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还有救吗?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到我最近在看一本叫做《拖延心理学》的书。身边的朋友都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你看了那书后有什么变化吗?”
  他们都这样问我,不经意,却也不死心的样子。
  作者简·博克写道。我们的生活经常上演这样一出戏——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虑不安的小心脏,可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想,再待一会儿,就一下下……玩完这个小游戏。再打一局就关闭……”
  工作和生活因为拖延而焦虑不已。却又在持续的焦虑中继续拖延。作者认为。拖延不是几本时间管理教材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问题是,意识到这一点后。拖拖拉拉的人还有救吗?
  
  “主观时间”,改善与它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拖延体验,但大致而言。这是一个像搭乘过山车一样的过程——希望事情有所进展,而情绪却起起落落,最终不可避免回到原点: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我得马上开始。”
  “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々”
  “还有时间。”
  “我这个人有毛病。”
  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伴随着“毒誓”。大部分的拖延者仍旧会重蹈覆辙。一圈又一圈,怪圈成了宿命。
  拖延者们都喜欢爱因斯坦的论调——时间是种幻觉。这听上去一点也不浪漫,对时间流逝的内心感受构成了拖延者的“主观时间”,与客观的时钟时间一直构成了严重冲突。Deadline越近。对时间的重估和判断就越令人纠结。
  两个对“主观时间”认识不一样的人一起做事情,结果可能会令他们恼火不已。“当我同意9点出发的时候,我的意思是9点之后10点之前(也就是9点30分左右)。跟我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我想我的妻子应该能够明白我的意思。”一个建筑师这样说道,但是他的妻子从8点45分就已经准备好了。并开始在那里不耐烦地看着手表,到9点5分的时候。她对他讲话的口气已经变得怒气冲冲了。
  想要让某人接受你的主观时间注定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情。因为每个人与钟表时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你可以做到的或许是相互理解对方在时间概念上的不同。并以此达成某种妥协。
  通过反省你跟时间的关系,可以帮你感悟到建立。成熟时间”的重要性。时间不好也不坏,不快也不慢。不是朋友也不是仇敌,它只是存在着。你的任务就是搞明白怎样跟它相处与合作,在它的疆界内尽可能充实地生活,而不是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跟它的争战上面。
  
  适应成人世界,那里失败如云,成功亦不是负担
  
  很多人都很容易意识到自己的拖延可能与恐惧失败的完美主义倾向有关。
  心理学家甄别出两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一种是适应型的,一种是适应不良型的。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对犯错极为在意,往往对自己期待过高,不够现实。一个多年没有锻炼的女性想要在两周时间内改善自己的体型;一个第一次写小说的人想要自己的第一部手稿就能达到出版的要求;一个不懂时间管理和学习技巧的大学新生希望自己在第一学期的所有成绩都是优等;一个销售员希望让每一个顾客购买他的产品和服务。结果,这些本来可以激发人们动力的高标准却成了阻碍他们付出努力的不可能达成的要求。
  为改变这一点,你需要问自己:你是为了让自己取得进步而设立目标,还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沮丧而设立标准?你本来就没有必要立刻擅长某件事情,开始就会有进步。怕它干什么?
  还有一类人因为恐惧成功而拖延。这种人很容易被甄别出来:他们在进展顺利的工作中放慢脚步;经理提出想提拔他的时候,开始希望自己变成隐形人;别人的称赞让他们感到尴尬或者表示谨慎……
  许多人预感到成功会给他们带来危险,比如遭受攻击、挑衅和批评,而自己到时候会因为不够强大而无法还击。安德烈就是如此,他的经理雇佣他时对他的期望是将来升到中层管理者的职位。但是,安德烈总是不够努力,他说:“公司里有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如果我升上去了,我就不得不做决策,但是那些人会跟我对着干,反驳我的观点,我最好尽早远离他们。”安德烈认为这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狗越长大就咬得越凶,所以他通过拖延来保护自己。
  成功的确可能意味着某种威胁或者较大的改变,即便改变是往好方向发展,你依然会有忧虑,这是自然的。无论是找到一份新工作,还是一份新感情,都无可避免地会涉及生活的变故,你可能遭遇一个未知的自己。但是,它也会让你进入到更好的人生阶段。你可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也可以改变自己以适应成功。
  
  从心理上改变拖延问题的方法
  
  1找准你的拖延症状
  大多数拖延者平时满脑袋想的是怎样把它清除掉,现在让我们试试盘点它——不需要评判。
  记录2~3个印象深刻的拖延经历:
  是什么诱发了你的拖延?
  你的感受怎样?
  最后的结果如何?
  是否引起他人不便?
  在这些经历中是否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主题,你恐惧的究竟是什么?
  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拖延的人很少见,试着把生活分为六个类别的活动列表一家务、工作、学业、个人呵护、社交和财务。检查一遍,你会发现你的拖延是有选择性的。
  拖延者在拖延风格和借口方面都是非常有创意的,列一个清单,分析和观察自己,你会发现在拖延这件事上自己是多么地有趣!
  2宣战拖延?忘掉它!做好小事要紧
  “我要停止拖延”虽然是个体面的目标,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你必须用行动来定义它,然后拆分成最小的目标,非常容易达到,比如5分钟就能完成的最好,比如你想重新装修房子,那么一个最小的目标就是更换沙发套。
  3试着对时间有点概念
  制订一个周日程表,事无巨细地把接下来一周要做的所有可预见的活动写下来,通过计算了解自己有多少时间已经被安排好,就能分析出来自己是否在用大量娱乐来逃避工作,还是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已经设立的目标。
  4“接受”别人的帮助
  在消费驱动并以索取为导向的社会里,有一个词可以概括现代生活的主要特征一“更多”。拖延或许是我们无法承受“更多”的一个反应。我们应该学着接受他人的支持。选对友善、能鼓舞又务实的人帮助自己,做一个公开承诺,跟一个与你优势互补的人一起制订计划,适当给自己一些社交奖赏。
  5对空洞性事务说不
  在时间管理中也有二八法则:你20%的事务非常重要,剩余80%不太重要,做不做都对你影响不大。
  6健康的身体会让你更勇敢
  我们在拖延的时候,不论是通过奔波忙碌来逃避一些事情,还是蜷缩成一个沙发土豆,我们实际上失去了跟最基础的自我(生物层面)的接触。花一些时间跟自己的感官体验相接触,培养自己良好的身体状态,可以让你更勇于面对那些被你延后的事情。
  照顾好你的身体并不会一夜之间医治好你的拖延,但是却可以让你的身体和心灵更有平衡感,更稳定更轻松。当你的身心处于和谐的状态,你就准备得更为充分,随时去处理那些等着你去处理的事情。
  
  使用逆向日程表
  
  逆向日程表要求你以开始时仅30分钟的时间为目标。在每一小段工作之后,都给你及时的、频繁的回报,让你能够看见每天、每个星期当中,你完成了多长时间的专心而不间断的工作。只安排下列时间先前已经决定好的时间,比如吃饭、睡觉、开会;自由时间、休闲;交往:健身运动;常规事务,比如沟通、上课、医务预约。
  只有当你完成了至少30分钟的工作之后,再把有关项目的工作列入逆向日程表当中。只对那些代表着至少30分钟不间断工作的工作时间段予以好评。
  在每个时段的工作结束之后。奖励自己休息一次,或者换到另一件更为愉快的工作任务中。跟踪每一天、每一个星期用于高质量工作的时间。
  每个星期留出一关的时间。用于休闲和处理任何你希望处理的杂务。
  在决定前往参加某项休闲活动或者公益活动之前。拿出仅30分钟的时间用于项目中的工作。
  集中于开始。
  着眼于小处。
  保持开始状态。
  别在最后“倒下”。
  
  从拖延信条中解放出来
  
  万事无完美。
  努力尝试是一件好事,而不是愚蠢或软弱的表现。
  失败并不危险。失败是正常的,这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真正的失败是不敢去经历。
  每个人都有局限,包括我自己。
  如果那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为它犯错误也是值得的。
  挑战有助于我的成长。
  我有成功的权利,我也能应对别人对此的反应。
  如果这一次没有做好,下一次我还有机会。
  遵守别人的规矩去做事并不意味着我一点权力也没有。
  当我展现出真实的自我,真正喜欢我的人就会跟我坦诚相对。
  答案很多,但我需要找到那个最符合我感觉的答案。
其他文献
曾经在连战和马英九幕僚团队里工作过的游梓翔回答问题很有艺术感。他反应迅速。在回答的每一个小问题中。都自有起承转合的逻辑,轻言缓语、清晰晓畅,几乎没有废字。而且,在电话这头,我能感觉到他始终挂着微笑。  游梓翔反应的迅速和他从高中起就参加了学校的辩论队有关,那时他说话的天赋被发现后。他就再没离开过“说话”这一行。他仍然热爱辩论。还经常在辩论比赛中出任评委。但他觉得,辩论只是为了训练自己反应的速度、掌
期刊
理论上的方法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直到真正体会其精髓后,才会变成自己语言风格的一部分。但是记住一些经典的话语,掌握一些看似细微末节的说话技巧,却能够迅速让你的语言生动起来。    语录篇    刚出道时,林志玲被说成花瓶,她却幽默地接受了批评:“花瓶吗?很好啊,这也是对外表的一种肯定,我会把它看成赞美,再说声谢谢。当然,如果你真的对这只花瓶有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看到真实的我。”  约请前麦肯锡
期刊
在奔驰E系新车发布会以及《中国经营报》25周年庆典上见过周瑛琪的主持功力。她对厂商意图的了解、语言的到位、对场面和氛围的把握,相信台下每个来宾都能感觉到。而让她成为备受主办方欢迎的主持人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她主持的技巧,更在于她修炼为人。这让她的临场反应更有温度和高度。  “人首先要有一种善意。能为对方考虑时,他说的话就会比较好。”周瑛琪说。她的外公曾经对她说过:“要关心你所关心的人关心的事一关心别
期刊
1982年。陶景洲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继续到巴黎第一大学学习。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最早公派留学生之一。也是进入法国律师界的第一位中国人。  陶景洲认为:“语言是沟通的基础。用对方熟悉的语言,沟通才会没有障碍。”工作需要全球飞的陶景洲除了中文外。法语和英语都非常流利,在法国留学掌握了法语;而开始执业后,商务上用得最多的是英语;不过,陶景洲说得最多的还是中文:“我刚好掌握的是三个时代的语言:法语的辉
期刊
虽然作为电台主持人,工作很大一部分通过说话来展现,小飞和喻舟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算是说话方面的“反面教材”。  首先,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说话这件事不是技术活儿——当然,这不代表本刊的观点;其次,他们也认为自己不算会说话。尤其是喻舟。典型地“直”——位主持人采访他们时。说起来小飞长得有点儿像演员夏雨,喻舟立马接了一句,“少来了,你太明显了吧?怎么当主持人,功课不做也就罢了,还这么拍人马屁。”原本以为这是
期刊
“沟通的能力,简单来说可以有两个部分:一是沟通技巧。一是沟通者的心态。”耿峰做了一个手势,“我们用冰山来描述沟通的能力。水面上的部分,是沟通的技巧;水面下的部分,是沟通者的心态。技巧短时间可以掌握,也容易模仿。但水面下的成熟心态部分才是更长久、更稳定,更容易生成专属于你的独特的沟通模式。”  耿峰在业余时间喜欢研读佛法、练习瑜伽。她说话平和、温柔,不会令人感觉到情绪有太大的起伏。在她看来,佛学和瑜
期刊
小精子最近刚刚到新公司上班,在一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任高级经理,做咨询相关工作。尽管在“最会说话排行榜”中。这个职位看上去远不像销售、公关那样需要“会说话”,但经常进入不同的项目组,和不同的同事主管配合合作,在短时间内呈现高质量的报告;需要面对不同的客户,进入对方陌生的环境,给对方的工作提出具体意见甚至关系对方命脉的建议,这些都为“说话”增添了难度。  博客中的小精子最让人离不开的,就是天马行空的幽
期刊
我们不吝于语言,不外乎是为了通过沟通去了解别人,尽情地倾诉从而表达自己,更或者是既有倾诉又有倾听,实现到彼此理解的最高境界,因此,看清心底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相当必要。  我的祖母年纪大了耳背得厉害,可是依旧每天和邻居家的阿婆聊得乐此不疲。某次我潜心去听,发现翻来覆去都是些从前的事,祖母讲祖母的,阿婆说阿婆的,两个耳背的人凑到一起,倾诉才是她们的目的,对方听没听到又有什么关系?好比我们现在的网上日
期刊
做投资移民,宁立工作中接触的人都是有着良好商业背景的企业家或社会成功人士,这样的人群中,哪一个没有一身“带眼识人”的本事?要获得他们的认同,技巧是招势,学识才是内功,如果内功没有练好,技巧就会弄巧成拙。  听说宁立“特擅长沟通和表达,不但善于照顾别人的情绪,而且会在言语间不经意地传递很多道理”,在看过他的简历后便对此更深信不疑,很快约下了采访。没想到采访的过程却并不顺利,鉴于宁立的经历,问题围绕着
期刊
说高兴不如听进去  刘龙静    “会说话”要诚恳、要用心,这个道理谁都会说。但你可知道,如果“用心”的方式不对,很可能就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了。  外面已经春光潋滟,你刚脱下厚厚的冬衣,母亲就跟在后面唠叨:“别这么早脱衣服,老了会得老寒腿的。”你就算是什么也没说,但心底是不是已经升起了大大的不耐烦?  生活中最苦闷的人,莫过于那些不被孩子理解的母亲,但是谁能说母亲没有对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