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大纲》中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读的含义广泛,形式多样,它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读”,既是朗读,也是默读,是自由读也是思考读,是课内读也是课外读,是精读也是浏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读”落到实处,取得较好效果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教师备课要精心备读
课堂教学的“以读为本”,应从教师备课开始。首先,教师在教每篇课文之前,应自己先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好,应先弄清课文的语气、语调、节奏、情感等,然后要结合教材和各年级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备课时要弄清楚这是一篇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较为低沉。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朗读时要注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备课时对怎样读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课堂上对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学生读得比较到位。
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于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下面几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效果不错。
1.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
创设优美情境,让学生投入地读。如在指导《桂林山水》一课的朗读时,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学生由衷地发生赞吧:“啊!真美啊!”这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美如画卷,从而激发学生讀的欲望。
2.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
每一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被你陶醉了”……这些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敢于读,善于读。如我班有一位文静、害羞的女生,音质挺好,可就是不敢大声朗读,一次指名让她朗读后,我鼓励她:“你的声音悦耳动听,就是太小声了,你能大声些朗读,让大家欣赏吗?”她点了点头,再读时读得很好,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从那以后,她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并在镇举行的朗读比赛中获一等奖。可见,教师的鼓励和赞许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3.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读读、议议、评评,学生兴趣很高,因此也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自由生动的表演朗读
配乐朗读也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也会入情入境。
表演朗读像磁铁般吸引着学生。在课堂上,要留出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自由组合,边表演边朗读,还可配以一定的道具,学生完全地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十分真实。
三、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
默读与思考同步,在理清文章脉络,抓关键词句,解决重点问题等时,可引导学生细心地默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样做能唤起学生读书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严谨有序的结构,都能留下较深的印象。朗读的形式多樣,对于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可指导学生反复轻声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对故事情节强,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为了强化记忆,活路气氛,对于一些重点句段可用齐读。为了激发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此外,还有引读,开火车式读等等。
有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范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发情感共鸣,特别是教学一些情感浓郁的文章时,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如罗树珍校长在上《海滨小城》的示范课时的范读,我觉得非常成功。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她先用悦耳动听的声音有感情地范读,然后问学生:“闻到香味了吗?”这样使学生如临其境,仿佛闻到了桉树浓郁的香味,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朗读得非常好,在读中理解了内容,悟出了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可见,老师范读得好的话,能达到的以声传声,以情传情的效果。
语文教师要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精心地设计读的形式,使学生爱读、会读、善读、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读的含义广泛,形式多样,它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读”,既是朗读,也是默读,是自由读也是思考读,是课内读也是课外读,是精读也是浏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读”落到实处,取得较好效果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教师备课要精心备读
课堂教学的“以读为本”,应从教师备课开始。首先,教师在教每篇课文之前,应自己先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好,应先弄清课文的语气、语调、节奏、情感等,然后要结合教材和各年级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备课时要弄清楚这是一篇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较为低沉。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朗读时要注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备课时对怎样读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课堂上对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学生读得比较到位。
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于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下面几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效果不错。
1.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
创设优美情境,让学生投入地读。如在指导《桂林山水》一课的朗读时,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学生由衷地发生赞吧:“啊!真美啊!”这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美如画卷,从而激发学生讀的欲望。
2.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
每一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被你陶醉了”……这些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敢于读,善于读。如我班有一位文静、害羞的女生,音质挺好,可就是不敢大声朗读,一次指名让她朗读后,我鼓励她:“你的声音悦耳动听,就是太小声了,你能大声些朗读,让大家欣赏吗?”她点了点头,再读时读得很好,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从那以后,她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并在镇举行的朗读比赛中获一等奖。可见,教师的鼓励和赞许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3.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读读、议议、评评,学生兴趣很高,因此也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自由生动的表演朗读
配乐朗读也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也会入情入境。
表演朗读像磁铁般吸引着学生。在课堂上,要留出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自由组合,边表演边朗读,还可配以一定的道具,学生完全地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十分真实。
三、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
默读与思考同步,在理清文章脉络,抓关键词句,解决重点问题等时,可引导学生细心地默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样做能唤起学生读书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严谨有序的结构,都能留下较深的印象。朗读的形式多樣,对于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可指导学生反复轻声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对故事情节强,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为了强化记忆,活路气氛,对于一些重点句段可用齐读。为了激发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此外,还有引读,开火车式读等等。
有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范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发情感共鸣,特别是教学一些情感浓郁的文章时,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如罗树珍校长在上《海滨小城》的示范课时的范读,我觉得非常成功。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她先用悦耳动听的声音有感情地范读,然后问学生:“闻到香味了吗?”这样使学生如临其境,仿佛闻到了桉树浓郁的香味,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朗读得非常好,在读中理解了内容,悟出了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可见,老师范读得好的话,能达到的以声传声,以情传情的效果。
语文教师要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精心地设计读的形式,使学生爱读、会读、善读、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