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我国教育的现状进行透视,从理论上论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是对新一轮的课改,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巨大变化的现状进行透视。从理论上,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分析,生成了对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想。以一节课的教学思路为例阐述改革并落实现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立体式;教学
现 状
教育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源:它使人类文明得到长足进步,对人们的智慧进行了启迪,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教育功能的变更是人类文明的推进器:教育功能得到转变由狭隘的道德文化、价值伦理转变为经济功能,教育顺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为工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推动社会发展。也使教育有了更大发展空间,带动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教育理念革新是人类文明的加速器:现代教育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提出,教育理念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教育功能演变为以人为本,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对人的个性尊重,潜能开发,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直以来,计算机主要充当着教学工作中的辅助角色,而不是学习工具或学习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软件可以抓住知识重点,突破的难点,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并培养了能力,可见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极大的发挥了它的优势。然而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旧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客观上也要求拓展计算机教育的范筹、改变计算机教育的模式,变“计算机教育”为“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在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目进行搜集、判断、提取、运用、创新……所以在小学阶段落实并改革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势在必行。
策 略
那么如何落实与改进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为有机参与与指导结合起来呢?下面是我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个性得以飞扬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更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观念——彻底“解放”思想
任何一项改革,首先是从思想上的更新,要彻底地更新。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不被重视被打入了艺体常识科一族。就现在已经开始的信息技术教学来看也基本上是传授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生机械模仿,这种教授是按言语逻辑思维模式进行的。它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压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我在教学中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对“教”與“学”进行了尝试改革,将以往教师的“注入式”的教,改为“教师参与式”的导;把以前学生的“被动”接受引导为“动手尝试交流式”的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尝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摆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树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努力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造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把信息技术教学落到实处。
二、构建新型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利于“能力”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创新的教育,需要教育方法的改革,更需要创新的课堂教育教学结构。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以知识教学为基础,是在应试教学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它的学习过程是对知识的吸取、记忆、强化、储存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从现行的教育方针来看已经不适合,而现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它所要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认识,是从“要学”到“学会”直至“会学”。不是单纯的感性认识,而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学习。由此看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已经不在适合现行教育教学的需求了。因此,我们必须并尽快确立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教学转换到适用于素质教育教学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中。
三、合作、竞争氛围的创立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它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教师调控学生和课堂纪律的有序进行,一切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但它不利于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不利于合作情境的创设,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自由思考的空间。如何改变这种形式呢?我在教学时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组际之间相互可以比赛、竞争。这种形式完全适合学生的活泼好动喜欢交流的天性,让他们的思想进行碰撞,交流思想,也充分发挥了团体效应,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合作、竞争意识的形成。
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俗话说,授之以鱼,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它更需要让学生掌握它的操作规律和内部结构,而不是单纯的学会教科书上的一点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电脑的动力,使其主动参与进去。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从以往的储存知识的结果,变为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学会操作。我在教学中,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以往的主导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并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乐趣,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这就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做出新型的教学模式——“立体式”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立体式”是全方位地把纵向、横向、环境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它的教学是通过“激发情感—理解知识—运用创新”的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活动进行的。为了促进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发挥教学的立体功能,采用“立体思考”方法有机排列组合诸要素的教学。
“立体式”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合理运用“情感—动力因素”、“知识—能力因素”、“实践—创新因素”及教学目标的有效结合,为主线来入境启动、交流运用、反思创新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整体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提倡对教学结构进行“立体思考”,力求发挥教学的立体功能即“学—用—创”三位合一的立体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快速地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师生活动的成功率和有效率。
下面以课例,来浅谈“立体式”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入境启动——“情感动力因素”
内涵:“情感—动力因素”它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一些是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实现教学目标的内部动力。由此使学生产生的想获得的兴趣,以及成果后的愉快体验是教学的伊始也是成功的开端,它有利于促使他们对学习的一时性动力向长久性动力发展。
教学策略:依据教材特点引发学习兴趣:(1)新颖入境,改变常规的熟悉的事情,以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设疑入境,制造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第九课《控制面板》时,我是用新颖入境,用一种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话铃声来作为我启动Windows95时的音乐,这使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怎么和平时的启动音乐不一样呢?”并产生了求知的欲望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我适时点导引入课文,并揭示了学习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增强,自然而然明确学习目标,为新课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获取知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失去兴趣,那么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徒劳。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巧设悬念,引起认知兴趣。巧设问题,产生探索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学习乐趣等等。
2、交流运用——“知识能力因素”
内涵:“知识能力因素”它包括:1.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基本知识;2.应用软件操作的实际技能;3.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实际技能;4.工具软件的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既以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又在学习过程中提取这些知识,锻炼和发展这些技能。而这一些又是下一次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教学策略:教学中我采用看教材—试着操作—交流想法—提问题—总结方法—试做练习,这一教学过程来操作。这个过程区别于以往我们的先由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学生再试做,最后教师作总结的模式化、讲授式教学。它先让学生自己看,找出关键所在。然后留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自由的试做。通过自己的摸索得到了一些结论,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点拨,参与到学生中去而不是传统的讲授,这样能使学生主人意识增强,学习欲望更加强烈,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并给予了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也为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后,对本课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时本课的难点的重点就显露出来了,对新知识有理解,也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讨论。一方面在教室巡视接受学生反馈回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各学习小组报告讨论情况,了解学情,进行交流反馈。如多备战形式的讨论放手让学生各抒已见,放胆思维,表现自我。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争议,比较,分析,推理,判断掌握知识。这样既提高了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感到知识是自已学会的,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并能在课堂上大胆思考踊跃发言,培养了创新意识。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学习是对问题的思考,对问题的思考是因为有疑惑。所以教师要设置问题、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创新意识。把“你能提个问题吗?”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重视对学生质疑习惯与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认识、理解、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这样巨大的学习动机的支持下,学生会找到很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也可根据不同的内容,给出一些不同的学法建议。
3、反思创新——“实践创新因素”
内涵:“实践创新因素”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性思维。反思、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以学生为主,老师要留给学生以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照课前目标,看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并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准确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理解掌握情况,提出下一步要求,并能设计出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1)复习式交流:这节课中我学到了什么?“我”和同学从头到尾交流课中所学内容。(2)倾诉式交流:和同学交流这节课我理解掌握了哪些,哪些是懂了,哪些是似懂非懂,哪些知识是能够基本掌握并能运用,哪些是需要再加深理解的。(3)辩论式交流:这节课“我”的学习过程是否得心应手,有没有其它方法更适合“我”,我学到了哪些?将这些方法比较一下能不能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有所启发。(4)拓展式交流: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我能做些什么?能发现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训练,根据所学知识产生联想并将所学的新知识,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知识系统化。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反思、创新练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认识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落实并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培养21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不是象征性的上一两节课,而是要普及它、落实它,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越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立体式;教学
现 状
教育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源:它使人类文明得到长足进步,对人们的智慧进行了启迪,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教育功能的变更是人类文明的推进器:教育功能得到转变由狭隘的道德文化、价值伦理转变为经济功能,教育顺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为工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推动社会发展。也使教育有了更大发展空间,带动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教育理念革新是人类文明的加速器:现代教育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提出,教育理念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教育功能演变为以人为本,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对人的个性尊重,潜能开发,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直以来,计算机主要充当着教学工作中的辅助角色,而不是学习工具或学习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软件可以抓住知识重点,突破的难点,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并培养了能力,可见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极大的发挥了它的优势。然而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旧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客观上也要求拓展计算机教育的范筹、改变计算机教育的模式,变“计算机教育”为“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在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目进行搜集、判断、提取、运用、创新……所以在小学阶段落实并改革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势在必行。
策 略
那么如何落实与改进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为有机参与与指导结合起来呢?下面是我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个性得以飞扬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更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观念——彻底“解放”思想
任何一项改革,首先是从思想上的更新,要彻底地更新。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不被重视被打入了艺体常识科一族。就现在已经开始的信息技术教学来看也基本上是传授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生机械模仿,这种教授是按言语逻辑思维模式进行的。它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压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我在教学中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对“教”與“学”进行了尝试改革,将以往教师的“注入式”的教,改为“教师参与式”的导;把以前学生的“被动”接受引导为“动手尝试交流式”的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尝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摆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树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努力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造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把信息技术教学落到实处。
二、构建新型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利于“能力”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创新的教育,需要教育方法的改革,更需要创新的课堂教育教学结构。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以知识教学为基础,是在应试教学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它的学习过程是对知识的吸取、记忆、强化、储存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从现行的教育方针来看已经不适合,而现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它所要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认识,是从“要学”到“学会”直至“会学”。不是单纯的感性认识,而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学习。由此看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已经不在适合现行教育教学的需求了。因此,我们必须并尽快确立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教学转换到适用于素质教育教学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中。
三、合作、竞争氛围的创立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它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教师调控学生和课堂纪律的有序进行,一切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但它不利于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不利于合作情境的创设,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自由思考的空间。如何改变这种形式呢?我在教学时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组际之间相互可以比赛、竞争。这种形式完全适合学生的活泼好动喜欢交流的天性,让他们的思想进行碰撞,交流思想,也充分发挥了团体效应,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合作、竞争意识的形成。
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俗话说,授之以鱼,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它更需要让学生掌握它的操作规律和内部结构,而不是单纯的学会教科书上的一点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电脑的动力,使其主动参与进去。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从以往的储存知识的结果,变为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学会操作。我在教学中,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以往的主导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并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乐趣,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这就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做出新型的教学模式——“立体式”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立体式”是全方位地把纵向、横向、环境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它的教学是通过“激发情感—理解知识—运用创新”的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活动进行的。为了促进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发挥教学的立体功能,采用“立体思考”方法有机排列组合诸要素的教学。
“立体式”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合理运用“情感—动力因素”、“知识—能力因素”、“实践—创新因素”及教学目标的有效结合,为主线来入境启动、交流运用、反思创新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整体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提倡对教学结构进行“立体思考”,力求发挥教学的立体功能即“学—用—创”三位合一的立体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快速地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师生活动的成功率和有效率。
下面以课例,来浅谈“立体式”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入境启动——“情感动力因素”
内涵:“情感—动力因素”它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一些是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实现教学目标的内部动力。由此使学生产生的想获得的兴趣,以及成果后的愉快体验是教学的伊始也是成功的开端,它有利于促使他们对学习的一时性动力向长久性动力发展。
教学策略:依据教材特点引发学习兴趣:(1)新颖入境,改变常规的熟悉的事情,以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设疑入境,制造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第九课《控制面板》时,我是用新颖入境,用一种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话铃声来作为我启动Windows95时的音乐,这使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怎么和平时的启动音乐不一样呢?”并产生了求知的欲望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我适时点导引入课文,并揭示了学习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增强,自然而然明确学习目标,为新课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获取知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失去兴趣,那么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徒劳。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巧设悬念,引起认知兴趣。巧设问题,产生探索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学习乐趣等等。
2、交流运用——“知识能力因素”
内涵:“知识能力因素”它包括:1.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基本知识;2.应用软件操作的实际技能;3.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实际技能;4.工具软件的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既以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又在学习过程中提取这些知识,锻炼和发展这些技能。而这一些又是下一次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教学策略:教学中我采用看教材—试着操作—交流想法—提问题—总结方法—试做练习,这一教学过程来操作。这个过程区别于以往我们的先由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学生再试做,最后教师作总结的模式化、讲授式教学。它先让学生自己看,找出关键所在。然后留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自由的试做。通过自己的摸索得到了一些结论,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点拨,参与到学生中去而不是传统的讲授,这样能使学生主人意识增强,学习欲望更加强烈,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并给予了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也为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后,对本课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时本课的难点的重点就显露出来了,对新知识有理解,也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讨论。一方面在教室巡视接受学生反馈回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各学习小组报告讨论情况,了解学情,进行交流反馈。如多备战形式的讨论放手让学生各抒已见,放胆思维,表现自我。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争议,比较,分析,推理,判断掌握知识。这样既提高了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感到知识是自已学会的,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并能在课堂上大胆思考踊跃发言,培养了创新意识。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学习是对问题的思考,对问题的思考是因为有疑惑。所以教师要设置问题、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创新意识。把“你能提个问题吗?”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重视对学生质疑习惯与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认识、理解、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这样巨大的学习动机的支持下,学生会找到很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也可根据不同的内容,给出一些不同的学法建议。
3、反思创新——“实践创新因素”
内涵:“实践创新因素”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性思维。反思、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以学生为主,老师要留给学生以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照课前目标,看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并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准确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理解掌握情况,提出下一步要求,并能设计出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1)复习式交流:这节课中我学到了什么?“我”和同学从头到尾交流课中所学内容。(2)倾诉式交流:和同学交流这节课我理解掌握了哪些,哪些是懂了,哪些是似懂非懂,哪些知识是能够基本掌握并能运用,哪些是需要再加深理解的。(3)辩论式交流:这节课“我”的学习过程是否得心应手,有没有其它方法更适合“我”,我学到了哪些?将这些方法比较一下能不能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有所启发。(4)拓展式交流: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我能做些什么?能发现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训练,根据所学知识产生联想并将所学的新知识,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知识系统化。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反思、创新练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认识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落实并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培养21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不是象征性的上一两节课,而是要普及它、落实它,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