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不容歪曲与强加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与回报社会首先是个人和企业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为和目标追求,而非存在于强大社会压力或行政干预下的被迫“作秀”。
  近年来,社会责任成为一个通过各种媒体持续获得人们关注的重要概念。由于从政府部门中可获得的资金数量有限,而数量众多的群体渴望获得资金支持,因而存在巨大的援助需求。很自然,人们寻求援助的重要目标往往定位在商业或实业领域。当企业寻找各种创造性方式来援助社会时,企业世界中的许多组成部分是难以控制的。
  我们很自然地会寻求最好的、最有能力、最有创新性和最为成功的人士,向他们寻求援助。那么哪些人最符合这样的描述呢?答案是成功的企业家们。成功的企业家已经寻找到其他人所未能发现的成功之道,并且人们很自然地推断: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发现予以援助的途径。
  企业家的角色就是帮助社会吗?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就是向社会做出回报吗?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每一个企业家都需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并不存在完美的回答,然而对于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角色应当总是能够保持其企业的顺利和成功运行。
  通过成功地运行企业,企业家将能够通过保持本地经济平稳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财富而得以帮助本地社区,在理想状况下还能有助于其他地方财富的积聚和整体经济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整体提高。然而,对于大多数有自知之明和较为成功的企业家而言,单单刺激地方经济是不够的。他们应当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这包括他们运行企业的方式以及在本地社区乃至整体经济社会中达成不同业绩的方式。
  正是这种愿景容许成功的企业家在他们所信奉的哲学理念下努力,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比如说,有时获得成功就意味着:为了保持个人的正直美德不受损害而放弃更高收益的可能性,而确保企业长远目标得以实现,从而获得对社会的更大回报。
  企业家固然具有向社会回报的社会责任。但企业家需要通过成功地运行其企业而首先保持经济协调发展。企业家还应当实践完整的商业规范,并且把更高层次的正直美德带入商业实践之中。
  这是一种惠及社会诸多结构的社会责任,由此可以比货币涵义上的底线更具有深远意义。超越那一底线,每一个企业家应当审视自己的内心并且发问:是否存在着更高意义上的责任:即达成更大的业绩?如果来自灵魂深处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他们就具有遵循召唤并且做出更大业绩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有关企业家的“原罪论”以及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责难不绝于耳。有人曾以其子女病危为由,向中国最富有的若干位知名企业家公开求助,有些个人和媒体则以道德评判者或道德法庭的虚拟身份而自居,以这些企业家是否慷慨解囊为标尺来拷问他们的道德良知和所谓 “社会责任感”。
  在这种“道德绑架”之扭曲舆论的诱导下,不少人对民营企业家和少数富裕名人兴师问罪,认为他们为富不仁,想当然地认定这些企业家一定是靠偷税漏税等歪门邪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因此在他们眼中,企业家回报社会并非乐善好施,助人于危难之中,而是一种赎罪和获取社会宽恕的忏悔行为。
  为了博取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和个人美誉,不少企业家也往往偏好在聚光灯下大秀自己的捐赠善举,甚至以“裸捐”的极端方式来表明自己回报社会的诚意和彻底性。
  然而,企业家的“裸捐行为”或者捐赠数额的多少,并不足以证明自己是否成功地履行了企业家的职责,也并不能充分说明自己是否真正履行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甚至不能确保自己被社会公众认知为一位合格的企业家。
  在笔者看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来自内心的呼唤和理性的定位,而非习俗、外部舆论压力所形成的强加义务。没有任何人能够拥有特别豁免权,始终站在“道德高地”对他人进行任意解读式的道德评判。慈善与回报社会首先是个人和企业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为和目标追求,而非存在于强大社会压力或行政干预下的被迫“作秀”。
  
其他文献
许鞍华一直喜欢拍那种“透明得可以接触到生活的戏”,这种文艺片连大陆的投资人都不愿意涉及,可拍“烂片”《大内密探零零狗》的王晶愿意连续为她投资三部电影。  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曾经说:“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我们还有王家卫、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他同时提醒说,从《天水围的日与夜》开始,许鞍华最近的三部电影的投资人都是王晶。  这是一个“奇怪”组合。“这大概也是香港电影工业的一个
期刊
曾如一潭死水的电影业,现在成了高增长和高风险的行业。  一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发现,那个冷清多时的电影院突然热闹起来,门口摆着的广告牌刷着醒目的美术字,放映的都是正火的香港录像。这是1990年代中后期的一天,这一幕在很多小城市上演。做大了的录像厅租用了城市的电影院,那时候,中国的电影几近谷底。    “死水微澜”  1990年代中期是电影业第二次萧条期,第一次是1985年左右。而就在改革开放初期,电
期刊
想当年,美国电影人都曾担心电影会被电视节目击溃,而现在,中国的一个电视制作大佬义无反顾地杀进电影圈。你就会明白,电影对资本的吸力有多强。  自1998年闯进电视业以来,王长田的娱乐电视帝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领军者的迅捷发展的6年:2004年,光线传媒就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娱乐传媒公司,风头至今无人能及。  也是在这一年,王长田做了一件并不为人所注意的事情:注册了一家电影公司,光
期刊
他被芬兰总统授予骑士勋章,是一个常驻外国的芬兰人。从三岁时随父母来中国定居,天命之年的林白曦人生的大部分经历,实际上从未离开过中国。  芬航中国首席代表林白曦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幅画。一个身着蓝旗袍的中国女子,头上烫着大花,手臂上挽着橘色的丝巾。她背后是一架飞机。  “这大概是中国当时的空乘人员形象了。”林白曦仔细地端详着画,问记者,“你知道这是哪个年代吗?”  “伪满洲国时期,年号康德,东北。”
期刊
文艺片《山楂树之恋》投资7000万人民币,7000万可以拍出一部《风声》那样众星云集的商业电影了。张艺谋说:“我不排除是因为我所谓的品牌吸引了7000万投资。”  尽管有诸多争议,张艺谋有一项成功无可争辩——他把“张艺谋”三个字塑造为一个值得资本信任的品牌。  制片人张伟平把《山楂树之恋》500人的摄制组定义为“电影界的空军一号”。他说:“文艺片不一定是小制作,文艺片不一定就是仨瓜俩枣就能拍的。”
期刊
他们用过去的十年时间,为中国民营企业接班高峰期的代际传承考题交出了一份晋江答卷。   2001年左右,三个青年从他乡学成归来,静悄悄地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晋江。  20岁的许清水,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数学系毕业,来到恒安国际纸业做了一名实习生;23岁的陈锋,从福州大学会计审计专业本科毕业,来到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出纳;24岁的丁丽亚,在加拿大多伦多完成了国际贸易和市场调研双学位的
期刊
匹克在过去10年时间里上演的一幕幕,可被视为中国民营企业“二代接班”故事的缩影。   下午两点五十分,匹克董事长许景南的秘书终于送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我们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已经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的交谈,专心致志地埋头吃面。  过了一会儿,我对面“出溜”的吃面声停止了,许景南抬起头,指着依然热气袅袅的面条,说,我们第一代能够创富,可是不太会享受财富带来的东西,因为我们过过苦日子,而二代的日子一般都很
期刊
卡特里娜飓风五年过后,新奥尔良正在重新成为一座繁荣的都市。  新的证据表明,新奥尔良地区变得更加健康,更富生气。  2005年8月下旬,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墨西哥湾地区。路易斯安那、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得克萨斯等几个州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死亡人数最后统计为1836人,经济损失达810亿美元,为美国历史之最。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南部名城新奥尔良市,该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房屋(大约十八万两千座)都不同程度地
期刊
《风声》不是高群书喜欢的电影,但他拍完大制作的《风声》后,不但有了名气,为自己钟情的电影《西风烈》拉投资,也变得容易了很多。  高群书拍电视剧时,不用在电视台播,光走录像带途径就能赚钱。拍电影时,却屡受折磨,首部电影《东京审判》的资金中途断档,他用自己的钱拍完了电影。  现在,他也成了大片导演,但他更希望出现更多的中等投资的商业电影。    拍录像带的人  高群书大学学的是新闻,上世纪80年代毕业
期刊
贾樟柯的电影在内地没有大卖过,可他也从来不愁钱。他有稳定的投资人和销售渠道,这个艺术片导演从一开始就遵循商业规则。   贾樟柯没有给自己的新电影《在清朝》投资,而在以往的电影中,他总会投上三分之一。“我们也要赚钱啊!因为我的电影都赚钱,为什么要让别人赚钱呢?”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三分之一的原则  《在清朝》的主要投资方是香港寰亚的林建岳,资金早在2006年就准备好了,一直等着忙碌的贾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