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懒二拖三不读书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觉得,古龙的风格很易学。因为一个普通读者读古龙,乍看之下,不会觉得他有金庸或梁羽生那么厚的功底——你可以轻松从金庸书里读出他喜欢《水浒》,熟稔《红楼》,他对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大仲马、《三言二拍》、《史记》、诗词歌赋等无数东西,都烂熟于心。而古龙,乍看只能说,这位对诗挺熟,尤其体现在人名儿上,比如白玉京,比如叶孤城。
  但稍微看看他的随笔或评述,就会发现,他对福楼拜、海明威、杰克伦敦这些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大人物了如指掌;尤其是后两位,他许多作品里会出现一些类似的手法。在若干篇宣言般的文章里,他都会赞许这两位。至于日本剑侠作家如柴田炼三郎等,古龙更是熟到可以随心所欲化用的地步。最后,他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想像中,都更熟悉金庸。
  原话是:“我自己在开始写武侠小说时,就几乎是在拼合模仿金庸先生,写了十年后,在写《名剑风流》《绝代双骄》时,还是在模仿金庸先生。我相信武侠小说作家中,和我同样情况的人并不少。这一点金庸先生也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所以,世上那么多人觉得古龙易写,而世上也只有一个古龙的原因,就是这个:这个疑似好酒散懒的浪子,读的书比我们想像中多得多。许多人,只看了几册古龙,就仿着他的路数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说到底,终是不读书之过。
  被误解的小说家,不只古龙一个。我第一次知道巴尔加斯·略萨,是通过莫言的《红高粱》,余占螯父子处理尸体时,作者自注提了一句;而《四十一炮》的后记里,我又看到他对君特·格拉斯的一段评价。余华三十来岁时,写了许多极有洞察力的散文,主要关于音乐和小说,显见他对博尔赫斯、福克纳、霍桑、川端康成们极有心得。王小波作品里零星出现的名字,比如莫迪阿诺、马尔库塞、杜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们,就够我一一收罗了。海明威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的阅读量极多,那段时间,他上到对陀、托、荷马,近到舍伍德·安德森们,几乎滚瓜烂熟。
  当然,许多人很容易被糊弄,被莫言小说里反复出现的高密农村,或是余华的许三观、福贵和刘镇李光头,或是王小波的王二及陈清扬、小孙这些没谱青年,或是海明威的那些渔夫、猎人和到处溜达的尼克·亚当斯们欺骗,以为这些小说家们,也仅仅是小说家而已,而忽视了他们都有文艺评论家的敏感和天分。比方说,像王朔这样,把无知者无畏贴脸上到处耍的,随手列一小说书单,都能让人瞠目结舌。早在80年代,他那些吐槽全世界的论述,已经把他磅礴的阅读量给透了底——简单说吧,这伙人的阅读量和读书见识,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只是大多数时候,人家不露出来而已。
  贾宝玉这样好逸恶劳的纨绔子弟,谁都想找机会给他上一课。贾政带他看大观园,见宝玉喜欢“有凤来仪”胜过“稻香村”,觉得他觉悟不高,立刻发作:“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然而宝玉那死孩子,振振有词,说田庄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还说什么:“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之后挨揍,也是活该。但这事上,可见这小畜生“歪理一大片,春风吹又生”。妙在这孽障,左一个不读书,右一个不用心,可是引用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给丫鬟起名字,张嘴就是“花气袭人知昼暖”,唱歌行令,随手就是唐乐府里“雨打梨花深闭门”。薛宝钗跟他一样,满嘴里都说不读书,唱个《寄生草》,听个《牡丹亭》,都是张嘴就来。说不读书,偏读得满肚子书。老爹贾政,被他硬生生呛得说不出话来。咳,终是不读书之过。
  以前说过,贾宝玉爱杜撰这事,和苏轼有点像——苏轼当年考试写文章,杜撰了个典故,被梅圣俞问起,就说“意其如此”。这事常用来佐证苏轼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别出机杼,不拘一格。但这玩意,不是凭空而来。他自吹《汉书》就抄过三遍——哪怕打些折扣,这也很恐怖。
  关于苏轼的积累量,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初,苏轼黄州回朝后,去做翰林学士知制诰,写圣旨,凡八百余道。圣旨这玩意,常要引古之经典,以姿润色。常见格式如:朕听荀子说,张佳玮打起架来,不是螃蟹的对手。蟹犹如此,人何以堪?今特赐尔螃蟹八百只,卿其勉之——类似引语,可都是不能错的。苏轼之后,洪迈接了这职位,每天写天子诏书。洪迈也是大有才学之人,有一天刷完二十余道诏书,闲了,去庭院散步,遇到个八十来岁的老仆。
  老仆:“听说今天文书多,学士一定很劳神。”
  洪迈颇自得:“今儿写了二十来道呢!”
  老仆:“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
  洪迈得意了:“苏轼苏学士想来也就这速度了吧?”
  老仆:“苏学士速度也不过如此,但他从来不用查书。”
  洪迈赧然,后来跟别人说这事就自嘲:“人不可自傲,那时如果有地缝,我就钻了!”
  咳,说到底,终是不读书之过。
  傅雷先生除了翻译和给儿子写信,还写些别的。比如,译完《贝多芬传》,他自己私人给补了贝多芬作品全赏析;不论其艺术价值,文字本身就辞气慷慨,很是动人。他自己,22岁时,就写了很见功力的塞尚评传。35岁时,他能使文言文(当然,这是许多老派学人的功底)写一个黄宾虹问答集,兼谈中国古来画艺。49岁时,他自己在一个文章里认为,自己学问修养不足,终究是读书少了,云云。说到最后,就开始自叹了:哎,终是不读书之过。
  前段儿被人问起,说爱因斯坦大神都有语录了:“人在一定岁数后,阅读过多反而影响创造性”——原话:Reading, after a certain age, diverts the mind too much from its creative pursuits.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实际上,我们见过太多类似言论,无非是“读书太多,人都读木了”之类。只是爱因斯坦来说这话,显得格外霸气。
  然而,就像相对论更适合研究高速,量子力学更适合琢磨微观,而解释身旁日常的事,还是牛顿经典力学比较好一个道理。爱因斯坦这话,其实只适合他、波尔、费曼、泡利那堆近光速的家伙们。人家就像洪七公打欧阳锋,各家各派已有招式都烂熟于胸,在琢磨新创世界体系了。跟我们这样,连世界是怎么回事都还摸不着门道的凡人,没多大关系。套句现成句子,就可以这么说:以大多数人读书之少,还根本没资格影响到创造性、想像力之类的。
  这话说开了,其实很简单: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大大低估了大神们的阅读量。那些对多读书有微词的,若非骗子笨蛋,便是王朔或纳博科夫这样读多了书后撒娇耍个性的,要不然就是爱因斯坦这类读完了喜马拉雅山般浩繁Paper的人,随口来句感叹,让那些一辈子读书不及枕头高的人,听了雀跃一番。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那里感叹天赋不足、创造不够什么的,其实都是幻觉。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归结到最后,就是一懒,二拖,三不肯读书,如此而已。
  (转载自豆瓣)
其他文献
Long Lost Pen Pal讲述的是两个笔友之间的平凡动人的故事,这种不张不扬的曲风淡淡慵懒,淡淡从容,幽雅而忧伤,美丽而寂寞,像是不经意地低吟浅唱,却吐气如兰,微笑并且流泪的花朵在青春的季节里永不会凋谢。来自于Hello Saferide,瑞典的乐队组合。主创Annika Norlin在成为音乐人之前,还是著名的文艺女青年、影评人、音乐记者、电台节目主持人。Annika从10岁开始写歌,至
期刊
If the Hollywood movie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suggests that a life lived backwards can be far more enriching, then the latest online writing phenomenon shows that a story read backwards i
期刊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返老还童》证明了逆时针的生命轨迹可以更加丰富精彩,那么最新的一种网络文体则说明了故事倒着读也同样有趣。  包括《西游记》和《红楼梦》在内的一些古典名著纷纷被网民们改编成“倒写体”。原著的结局成为了故事的新开始,而原著的开端变成了新故事的结局。  《西游记》是第一个被改写的故事。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石猴保护一位僧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救赎故事。但在网民改写的新版本中,这只猴子在帮
期刊
警示俄国人  康熙时,俄罗斯贡使入京,康熙帝下令挑选了一批精于摔跤扑斗的壮汉在使馆内伺候。不管俄国的贡使还是随从,只要出门上街,都有一名壮汉跟随。如果发现俄国人有扰民行为,便从其身后踢上一脚。因为俄国人身高体大,然而穿的裤子都很紧瘦,抬腿迈脚很不灵便,一踢之下便倒地不起。康熙以此警示俄国人要遵守大清纪法。  水晶烟管  康熙不饮酒,还特别讨厌吸烟。溧阳史文靖和海宁陈文简二人酷嗜淡巴菰(注:一种吕宋
期刊
黑森林蛋糕是一种巧克力夹心蛋糕,上面缀满樱桃,裹有大量的泡沫鲜奶油。樱桃的酸味和巧克力的甜味搭配得颇为美妙,这就不难理解黑森林蛋糕为什么会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蛋糕之一。  历史学家认为,黑森林蛋糕起源于16世纪的黑森林地区,那里是德国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有茂密的森林和美丽的高地。黑森林地区因其大片美丽的樱桃树而闻名——过去的习俗是,每对新婚夫妇都要栽一棵樱桃树——据说这些樱桃树是黑森林蛋糕的灵感来源
期刊
Black forest gateau is a chocolate layer cake, heavy with cherries and swathed in loads of whipped cream. The sour cherries and sweet chocolate are so good together that one can understand why this ha
期刊
Hello  Do you remember me  I am your long lost pen pal  It must have been ten years ago we last wrote  I don’t really know what happened  I guess life came in the way  Let me know if you’re still aliv
期刊
“印度人没有历史。”这是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可印度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指印度历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它的历史是同神话搅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第三,印度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只有神话无信史  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但史书奇少,根本没有像
期刊
有人说做生意、办企业不是打仗,因而学兵书《孙子兵法》没用。  也总会有人说抢市场、拼效益如同打仗,从兵书上头学一些方法,大有好处。  前一种意见,乍听有些迂阔:战场杀戮是竞争,市场拼搏也是竞争,以古之血腥竞争之策略应用于今之和平竞争之中,何过之有?岂不妙哉?  但后一种意见,也经不起细想:一场大战,难免是交战双方私欲膨胀、意气嚣张、不顾手段、不计成本的拼搏。倘若今之市场竞争似此无所顾忌,专以背信、
期刊
我们今天可能仍难以介绍陈寅恪。这位不世出的人物,当时、后来以及今天都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只是人们至今少能准确地理解他。人们多随喜般地称赞他的学问、他的个性;甚至人们也多少了解陈先生在艰难环境中对学问、精神自由的坚守,但人们很少总结出这个中国人给我们带来的荣誉、精神成果以及他对现代大学教育和人生教育等的启示和个人革新……  谈起陈寅恪,总让人想到唐人诗:“千古文章未尽才,一生襟抱未尽开。”是的,按亲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