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开始以来,我们不断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改革。教学活动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在教师教学活动中,作业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教师的设计为前提,以对学生辅导、评定为效用的。作业既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教师怎样给学生布置作业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使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平台,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对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及评价进行了重新思考,现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树立全新的作业观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因此,新课程下的作业目标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为指导。与传统作业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道德、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思想品德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完成方法,减少机械性的单纯以积累知识为目的的作业分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单位时间的练习效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
2.联系生活的原则。将社会生活充实到学生的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学生可独立地去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与自己生活环境贴近的作业。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时引导学生关注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热点问题,像苏丹红等食品卫生安全的事例,进一步指导学生用书本理论知识去分析新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探究原则。即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要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师生的“同心、同行、同乐”。
4.综合性原则。要加强课程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作业内容与形式和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交往的个性。
5.趣味性原则。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性的作业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实现课堂的高效
作业设计的依据和来源是灵活的、开放的、广泛的,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它可以是口头作业,也可以是观察性作业;可以是思考性作业,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作业;可以是书面的文字作业,也可以是图像的、音像的作业等等。我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一些较具体的作业形式:
1.分层作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均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分层布置作业,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A、B、C三种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层次。分层作业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选择完成,有利于因材施教,既让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秀生免受“饥饿”之苦。
2.自主型作业。在布置作业时,除了老师有意识地设计作业,供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外,还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少了让老师逼着做作业的不情愿,多了一份主动和热情,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
3.实践型作业。学生优良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必须通过自身主动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作业设计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4.设计小论文型作业。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在学科探究中的经历、体验和发现过程,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可以展现学生探究思维的过程。至于怎样写小论文,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思想品德作业的形式还有很多,但不管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都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如果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都能在作业设计上多花一番心思,就一定会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使作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而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作业,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教师教学活动中,作业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教师的设计为前提,以对学生辅导、评定为效用的。作业既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教师怎样给学生布置作业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使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平台,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对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及评价进行了重新思考,现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树立全新的作业观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因此,新课程下的作业目标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为指导。与传统作业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道德、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思想品德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完成方法,减少机械性的单纯以积累知识为目的的作业分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单位时间的练习效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
2.联系生活的原则。将社会生活充实到学生的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学生可独立地去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与自己生活环境贴近的作业。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时引导学生关注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热点问题,像苏丹红等食品卫生安全的事例,进一步指导学生用书本理论知识去分析新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探究原则。即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要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师生的“同心、同行、同乐”。
4.综合性原则。要加强课程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作业内容与形式和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交往的个性。
5.趣味性原则。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性的作业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实现课堂的高效
作业设计的依据和来源是灵活的、开放的、广泛的,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它可以是口头作业,也可以是观察性作业;可以是思考性作业,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作业;可以是书面的文字作业,也可以是图像的、音像的作业等等。我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一些较具体的作业形式:
1.分层作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均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分层布置作业,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A、B、C三种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层次。分层作业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选择完成,有利于因材施教,既让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秀生免受“饥饿”之苦。
2.自主型作业。在布置作业时,除了老师有意识地设计作业,供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外,还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少了让老师逼着做作业的不情愿,多了一份主动和热情,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
3.实践型作业。学生优良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必须通过自身主动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作业设计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4.设计小论文型作业。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在学科探究中的经历、体验和发现过程,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可以展现学生探究思维的过程。至于怎样写小论文,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思想品德作业的形式还有很多,但不管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都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如果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都能在作业设计上多花一番心思,就一定会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使作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而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作业,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