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疑激趣”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其加深理解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与生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团,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为了培养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设计以下片段。
   师:同学们,这一节数学课老师请一名歌唱得好的同学为大家唱一首歌,好吗?(营造轻松气氛。)
   生:好!
   师:请每一组的组长和教师做评委,给这位歌手打分。(指名一人唱歌,5位评委打分。)
   师:请评委亮分。
   师:同学们看,5位评委的分数一致吗?按谁的意思办?(布疑)
   (生纷纷发表意见,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对,不能由一个评委说了算。
   生1:那如何确定分数呢?
   生2:我看到过电视里的评分,可是不知道怎么算。 (生疑) 师:对!只有通过计算得出的分数才是最公正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知识,求平均数应用题。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现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以渴求解决问题的心理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鼓励与引导
  
   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或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要具有导向作用,要能够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处理计算较为方便?(取除数变成整数)如何使除数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怎么办?(小数点相应地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怎么办?(少几位就在后边补几个0)
   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全班讨论,同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参与其中,要让全体学生有参与讨论的机会,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群体的讨论,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配合互动,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全体能动性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在课堂提问中,也许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或不必当堂解决的问题,这时应采取存疑的方法,让学生课后动脑筋思考,留待下一节课解决。这样,通过存疑,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气氛持续下去,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探索与创新
  
   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不但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激励他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在一定的程度上仍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动作进行思考,针对这个特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演示或多媒体的运用,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学具摆3个2,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个算式中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摆4个3,5个4,想一想,怎样摆?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出乘法,让学生发现、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即使是错的,我们也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不仅学生想说、敢说,还能营造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记得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例题是“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后,大家认为有两种做法:一种是11×12×5,先算一箱卖多少元,再算5箱一共卖多少元。另一种是11×(12×5),即先算一共有几个热水瓶,再算一共卖多少元。就在我总结时,“智多星”楚妮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11×5×12”。当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我示意大家不要议论,说:“我们来听听她的思考过程。” “假如我从每箱中拿出一个热水瓶,共5个,可卖11×5=55(元),像这样我可以拿12次,一共可以卖55×12=660(元),列成综合算式:11×5×12=660(元)。”她讲完后,大家异口同声说“有道理!”。虽然这节课因为她发言而稍微延误了一些时间,但学生们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分析处理来感受、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学习。
其他文献
数学集体备课是培养教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佳方式之一。数学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反映出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个性风格。   学校一般按年级设置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按学期初的备课计划安排,指定一位任课教师拿出某教材的基本预案,再由全年级任课教师讨论,最后形成某教材的基本教案。这个集体备课的教案是一种“保底”措施,所有任课教师在这个教案的基础
期刊
课改前,“教师能否自如控制学生的思路并朝着自己预设的程序及目标适时引导,教学任务能否按时完成,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按步井然有序” 等因素一般都会成为评价一位教师上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如何对课堂进行预设,在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更优化地创造出更具艺术化的课堂,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追求促进学生发展、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较高的教学境界。   下面,本人通过《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小组实验课中的几个教学
期刊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组织,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使之在参与中不断提高数学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阵地转化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求知欲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乐园,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就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现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唯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诚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数学也有“数感”。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被首次提出,并将其位列六大核心概念之首,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
期刊
民间儿童游戏以它特有的趣味性、随机性和简约性,在民间代代相传。民间儿童游戏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而且能促使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幼儿在民间游戏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激动的状态中,他们自己选择游戏,准备材料,协商角色,构思情节,控制游戏环境等,充分体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充分挖掘民间游戏中的各种教育价值。     一、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     幼儿民间游戏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基
期刊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中温馨气氛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淫秽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教法、教学语言是教学的三大中介因素。过去我们研究教材、教法的多,而研究教学语言的少。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的语言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上好一堂课,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谚云“它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这里讲的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
期刊
阅读能力的培养历来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除了做好教材中的阅读教学,还要加强课外阅读训练。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课外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尝试了课外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心得。     一、读报课开设的背景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阅读的七级目标要求“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
期刊
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在近些年的高考试题中,咏物诗词的鉴赏题频繁出现,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形神俱似”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会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第一,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