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涤非:面料价值观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9246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各大艺术院校乃至全世界的服装设计专业院校,面料通常被提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面料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假如孤立地谈论面料而不涉及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实践,也有点儿“纸上谈兵”的意思,毕竟人们最终穿着的是成衣。
  每年各大艺术院校都持续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并且随着中国原创设计的蓬勃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锐服装设计师离开学校后便开始建立品牌、拓展自己的设计版图,这种欣欣向荣的状态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不无关联。我们特别好奇,在中国顶尖的艺术院校里,当下对服装设计和面料的教学处于何种状态?因此我们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孙涤非教授,希望能够了解到更多与面料和服装设计有关的内容。
   Q&A
  iLOOK:您在服装设计领域从业多少年了?何时开始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
  孙涤非:从事服装设计,算起来已经将近二十个年头,真正意义上从事高端定制应该是13年整。记得2006年接受世界文化社的专访,标题为《从大连到米兰,中国改变了世界的西服》,我们工作室的作品被意大利本土高端称为:Classical Chinese(古典中国),首次打破了Classical Italia(古典意大利)的称呼;就在那一次,我体会到了一种荣誉和自豪,开始有了回归祖国院校的想法。后来,我于2010年正式回归中央美术学院。
  iLOOK:据闻您曾在日本生活过很长时间,在日本期间也有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您是否一直在做高端定制品牌?主要是什么类型的服装?在面料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孙涤非:我在日本工作和生活了25年,我日本的工作室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事本专业的古典意大利手工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体现在高端私人定制方向;再就是配合日本本土一些大品牌进行一些商业性推广。我们的龙头业务是高级定制,主要以西服、礼服、衬衣、大衣,也就是正装类为主。不是用手缝制就是手工西服,而是通过高端手工技能来改变面料的原有物理属性,使之形状突变、质地改变的一种传统工艺。所以,我们对面料的要求也是极为“高端”的。首先要求“纯天然”,原料必须是天然的动物或植物纤维,通常以其纤维的细度及长度作为判断基准,这很好理解,越长、越细就越好;其次是面料生产工艺,既然越长、越细就越好,那么生产工艺就会越复杂,有时完全需要手工作业才可能达到生产要求;再就是稀有动物纤维一类,比如麝香牛毛、驼羊毛等。高质量面料主要体现出轻量、透气、保暖、张力、柔软、稀少、不易取材、不易加工等特征。
  iLOOK:我们该如何认识面料?如何根据需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面料?
  孙涤非:面料不单单是服装构筑的基础,同时也是服装设计概念当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认识面料并不难,但是想真正并有个性地认识面料确实很难!我把面料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识性认知阶段,说白了就是人云亦云的听说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主动性认知阶段,这个群体已经很关注和热爱生活,会有选择性地区分面料;第三个阶段是个性化认知阶段,主要涵盖高端人群、设计师等,可以达到突破常规运用特殊面料。而关于面料的选择,我们可以大致把面料按种类划分一下:1.化学纤维类面料,适合于工作或特殊环境下使用,比如作业装、运动装、特种装;2.动物纤维类面料,适合于生活中的正装及常备服装,比如西服、礼服、大衣等;3.植物纤维类面料,适合于生活中的休闲类服装和内置贴身服装,比如衬衣、夹克、内衣等。
  iLOOK:在您看来,从前的设计师选择面料的倾向和现在的设计师有什么不同?
  孙涤非:工业文明的诞生是受商业化进程的驱使而形成的,生活必备品由原始的功能性属性变成了商品性属性,也就是说,工业化文明之前,做衣服为了穿,这是功能性属性;工业文明之后,做衣服为了卖(赚钱),变成了商品性属性。所以,设计师行业准确地来说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以前他们被叫作艺术家。为了迎合大规模的销售以赚取最大化的利润,设计师的任务是急功近利地要迎合大部分人的喜好来设计出销售成绩最佳的作品。因此,以前的设计师都要同时考虑面料的价格(生产成本)、面料的质量(易于加工)、面料的花色(适合大众)等。现代的设计师,同样也要接受大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理念的历练,以便适应现代的人群价值观。而现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呢?简单地说,人们已经厌倦了量产量贩的廉价生活,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生活元素。所以,现代的设计师大都是以个性化选料为主流倾向,他们更加注重于面料的材质和工艺性,为避开工业化的Icon,他们开始崇尚天然材料,这一点同时也迎合了现代人崇尚自然回归的返璞归真、去繁就简的现代价值观。
  iLOOK:在平时的教学中,您是否会带领学生开展一些与面料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孙涤非:平时我们的课程与研究方向主要是软性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当然,面料课程占有很大比例。面料的设计和应用,涉猎面极广,绝不单单是服装服饰上的应用。因此,我和学生们探讨的课题很广泛,再加上我们是学术机构,在面料的应用与实践上,我们研讨的程度也会很深,经常会进行一些近乎抽象的理念教学。学术论坛不同于社会实践论坛,我们探讨的课题一般都会是可能性和超越性,不仅限于实用性;因此,在学生设计师的眼里,面料就是一种语言,如何能够应用好这种语言,来达到充分说明和表达自我则是面料设计的重中之重。课程训练是通识性手段,用来提升学生设计师的感性语言表达,比如,有的学生会将真丝通过各种物理及化学手段,通过变形、变色、分裂等一些极为复杂但很精致的处理效果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还有些学生干脆会试图颠覆面料本身的应有属性,通过相对合理的哲学思考,使面料以完全不同的功能和途径作用于生活应用当中。与此同时,我们会大力度地调研、回收、整理所有关于纺织、印染、缝制、编织等传统工艺及文化脉络,比如,我们已经成立的针对于日本的“京小纹”“京友禅”“京墨纹染”“京鹿小纹”等日本传统工艺文化科研组;同时,也会对我们本民族的传统工艺进行极为详密的调研、整理和传承工作,著名的缂丝工艺就是我们现在正着手整理的国粹之一。
其他文献
来自台湾桃园的郭轩妤,是独立首饰设计品牌Le Groove的设计师,她所在的这个公司运营方式挺特别,不像一般盈利的企业单位,身为基督教徒的设计师们会把祷告和教会的服务都列为公司的必需,所以她们常常将教会活动放在首位,有时会暂停一切工作全心参与。郭轩妤说:“因此,我们也创作了一系列的福音饰品,提供给基督徒们有多一点的饰品选择,到目前为止,福音类的饰品相当受青睐。”  明快的颜色是郭轩妤一直坚持的设计
期刊
人们从前对蒋梦婕的认识主要来自她在新版《红楼梦》中所饰演的林黛玉一角,而这个新生代女演员还有着更多的兴趣,她曾经在采访中自曝自己很“贪心”:芭蕾舞专业出身,演员做得风生水起,2013年又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Mlle be Comely”。无论设计、拍摄还是销售,每一个环节她都会深度参与、亲力亲为。就如曾经参演的电视剧《一克拉梦想》中的“刘美丽”一样,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设计梦想,努力探寻着时装与美
期刊
棱角分明的五角星、形制板正的中山装,红色及其在中国象征的文化与政治内涵……这一切很难不使人联想到过去那个时代。对设计师P. J而言,这或许更像一种虽则隐匿但挥之不去的氛围,尽管这些元素已经鲜少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出现,但它们对文化、艺术乃至人们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影响却始终挥之不去。因此,当她把自己于2013年创立的设计品牌取名为“Atelier Rouge Pékin”(中文可译为“红工作坊”),首个系
期刊
筑家,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修建能够容纳家的房子;二是营造出家的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家居摆设、物品备办;三是筑起家的氛围和情感。在设计师姚晔俊看来,这三者是可以统一在家具设计中的。在他的设计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建筑的影子,也可以感觉到亲切细腻的情感关怀。姚晔俊在上海出生长大,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并乐于动手做东西,常常会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同时也不忘留意和体验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事物。兴之所向,他大学报考了
期刊
“什么Design”?这个名称看上去让人有些困惑,或许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孙昕和黄海文对设计也同样困惑不已。这两个学雕塑出身的同学虽然共同组建了这个工作室,但对于工作室是不是应该归属于设计范畴,他们也不清楚。他们更愿意把正在做的事描述为:借助某些材料、某些形式实现某些想法。可能是玩心太重,那些正儿八经的条条框框很难束缚住他们,大多时候他们也并不会把看到的作品划分归类。他们衡量设计作品唯一的标尺就是有性
期刊
杨圆圆2013年9月从英国毕业回国,现在的身份是一名艺术家。她的创作涉及摄影、装置等多种媒介。自2013年11月开始,杨圆圆持续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往返于北京市区和东北五环外的一处废弃建筑。这是她回国后开始的第一个艺术项目——“在沉船上”,她每周会前往其中一个固定的房间工作,在那里邀请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对话,也记录在这里感受和思考的一切。而这样的记录和行为将会一直持续,直到这栋被废弃的建筑拆除的那一
期刊
三叔是懒人业余餐厅的创始人,所谓“懒人”,政法大学政治学科班出身,却一天都没有从事过自己的专业。在餐饮业半玩半做了二十余年,经他的手开出了很多家为食客们津津乐道的餐厅。从小小的元亨鱼馆到开成连锁的大红灯笼火锅店再到屯子里热热闹闹的金谷仓,这个城市的从西到东,都有三叔留下的美食记忆。  三叔是个随性的人,开每一家餐厅的时候,他都享受着开发美食、吸引食客、结交朋友的快乐。但当他创意枯竭,餐厅进入常态化
期刊
惠敏楠的作品“印记”是一个与建筑有关的服装系列,入选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作品中提取了世界上很多民族服饰的特点,主要把云南花腰傣族服饰的层叠美感和结构特点与建筑设计的立体感相结合。运用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法,重新诠释了传统民族服饰的设计理念, 体现出结构上的立体感和花色上的灵动感,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惠敏楠在圣马丁就读于服装设计与印花专业, 这就要求她在做服装设计
期刊
北京的冬天是我偏爱的季节,夏天繁茂的叶子枯光落净,露出干巴巴的树杈子和灰突突的房顶子。枝丫重重错错,把蓝灿灿或灰冷冷的天划得像开了片的陶瓷。这些裸露出来的枝丫房檐就像老城的筋骨,比绿荫的遮蔽增添了许多劲道。北京的筋骨和劲道,总是带着一股子糙劲儿,就像爆肚儿里的那股腥气,卤煮里点睛的那勺蒜汁儿。你若爱上了这糙劲儿的美,就会发现帝都处处是景观,街头巷尾走一圈,像是看了场悲欢剧,因为满街洒落的都是小生活
期刊
“Duo Betray”是设计师周师墨在伦敦服装设计学院的本科毕业作品,由于沉迷于阅读各种历史上著名女性角色的故事,她把她们的传奇经历和坚韧隐忍的力量都放入自己的设计中,运用层次丰富的印花及刺绣图案来表现压抑和束缚对人的影响和伤害,并利用各种轻快的色彩和独特的廓形设计来强调一种独立自由的态度。   Q&A  iLOOK:你的毕业设计作品“Duo Betray”对面料有什么样的讲究?  周师墨:一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