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一池三山”理论在神话中的起源、发展状况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文化根源和审美功能。举例说明了传统“一池三山”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继承与应用。第一章简单叙述了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第二章主要说明了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文化根源及审美功能。第三章介绍了传统“一池三山”理论在中国和日本应用的例子。
【关键词】:“一池三山”;现代;景观设计
一、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源起、发展及影响
(一)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源起
秦汉时期, 在统治阶层中神仙方术活动开始繁盛起来变得更加风行。据 《史记》记 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于是方士徐市就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有仙人居住。
于是,秦始皇派徐市带领数以千计的童男童女,去尋找长生不老药。但是都没有结果,就想通过挖池筑岛在海上建三山,达到自己永恒的形象,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章建宫的皇家园林,在宫内建立了不朽的液池,池中堆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模仿仙境。这是后来的王朝皇家园林的基本模式——“建山”。
(二)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的纂本形式就是山水园。“一池三山”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基本造园模式,成为历代皇家园林造园的标准。
从现有或者可以考证的一些园林来看,有诸多“一池三山”的典型代表如圆明园、清漪园( 后颐和园)、隋朝的西苑、元代的大内御苑、明皇城西苑、西藏的罗布林卡等。到目前为止, 北京还有很多湖泊、河流甚至水潭被称为“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曾为皇家园林的北海和中南海。这片水域被称为海, 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皇家园林的影响有重大关系。皇家园林在园林营建时追求东海三仙山、“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表现。因此,水域和岛屿在布局形式上都体现出刻意模仿“瑶台三仙山”的意境,这可以从历代皇家园林的建造看出。虽然没有皇家园林的规模,但在取义或布局上,私家园林同样体现了“一池三山”的模式, 如扬州曾有“ 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等。
(三)传统“一池三山”理论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园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魅力,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中西亚和欧洲、北美洲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英国风景式园林、法国中英式园林都是受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才形成的,这是公认的事实。
纵观历史,日本庭园的演变,不难看出日本园林深刻的被中国园林所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的成就独特,甚至影响到中国的园林,但它在根本上并没有脱离中国园林体系。
日本园林是中国园林体系的核心成员,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从汉代在隋唐时期的日本园林,主要是在纯粹的模仿中国园林的布局和风格。像奈良古代的宫殿,大昭寺提寺的建筑和桥梁,亭台楼阁等。但五代,日本通常利用搜索的一些特点,认真思考,强调个性,逐步深入,使日本园林个性逐渐突出,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时产生了一些激进的艺术形式,这是著名的“枯山水”和“茶花园”。
二、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文化根源及审美功能
(一)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文化根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学,佛教并称为三大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道家思想,在哲学上,“道”是宇宙的起源,也指出是一切存在的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倡导“地以自然为运, 圣人以自然为用, 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思想中的“自然”。从自然,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本质,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认为,大自然是美丽的,因为他是“无为而无不为”,“道”,自然本身并不是刻意的去创造什么,但它实际上创造了一切。之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并不是在于对自然的模仿,而“道”与“儒”在自然之中的探索。由此可见, 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于是,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 以自然仙境为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为“ 一池三山” 园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观和美学理想的追求。“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主要文化原因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但这种模式的发展后来受到“诸子百家”的影响。总体来看,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等思想。“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古人大都喜欢山水、寄情山水, 把山水视为仁义与智慧的象征。所以“无山水, 不成园”,这正是“一池三山”这种园林模式经久不衰的原因。从布局来看, 以一座池为底, 三座山体体量不一、高低也不同,往往都是最大的山体在中间( 但不在正中)、次大的山体都离得比较远、最小的山体都是在最大的山体附近 ,一般呈三角形的布局, 均衡稳定, 符合传统审美心理。
(二)传统“一池三山”理论在审美功能的体现
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符合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作为景观中心,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而且起到了调和的作用。同时对周边的景观起到了对景、障景的作用。“一池三山”的运用大都是在山、石、水组合应用,其形状、分布没有固定的模式,却浑然一体,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三、传统“一池三山”理论应用的例子
道家推崇神仙思想, 崇尚与自然共生。道家的自然观体现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 就是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于是, 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上林苑是秦汉时期最早的建筑。建章宫是上林苑中大型宫苑建筑, 太液池在建章宫的北面, 太液池中有三山, 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建章宫的园林区是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 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如果说,两千多年前西汉的建章宫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那么,颐和园便是最后一座、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了。
颐和园的造园手法更加细化,将“一池三山”艺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清漪园的做法是不重复该岛的建设,但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水(昆明湖)方法和路基分为三个小水(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各有一岛, 西湖中有治镜阁( 阁岛), 养水湖中有藻鉴堂( 山岛), 南湖中有南湖岛, 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颐和园在塑造三大岛的同时, 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一一知春岛、小西伶和凤凰墩。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是高超与奇妙的。
参考文献:
[1]顾颉刚.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52,63-68,72-73.
[3]巫鸿.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0.
[4][清]毕沅撰、张沛点校. 关中胜迹图志[M].三秦出版社,2004:126.
作者简介:路文燕(1991-),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关键词】:“一池三山”;现代;景观设计
一、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源起、发展及影响
(一)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源起
秦汉时期, 在统治阶层中神仙方术活动开始繁盛起来变得更加风行。据 《史记》记 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于是方士徐市就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有仙人居住。
于是,秦始皇派徐市带领数以千计的童男童女,去尋找长生不老药。但是都没有结果,就想通过挖池筑岛在海上建三山,达到自己永恒的形象,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章建宫的皇家园林,在宫内建立了不朽的液池,池中堆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模仿仙境。这是后来的王朝皇家园林的基本模式——“建山”。
(二)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的纂本形式就是山水园。“一池三山”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基本造园模式,成为历代皇家园林造园的标准。
从现有或者可以考证的一些园林来看,有诸多“一池三山”的典型代表如圆明园、清漪园( 后颐和园)、隋朝的西苑、元代的大内御苑、明皇城西苑、西藏的罗布林卡等。到目前为止, 北京还有很多湖泊、河流甚至水潭被称为“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曾为皇家园林的北海和中南海。这片水域被称为海, 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皇家园林的影响有重大关系。皇家园林在园林营建时追求东海三仙山、“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表现。因此,水域和岛屿在布局形式上都体现出刻意模仿“瑶台三仙山”的意境,这可以从历代皇家园林的建造看出。虽然没有皇家园林的规模,但在取义或布局上,私家园林同样体现了“一池三山”的模式, 如扬州曾有“ 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等。
(三)传统“一池三山”理论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园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魅力,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中西亚和欧洲、北美洲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英国风景式园林、法国中英式园林都是受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才形成的,这是公认的事实。
纵观历史,日本庭园的演变,不难看出日本园林深刻的被中国园林所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的成就独特,甚至影响到中国的园林,但它在根本上并没有脱离中国园林体系。
日本园林是中国园林体系的核心成员,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从汉代在隋唐时期的日本园林,主要是在纯粹的模仿中国园林的布局和风格。像奈良古代的宫殿,大昭寺提寺的建筑和桥梁,亭台楼阁等。但五代,日本通常利用搜索的一些特点,认真思考,强调个性,逐步深入,使日本园林个性逐渐突出,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时产生了一些激进的艺术形式,这是著名的“枯山水”和“茶花园”。
二、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文化根源及审美功能
(一)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的文化根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学,佛教并称为三大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道家思想,在哲学上,“道”是宇宙的起源,也指出是一切存在的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倡导“地以自然为运, 圣人以自然为用, 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思想中的“自然”。从自然,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本质,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认为,大自然是美丽的,因为他是“无为而无不为”,“道”,自然本身并不是刻意的去创造什么,但它实际上创造了一切。之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并不是在于对自然的模仿,而“道”与“儒”在自然之中的探索。由此可见, 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于是,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 以自然仙境为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为“ 一池三山” 园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观和美学理想的追求。“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主要文化原因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但这种模式的发展后来受到“诸子百家”的影响。总体来看,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等思想。“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古人大都喜欢山水、寄情山水, 把山水视为仁义与智慧的象征。所以“无山水, 不成园”,这正是“一池三山”这种园林模式经久不衰的原因。从布局来看, 以一座池为底, 三座山体体量不一、高低也不同,往往都是最大的山体在中间( 但不在正中)、次大的山体都离得比较远、最小的山体都是在最大的山体附近 ,一般呈三角形的布局, 均衡稳定, 符合传统审美心理。
(二)传统“一池三山”理论在审美功能的体现
传统“一池三山”理论符合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作为景观中心,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而且起到了调和的作用。同时对周边的景观起到了对景、障景的作用。“一池三山”的运用大都是在山、石、水组合应用,其形状、分布没有固定的模式,却浑然一体,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三、传统“一池三山”理论应用的例子
道家推崇神仙思想, 崇尚与自然共生。道家的自然观体现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 就是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于是, 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上林苑是秦汉时期最早的建筑。建章宫是上林苑中大型宫苑建筑, 太液池在建章宫的北面, 太液池中有三山, 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建章宫的园林区是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 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如果说,两千多年前西汉的建章宫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那么,颐和园便是最后一座、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了。
颐和园的造园手法更加细化,将“一池三山”艺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清漪园的做法是不重复该岛的建设,但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水(昆明湖)方法和路基分为三个小水(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各有一岛, 西湖中有治镜阁( 阁岛), 养水湖中有藻鉴堂( 山岛), 南湖中有南湖岛, 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颐和园在塑造三大岛的同时, 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一一知春岛、小西伶和凤凰墩。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是高超与奇妙的。
参考文献:
[1]顾颉刚.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52,63-68,72-73.
[3]巫鸿.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0.
[4][清]毕沅撰、张沛点校. 关中胜迹图志[M].三秦出版社,2004:126.
作者简介:路文燕(1991-),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