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飞与常熟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ny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如飞“定制”的《常熟乡名》


  苏州弹词演出向有弹唱开篇的惯例。所谓开篇,是正书开说之前加唱的一阕唱篇。唱词内容独立成篇,以七言韵文为主,一韵到底,平仄格律仿唐诗。如古典小说常以诗词开场引出正文,开篇则属于弹词演出之小引。马如飞在《南词小引自序》中对“吾道”是这样介绍的,“亦曰稗官,亦曰南词,而借此谋生亦复不少。其小引,或谓唐诗,或谓开篇。”
  弹词开篇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清代中期,弹词艺人就已开始弹唱开篇。嘉道年间编刻的《白雪遗音》收录了大量南词唱词,其中的《西宫夜静》《闹腮胡》,即为弹词开篇《宫怨》《鬎腮胡》的早期雏形。到了清晚期,弹词开篇日渐流行,最具影响者莫过于马如飞开篇。马如飞堪称当时江南艺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晚清著名的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这样评述他的技艺:“有一种马如飞撰的,叫作马调,词句之中,很有些雅驯的。”
  马如飞是清晚期苏州评弹“四大名家”之首。幼习刑名,充书吏。因父亲马春帆早逝,为维持家计无奈继承父业,随表兄桂秋荣学说《珍珠塔》,通过自身努力和文人相助,将该书打造成以细腻、雅驯著称的经典书目。自马如飞开始,《珍珠塔》一脉涌现了数以百计的弹词艺人,孕育出“马调”“魏调”“沈调”“薛调”“琴调”“尤调”“小飞调”等众多弹词流派唱腔,可谓弹词发展史上的奇迹。
  马如飞腹笥丰赡且勤于创作,在完善《珍珠塔》的同时编著了大量弹词开篇。光绪十二年(1886),苏州弹词史上第一本开篇集《马如飞先生南词小引初集》刊刻问世,书中收录人物类、故事类开篇80余首。这些作品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历朝人物、古典小说或传奇故事,内容短小精悍,文辞精美,格律协调,既宜弹唱,亦宜品读,颇具雅俗共赏之妙。
  马如飞作品长于叙事,即便是文字游戏类的开篇,也能巧妙地加以构思,在叙事中结合复字、嵌名等技巧,使开篇平添无穷趣味,表现力大为丰富。他为常熟“定制”的开篇《常熟乡名》就是个中佳作之一,开篇以美女月夜相思为叙事情境,除每句唱词嵌入地名外,作者还嵌入了自己姓名,全篇情节流畅,地名与内容结合妥帖,妙趣横生。
  “皓月当空、照碧溪。西周、美女忆相思。仰望七星、横北斗。凤目低垂、看五渠。横塘、水阁娇躯坐。见支塘、默地鲤鱼飞。曾记福山、扫墓清明日。与花庄、小姐带青衣。大红桥边、权息足。苏家、尖上马如飞。手托石牌、称了解。遇了徐家、三少爷。与他梅里谈心事。文村、分手两依依。归家从此淹淹病。老吴、叔父请良医。先生、诊脉频摇首。(说什么)六河通畅犯跷蹊。幸有小红、心腹妹。谢家、桥畔觅灵芝。煎汤送入周泾口。新市、丢开病渐离。正遇直塘、递送泥金报。东周、公子有归期。(怎能勾)珍门、庙上还香愿。虔诚、塘市拜神祇。(但闻得)隐隐何村、报晓鸡。”
  同为马如飞作品,“命运”却各不相同。《刀会》《宫怨》《莺莺操琴》等开篇一个多世纪以来传唱不衰,而《常熟乡名》由于题材的局限性,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成了几近湮没的“绝版”开篇。
  最初听说这首开篇是10多年前,在一次常熟市评弹团退休艺人茶会上,弹词演员张慧麟提起他曾经抄到马如飞的《常熟鄉名》开篇,可惜搬家时遗失了,只记得“皓月当空照碧溪”“苏家尖上马如飞”等数句。他是从同道张慧声先生(苏州市评弹团的著名弹词演员,常熟白宕桥人)处抄来的,想再去抄录时,张慧声年事已高,找不到原稿,也无法想起唱词内容。这个结果令人遗憾,更使大家对这首开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此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首先在《常熟文史资料辑存》刊登的《常熟评弹史话》中发现了线索,可惜文中只记述马如飞编写过开篇《常熟乡名》,并未指明出处,也未刊载开篇全文。之后,在《评弹文化词典》中总算查到了明确的结果,该开篇收录于1935年出版的《百灵开篇集》中。然而,寻找这本80多年前的开篇集并非易事,从评弹博物馆查询未果后,我将目光转向网络。经过近10年的“守株待兔”,终于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到《百灵开篇集》的信息,并且幸运地得到了刊有《常熟乡名》开篇的图片。细细想来,一定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一首小小的开篇见证了马如飞与常熟的深厚渊源,承载着常熟悠久的评弹历史。

马如飞与常熟的不解之缘


  有资料表明,常熟的茶馆始于乾隆年间,最先出现在南门外坛上。城内则略晚,一定规模的茶馆在清同治时才出现,盖因同光以前士绅绝少涉足茶馆。据《虞山镇志》载,咸丰十年(1860)庙弄已设有茶馆书场,至光绪后期逐渐增多。常熟茶馆书场形成和兴起的年代,正是马如飞艺术活动的旺盛期,这段历史演绎出许多广为人知的书坛轶事。
  “珍珠宝塔寄蓬门,菜一居前方子文。马君如飞曾隶斯,茅屋泥墙硬板凳。囊时邑有书场曰‘菜一居’者,现已不为人所晓,其旧址似即今之观弄,建筑殊为简陋,茅屋泥墙,板凳,沙壶,夜则油灯暗淡,人影业业,若与今日一般海上书厅相较,则不啻天壤,盖斯亦小小沧桑也。昔日珠塔名家马如飞先生,曾隶此弹唱,生涯鼎盛。”
  邑人啸墨的《弹词竹枝》是马如飞在常熟城区演出的唯一传说,从书场的简陋程度判断,时间或在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城区书场并不为人所重,说书人的主要阵地在乡镇和农村。
  相传马如飞惯于到乡镇码头演出,成名前如此,成名后依然如故。《常熟乡名》开篇中小到桥、庙、村、浜的地名,马如飞都能如数家珍,他对常熟农村的熟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时至今日,梅李、浒浦、支塘、何市等地都流传着有关马如飞的轶事,及他在演出时应景编唱的地名开篇。如《彭家桥》开篇重点描绘了春季渔汛期间浒浦的繁荣景象,“潘公茂”“孙裕通”等大商号都被编入唱词之中。又如《支塘风景歌》,将支塘全镇的风景名胜一一道来,听者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从这些开篇中,我们不仅读到马如飞的文采,更能体会到他对常熟的深厚感情,若非如此,他对地方风物的了解何以如此深入细致!这些开篇不仅是常熟作为江南第一书码头的真实写照,也为研究常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生动史料。   马如飞一生游历无数,留下开篇300余首,唯独为常熟编撰了3首地名开篇。在马如飞的艺术历程中,常熟的地位不言自明。
  据闻1860年太平军攻打苏州时,马如飞携家眷沿州塘北逃至常熟,此后在常熟乡间辗转数年。期间由于太平军中一个“讲道理”(思想宣传)小头目的赏识,马如飞声名渐起,一向不听书的衣冠中人也逐渐和他有了交往。得此机遇,《珍珠塔》脚本得以逐渐修缮,马如飞的文才与艺名日益彰显,终成一代大家。不过这段经历也让马如飞受到些许非议,因而得了个“长毛先生”的诨名。
  同治三年(1864)马如飞在其《珍珠塔》脚本(第四稿)后记中自述:“余之所授者,同母弟马如龙,其二朋友师生徐耀庭,其三虞山李莲夫,其四则吴凤冈俞莲生耳。然此二子,尚未深得其旨,成与不成,未可定也。”据此可知,马如飞在常熟一带说书的经历是可信的,而且已经拥有一定知名度,常熟籍弟子李莲夫应该是他正式收录的第一位及门弟子。可惜李莲夫并未成名,亦无传人,早已湮没在书坛历史深处。
  数年后,马如飞与常熟缘分再续,先生桥人杨鹤亭也成为他的真传弟子。杨鹤亭天资聪明,得马如飞《珍珠塔》秘本后精益求精,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名家。其子杨月槎、杨星槎深得真传,开创双档弹唱《珍珠塔》先河,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响彻书坛的“大三牲”(朱耀庭、朱耀笙、吴西庚、吴陞泉和杨月槎、杨星槎三大双档,姓氏谐音“猪、鱼、羊”,故名)之一,灌有唱片《白云庵相会》(1930年高亭公司)和《婆媳相会》(1930年蓓开公司)。杨月槎曾任光裕社干事、社长,热心会务,提携后辈,深受同道敬仰。杨氏第三代杨德麟自幼继承家学,青年时以弹唱享誉书坛,解放后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在弹词音乐方面颇有建树。他是目前唯一健在的马如飞三传弟子,已经93岁高龄。
  杨氏家族曾于1932年9月在苏州创办百灵广播电台,前文提到的《百灵开篇集》即由该电台编辑发行。当时无线电盛行,电台为了宣传纷纷出版开篇集,内容虽为市面流行,但是大多重复。《百灵开篇集》为了吸引读者和听众,特地刊出杨氏珍藏的绝版开篇,《常熟乡名》开篇就是在这种机缘下得以公开出版,流传于世。
  从清代至今,马如飞作品久唱不衰,历代弟子人才辈出,流派纷呈。100多年的薪火相传,常熟的《珍珠塔》传人不但数量可观,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除了杨氏一门三代,朱蓉舫、朱美英、朱雪琴、陈希安、饶一尘、赵开生、薛小飛、邵小华、王蠡君、朱丽安、俞则人、张慧麟等都是传唱《珍珠塔》的好手。其中,朱雪琴创造的“琴调”和薛小飞创造的“小飞调”是“马调”唱腔发展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成果,陈希安、饶一尘、赵开生、张慧麟等虽然没有创造流派,但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演唱风格,同样为传承和丰富“马调”流派系统作出了贡献。
  可以这样说,弹词《珍珠塔》和“马调”流派的累世传承,始终延续着马如飞与常熟的不解之缘,延续着江南第一书码头的评弹记忆,延续着常熟在评弹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其他文献
2019年年底,《扬州评话:王少堂(口述本)》(以下简称《王少堂》)由扬州广陵书社正式出版,我们已经为这本书付出了近10年的努力。2009年至2019年这10年间,我们采访扬州评话老艺人,向相关专家请教,走访老听众,以充分了解书场状况与当时的风土人情和艺术概况。扬州评话界目前最年长的老艺人费力先生、评话表演艺术家黄俊章先生、著名汉学家易德波博士、学者曹永森,以及教场老听众陈金龙、王派弟子任德坤等,
期刊
6月6日晚,作为“姑苏八点半”夜经济江南小剧场的组成部分,苏州市民间相声社团嘻哈壹笑堂(以下简称“壹笑堂”)开箱预演,在“老根据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大儒巷鸿儒茶馆试点营业。该社团负责人、青年相声演员张解表示,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园子里只能允许30%的观众进场,但是毕竟迈出了今年的第一步,而且售票形势喜人,演出票被观众一抢而光。在13日晚上第二场的开箱预演中,壹笑堂还举办了一场“不插电、原生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期间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并深刻指出文艺具有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回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题材经典文艺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彰显了耀眼的时代光芒,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作出了不可替代
期刊
山东评书《铁道游击队》是20世纪50年代由山东评书老艺人傅泰臣根据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长篇评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出较早、影响较大的曲艺大书新作品。作为在新社会背景下开展的传统曲艺表现现代革命英雄题材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山东评书《铁道游击队》在创作中得到了当时曲艺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乃至小说原著作者、广大观众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帮助,在运用传统艺术形式塑造革命英雄形象、
期刊
马伟兄的扬州评话《王少堂》出版发行,既可喜可贺,更可珍可重。这不仅仅只是忆旧的情结,追思的意义,更是文化承传的价值所在。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这个举动,是为我们那些光荣而伟大的先贤所开辟的精彩盎然、底蕴丰厚的文化历史长河,增添了新的充盈着时代精神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崭新的延续和流淌,使古老的扬州评话艺术精粹在与现代扬州评话艺术水乳交融般的妥帖自然中呈现出别样的光彩,同时也讴歌了我们文艺工作者
期刊
曲艺,历史悠久,口口相传,它利用方言特色讲故事,在我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活跃在人民群众中,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兴起,曲艺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在农村,曲艺仍然是群众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笔者有多年文化工作经验,同时通过下派基层驻村书记,与民间演艺团队接触,感受到根植于农村的广阔天地,曲艺大有可為。  据史料记载,清末以来,蒙城县便有了曲艺表
期刊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互联网,其冷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东北大鼓艺术应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或自媒体共同合作,建立推广平台,为东北大鼓的发展寻找更多的经济支援。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东北大鼓艺术的推广和宣传在运用传统媒介平台传播的同时,必须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利用新媒介平台进行品牌构造、运营,构建立体化的传播平台,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其传播效率,擴大东北大鼓在老百姓
期刊
在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总体得到控制时,江淮等地又遭受了洪水的侵袭,此次汛期时间长、范围广,蒙洼蓄洪区成为了抗击洪灾的一个重要支点。为保证淮河上下游广大居民的安全,19万蒙洼人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家园构建起了抗洪一线的坚固阵地。一、战歌一曲唱真情  洪灾无情义,人间有真情。蒙洼群众以小我奉献大我,全国上下就以大我回馈小我。以党员为基干,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干部群众和志愿者密切协作,在短时间内就完成
期刊
2019年12月29日,我的恩师刘兰芳先生荣获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文旅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亲自为她颁奖。  “一尺台,嬉笑怒骂,说不尽悲欢离合,她演绎的是百姓生活;一张口,家国忠义,道不完古往今来,她延续的是文化根魂。”这是先生登台时主持人的致辞,凝练地道出她的艺术成就,而台下如雷鸣般的掌声则是观众最真诚的褒奖。作为弟子,我站在台下,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成绩是一个人在不懈努力后
期刊
我在日本横滨的中华街长大,耳濡目染下对中国充满了好奇。18岁那年,我毅然来到北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追寻我的中国梦。  2015年夏天,我参加了有相声“洋教头”之称的丁广泉先生举办的“快乐课堂”相声班,而后在丁广泉先生的引荐下,又认识了快板师父姚富山先生。洪亮的声音、独特的唱法、讲究的站姿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也让我对快板这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它。  即使已经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