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进行单纯的学科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正确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仅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切身体会到“教书先育人,育人先树德”的重要性。“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准则,但是由于受现行教育考试机制的影响,一味追求升学率而进行单纯的学科教学,从而弱化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在整个教学行为中,我认为教书、育人、树德是三位一体的过程,而树德先于育人,更先于教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仅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所以,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密不可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紧密联系语文教材,发挥语文学科这一教学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精辟的爱国主义理论论述,初一学生或许难以理解,但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围绕小弗朗士情感变化过程:弗朗士由不爱学法语到爱学法语、由幼稚贪玩逃课到不能为再上法语课而懊悔,再到为失去母语而悲愤,从而产生对敌人的痛恨这一情感变化,把抽象的爱国主义精神浓缩在了一节具体的法语课教学中,面对国家的沦陷,弗朗士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爱国主义变得具体可感了。由此我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让学生换位思考,从小弗朗士身上学会怎样爱国,进而产生共鸣,达到热爱汉语文字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绝不是大人物和英雄的专利,爱国也绝不是一定要做一件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爱国就是从写好汉字,学好母语、向国旗敬礼、唱国歌这样的小事开始,教育学生爱国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这样把爱国主义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这些具体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充分利用作文课,在作文活动中进行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教育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初中学生是理想开始形成的时期,但是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所学知识不多,接触事物少,很多学生还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因此,利用流沙河诗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概念及树立理想的重要性。写作中,我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学生通过阅读、查阅资料,了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民族,拯救祖国,我让学生联系自己,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把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理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并及时利用课堂让学生谈心得、谈理想,以此为契机,水到渠成地进行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不但进行了作文训练,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铸就美好灵魂,向着远大的理想,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茁壮成长。青少年一旦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人生观,就有了追求的人生目标,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在学习上就能勤奋刻苦。因此,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对学生的前途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让语文课成为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沃土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况人乎!
人生重在修心。“百善孝为先。”“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农村有不少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产生疏远、埋怨、厌学等心理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体贴关心父母。在教学中,我通过语文教材,发挥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教学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我启发学生探究孩子为什么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引导学生感理解孩子之所以嬉笑,是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在幸福、快乐中成长,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之所以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孩子总想为妈妈做事:看妈妈工作,让妈妈嗅到花香,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为妈妈遮阳挡光,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父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父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我们不图父母夸奖,但求父母生活的更加温馨。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回想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絮絮不止的唠叨、体会母亲的不近人情……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教学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教育学生感恩再造的恩师,推而广之,感恩一切给予我们滴水之恩的人,让学生懂得回馈社会的道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教育贵在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发挥语文科特点,寓德于教,造就可堪大任、德才兼备的新时期立体型人才。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切身体会到“教书先育人,育人先树德”的重要性。“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准则,但是由于受现行教育考试机制的影响,一味追求升学率而进行单纯的学科教学,从而弱化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在整个教学行为中,我认为教书、育人、树德是三位一体的过程,而树德先于育人,更先于教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仅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所以,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密不可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紧密联系语文教材,发挥语文学科这一教学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精辟的爱国主义理论论述,初一学生或许难以理解,但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围绕小弗朗士情感变化过程:弗朗士由不爱学法语到爱学法语、由幼稚贪玩逃课到不能为再上法语课而懊悔,再到为失去母语而悲愤,从而产生对敌人的痛恨这一情感变化,把抽象的爱国主义精神浓缩在了一节具体的法语课教学中,面对国家的沦陷,弗朗士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爱国主义变得具体可感了。由此我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让学生换位思考,从小弗朗士身上学会怎样爱国,进而产生共鸣,达到热爱汉语文字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绝不是大人物和英雄的专利,爱国也绝不是一定要做一件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爱国就是从写好汉字,学好母语、向国旗敬礼、唱国歌这样的小事开始,教育学生爱国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这样把爱国主义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这些具体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充分利用作文课,在作文活动中进行正确的理想、人生观教育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初中学生是理想开始形成的时期,但是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所学知识不多,接触事物少,很多学生还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因此,利用流沙河诗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概念及树立理想的重要性。写作中,我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学生通过阅读、查阅资料,了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民族,拯救祖国,我让学生联系自己,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把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理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并及时利用课堂让学生谈心得、谈理想,以此为契机,水到渠成地进行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不但进行了作文训练,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铸就美好灵魂,向着远大的理想,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茁壮成长。青少年一旦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人生观,就有了追求的人生目标,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在学习上就能勤奋刻苦。因此,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对学生的前途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让语文课成为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沃土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况人乎!
人生重在修心。“百善孝为先。”“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农村有不少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产生疏远、埋怨、厌学等心理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体贴关心父母。在教学中,我通过语文教材,发挥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教学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我启发学生探究孩子为什么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引导学生感理解孩子之所以嬉笑,是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在幸福、快乐中成长,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之所以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孩子总想为妈妈做事:看妈妈工作,让妈妈嗅到花香,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为妈妈遮阳挡光,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父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父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我们不图父母夸奖,但求父母生活的更加温馨。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回想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絮絮不止的唠叨、体会母亲的不近人情……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教学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教育学生感恩再造的恩师,推而广之,感恩一切给予我们滴水之恩的人,让学生懂得回馈社会的道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教育贵在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发挥语文科特点,寓德于教,造就可堪大任、德才兼备的新时期立体型人才。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