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狂欢与日常 :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社会史研究领域成就突出,理论方法不断完善,优秀著作不断涌现。史学家的视野更多地关注基层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赵世瑜教授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即采取社会史的研究方式,以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庙会为研究的切入点,一方面介绍了庙会的功能、分布等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从庙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題。此外,该书亦注意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诸如人类学、地理学和风俗学等。
  【关键词】庙会;民间信仰;社会史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51-02
  赵世瑜教授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以下简称“《狂欢与日常》”)是一部论文集,其为作者“近10年来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作者指出,尽管“本书的内容远非系统的研究”,而“大多是一些个案”,但是文章“都是围绕着庙会展开的”。全书十三章的内容采用整体到局部的路径,呈现庙会整体情况的同时,也突出了庙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特征。[1]全书聚焦庙会与民间社会互动的多重面向,体现出庙会既依托于民间社会而又反作用于民间社会。庙会活动因人们的信仰活动而形成并广泛分布,世代沿袭,同时,它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和条件,使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放松。
  一、作者简介与内容概括
  (一)作者简介
  作者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以来的民间文化史与民俗学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著作主要包括《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及《吏与中国传统社会》等。论文主要有《明清华北庙会研究》《论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精神》《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东岳庙与各顶的关系为个案》和《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关于地缘组织、仪式表演以及二者的关系》等。
  (二)内容概括
  赵世瑜教授的《狂欢与日常》一书,探讨了庙会文化与民间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联系。全书除叙说和附录内容外,主体内容包括“概说之部”“地域研究之部”和“个案研究之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说之部”,主要介绍明清时期因贸易交换发达、市民文化兴盛而导致的庙会文化的发展,特殊场所和特定时间下举行的庙会活动,不仅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更使人的精神得到寄托,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自身的生活与周围的世界。除了精神方面的益处,庙会更为民众提供了货物流通的便利条件,从而加强了城乡之间和乡际之间的联系。庙会活动同时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让人们在参加庙会时忘却烦恼以及拥有超乎日常的喜悦。第二部分“地域研究之部”则主要聚焦于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在这一章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庙会的社会功能,包括文化娱乐功能和商业贸易功能;其次,作者用华北庙会的分布情况验证了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学说”,突出了庙会的中心地角色;最后,作者借助庙会的两种功能来比较华北与江南两地庙会的区别,得出的结论为“明清时期江南庙会的经济功能比前代减弱,比同时期的华北亦不如,得到强化的则是其娱神娱人的大众消闲娱乐色彩。”[2]由此可知,某一地区某一种庙会功能的突出应是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此外,作者还在本章的末尾阐释了华北基层社会组织——“社”对于凝聚民众所起的积极作用。最后一部分“个案研究之部”,作者将视野重新放到全国的整体大环境中,先是探讨了女性在庙会活动中的责任和所得,这一全民狂欢性的活动自然少不了女性的参与。接下来,作者进行了“以社会史方法研究传统政治史的具体实践”[3],涉及民众对于政治力量的想象和敬畏。综上,本书三个部分全面介绍了庙会之于民众生活的重要作用,即在调节平淡日常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二、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资料
  该书以传统文献史料为主,包括各地的县志、风俗志等,作者参照其中记载的庙会盛况来呈现各地庙会的普遍性与独特之处,如在展现相似信仰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表现形式时,作者便引用《乌程县志》中对湖州的记述来展现当地的特色,与一般的认知不同,当地并未将这一天视作中国的情人节,而是以“金元戚总管之神诞日”来安排当天的庆祝活动。利用传统资料对庙会文化进行研究,一方面突出了庙会文化的悠久传承,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史学积累,作者以往的研究成果也为这一研究课题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作者还借鉴了民国时期学人对庙会文化的研究,如刊登在《民俗》上面的文章等。众所周知,民国时期,在新思潮的引领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一批学人开始注意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就风俗而言,学者们于1923年5月成立了“以调查、研究全国风俗为宗旨”的风俗调查会。作者借鉴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加体现了庙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4]
  (二)研究方法
  该书采用了“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利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了庙会活动对于基层民众生活的影响。作者在附录中,对社会史的概念、学科划分和研究范围等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社会史研究范式有助于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更好地进行史学研究。借鉴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使得作者对于庙会文化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梳理庙会的历史沿革,而是结合人们的生活样态,更好地体现庙会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此外,本书还利用了地理学和风俗学的研究方法,作者采用景观学的角度分析了庙会场所的文化意义,利用风俗学研究人们对于活动仪式的重视。   纵观全书,读者可以发现,作者选取的庙会研究地域和研究个案均具有代表性。作者将研究地域选在了华北,同时与江南地区进行比较。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作为临近政治中心的庙会文化,其发展免不了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从而成为了政治因素占主导的庙会文化的代表,而江南庙会文化更多地体现了经济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繁荣的经济发展使得当地对于庙会活动的投入力度,以及当地人参与庙会的热情,都在庙会文化中具有典型性。而个案研究方面,则涉及性别与行业、个体与群体,可谓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思考与启示
  赵世瑜教授的《狂欢与日常》一书,给予人们许多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启发,因而,接下来将针对本书的启示逐项详述。同任何社会史研究一样,作者所选取的庙会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关系,有着贴近实际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特点,这样的研究主题因取自生活而选材丰富,但是若是想要清晰完整地呈现,除了记叙日常的生活经验外,更应该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背后发现它们所代表的某种共通的东西,如信仰、思想和文化等。这提示人们在进行社会史研究时,选择日常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作为切入口进行研究,努力挖掘此类事物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内涵。
  接着,再谈谈该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方面的启迪。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方法是虽然其主要采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但是作者并未局限于社会史领域,而是尝试与政治史相结合,以着重代表基层民众“发声”的社会史来分析政治事件和政治群体的社会影响,如民间活动如何建构和强化了对帝王之死的认知,以及宦官群体如何借助民间活动来扩大自身的组织,延续自身的势力。此外,风俗学、地理学等研究思路的启发,提示进行历史学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从而拓宽研究的视野,转换研究的方向。
  四、余论
  该书初版为2002年4月,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再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17年11月出版,作者在“再版后记”中指出两个版本的些许不同,而结合作者1992年到2002年的研究成果及书籍的初版时间,可见作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民间文化和基层民众的生活样态为兴趣点和落脚点,逐步搜集资料,借鉴前人研究,并不断钻研学习理论方法,最终凭借着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积累,汇集成了这部优秀的社会史著作。
  作者在叙说中阐明“本书定名为《狂欢与日常》,是想揭示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它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活节奏。”而正是这一贴近实际的研究对象——庙会更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笔者接触到的庙会活动,虽然商业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兼有,但是能很明显地觉察出经济功能更占上风,而除此之外,庙会还具有团聚的功能,这种团聚与传统节日的家庭聚会也有一定的差异,以庙会的团聚功能为题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对庙会的研究。[5]
  最后,赵世瑜教授以县志、风俗志等为史料的社会史专著,以清晰流畅的文字使人们对于庙会的由来和作用有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而以庙会为切入点来探究其他社会问题的研究方式也使人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6.
  [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85.
  [3]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9.
  [4]陈以爱.中國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103.
  [5]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40.
  作者简介:
  张佳星,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近代史。
其他文献
【摘要】 科教纪录片以有效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注重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表述,其语言应在保持一定专业性的基础上,不失浅显易懂、通俗有趣的特征。如何兼具科普性和通俗性成为科教纪录片翻译的一大难题。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科教纪录片的翻译策略进行归类,并以PBS NOVA的纪录片《超级火山之谜》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翻译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科教纪录片;多模态话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从劳动说角度来看,许多中国神话的叙述和主题都围绕着古代先民们勤劳智慧的劳动生产和劳动创造。巴蜀地区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建立在区域地理位置之上的巴蜀神话具有独树一帜的地域色彩,同时也与巴蜀地区的劳动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主要探究了巴蜀神话中的劳动内容及其价值意义,进而思考到中华民族古代神话对塑造当代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巴蜀神话;劳动内容;价值意义;原型批
期刊
【摘要】中外创世神话中的洪水神话有着较大差异,西方奉行“神定胜天”以维护一神论,中国则更推崇“人定胜天”,并通过叙述神话将此种精神代代相承,有着独到的文化意义。南方洪水神话在多方面大同小异,既有早期婚制演变的痕迹,又维护了民族文化认同感。隋唐之后大运河“漕运”兴盛,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文化交流,而接受了“人定胜天”运河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更是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增添运河精神的文化底蕴,大运河作
期刊
【摘要】总体性思想连接《历史与阶级意识》全部内容,是其核心与实质,也是认识卢卡奇思想的关键,总体性思想对于人的作用和地位的强调,以及对于人的深切关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提出、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其总体性思想的评价出发,浅谈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无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
期刊
【摘要】可以考证的人类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无数哲学问题诞生于历史长河中,如果把这些问题看作一朵朵浪花,人的本质这个问题无疑是极早出现,并不断翻腾的一朵。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在许多著作中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劳动本质的基础上,将人的本质定义为爱欲。当代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充满了现实需要,通过分析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人的本质的探索中存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
期刊
【摘要】词牌名和正文之间的文字统称为“题序”。宋词题序的大量创作始于张先,至苏轼才将个人情感注入其中,使题序具有诗人之词的特色。辛弃疾进而写入一生的个人行藏,强化词题序的抒情效果。姜夔继承抒情化传统,不仅赋予题序以独立的审美价值,还加入词论之谈。周密沿着这条路继续开拓,融叙述、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极大地削弱题序的附庸地位。题序从而生出注解功用以外的功能价值,包括奠定情感基调、史料价值、交际功能
期刊
【摘要】日本是《楚辞》海外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中坚力量之一,中日《楚辞》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探讨日本《楚辞》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对国内学界之研究大有镜鉴价值。日本现当代《楚辞》研究呈现出:首创索引类工具书;忠实于文本,注重注释、补充;注重新视角、新方法的采用;重视考古文献和实证调研等四大特征。日本楚辞学研究已然成为海外楚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为楚辞学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为以《楚辞》媒介的中国传统
期刊
【摘要】“士”作为一个独特的阶级在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从《论语》中不难看出要成为士需要具有多种品德,但在子贡问士这一段中,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即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虽然是“小人”,却也可以看作是最次一等的士,换言之,“言必信,行必果”是成为士的最基本要求。本文将从“士”与“信”两个角度来探讨,为何“言必信,行必果”是成为“士”的基本要求。  【关键字】《
期刊
【摘要】瓜州县目前探明的汉唐古城共65处,是我国汉唐土遗址保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保存状况最好的地区之一。随着学界对土遗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瓜州县所存的古代城址因规模大、数量多、现状好、沿革序列完整等特点,在我国土遗址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是研究汉唐古城建筑、军事防御、政治管理、土遗址修复等方面的珍贵实物。其中,锁阳城更是在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联合申遗中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遗产点
期刊
【摘要】由于辽宁文旅融合的持续推进,文创产品的开发有了新的机会,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共同打造新的城市旅游形象。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文旅融合的辽宁文创产品与IP形象分析,发扬地方特色文化精神,了解文旅消费市场,找准市场需求,促进全域旅游化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创产品;IP形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7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