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野下对人性观的思辨

来源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PE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性究竟是善、是恶还是皆有?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结论催生出了各大文明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现代世界普适的"法治"模式的人性基础究竟是怎样?
  关键词:人性、善、恶、法治
  法治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秩序状态,意味着将国家机器制定的法律作为至上的行为规则,虽然其到现代社会才真正的确立起来,但是却是萌芽于传统文明的血液之中。今天,当我们深入探究法治的法理学基础时,创造性的将对人性的理解纳入其中。
  一、人性论的传统思辨
  古代先贤早已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东西方文明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理论,进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治国观:
  (一)东方文明主流观点认为人性本善
  通常认为,以中华文明为主的东方文明是一种乐感文化,推崇人性本善,而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学派,传统儒家理论正是这种观点的源泉所在。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企图恢复周礼的统治秩序,于是在《论语》中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而后,孔子的忠实继承者孟子也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都表明了,这些古代先贤们认为善是人的本性,只要一心向善,终究会求仁得仁。但是与此同时,儒家学者们同样感知到了人性中不足的一面,呐喊出齐修治平的口号,鼓励性本善的人民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达到圣贤的境界。另外,儒家还结合当时的神权理念,主张"天赋明德",认为人们所遵从的道德一类的规范是上天赋予,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人为创造的。儒家的治国理念也由此崇尚"人治",孔子等人将国家的兴盛寄希望于君主的德行,认为只要君主不断完善自己,从内在上修习成圣贤就可以将国家治理好。
  尽管如此,这却并不意味着当时其他的人性观没有立足之地,例如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就认为人性本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观念的进步。中国古代的人性观经历了由孟子到荀子这样的一种理论的转变,是一种深刻的进步,虽然他们都没有跳出道德的范畴,但这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局限性的。
  到了战国中后期,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对人性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他从老师那里继承了认识人性求诸自然的路径,又吸收了当时道家"人法自然"的观点,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治国理念。尽管韩非子没有明确的给出人性的定义,但通过他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不主张人性中有天赋的道德秉性,甚至跳出了道德的窠臼,从人情之常的角度,认识到人趋利避害的本能。韩非子认为人争取自己活下去的机会不是一种真正的罪恶,故而,他是我国古代人性无所谓善恶的代表。基于这样的思想,韩非子的治国方式就侧重于让统治者认识到人民趋利避害的本性,由君主利用人民的这种天性来引导他们的行为,进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标。
  (二)西方文明的主流观点认为人性本恶
  西方文明有着悠久的性恶论传统,用张灏先生的说法就是有着浓厚的幽暗意识。这种幽暗意识认为,堕落与腐化是人的本能,人虽然可以通过救赎脱离苦海,却无法走向至真至善。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将善定义为知识、理性,他们说"智慧是唯一的善,而无知是唯一的恶"。①显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一生下来是无知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因此可以说,人生而性恶,之后才通过学习获得了善。而后的中世纪,基督教文明黑暗统治了欧洲,其更是列举出了人的"原罪",甚至认为人生而有罪,人活着就应当遵守教律,向神忏悔,寻求自我的救赎。直到近代以后,西方理性主义的恢复才使得性恶的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依旧是性恶论思想孕育出了与东方文明崇尚的"人治"截然相反的"法治"的萌芽。
  二、人性之于法治的效能
  不同的人性观演绎出了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而"人治"与"法治"则分别源于性善论与性恶论这两大前提,东西方文明以其不同的历史轨迹分别演绎了这两大思想的统治,从而催生出了不同的社会秩序状态。
  (一)中国古代儒家性善论的思想家们认为,社会理想的治理模式是"内圣外王的统治者实施的仁政"②。历代统治者从维护自己与家族的私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很是推崇这种思想,进而又将这种思想定为"正统"。这种观点有时候与现实貌似有着一定程度的相符性,但倘若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实现君主到圣贤转变的路径,天下大同就将成为天方夜谭,进而转变成统治者集权专政与腐化堕落的源头。
  传统儒家的治国理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政治问题普遍的道德化,因为在儒家看来,道德是重于一切甚至政治上利害关系的存在③,连荀子肯定的法律也一种为君主所肯定的道德观。与人民相对,君主的道德问题则被荀子巧妙地回避掉了,在君权神授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天子是上天的代表,不可以常情推之,天性仁德的君主利用他们自己所肯定道德观构建的法度进行"御民"就显得合理了。在这里,荀子将君主置于常人的天性之外,实质上乃是为顺应当时支持"人治"观念的一种思想变节。
  再后来,法家的韩非子提出中国特色的"法治"理念。因其不再单纯的关注善恶本身,而是认识到了人民对物质的欲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韩非子格外重视罚的作用,赏虽然可以引导人民的行为,但容易滋生欲望,因此以重罚防范人民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另外,君与暴君这两个极端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君主都是"中人",只要依靠"法治",这些"中人"同样可以将国家治理好。这种"法治"毕竟还是为少数人的皇权所设计的,缺乏了人民民主的基础,仍旧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二)印度作为一个典型的宗教国家,它的佛教文明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而就具备了恶性,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是一切罪恶的源头,要向善只有通过修行提升内在。印度佛教选择的修行方式是清修,教徒通过学习教义洞悉"四大皆空"的境界,从而摆脱自己的七情六欲,达到一种完全脱离人世的状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印度佛教中的向善修行实际上是让人摆脱自己的本能,抵制住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一种锻炼。这一切都表明在向善的实践方式上,印度佛教选择了出世的,单纯关注自我修为的方式,因此,它的罪己思想仅以一种消极的苦行僧式的姿态存在,印度文明也未在社会治理模式上有所突破。
  中世纪基督教在教义中将性恶论发展至顶峰,其认为人的本能是腐化与堕落,但是肯定了人性中也是有理性的一面的,正是这一点使得人在出生后不断地自我救赎。与印度不同,基督教鼓励教徒奉献社会,提倡"入世"理念。出于对人性的认识,人民对他人的利己意识也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社会制度 的设计上,西方文明衍生出了人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民主制度与权力制衡的理念,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法治模式与宪政制度。进入了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恢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对人性的偏激认识,人们的信任度得到提高,这也催化了社会制度朝向现代的方式演进。虽然现代的法治真正萌生于西方文明,但是,在演进的过程中,其本身与人性这一基础性思想也是在不断的进化,受到世界其他文明的深刻影响,这种融汇并未削弱法治的潜力,反而在文化的激烈交锋中使其得到了推广。
  三、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性善论为主流思想的文明,法治未能萌生于它的血液之中,而是以一种进步的舶来品的姿态,外源性的嵌入了其中。这种后天的改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不同思想间的激荡,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某种不契和。我国法治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体现在司法方面"法理不外乎人情"的说法,就是传统道德无边际的渗透对现代法治的一种侵蚀。未来法治这种先进的外来制度终将为我国传统文明所吸纳,使我们这古老的文明迸发出复兴的光彩。
  注释:
  ① 里赞:《"人性恶"与法治--一个形而上学的视角》,载《现代法学》,2001年6月第31页。
  ②叶传星:《论法治的人性基础》,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2月第102页。
  ③李全胜:《"道德"人性的终结与法制思想的产生--韩非子管理哲学探微》,载《汉江论坛》,2008年4 月第97页。
  作者简介:宋姗姗,(1986-),女,山东威海人,华东政法大学研教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经济法。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医疗纠纷案件数量逐年增多,传统的诉讼解决模式已不能满足争议解决的需求,医疗纠纷的ADR模式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针对纠纷解决的ADR模式之仲裁方式进行专门研究,探讨将其引入医疗纠纷领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医疗纠纷仲裁的理论研究抛砖引玉,推动这一领域的探讨进入更深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可仲裁性;仲裁范围;医疗纠纷  仲裁作为一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模式,历史已久。一般认为仲裁起源于
期刊
摘要:司法独立是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第一大特点。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的现象在我国时有发生,也日渐引起重视。另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对司法独立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本文着重分析了如何解决行政干预司法独立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网络媒体对司法独立的负面影响,以实现司法独立。  关键词:司法独立 行政权力 网络媒体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校园内发生了一起车祸,两名女生被撞,一名死亡。撞人后肇
期刊
摘要: 意志分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国家意志为民事关系的形成建立框架,而个人意志则是民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基本依据。探讨意志在民事关系中的作用,就是要分析个人意志和国家意志对民事关系三要素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我国现有法律中的一些条款为参照,探讨意志在民事关系中的作用问题。  关键词: 个人意志国家意志民事关系  意志在民事关系中的作用问题是民法基础理论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以吴某合同诈骗案为切入点,提出厘清贷款诈骗罪的行为方式与危害结果对于划定罪与非罪的界限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对贷款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和危害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贷款诈骗罪 欺骗行为 危害结果  被告人吴某骗取出卖人王某信任后,签订相关合同,将房屋产权变更为被告人吴某之后,以该房屋产权作为抵押向银行按揭贷款,在获得贷款后侵吞该笔本应交给出卖人王某的购房贷款。检察机关以吴某构成合同诈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公司法尚未确立完善的公司瑕疵设立及其救济制度, 而瑕疵设立的公司又会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 因此,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及理论的基础上,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司瑕疵设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我国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的立法规定,并结合两大法系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科学合理之处,评析了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瑕疵设立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完善措施。  关键词:公司;瑕疵设立;立法缺陷;完善 
期刊
"第三者遗赠继承纠纷案"中四川一先生于遗嘱中将个人财产赠与曾与其长期非法同居的第三者,该先生妻子控制遗产并拒绝依遗嘱履行赠与,第三者与死者妻子因此产生纠纷。若是依《继承法》和《婚姻法》判案,原告依法能获得遗赠,但是这必将与人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最终该案的一审和二审法院根据民法原则,认为死者的遗嘱部分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判定该部分无效。  案件的结果虽然大快人心但是该案的判决以及它选择判依据的方式
期刊
摘要: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加害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学者普遍认为该条是我国立法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又一确认,是对民法补偿性赔偿制度的突破表现。但也有学者持相左的意见,认为该条实质是经济法的奖励性制度。因此,针对第47条有必要分析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 奖励性制度 正当性   一、《侵权责任法》第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出当夫妻间发生个人债务与共同债务争议时如何分配举证责任的思考。结合我国立法现实和国内外一些较有影响的学说,为由债务人承担举证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简单构建了此种情形下债务人承担举证责任的制度。  关键词:举证责任分配证据距离夫妻共同债务  一、案例引出的举证责任问题  1983年9月20日,李某和张某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李某之夫张某有赌博恶习。自2003年
期刊
摘要:近期发生在香港的"刚果案",使我们的视线又聚焦在国际法中的国家豁免原则之上。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走向,以及国际经济的深入化和复杂化,应该也是时候对我国外交政策中的豁免原则进行重新思考了。  关键词:刚果案国际法国家豁免  一,对"刚果案"的介绍和思考  近期发生在香港的"刚果案",使我们的视线又聚焦在国际法中的国家豁免原则之上。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走向,以及国际经济的深入化和复杂化,应该也是时候
期刊
摘要:民事诉讼中有一项自认制度,其在西方国家是一项古老而悠久的法律制度。它孕育于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以辩论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程序的独立价值,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率和诉讼经济,具有深远的法律意义和深厚的理论内涵。  关键字:自认、法律效力、民事  一个法律制度的创设必然有其欲达之效力,自认制度也不例外。一般而言,自认的效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认人对于自认的不可撤销性;二是相对方对于自认事实举证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