的融合。然而,这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应有状态。随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破产,西方文化一支独秀地进行单向融合的局面正在改观,不同文化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借鉴将成为常态,东西方文化的互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把以联合国为中心推行多边主义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无疑是对文化多样性集体认同的结果。尽管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一再挑战多边主义原则,坚持搞单边主义,但这只能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满。在对待文化融合的态度上,也今非昔比地发生着根本的转变。在强制性文化遭到唾弃的同时,许多国家和民族反而开始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由被动的文化融合发展到主动的文化融合。这是文化意识的觉醒,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而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是一对矛盾运动的统一体,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没有冲突谈不上融合。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统一存在于当代世界文化之中。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贯穿于融合中的冲突与冲突中的融合,没有冲突的融合或没有融合的冲突都不能真实反映世界文化的现状。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的融合是为了消除文化的冲突,但另一方面,文化整合的过程又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冲突。文化发展是通过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然后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将文化冲突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最理想的是实现“和而不同”,即世界各国在保持多样性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当前出现了文化融合的新局面。许多国家一面利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等手段努力进行民族文化输出,一面积极呼吸和引进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如主动同异质文化进行交流,在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借鉴对方,并常常将其直接移植过来,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各个方面上同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接触和交流,不可能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虽然这种频繁的接触与交流常常引发更多的文化碰撞或冲突,但与此同时文化融合也在相应加强,它们有效地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往的大量增加,势必形成既融合又冲突的全球文化格局,迅速推进文化融合的进程,把差异较大的文化拉近距离,各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互相理解、互相认同,真正做到“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才是国际关系和谐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EB/OL].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31211/1000047.shtml。
②孙朔源.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3(1),第39页。
③[王缉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④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第52页。
参考文献:
[1]刑悦.对外决策中的文化因素[J].国际政治,2003(2)。
[2]郭洁敏.试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J].国际政治,2004(1)。
[3]靳利华.试论外交决策中的文化因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3)。
[4]李荣静.浅析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J].理论与现代化,2004(6)。
[5]徐红霞.透视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3)。
[6]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
[7]李明明.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曲解”[J].现代国际关系,2006(5)。
[8]田文林.国际政治视野中的文化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1999(9)。
[9]夏红莉.论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安全[J].文化体制改革,2007(1)。
[10]宋效峰.试析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权力因素[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6)。
关键词:文化;国际关系;和谐
冷战后,国家利益的侧重点由生存利益转移到发展利益上来。与之相适应,在国家利益结构中,意识形态、军事安全地位有所下降,文化、经济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化成为影响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2003年底,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强调,“‘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而不同,异而不斗;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①
要了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必须首先弄清文化的概念及其所具有的特征。学术界已有的文化概念可大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历史积累而成的不断变化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包括精神、行为、制度和物质的若干层面。狭义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其核心是潜藏在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下的观念系统。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概念均指“狭义文化”。
在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时,应注意文化的如下特征:
一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文化的存在是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区域来分布的,当今世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文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甚至冲突。“文化形态史学家亨廷顿曾将文化归纳为八大文明,即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一定范围的人们共同承认接纳的精神产品。洲文明。”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世界文化才呈现出多元、丰富的色彩,当然这也是产生文化冲突的根源。
二是文化具有认同功能。文化认同是指民族群体和个体对本民族价值的笃信,对民族生活方式、历史命运的理解和关注以及对族际关系的共识,是一定氛围的人们共同承认接纳的精神产品。在对其他民族文化作出反应时,这种文化认同意识和向心归属情绪,对外防范、对内认同,文化系统的排他性和内整性由此而生。可见,文化强调的是人类群体的认同,文化强制或文化霸权是行不通的。
文化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实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一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
一、同质文化是国际关系和谐之力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和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推动这一进程的主动力当然是经济因素,但同源或同质文化在这种结合中所起的凝聚和润滑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即使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欧共体各国,它们之所以能彼此容纳,并发展到可以组建跨国政党,实行统一货币阶段,除了内外部政治经济原因外,也与欧洲国家是清一色的基督教国家,不存在文化心理上的隔膜和情绪排斥有很大关系。
文化认同与交流是促成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催化剂。“认同理论认为,在承认国际社会同质结构的前提下,认同重点强调由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构成的社会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决定影响,并着重研究行为主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②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文化的认同即文化通过构建共有观念或知识来塑造国家这一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身份归属。据此,同质文化对于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和国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以其特有的亲和功能使具有同质文化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加强合作或构筑联盟。比如说,在阿拉伯和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联合中,同质的伊斯兰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另外,应该看到的是,同质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异质文化的运动只能引发国际关系中的分歧与矛盾。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异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步伐和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各种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以及文化角色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文化全球化初露端倪。无疑,这样一种背景将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开展政治对话和多边国际合作,有助于在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和财产权问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国际经济互利性领域,以及对多极化世界的尊重和宽容等方面上达成基本共识,为彼此间合作,尤其是促进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供共同动力。
二、异质文化是国际关系冲突之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导致人类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
每种文化都包含积极的因素和消极的成分,异质文化的交汇必然产生碰撞与摩擦,成为引发国家间矛盾的诱因之一。即使在同质文化内部,不同国家之间也会因为存在文化差异而导致外交上的矛盾和冲突,因为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区域性。例如美国和西欧国家,他们虽然在价值取向上基本一致,但在许多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却常常同源异流,对待不同的问题也往往出现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处理国际关系的不同问题时,各个文化单位往往会因为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利益驱动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这就是因为不同文化的比较优势必然能动地对异质文化做出回应。”
文化差异是产生文化冲突以致国家间冲突的客观条件。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等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条件中形成了各有风貌的民族国家。文化特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同时也极易成为排斥异质文化的强大力量。虽然文化差异是静态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引发文化冲突,但是,即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不可能消灭文化差异,因此,国际关系的冲突也就不可能避免。所以,各国的政治统治者都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差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化解国际间的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人类永远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所经历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始终不可能千篇一律,正如前所述,异质文化并不只能引起国际间的矛盾和冲突,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促使异质文化取长补短,交汇融合。正因为这些文化差异,世界才丰富多彩。
三、文化安全是国际关系和谐之基
在传统观念中,国家安全主要是指政治—军事安全。从客观上看,是指不存在威胁国家生存、领土边界的外部力量,从主观上看,是不存在对威胁国家生存和领土边界的外部力量的担忧。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深入人心,及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大量涌现,不断拓宽、深化着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层面。“综合安全”的新安全观正逐步形成,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国际政治者所接受。但是,在对安全概念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中,文化安全是“综合安全”范畴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从概念上看,文化安全是指一国在文化精神领域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和同化,能够保持本国意识形态的独立性,保持本民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的背景下,之所以把文化提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加以重视,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与国家实力的增强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这种软权力能够增强硬权力的合法性、吸引力和感召力。“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使它的权力在别人眼中是合法的,它的愿望就会较少遇到抵抗;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有吸引力的,他人就会自动追随。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建立与它的内部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它就没有必要改变自己。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支持一个国际制度,其他国家均愿意通过这个体制来协调他们的活动,它就没有必要使用代价高昂的硬权力。”③相反,一个在文化发展上缺乏贡献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的民族,它在政治上一般也处于依附和追随地位。因为文化取向与他国的趋同性不能不影响到政治取向的趋同。如拉美与其前欧洲宗主国在文化上的同源特性使得他们与西方国家始终藕断丝连,妨碍了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统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惟有保持本国文化的民族特性,才可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各国的文化意识日益复苏,“文化安全”开始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例如,法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捍卫法语的纯洁性,使之免遭英语文化的“污染”,并在全世界宣传法国文化。追本溯源,文化安全意识的觉醒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是直接相关的。一方面,全球化趋势以其特有的外向开放特性使世界各大板快之间文化上的融合与碰撞的频率日益增加,出现了文化同一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跨文化沟通带来的文化间的冲突和强势文化侵蚀、消解弱势文化等种种问题,使它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主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活了捍卫本国传统的文化自觉意识。由此,文化安全已成为国际关系和谐的一个最基本要求。
四、文化融合是国际关系和谐之本
“所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彼此接纳与调和,形成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融合,主要指国家之间通过对他国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吸收,不断丰富和更新本国文化的过程。”④
一般而言,文化融合在形式上具有“由高到低”的特点,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强势文化总是对弱势文化具有较大影响力,所以迄今为止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向非西方文化的融合。然而,这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应有状态。随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破产,西方文化一支独秀地进行单向融合的局面正在改观,不同文化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借鉴将成为常态,东西方文化的互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把以联合国为中心推行多边主义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无疑是对文化多样性集体认同的结果。尽管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一再挑战多边主义原则,坚持搞单边主义,但这只能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满。在对待文化融合的态度上,也今非昔比地发生着根本的转变。在强制性文化遭到唾弃的同时,许多国家和民族反而开始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由被动的文化融合发展到主动的文化融合。这是文化意识的觉醒,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而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是一对矛盾运动的统一体,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没有冲突谈不上融合。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统一存在于当代世界文化之中。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贯穿于融合中的冲突与冲突中的融合,没有冲突的融合或没有融合的冲突都不能真实反映世界文化的现状。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的融合是为了消除文化的冲突,但另一方面,文化整合的过程又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冲突。文化发展是通过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然后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将文化冲突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最理想的是实现“和而不同”,即世界各国在保持多样性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当前出现了文化融合的新局面。许多国家一面利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等手段努力进行民族文化输出,一面积极呼吸和引进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如主动同异质文化进行交流,在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借鉴对方,并常常将其直接移植过来,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各个方面上同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接触和交流,不可能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虽然这种频繁的接触与交流常常引发更多的文化碰撞或冲突,但与此同时文化融合也在相应加强,它们有效地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往的大量增加,势必形成既融合又冲突的全球文化格局,迅速推进文化融合的进程,把差异较大的文化拉近距离,各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互相理解、互相认同,真正做到“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才是国际关系和谐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EB/OL].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31211/1000047.shtml。
②孙朔源.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3(1),第39页。
③[王缉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④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第52页。
参考文献:
[1]刑悦.对外决策中的文化因素[J].国际政治,2003(2)。
[2]郭洁敏.试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J].国际政治,2004(1)。
[3]靳利华.试论外交决策中的文化因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3)。
[4]李荣静.浅析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J].理论与现代化,2004(6)。
[5]徐红霞.透视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3)。
[6]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
[7]李明明.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曲解”[J].现代国际关系,2006(5)。
[8]田文林.国际政治视野中的文化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1999(9)。
[9]夏红莉.论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安全[J].文化体制改革,2007(1)。
[10]宋效峰.试析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权力因素[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