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会上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新概念,全社会都要为创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作为教育者,在构建“和谐校园”上做出自己的成绩,就是莫大的功劳。和谐校园可理解为各方面关系融洽、发展均衡、公平自由、运行良好的以人为本的校园。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
作为教育者,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构建教育的和谐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师生关系和谐
现代教育思想中现代学生观的确立,使人们认识到了学生的地位、权利及主体性特征。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有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其相适应,即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学生,有机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从而唤起师生心灵的共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1.教师要摆正学生的地位,尊重他们。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实现学生的“自我塑造”,即把我们的德育工作从“外压型”转变到“内部启动型”,把“要我这样做”变成“我要这样做”,使教育的外因转化成学生的内存动力,从而激发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学。
(2)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中国的发展在于创新,中国的希望也在于创新。我国科技竞争力连续3年下降,从1994年的世界第23位至1996年下滑了5位,这一事实更加证实了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阶段,创新教育尤其重要。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因生理、心理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具有独立的个性。教师既应研究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找准现有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每个学生成长的最优方案。绝对不能以僵化思维和个人好恶作标准,压抑、扼制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
2.教师要创造民主气氛,合作教育
(1)教学民主。要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上要有宽容精神,允许学生不懂,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改正错误。
(2)思想民主。要发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工作方法,对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启发学生自觉地分清是非、真假、善恶;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要重视班集体建设,注重形成团结、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班风。
(3)班级生活民主。对学校和班级的一些重大活动安排,要征询学生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同时,要引导学生增强自理能力和合作意识,以便群策群力、集思广议,共同做好学校和班级各项工作。如“班干部轮流制”既增强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及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等。
3.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辅助导演
教师应做课堂教学的“导演”。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并不是看教师演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演”角色。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从而因材施教,设计最佳教学方案。
教师应帮助学生确立前进的路标;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二、教学活动和谐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
三、保障教育公平
教师必须把好以下几个关口,保证教育的公正。
1.把好思想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影响作用于人的行为,有怎样的思想,就会造就怎样的人生。“终身之名节,千秋之芳秽,只系于一念之消长,一息之依违。”每位教师都要树立远大理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警自律。
2.把好情感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亲情、友情、乡情是人之常情,但切不可借“情”之名,图“利”之实。
3.把好名誉关。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个人的进步是学校培养、关怀的结果,取得的成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只是“沧海一粟”。在对待名誉地位方面,应该以淡泊的心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设定在立足本职的事业中,居功不自傲。
教师应明确,自己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教育者,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构建教育的和谐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师生关系和谐
现代教育思想中现代学生观的确立,使人们认识到了学生的地位、权利及主体性特征。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有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其相适应,即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学生,有机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从而唤起师生心灵的共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1.教师要摆正学生的地位,尊重他们。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实现学生的“自我塑造”,即把我们的德育工作从“外压型”转变到“内部启动型”,把“要我这样做”变成“我要这样做”,使教育的外因转化成学生的内存动力,从而激发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学。
(2)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中国的发展在于创新,中国的希望也在于创新。我国科技竞争力连续3年下降,从1994年的世界第23位至1996年下滑了5位,这一事实更加证实了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阶段,创新教育尤其重要。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因生理、心理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具有独立的个性。教师既应研究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找准现有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每个学生成长的最优方案。绝对不能以僵化思维和个人好恶作标准,压抑、扼制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
2.教师要创造民主气氛,合作教育
(1)教学民主。要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上要有宽容精神,允许学生不懂,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改正错误。
(2)思想民主。要发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工作方法,对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启发学生自觉地分清是非、真假、善恶;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要重视班集体建设,注重形成团结、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班风。
(3)班级生活民主。对学校和班级的一些重大活动安排,要征询学生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同时,要引导学生增强自理能力和合作意识,以便群策群力、集思广议,共同做好学校和班级各项工作。如“班干部轮流制”既增强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及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等。
3.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辅助导演
教师应做课堂教学的“导演”。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并不是看教师演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演”角色。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从而因材施教,设计最佳教学方案。
教师应帮助学生确立前进的路标;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二、教学活动和谐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
三、保障教育公平
教师必须把好以下几个关口,保证教育的公正。
1.把好思想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影响作用于人的行为,有怎样的思想,就会造就怎样的人生。“终身之名节,千秋之芳秽,只系于一念之消长,一息之依违。”每位教师都要树立远大理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警自律。
2.把好情感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亲情、友情、乡情是人之常情,但切不可借“情”之名,图“利”之实。
3.把好名誉关。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个人的进步是学校培养、关怀的结果,取得的成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只是“沧海一粟”。在对待名誉地位方面,应该以淡泊的心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设定在立足本职的事业中,居功不自傲。
教师应明确,自己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