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s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德育理念是德育改革和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创新德育理念是深化德育改革的起点和关键,更是德育改革的最终成效的评判依据。以人为本理念是中学德育理念改革与创新的新发展。中学德育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管理者和教师又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中学德育的“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学生为本”。本文将探讨以生为本理念在我国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问题,结合当今的实际找到二者的切合点,希望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和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以生为本理念;中学德育;应用
  Student-based Idea in the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application analyzes
  Wang Xuehui
  【Abstract】Second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a fundamental moral reform and guiding innovation, innovation moral philosophy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key to reform is the ultimate moral basi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valuation. 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is mo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ve new concept development. Moral of the main second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are primarily service for students in second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first"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the "student-centere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concept of health-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in our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today's reality to find the line between the two points, hoping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hich serves to promote and strengthe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tudent-based Idea;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Application
  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都很重视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我们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和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了极其关键而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生为本理念的提出,更是对中学德育工作找到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中学德育工作的更好地开展。
  1.以生为本理念的提出
  德育的对象是人,如何认定和把握人的本性,是做好德育工作的理论前提。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重新审视德育教育的人本功能,正确评价德育教育对青年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人本价值,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灵魂”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地加强和改进中学的德育工作。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高扬人的主体性的诉求,使“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以人为本”理念,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展示着人格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自觉理念中学德育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管理者和教师又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中学德育的“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学生为本”。
  “以生为本”理念不等于是放任学生个性的任意、自由发展,不是坚持学生个人为本位,而是把提升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为核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意识和主体参与意识。唤醒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是德育教育成功的前提。德育教育的指向在于,引导学生从各种压制自身发展的因素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对现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进行反思、评判,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使学生认识到接受德育教育,遵守道德规范是自己生活的本身的需要。
  2.中学德育工作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的必然
  2.1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是实现中学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对中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中学教育来说,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此,中学德育要以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目标,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健康成才,才能保证中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2.2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是适应中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面对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渴望有个性的一代中学生,他们身上有后现代的色彩,有很强的冲击力,他们敢向权威挑战,但他们缺乏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毅力,认知和行为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加上他们社会经验不足,面对挫折和打击缺少耐挫力和宽容度,轻则产生心理问题,或逃避或消沉;重则走向自我毁灭或报复他人。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感,要求中学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中学的实际,对其成长中出现的矛盾与困惑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逐步发挥中学生的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三种人格力量,增强其挫折超越力,塑造健康的人格,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在德育工作的策略上,既要考虑国家利益,也要承认学生取得中学教育所投入的成本,从而唤起德育工作者对学生人生价值正常需求的关注和尊重。
  3.以生为本理念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3.1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教育的作用;人是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就必须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相结合,扩展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过程、目标都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着想。“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角度出发,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立足于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和实践接受先进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使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3.2管理制度中体现以生为本理念;科学而规范的倾注着以生为本理念的管理制度, 是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必备条件。首先体现为德育工作队伍的广泛性。当今中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范围已不再禁锢在一个教室、一所学校里,信息的全球化已经让学生很方便地接触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和事,因此,德育工作队伍就不应当仅局限为少数的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而应当是整个学校的教职员工以及可能涉及到的社会工作者;其次体现在管理制度内容的以生为本理念。在管理制度上,应当采取更多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倡导、激励的机制,变反面的严禁为正面的提倡,变反面的处罚为正面的鼓励,使学生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变被动的约束为主动的遵守与维护。这样才能从管理上满足学生的要求,进而才能很好地完成中学的德育工作。
  3.3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文化育人的作用;中学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中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学里的校园文化主要是体现在一种中学精神即校风与学风上。注重发挥社团的作用,引导中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社团在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高度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以生为本是新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要求,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中学德育工作改革走“科学”与“人文”融合之路,改革中学德育工作的弊端,中学德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学生完善人格,完满人生,实现主体价值的张扬和超越。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才能使中学德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与实施。
  
  收稿日期:2010-07-27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个教师都应积极培养自己驾驭教学语言的能力。具体在幼儿园集体教学工作中,语言的运用更需要千锤百炼,用童心来解析幼儿园教学内容;用童性处理教学中各环节教学内容;用理性把握教学脉络是作者在多年教学中悟到的几个法宝。  【关键词】语言运用;童心;教学内容  Preschool teachers in the collective use of language in educa
期刊
【摘要】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因种种原因使成绩下降,名落孙山。望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关键词】成绩;滑坡;原因;对策  Landslide Causes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Measures  Deng Tianxiang   【Abstract】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students, for various reas
期刊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称为血压。血压是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压计是测量血流压力的器械,按检测方式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即水银柱式血压计、气压表式血压计和电子式血压计,其中以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最高。因此目前水银柱式血压计仍然是医院门诊和病房主要采用的血压测量仪器,是医院设备计量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血压计被列入《中
期刊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归纳与概括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1.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发现性质的方法:“探究-猜想-归纳-论证”。  1.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
期刊
【摘要】备课是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注重备课内容,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备课;新课改;因材施教;主观能动性  New Curriculum situation Some knowledge of the Lesson  Gao Haiying  【A
期刊
【摘要】学习可分为无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是融合各方面经验的增长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被人们热捧,针对学生的学习大家都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无论怎样,学习可分为无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两类。  无意义的学习:学习者记住的是枯燥乏味,容易遗忘,没有实用性的东西。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凡是能在书上查到的东西我都不去记它。”
期刊
【摘要】初中教育特别重要,班主任应注意抓好这一阶段的教育。要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需要班主任教导,而且教导也是需要技巧的,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风气。  【关键词】勤奋;健康;交流;尊师爱生;融洽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黑,毁于随”。对于这句话,我这样理解:“对于事业要勤奋,要积极的思考,否则就容易被一个“随便”的态度所毁。而人们就常把老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而莘莘学子,则
期刊
【摘要】一堂课不是孤立的,它是一门课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对一门课而言它是一个局部。所以,研究如何讲好一堂课,首先必须要考虑如何讲好一门课。要以如何讲好一门课的视角来研究如何讲好一堂课。当然,一门课对于一个系列课程或一组课、一群课而言,也只是一个局部。—门课可以看成是培养一届学生的总课程中的最小单位。  【关键词】内容;教师;学生;课程;问题;能力;基本  How to give a good l
期刊
在可疑处怀疑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论是哪一本书,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话,甚至哪一个标点,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目光的审视。有怀疑才有思索,才有辨别,才有创新。可以说,怀疑是创新的前提。例如上《鸿门宴》一文,请学生注意一段话的标点:“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这是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的一段话。引导学生思考:这段
期刊
【摘要】学好英语必需掌握词形变化。词形变化体现出的语法概念:英语词形变化。英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变化。词语变化体现出来的语法范畴。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词形变化;单数与复数;人称  English inflection  Cao Zhihai  【Abstract】To learn English need to master the inflections. Inflect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