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zhuang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语言学深化了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启发和推动作用,特别是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翻译理论,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侧重点,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翻译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孙宁宁,2002:69)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为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启发和推动作用。本文简要论述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重在研究言语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们如何“以言行事”。(吴爱屏,2010:89)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1957年, 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 后来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 在其论述中, 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 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彭志洪,李玉英,2006:112)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奥斯汀认为,说话者在讲话的时候,同时执行了三个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以及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泛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如: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道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振奋、发怒、信服,促使对方做某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等。(刘璐, 2012: 155)
  根据奥斯汀的观点,每一个话语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例如,A对B说:“Open the window”,这是言内行为;他的意图是让B打开窗户,这是言外行为;B听了A的话,把窗子打开,A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就是言后行为。
  说话者通过语句及语境执行言语行为,并在听话者那里产生出交际效果。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是言外之意。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质是句子不仅仅传递信息,而且完成了行为;人们不仅发出了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还暗示发出这些语言单位的目的及期待这些语言单位以何种方式被理解。(汪克慧,2012:170)
  二.言语行为理论和翻译研究
  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 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在接受语言中再现源语信息”。英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认为,一切文本都可看成是在特定背景下进行的交际活动,所以翻译活动应被视为“在某种社会语境中进行的交际过程”。((Nida , 1969)这一定义意味着作为交际过程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双向性的动态过程。在原文和译文之间,译者起着一个桥梁作用。一方面,他要面对原文,和隐藏在背后的原文作者交流,力求最大程度上理解作者的本意:另一方面,他要选择最能表达原文意义,到达交际目的并取得同等交际效果的译入语来和译文读者交流。这样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就要求译者必须重视对语势、情景、语境和交际功能的研究。
  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献表明,言语行为理论为翻译学的建构提供了语言学基础,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行为理论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有助于译者理清语义结构关系,充分理解字面意思。其二,有助于深刻把握原文字面背后的真实目的和意图。在翻译中有时仅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理解作者真正意图及对读者可能产生的作用,而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实现这一点。其三,有助于确保译文和原文达到语用等值的最大化。翻译的理想目标就是要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与反应,即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值性。尽管在翻译实践中往往难以百分之百达到这样的要求,但通过对文本的言外功能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可以确保“翻译的最佳等效性”。而且,通过言外功能和言后行为的有效结合更有助于实现“灵活的对等翻译”,从而保证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值最大化。其四,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强调的是结果的有效性,同样的行为可以有多种言语来表现,只要这些不同的言语指向的是同一行为,那么这些言语均是有效的。显然,言语行为理论的这一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对于翻译过程的正确性和精确性,达到语义对等和语用一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是基于具体语境下的,在交际过程中显现的话语的语用意义。它研究的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即:“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何自然,1991: 59)。言语行为理论在意义理解上的独到视角将为翻译研究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解决办法的新途径。
  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有二:一是在以意义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原文的目的、意图,以求完整、真实地把握原文意义。二是译者要注重翻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不同的交际情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因为言外行为是和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息息相关的。   言语行为理论从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的行为关系来分析话语的职能,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领会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行事语力。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论述翻译,就是要求译者能够准确领会作者的主观意图并正确预测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并力求在译文中相应地传达出这种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使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能基本一致。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能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能推断出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对读者将会产生的作用。译者应当把作者的意图、读者的预期反应当作翻译的基本依据,灵活采用多种有效的语言手段,将原文的意图准确地传递给译文读者,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对于短语“come on”的不同解释也可以说明言外之意对翻译的启示。例如:
  1.Come on! We’ll be late.
  2.Come on! You are welcome to the party.
  3.Come on! I have a word with you.
  4.Come on! Will you stop the story?
  5.Tom! Come on! I already have enough of you.
  例1中,后面一句意为“我们要迟到了”,因此,“come on”表示的是说话人催促别人快一点,可译为“快点!”。例2中,“come on”表示说话人鼓励别人去做某事,因此可译为“来吧!欢迎你参加我们的聚会。例3中,“come on”表示说话者要引起对方的注意,因此可译为“喂!我跟你说句话。”例4中,“come on”表示说话人对对方的话持否定态度,故而可译为“得了吧!别胡扯了。”例5中,“come on”表示说话人对汤姆行为的讨厌,因此可译为“汤姆,别闹了!我已经受够了。”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对读者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例如:一位老师问一名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野外训练营的任务,那个学生回答:“I’m an iron man.”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就是:“我是铁人”,汉语读者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也就造成了语用失误,对于译者来说,他的工作便很失败。在英语文化中,“an iron m an”意味着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意思,因此这个学生的言外之意是他很勇敢坚强,可以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翻译为:“老师,我很勇敢,完成这个任务肯定没问题”。
  再比如汉语成语中有“胸有成竹”这个词,如果把它翻译成“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无疑会给外国读者造成困惑,影响翻译效果,因为译文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的比喻并不一致。其实,这个成语很难从字面进行翻译。它的意思是说,画家在画竹之前,先必须在脑子里产生竹的形象,比喻在做事之前心里已经有全面的考虑。对这个成语,我们只能译出它的比喻意义: “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也可用一条意义相等的英语成语来套译: “to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从而取得和原文相同的语义效果。(汪克慧,2012:171)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阶段,译者要注重透过语言的表象,分析原文作者用语言在做什么,他的意图和目的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译者才有可能摒弃字面意思带来的误解,找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否则,在翻译实践中很容易由于忽略或会错了作者的意图而造成误译,甚至错译。例如,中国人对初次见面的朋友会说“久仰”,但译者不能按字面意思翻成“I adore you for a long time”否则,听者会觉得莫名其妙。其原因就在于在朋友彼此通过介绍而相识的场景下说的“久仰”只是一种打招呼的用语,它的言外之意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根据礼貌原则和翻译应忠实传达言外之意,达到交际效果的原则,这句话应转译为“I am pleased to meet you”。 同样,我们在翻译英语的谦虚之词“You flattered me”时也应转译为“你过奖了”而非“你奉承我”。类似的情况还常常出现在标示语上。如:电影院或车厢里出现的“No Smoking”;公园里刚刷了油漆的长凳旁出现的“Wet Paint”。这些语言在特定的场合里就不再是原来的一般描述性语言,而具有了宣告性的言外之力,意在警示公众。因此,它们的相应译文就可翻为“严禁吸烟”和“油漆未干,请勿触摸”。(周漓云,2003:32)
  四.结语
  从言语行为理论来研究翻译, 有助于纠正一些翻译认识上的误区。许多人误认为翻译仅仅是一种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 认为翻译的过程止于译文。而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 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 以及对读者产生的作用, 因此, 译者必须考虑接受者的反映、译品效果、功能对等等诸多文本之外的因素, 只有当译文被读者所接受, 翻译的过程才算完成。只有当译者对翻译的过程有了正确的认识, 才能根据不同的交际情景、文化传统、社会条件、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有的放矢,在翻译中, 尽力避免出现漏译或误译, 切实有效地译出精品佳作来。
  总之, 理想的翻译应是原文与译文在语言的表述形式、作者的意图或作品的思想内容、读者的感受或反应等语后行为方面完全吻合, 然而, 在实际翻译中, 由于文化差异, 译者有时不得不舍弃言内行为意义而追求译文与原文在言外行为意义和言后行为意义上的和谐统一。因此,言语行为理论能使译者从理论上更加充分科学地认识翻译的目标与过程, 能够更加具体实用地指导翻译工作者的翻译实践。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无论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只要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实现了交际的目的,那就是成功的翻译。
  参考文献: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刘璐.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 知识经济,2012(12).
  彭志洪,李玉英. 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
  孙宁宁.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praat分析“N鼻音+V元音”类单音节,考察广州话鼻声母/m/、/n/、/?/的声学特性。主要包括提取鼻声母时长、能量值和共振峰。通过研究发现,在后接元音时,鼻声母的发音强度都是由弱渐强的变化。鼻声母的共振峰受后接元音的影响很小,反之,它对后接元音影响较大,且/m-/、/n-/、/?-/影响程度有区别,/?-/对后接元音的舌位及开口度的影响程度比/m-/、/n-/的要大。  【
期刊
【摘要】:约翰·巴勒斯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自然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二十五部作品,多以描述自然,尤其是自然界中的动物与植物。巴勒斯一生都在做着一件简单的事情:把人们送往大自然,他提倡人们应该回归大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约翰·巴勒斯;自然;生态思想  一、约翰·巴勒斯生平  1837年,约翰·巴勒斯出生于纽约州风景如画的卡茨奇山附近的农场里,巴勒斯的家庭以种植和畜牧为生
期刊
【摘要】:文化产业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空间集聚特征正日趋强烈的显现出来,并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趋向。为了使文化产业集群走上一条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国家总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本文以对一些基础概念的搜集、了解为基础,总结了文化产业集群相对于其他集群的特点。提炼出文化产业集群的三种形成机理和四种发展模式。形成机理包括市场自发型、人为推动型
期刊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活动的研究,是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外宣翻译要特别注重平衡各方的环境,以达到最佳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翻译;外宣翻译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自2001年提出已经经历了10多年。该理论已经有百余篇专题文章发表、经过“两岸四地”连续研讨、国家级研究课题立项、高层次论坛主旨报告以及外语翻译期刊专栏设置,显示出该理论的高度影响力。生态翻译学得益于
期刊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0周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城厢文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之年。我区文体工作坚持科学发展引领、项目品牌带动、改革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文体强区建设。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服从、服务城厢的发展大局;围绕建党95周年,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厢文化繁荣发展;围绕“十三
期刊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z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odern people's needs in life, the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design on life further,in order to analyze people’s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desig
期刊
越南的庙会是越南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先不说庙会在越南历史上有多重要的作用,光是数量之多,就已经令人咋舌。笔者曾在越南图书城里看到关于庙会介绍的书记汗牛充栋,每一本记载的数量详细程度不一,大概不会有任何一本关于越南庙会的书能够记录全部的礼仪细节和庙会,因为庙会是活生态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停变化着,有时吸收其他庙会的神话故事演变,有时候被其他外来故事冲击,导致整个庙会和故事的关联其实不强。尽
期刊
【摘要】:闽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种方言。20世纪80年代前后,其地位发生了改变。本文立足双语现象形成的条件,对闽方言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就闽方言的传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闽方言;发展;传承  一、闽方言的发展现状  闽方言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前,闽方言为单语时期,在闽南地区中小学以及其他公共场合里通行,普通话的适用
期刊
对于宗教学这门学科来说,首先,我们必须对宗教与宗教学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前者是神学,后者则是科学;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宗教与宗教学之间的关系,宗教是宗教学研究的内容,宗教学则研究宗教。宗教学创立之前,对于宗教的研究主要采用神秘实修的态度。而与之相反,宗教学则试图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来解释宗教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宗教的本质,以解决“宗教是什么”的问题。  一、宗教学研究宗教  宗
期刊
【摘要】:本文以客家传统筝曲《出水莲》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其审美意蕴的表现特征及其所包含的音乐思想和审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演奏者深入了解《出水莲》筝曲的独特审美艺术魅力。  【关键词】:出水莲;审美意蕴;客家筝  客家筝乐风格特点古朴且雅致,是全国地方筝乐中盛开的一朵艳丽之花,不管是调式特点、曲体结构、演奏技法还是审美意蕴都赋予了它别具一格的风貌。这些风格特点的形成渗透着复杂的历史人文元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