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4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着他编辑的资料,慢慢长大;考着他拟制的试卷,跃出“龙门”;沐浴着他如春风般的教导,成为语文老师。我想,一定有很多老师和我有着同样的经历。读书的时候,看着资料正中的“余映潮”三个铅字,我着实把他狠狠地恨了一阵子:这个“老学究”,好好的一篇文章,这里挖一段,那里掘几句,提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害得人好苦!等到走上讲台,亲见其人,亲闻其事,才知道当初的埋怨是怎样的可笑!
  《天上的街市》、《我愿意是急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屏》、《沁园春·长沙》、《登高》,相对于余老师20年的教研生涯来说,我听到的课也许太少;江陵,荆州,武汉,相对于余老师大江南北的奔忙,我的际遇似乎太单薄。可仅仅是这些,就让我的教学生涯氤氲着无限的诗意。
  从此,提到“余映潮”,总不由自主地闪出“余光中”、“余秋雨”的名字,同样浸润着文学的韵味,同样渗透着学者的恬淡。也许你会觉得莫名其妙,可有时感觉就是这样不可名状。余老师之于我,犹如鲁迅之于阿累,一面也许短暂,而绵延的记忆却给人悠长的回味和无穷的教益。
  
  一、从容优雅,如诗如乐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礼堂里回荡着纯正浑厚的男中音,一群孩子沉醉在余老师舒缓悠扬的诗歌朗诵中。这是湖北省江陵县教委的七楼会议室,一首短短的小诗,如泉水般叮咚流泻,使简陋的空间荡漾着融融的诗意。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年轻的诗,是一首浪漫的诗,是一首爱情诗。作者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已经很古老了,是19世纪写的,它曾经激动过多少人的心灵!我们今天上课的程序是四步: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这是武汉市首义饭店的礼堂,短短的45分钟,被余老师演绎得舒缓从容,紧凑丰满,优美怡人。
  永远是那样不紧不慢,不瘟不火,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山重水复中,让人领略一路秀峰,一弯清溪。语文课,无非是听说读写,可这在无数老师看来单调乏味的活动,却在余老师这里变得摇曳多姿。读,或沸沸扬扬,或浅吟低唱;说,或浅白晓畅,或优美醇厚;写,或细腻动人,或芬芳警人……
  听过很多老师讲课,可我还是最喜欢听余老师的课。因为余老师的课把时间驾驭得不着痕迹。很多老师总怕冷待了时间,给学生的活动不时地套上枷锁:快速阅读三分钟,相互讨论五分钟,自由写作十分钟……于是,学生的学习无形中有了“深圳”速度,快读,快想,快写,语文课堂不知怎么成了快餐文化充斥的空间。听着听着,让我有呼吸急促的感觉,有神经紧张的不适。可是,听余老师的课,却大可放松心情,婉转悠扬间,让人领略无限风光。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时,就是余老师慢慢地说结束语的时候。
  有时候,我也满是疑惑:为什么45分钟,在我总觉得不够用,可一到余老师课堂上却能从容自如并且还能让学生收获丰盈呢?静静思考,我方才领悟,余老师的从容优雅,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境界,本质上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记得余老师在《课程的创新设计》中说,作为语文老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应该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要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教学要素,要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方案要达到“简化、优化、美化”的美学境界。余老师的每节课都来源于他的理性思考和诗意策划,于是他的课堂自然就层次分明而又科学严谨,生动自然而又圆润雅致。而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或流连徜徉,或拾级而上,不知不觉中,领略了诗意,获得了美感,培养了情趣。
  听余老师的课,如阅读一首清新可人的小诗,流畅而蕴藉深厚;如品味一杯醇美宜人的老酒,馨香而回味无穷;如欣赏一曲悠扬动人的音乐,悦耳而余音袅袅。
  
  二、细腻清新,如菊如梅
  
  俗套的课堂,是粗糙的,作者简介,课文朗诵,分析品味,收束总结,简单中透着日复一日的陈腐气息。每次写教案,就像在写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还没有开头,结尾就早早站在句号前面等待。有时,拿起课文,走上讲台,连自己都厌倦了自己的老套。我感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严重缺氧了。冥冥中,总希望有一股力量,不时地给我的课堂注入活力。
  而每次听余老师的课,总能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让我的视野为之开拓。2005年10月,在武汉军事通信指挥学院的礼堂里,余老师将讲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静静地等待着,心里也在不断地猜测:这么短的一首小诗,通俗易懂,能用45分钟来读它吗?余老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出其不意的收获呢?
  “这一次呢,有点吟诵的味了。我想这首诗还有另外一种读法。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小孩子的几句话。那么读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大家试一下,用说话的方式,互相讲给对方听一下。开始吧。”一时间,学生们面对面,情辞恳切地向对方读起了诗歌,语气、表情都与第一遍吟诵诗歌截然不同,满带着劝慰之情。一首小诗竟然有了这样独特的味道,真是独辟蹊径!
  正在我欣然感叹的时候,余老师又饱含深情地说:“真好。你看,‘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下面我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读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不了生活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试一下。”呵,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叫好!同学们个个握紧了小拳头,自言自语,诗歌就这样悄悄走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我从没有想到,文章是可以这样读的。读得这样切实,又这样别致。形式活泼却不花哨,宛如漫步秋高气爽之中,蓦然抬头,忽见一抹清菊,显得清新雅致;又如伫立明月清辉之下,清倚小窗,悄闻一缕暗香,显得细腻悠长。
  教读冰心的《纸船》,他说:“请同学们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教读《鹤群翔空》,他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种自读的方法——三句话自读法: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教读《论求知》,他引导学生“识雅词——背名言——析精段——学表达”;教读《口技》,他让学生用“善”字领起,针对课文内容来说话;教读《小石潭记》,他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说说课文哪些内容分别能够表现这四个字;教读《紫藤萝瀑布》,他让学生开展课文集美活动……
  有人曾不屑于余老师的“板块式思路”,写下文章大加挞伐。学术本就是在争论中提升,我们看到的不应仅仅是争论的唾沫星子。余老师的课堂,并没有刻意地去展示什么,可那种精巧、别致、新颖、细腻,却无形中打上了自身的烙印,任是别人怎样模仿也无可企及。因为这种细腻别致,不是因缘于浮躁和炫耀,而是来自于他朴实深厚的钻研、思考和提炼。
  余老师的课总能平中见奇,凡中求新,乏中出趣,就像饱含露水的花瓣,永远散发着悠远的清香;即便你硬要说是茶叶,也饱蕴着生活的鲜活和芬芳。
  
  三、平易随和,如亲如友
  
  成就丰硕的学者,往往会让人觉得高处不胜寒,可余老师是我们大家的,他从没有小瞧我们这些站在教学一线的“虾兵蟹将”。大凡相聚一堂,你总能看到一群同仁中,余老师就那样不经意地出现在人群中,侃侃而谈,儒雅的风度,亲切的笑容,幽默的谈吐,没有一丝骄矜与冷漠。
  有人说,余老师特别厉害,只要他见过你一面,以后就能准确地叫出你的名字。记得第二次见面与第一次隔了近十年,那是在武汉,余老师上完课,正好从我身边经过,我起身鞠躬,向余老师问好。轻轻一个握手,我赶忙说:“余老师,我是……”谁知,没等我介绍,余老师就说出了我的名字。亲切的语气,仿佛我们是交往了很多年的老朋友,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在余老师看来,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可在我们看来,点点细节,和他的课堂一样,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彰显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2005年11月,荆州市高中语文第一届说课比赛在荆州中学举行,中午安排了集体工作餐。有老师跑到余老师面前,说:“余老师,今天中午请您吃饭?”余老师谦和地笑了笑:“改天吧,我还有那么多老师需要我照顾呢!”果然,余老师来到集体餐厅,嘱咐每一桌的老师吃好,鼓励每一位说课的选手好好发挥,平和之中自有一份让人难以忘怀的感动。
  记得我交给余老师两份说课稿,其中一份是《项脊轩志》的,题目是“点点滴滴都是爱,琐琐碎碎皆关情”。以为经过自己反复修改的稿件,应该可以通过了,所以发了邮件,就不再理它。过了几天,打开邮箱,才发现,余老师竟然给我回了一封信:“我觉得好像《项》文要更好一些。但琐琐碎碎是可以改为‘琐琐细细’的。”一字之易,让文章标题顿然有了不同的意味!惭愧之中,更多的是对余老师的感激和敬佩。
  我不知道,在余老师眼里,怎么看待我们这些成长中的老师;可我知道,在我们这些沐浴着余老师关怀的阳光成长的老师眼里,一定都会觉得余老师是一位和蔼的老师,是一位年长的亲人,更是一位随和的朋友。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与很多有教学个性的名师相比,我所主持的教学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教师群体进行的。即名师基本上是个人风采,而我却有一个教师的群体来表现这种风采”,他很朴实地将自己放到了我们中间,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引路人,引导我们茁壮成长。
  每每想到余老师,我都是带着敬慕和感恩的心。记得听余老师上《沁园春·长沙》,他的课件背景很简单,却很清丽,是梅花横斜的疏影,映衬着诗词的雅致,蓦然让我想到了杜耒的《寒夜》:“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喜欢梅花,也喜欢写梅的诗词,更喜欢如梅的人生。人生本没有什么不同,你也好,我也好,无非是朝看月落,夕等月出;今天也好,明天也好,无非是静看月圆月缺。似乎,你的和我的,今天和明天,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只因为一树梅花的点染,这寻常之“窗”便有了无限诗意。我们的教书生涯,又何尝没有同样的况味?寻常来过,月月本没什么不同;细心打点,生活便在淡淡梅香的弥漫中有了无法言传的曼妙。是让时光悄然而逝,还是与生活欣然而拥?我想,从余老师严谨认真、求实创新的一生中我们或许会收获很多。40年也许漫长,可它们没有给余老师的心灵染上任何岁月的沧桑,相反它们带给余老师的是丰厚,是活力。时光馈赠勤于思索的人的,是永远年轻的心灵!我庆幸我曾经遇到了余老师!感谢余老师!
  [作者通联:湖北沙市中学]
其他文献
2013年3月22日,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大学附中三水实验学校举行。在这次活动上,我执教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柳叶儿》,受到较好评价。这节课之所以比较成功,主要是因为在《柳叶儿》的备课中,我一直在追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到位吗?二是在《柳叶儿》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了落实吗?三是学生在《柳叶儿》的课堂上其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地发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质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编制出好的语文教科书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2013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有的从教科书属性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如张
“生态化作文”课堂教学面临的突出话题有这样几个: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让学生明白写作本身也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精神生活?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进而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具体到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生态化作文教学”的一个着眼点是针对学生所了解的各种材料不能有所判别、有所取舍、有所利用,在作文中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与加工,不能跳出原材料,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所
一、教材的节选方式和编排意图  限于课文篇幅,优秀中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只能以节选的形式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让师生窥斑见豹。如果节选得当,教师能合理处理,应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却不太乐观,一些节选文本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名著演讲,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只针对选段,将其看作是普通文本进行解读,不能很好地实现长篇节选的教学功能。  本文以《边城》为例,讨论教材编选的目的、节选后的文本教学重点的确定
当前,多元解读教材经典篇目,推行文本个性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中的新潮。不可否认,文本多元解读可以打破僵化教条,可以展现自我,语文的阅读课堂也因此风光旖旎!  毋庸讳言,文本多元解读在对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教师对经典的解读偏离航道,以否定为乐趣,以标新为卖点,假设过于大胆,求证不够小心,已造成了学生对文化的定位模糊与是非混淆。笔者希冀以刘兰芝悲剧为例,呼吁在语文课堂文本多元解读中
《浙江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标准)中对材料的要求是:①材料丰富;②形象丰满;③意境深远。语言有文采,要做到:①词语生动,句式灵活;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③文句有意蕴。高考考场作文如何体现这些要求,让所举事例妙笔生花,议论抒情丰富多彩,增添得分筹码呢?笔者认为例子的处理方式及议论抒情方式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操练方式。  一、描写式  1.单例描写式  单例描写只有一
仔细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语文》,我们就会发现,《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总结探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检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优化的要求,切实解决新课程教学的具体问题。”同时在“评价建
广州外国语学校的熊芳芳老师在阐释“语文是什么”的时候,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语文是什么,要看人们用语文做了什么。就像一朵玫瑰花,有人用它送情人,有人用它泡茶喝。用它送情人的,是语文,是精神层面的需要。用它泡茶喝的,是生存,是物质层面的需要。这是常识,却仍旧无法得到普及,这个民族的愚蠢可见一斑。如今的语文老师,多数在用玫瑰泡茶喝。这是一个物质属性远远强过精神属性的民族。启蒙与布道,是少数人终生的使命
这是一个呼唤智者的时代,对于战略转型的新教育来说,呼唤智慧型教师更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必然。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唐代诗人贾岛的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个中缘由有两点,一点是诗中“采药去”之“师”是一个智者,为他懂采药、擅悟道、知养生、寻高妙而心生无比敬佩和迷恋;一点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知”二字巧妙地写出了隐者的漂泊和诗人所追求向往的清
作为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度,写作教学的历史悠远流长,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然而,在这些宝贵经验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作文教学的苍白。写作离不开语言形式,不同的语言形式孕育着不同的语言意味。写作就是将不同的语言意味组合到一起,增强读者审美的艺术形式。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增强书面写作语言特色。  一、从关键词句入手丰富学生语化能力  《艺术》一书中曾经提出,有意味且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