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n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接触“共情”
  一天下午,班里有个女生向我报告,某男生无缘无故踢了她一脚,而且很重。我只是沉默了片刻,女生见我没反应,只身离开了办公室。
  等她走后没几秒,我犹豫了,作为班主任,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沉默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以下的后果:(1)学生认为老师不负责任,很容易以样学样;(2)那个男生会认为犯了错也不会遭到老师批评,很轻松,下次胆子更大,最终酿成悲剧,到时处理就来不及了。考虑到这两点后,我理了理自己的情绪。
  于是我把那个男生找来,温和地向他了解踢人的原因。他对我很畏惧,不敢有过多的话语。我一步步引导他说话,面带微笑,给他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渐渐地,他的话开始多了起来。不过一问到关键性问题,他又陷入了沉默,不理会我。于是我话锋一转,开始聊起他的兴趣爱好,才发现原来他周末在家很喜欢在鱼塘钓鱼,他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我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他能没有压力、没有顾虑地和我畅谈自己的钓鱼技术。之后我又问起踢人的原因,这时他不再沉默,慢慢地向我说明了来龙去脉。
  一节课的聊天,虽然耗费了较长时间,但有效地解决了这件事情,而且我体会到两点价值。首先,我不再那么冲动,一遇到学生犯错就发火,能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学生会犯错误,他们犯错误的动机是什么。其次,那个男生也因为这次的谈话渐渐打开了心扉,遇到老师找他谈话,不会再沉默不语,能用言语表达心声,告诉老师事情的原委。
  最近在看《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一共四本,看完第一本即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说不明他的教育方式是什么,但又觉得那种方式应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他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从学生的立场处理问题,民主平等是他最提倡的。为了弄清这个概念,我查阅了不少资料最后总结出,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共情”。“共情”其实每个人都具备,是一项基本能力,但为什么生活中会发生那么多的误会和冲突?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运用它。了解“共情”后,我把它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发现不但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教学和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而且会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不会无故遭受老师的批评,恐惧和担心没有了,大都能敞开心扉谈自己的想法,事半功倍的效果已经慢慢出现,师生关系也不会过于僵化和尴尬。
  具有高共情能力的教师能影响学生的学业态度、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它一部分与教师自身的能力特点有关,但更多的与教学方式有关。共情的教师会与学生进行交流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这有助于调节教学方法,营造理解、尊重、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共情的过程是双方的,学生能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这种感觉会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他们在学业成绩上的进步、成功。
  高共情能力的教师还能影响学生社交与人生各方面的表现。也有研究者认为高共情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有持续的积极影响,因为学生理解了教授过程的社会本质。学习的本身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相对于学习知识而言,后者的意义更为深远和重要。共情的教师在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倾听、尊重和理解,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
  二、“共情”技术在教师工作中的运用技巧
  运用“共情”技术进行师生沟通,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引导学生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在运用“共情”技术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可以配合运用以下技巧。
  (一)言语的传递
  诸如“嗯”“是”“我明白”“啊”“哦”等,表达认同和理解,也可以协助对方作进一步的自我探索。再如重复学生话语中的关键字词,促使学生就所强调的部分进一步展开话题。
  还可以重复句子,具有强调、核对的作用,但不可多用,以免有鹦鹉学舌之嫌。运用概括性复述将学生陈述中的关键内容,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不仅包含其表层含义,还包括其内隐的动机和含义,有助于传递高层次的共情。例如——
  学生:“我不喜欢学习,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怎么也学不好,每次成绩都排在后面,我一点信心也没了。同学们也看不起我,他们真自私、虚伪、冷漠,一切都糟透了。”
  教师:“学习让你丧失信心了,即使你再努力也没用,而且,身边的同学不关心、不在乎你,让你感觉一切都不尽人意。”
  (二)非言语的传递
  非言语传递通常包括目光注视、点头示意、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音语调以及相隔距离等。面部表情轻松自然,生动传情富于变化,却又不显夸张;保持视线的接触及适时的变化;人际距离大致在一米左右,身体姿势自然松弛,适当倾向学生,维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恰当运用点头示意和语气语调有助于心理沟通。同时应注意双方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影响,以免产生不当或相反的效果。
  仅仅靠语言技术并不一定能打消学生的顾虑,伴随着一系列非语言的技巧,才能使共情生效。
  (三)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水平与教学经验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单一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又快又新,并有自己较为成熟的见解。因此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尝试了解和接受新事物,不仅有助于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共情工作的开展。以下几种情况中适合运用“共情”法。
  1.教学不顺畅。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精心设计、准备充分的教学过程理应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实际却教得很费劲、很乏味,学生也学得很被动,课堂死气沉沉,到最后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师生之间缺乏默契,教师所想的与学生所要表达的完全不在一条线上。课后我曾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希望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我会找学生交谈,让他们谈谈这堂语文课的感觉。多次经验得知,一堂精心准备的课之所以会变成毫无默契的“满堂灌”,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预习情况等因素。比如上课教师提问,学生不配合,课堂冷场。我通过了解,并与学生“共情”,就会发现有的是问题问深了,学生回答不了,有的是问浅了,学生不屑回答,有的是问题问得不准确,自己没有表述清晰,学生无从回答。于是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协调,达到更好的效果。
  2.学生说谎。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教,教育成了一件麻烦事,吃力不讨好。学生说谎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通过与学生沟通和“共情”就会发现,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差,做了不该做的事情,面对的是比较专制的教师,为了逃避惩罚才说谎。
  有的学生则是因为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说谎;有的是为了哥们儿义气才说的谎。如果简单地以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判断不仅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了被理解的机会。我们只有通过“共情”,站在学生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引导他们讲真话,达到教育的目的。
  3.学生情绪反常。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受心理情绪影响,加之现在很多的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家庭的变故势必会给学生心灵带来伤害和压力。力不从心、三心二意是普遍的表现,情绪反常的学生往往不做作业、旷课、对学习没有兴趣等;在行为上疏远他人,课堂上故意扰乱纪律等;在性格上嫉妒、孤僻、挑剔、过于敏感等。这时我们更加需要与学生产生“共情”反应,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优点,帮助他们排除困扰。
  三、教师共情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
  (一)学校氛围
  学校的整体氛围,对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对共情的重视能对教师产生影响,使之自觉地运用到教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共情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但国内教育界对共情的应用还属于初级阶段,很少有学校能重视和倡导。
  (二)反思教学与撰写班任工作日志
  教师如果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是不会成长的。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除了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之外,还与课后反思有很大关系。反思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一堂课没有上好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课后的及时反思,上堂课不足之处在哪,学生的互动如何,教师的自我表述能力如何等等,针对课堂上的优缺点,以便在下堂课上收获更大。
  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细微的。一个成功的班主任要学会积累,细心观察每日班级的动态,并作好相应的总结。撰写班主任工作日志是很好的方式,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即使工作再繁忙,也不忘每日写篇工作日志,回顾一天班级的情况。现在回想,这也正是李老师为何成功,为何深受学生喜爱的关键。
  四、小结
  教师共情对教学、班级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化解了师生间、生生间不必要的误会。最关键的是,共情让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在“以成绩论英雄”的中国,教师的共情应用更是少之甚少。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将视线停留在学生的成绩、高分上,而是更多的关爱学生、体谅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今天,更应提高教师的共情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他文献
【关键词】家长会;家长;心理伤害  【家长会目标】  1. 认识家源性心理伤害现象。  2. 引导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  3. 掌握消除家源性心理伤害的方法,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家长会重点】  启发家长识别家源性心理伤害现象。  【家长会难点】  了解消除家源性心理伤害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用于家庭教育之中。  【适用年级及课时】小学生家长会,建议用两课时。  【会前准备】  1.
期刊
〔关键词〕高中生;适应不良;心理辅导    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一个秋意正浓的下午,心理辅导室的电话铃急促地响了起来,电话的另一头是一位母亲焦急的声音:“老师,求您帮帮我家小帆好吗?她吵着要回老家,我急得不得了,今天刚买好火车票准备赶往上海,麻烦您能不能找她谈一谈,先稳住她,我马上赶来……”  于是,高一女生小帆进入了我的视线,“老师,您好!”走进心理辅导室之前小帆先大大方方地打了个招
期刊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以学校的每一天造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三余中学坚持不懈的教育信念。它包含着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怎样的教育平台与机会?怎样去培养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了什么样的人?“学校的每一天”的状态,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境界。“造就”就是“教育”,就是如何去研究、思考和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与教育策略;如何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在学
期刊
〔关键词〕留守儿童;意象对话;习惯性偷窃  案例背景:来访者小松,男,小学五年级学生。因经常偷窃,管教无效,由父母带来咨询。父母外出务工多年,初中文化水平。    一、父母的困惑    小松母亲说,从四年级开始,孩子就开始偷东西,原来是偷手表、mp3、mp4、收音机等小件物品,现在发展到偷钱、手机。我们不断地向失窃者赔礼道歉,丢尽了脸面。他还有一个特点,如果没有抓到“现形”就死不承认物品是他偷的。
期刊
〔摘要〕去个性化是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学理论,其本质是在群体环境中的个体自我观察与评价水平降低了,对来自社会评价的敏感性以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的关心程度都降低了。因而通过集体活动可以有效改善社交困难学生的自我评价机制,促使其增强自信心、正确评价自己,以达到悦纳自己、自如社交的目标。  〔关键词〕去个性化理论研究;积极;社交困难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关键词〕心本教育;幸福;积极心理学    2011年,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工作主题是:发掘心本,构建“心本教育”体系,建设和谐校园,增进师生幸福。此工作主题的提出,标示着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已跨入了办学发展的全新平台,度过了求生存的摸索阶段和特色发展的救急阶段,大踏步地进入了成熟稳定的资源整合、实现教育本质化发展阶段。    一、 为什么现在提出“以心本教育实现教育的幸福本质”    1. 是
期刊
〔关键词〕区域;教师;专业成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辽宁省抚顺市顺成区于2004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进修学校于2005年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负责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培训、指导与服务。我区于2005年12月出台了《顺城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
期刊
〔关键词〕高中生;自信心;潜能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己不自信的原因。  2.通过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鼓励学生寻找自身自信的源泉。  3.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并体验一种增强自信的行为训练方法,尝试将自信的信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  【活动对象】高一年级  【活动准备】  1.制作PPT  2.表格:“我不能__________其实我可以_____
期刊
〔关键词〕偷窃癖;小学生;个案咨询    一、案例描述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雨蒙,女,九岁,现就读于某小学二年级。两岁时父母离异,与父亲一起生活。在四岁的时候到亲妈家里住了半年,后来回到爸爸身边,爸爸对雨蒙很疼爱,父女感情较好。  在雨蒙六岁那年,父亲又结婚了。后妈是一位家庭妇女,对待雨蒙态度挺好。雨蒙八岁时,后妈生了一个小妹妹,父亲、后妈对小妹妹很疼爱,特别是后妈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小妹
期刊
[关键词]中学生;认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活动目的】  1.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增强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初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适用年级】初三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四只毛毛虫的故事(多媒体)  (2)A4纸、画笔  (3)职业倾向表  2.学生准备  (1)生涯人物访谈记录  课前布置学生寻找几位在某一领域工作了多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