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z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大纲》中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读的含义广泛,形式多样,它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读”,既是朗读,也是默读,是自由读也是思考读,是课内读也是课外读,是精读也是浏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读”落到实处,取得较好效果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教师备课要精心备读
  课堂教学的“以读为本”,应从教师备课开始。首先,教师在教每篇课文之前,应自己先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好,应先弄清课文的语气、语调、节奏、情感等,然后要结合教材和各年级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备课时要弄清楚这是一篇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较为低沉。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朗读时要注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备课时对怎样读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课堂上对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学生读得比较到位。
  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于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下面几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效果不错。
  1.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
  创设优美情境,让学生投入地读。如在指导《桂林山水》一课的朗读时,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学生由衷地发生赞吧:“啊!真美啊!”这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美如画卷,从而激发学生讀的欲望。
  2.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
  每一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被你陶醉了”……这些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敢于读,善于读。如我班有一位文静、害羞的女生,音质挺好,可就是不敢大声朗读,一次指名让她朗读后,我鼓励她:“你的声音悦耳动听,就是太小声了,你能大声些朗读,让大家欣赏吗?”她点了点头,再读时读得很好,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从那以后,她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并在镇举行的朗读比赛中获一等奖。可见,教师的鼓励和赞许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3.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读读、议议、评评,学生兴趣很高,因此也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自由生动的表演朗读
  配乐朗读也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也会入情入境。
  表演朗读像磁铁般吸引着学生。在课堂上,要留出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自由组合,边表演边朗读,还可配以一定的道具,学生完全地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十分真实。
  三、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
  默读与思考同步,在理清文章脉络,抓关键词句,解决重点问题等时,可引导学生细心地默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样做能唤起学生读书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严谨有序的结构,都能留下较深的印象。朗读的形式多樣,对于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可指导学生反复轻声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对故事情节强,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为了强化记忆,活路气氛,对于一些重点句段可用齐读。为了激发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此外,还有引读,开火车式读等等。
  有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范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发情感共鸣,特别是教学一些情感浓郁的文章时,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如罗树珍校长在上《海滨小城》的示范课时的范读,我觉得非常成功。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她先用悦耳动听的声音有感情地范读,然后问学生:“闻到香味了吗?”这样使学生如临其境,仿佛闻到了桉树浓郁的香味,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朗读得非常好,在读中理解了内容,悟出了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可见,老师范读得好的话,能达到的以声传声,以情传情的效果。
  语文教师要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精心地设计读的形式,使学生爱读、会读、善读、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愿望,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更新学生的生存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设计要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精神得到唤醒、内心
期刊
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是一个老问题。而这老问题面临着新的任务和使命。如何在老问题上寻求创新和改进、用全新的思路来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本课题在长期学校体育工作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学校体育工作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新的体育课、体活课、及体育竞赛得到了新的组合,表现出了新的活力。  多年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受片面抓运动队的成绩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旧的教材
期刊
课改已不是热门的话题,在语文课改以来,教师不断去认识,研究培训,让教师新的理念如春笋般越涌越多,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老師们的教学模式理是层出不穷。于是呈现了语文课堂“精彩”,可是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那样纯朴与严谨。五彩缤纷的课件,信息教学的先进却失去了语文课堂的语言文字,缺少了语文应有的东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小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
期刊
生态课堂就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凸显其人性、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平台,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发展真正统一的课堂。笔者探索的生态式初中英语课堂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笔者希望把生态式初中英语课堂变成学生个性发展的沃土,为学生
期刊
【现象与问题】  高效课堂实施以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一线教师关注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看通过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获得了进步和发展。运用“思维导图”就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之一,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
期刊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的选择和倾向,是数学学习动机的内在动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它是数学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带有强烈情绪的因素,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人人参与,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一、创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要主动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使课堂彰显动态生成的活力。那么,源于学生的动态生成因素包括哪几方面呢?教师应该怎样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一次次精彩的教学活动呢?  一、从学生的经验入手,引导动态生成升华  生活是教育教学的源泉。新课程强调,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
期刊
面对高考,如何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成为每位高三教师都要关注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复习思路,仅供同行参考。  一、研究考纲、考试说明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地理复习的前提。考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学生学习的航标。首先,研究对比今年与去年考纲、考试说明的不同点,也许这就是出题之处或命题方向变化所在。其次,回顾近
期刊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灵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发散思维是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思考,追求多样性解答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數学知识探索和创造过程,逐步树立科学的探求意识与创造意识;它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求与创造氛围,着意去培养学生的
期刊
19世纪70年代初,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了一种创新的笔记方法,叫做“思维导图(Mind Map)”。思维导图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不同。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它能提高人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是运用左脑的数字、词语、逻辑等功能,同时也运用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