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诗情,浸润学生心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243775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它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目标是以体验作品的情感为主,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
  以读为主,淡化讲解
  诵读是小学生感受作品语言,感悟诗歌情意的最佳方法。在学生自主诵读的基础上,要淡化教师的讲解。当然,淡化教师的讲解,不是说教师什么都不用讲了,而是说教师应该注意讲什么,该怎样讲。比如说,对作品字词的讲解,需要教师讲解的并不是字词的表面意思,而应是字词的内在意蕴。字词为作品的表情达意起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的地方。
  以情传情,感悟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想让学生被古诗的情感所打动,自己必须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地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创作的,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理解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了解古诗情感的桥梁。
  快乐学诗,升华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吟诗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学生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容易入情入境了。
  唱诗 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的方法,学生学得愉快,使他们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演诗 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将诗中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能让学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画诗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教师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
  写诗 “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象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在惊叹于诗的神奇时,加深了学诗的兴趣。
  探求意蕴,深入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二是情与理的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在教此类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用心去感悟,它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和感人力量,学生也才能得到心灵的浸润和人生的启迪。只有学生心里真正产生感悟,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情感教育,也才能真正地实现让学生体验作品情感这一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芝罘区龙海小学)
其他文献
定义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介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指由国家
期刊
作者:[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  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该书用真实生动的教学活动实录、反思案例和照片,详细地介绍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应该具备的5个关键实践经验,以及借助这些经验引导幼儿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反思;全面反映了最新的有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帮助教师做好从班级环境和文化的创设,到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再到指导儿童学习的具体过程等具体工作。
期刊
赏识教育  让赏识教育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社区。让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学做最杰出的父母和老师、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和学生。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或学校,赏识教育没有被推广成功,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赏识教育,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  第一,承
期刊
“额手相庆”与“弹冠相庆”这两个成语,语法结构相同,但意义并不相同,感情色彩有褒贬之分,很容易被误用。  “额手相庆”语出清代王韬《淞滨琐话·卢双月》:“泥金高揭,邻里喧哗,挤庭下几满。喜极入告,额手相庆。”《汉语大词典》对“额手相庆”一词的解释是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与“额手相庆”同义的词还有“额手称颂”等,大都用来表示庆幸,形容高兴和喜悦的心情,这是一个褒义词。  “弹冠相庆”出自《汉书·王
期刊
调查称八成家长赞成幼儿学艺术  半数不主张考级  当前,艺术素养教育渐趋低龄化,艺术考级的“主力军”甚至从中小学生延伸到幼儿园的孩子。为了给孩子营造更好的艺术素养的教育环境,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广州市少年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发布了《广州市幼儿艺术素养教育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对于孩子参加考级的态度,有50.43%的家长明确“不
期刊
偶见一组关于中小学校长队伍的调查情况:86%的校长为办学经费不足一筹莫展;49%的校长为身陷各种文山会海迎检叫苦不迭……且不论调查结果的权威,但校长们四面楚歌的生存环境着实让新教育、新课改遇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瓶颈,校长不乐,何谈师生愉悦?校长不快,哪来快乐校园?那么校长如何才能做一个不但自己愉快而且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呢?  在追梦中找寻快乐  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并不是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没有美丽梦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往大了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进入社会时能够有立足之地,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往小了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学知明理。但对于江苏省邳州市运平路小学的校长杜互东来说,教育的目的似乎又有新的释义,对于他来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燃烧教师的职业热情,让学生绽放最美的光彩,让教师感悟生命的力量。  科学的理念
期刊
薛法根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被授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十杰”教师, 江苏省名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阅读诗歌  就是要学生透过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与那个理想中的“人”相遇。果能如此,诗歌阅读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读者便与那个“人”有了心灵的默契,便有了精神的沐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丰富内涵与细腻情感,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阅读带给人的无限美感,更难以用语言
期刊
语言不是数字,说话不是做算术。“没钱”和“有钱”是相对比而存在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钱”是“富有钱财”的意思。  在语言运用中,词语的含义还受到语境的规约。“没钱”这个词语,用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实际含义往往就是钱少或钱不够。比方:“我没钱买汽车。”等于说我没有买汽车的钱,但不排斥可能有买自行车的钱。若死抠“钱少”“钱不够”这类字眼,就不大容易组织成简练流畅的句子。  语言有语言表述系
期刊
少儿学艺术热衷存在哪些误区  有相关行业专家谈到了当前少儿艺术学习方面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明星效应 许多家长认为学习艺术是孩子成名的一条捷径。在这种思想驱动之下,就会出现孩子被迫学艺的现象。专家表示,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觉到任何快乐,不但培养不了艺术趣味和欣赏力,反而会让孩子对艺术的理解产生偏差,认为艺术就是枯燥的练习。  误区二:“不差钱”盲目追随 “不管花多少钱,人家孩子有的,咱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