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多点思考别样精彩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节一:复习
  通过练习4道口算,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后教师直接指出:分母相同说明分数单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板书: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直接相加减)
  【思考】这样的复习可谓目的明确、中规中矩,但学生对“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感知是否有教师“填鸭”的成分?
  环节二:情境
  教师出示书本主题图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一步解决的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食品残渣比危险垃圾多几分之几?”并用减法直接计算时,教师给予纠正:这里不能说食品残渣比危险垃圾多几分之几,应该完整地说“食品残渣比危险垃圾多了全部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思考】我们一向缺乏对教材的质疑意识。在五年级学生看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理解是一样的,即简单相减就行。尽管教师注意到这个细节,但三言两语的纠正有越辩越糊涂之嫌,而花功夫再解释这个问题则已然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
  环节三:新授
  学生尝试解决■+■,然后汇报:可以把■和■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师请一位学生板演(如右图所示),并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学生纷纷摇头,他们都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并未出现其他方法。
  【思考】细节不可忽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是水到渠成的体现,但如何科学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思路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通分的环节,怎样把这一环节与计算书写融为一体,教师的精准示范或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是否可能造成该学生的板书被其余学生视为“典范”?此外,课前预设的“折一折、画一画”“转化为小数”的思路为何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否与例题的情境有关?本课的精华——“转化”思想怎样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学习六年级稍复杂的分数、小数混合四则运算时,没有灵活转化经验的学生又该怎样应对?
  环节四:检验(P112做一做第2题)
  教师(出示下图)直接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应该如何验证,然后匆匆小结:分数加减法的验算与整数、小数相同,可以用逆运算来检验。
  【思考】计算课难道仅仅只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数感、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经常被计算教学抛诸脑后,估算的地位也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鉴于上述几点思考,在重教此课时,笔者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复习,由沟通对比开始
  1.出示两个竖式(如右图):有什么发现?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指出:要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2.点拨、领悟:小数点一对齐,其实数位也就对齐了。
  3.思考:为什么非得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学生交流后得出:数位对齐,计数单位就一样了,可以直接相减)
  4.小结:整数与小数都要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板书:计数单位相同→直接相加、减)
  5.追问:我们还学了分数,分数有计数单位吗?(分数有分数单位)你觉得■+■,■+■?摇哪个算式可以直接算?(第2个算式的分数分母相同,可以直接算,因为这两个数的分母相同,分数单位就相同)
  6.总结并板书:看来分数同整数、小数一样,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板书:同分母→分数单位(计数单位)相同→直接相加、减]
  二、改组,将“转化”进行到底
  1.情境改编。
  教师将带来的三条各长1米的彩带,第1条取■,第2条取■,第3条取■,分别编号:1号彩带、2号彩带、3号彩带贴于黑板上。让学生明确三条彩带各自的长度,并要求提出一步解决的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需要,选择两个问题再板书列式■+■与■-■,后揭示课题。
  2.殊途同归。
  师(指第1个算式):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你打算怎么办?
  生■:可以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相加。
  教师点拨、示范:通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与原来的算式还相等吗?(边引导边示范规范的书写格式)
  生■:其实这两根彩带拼起来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是■米了!(上台操作,把第一段对折)1号彩带里相当有两个2号彩带。一共有3个■米,就是■米。
  师:折一折,这个方法不错。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想,可不可以把这两个分数都转化成小数?[让生3模仿教师格式板演:■+■=0?郾5+0?郾25=0?郾75(米)]
  师:这位同学也是应用了“转化”的思想,这样转化有根据吗,可行吗?
  学生讨论并下结论:分数化成小数,样子变了,但大小不变,结果0?郾75米与■米是一样的。
  3.对比优化。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我觉得通分的方法不错,第二种方法比较麻烦,每次都拿来折不太现实。
  生■:其实第二种方法折完后,一段■米,另一段■米,相加等于■米,与第一种的通分的想法是一样的。
  师:有道理。折与画等方法最终也是统一分数单位,所以和通分转化为同分母的方法可以归成一类。
  生■:我喜欢第三种方法,化成小数很方便。(不少学生喜欢转化成小数)
  ……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按老师的格式,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生发现:不适合转化成小数,因为■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不方便相减。
  总结归纳:要根据题目实际合理转化。转化成小数再计算有局限性,通常利用通分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板书:异分母→同分母→分数单位(计数单位)相同→直接相加、减]
  三、练习,技能与思维并重
  1.想一想,说一说:下列各题可以如何转化?
  (学生根据题目实际,灵活选择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小数)
  2.火眼金睛断是非。(课件继续展示以上4题的答案)这几题中哪些答案有问题?
  师小结:看来,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一样可以用逆运算来验算……
  3.必要补充,合理延伸。
  ①将“转化”进行到底:计算
  ②呼应:“1号彩带是2号彩带的几倍?”这个问题,你能列式并解答吗?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海沧育才小学)
其他文献
10月19日,在这秋高气爽、风景如画的金秋时节,永安市东门小学组织低、中、高年段学生分别到林业新村、龟山公园、蝴蝶山公园,开展以“感受秋天 传承文明”为主题的秋游活动。  秋游中,学生们欣赏到美丽的大自然景观,陶冶了性情,增长了课外知识。教师结合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感受城市文明、公园文明,教育学生们做文明游客,践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  秋游活动让学生们走
期刊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一行4人慕名前往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车过光孝湾,顿觉眼前一亮,绵延一千多米的金城大道,顺水蜿蜒,路的另一侧镀红铁栅栏内的校园建筑群一字排开,高低错落,宛如一条卧龙……  1985年,印尼侨亲施金城先生心系家乡教育,倾其所有创办了安溪培文师范学校,此后近20年的师范教育,培文师范桃李满园,几千名学子遍布安溪城乡的各个学校,成为安溪教育战线的骨干教师。2002年培
期刊
一、“文学性阅读”是当前阅读活动的基本形态  现行语文教材多是“文选型”,且为达到“文质兼美”的要求,其选文以散文、诗歌为主体,其他性质的阅读材料十分鲜见。而在课堂阅读这些文学味浓厚的选文,要培养或锻炼哪些阅读能力呢?通过分析编者设置的课后练习题,可窥见一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课后习题: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2.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
期刊
曾参加过一次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三位老师执教的老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趣的是三位老师同时把修改作文的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处理与课后练习第三题有密切的关系。这道题是这样的:“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用书》也把它作为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岂止是这三位老师,后来我上网搜索时,发现网上绝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笔者以为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教学研究领域发生了“范式转型”。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研究终于挣脱了教学心理学的束缚,开始广泛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动力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第二,教学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第三,教学研究的内容、主题几乎无所不包,极其多元、复杂,甚至“混乱”。所有这一切充分证明:当今世界的教学研究领域已经放弃追寻普适性的教学规律、原理或原则,转而寻求
期刊
《新教师》杂志于2012年第4期刊登了《“拟人”还是“移就”》一文,作者曾扬明认为“世界不太和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和平之花’”一句,采用了一种叫“移就”的修辞手法,而非“拟人”。笔者对此有些疑惑,特借贵刊一角一吐为快。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里指出,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共8种。课标在“实施建议
期刊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可是据部分学生反映,现在有些语文课不好“玩”:老师教老师的课——不跟我“玩”、不让我“玩”。于是,我想:小学生好玩,如果来一个“玩”语文,学生们肯定爱玩。  一、读——玩味语韵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一向推崇的是“乐学”和“学乐”的教育精神,这与人生的本能追求一致,与孩童的天真个性一致。在教学中,关键是能否把学习安排得符合学生的天性
期刊
《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很美。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便被琦君带进了梦幻般的童年。因此,我心中的一个愿望迅速升起,就是一定要带领学生感悟琦君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为此,我设计不同形式的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缠”问妈妈和“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摇花“乐”;我还设计让学生写下桂花雨沐浴全身时的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表达作者的摇花“乐”。  我认为课
期刊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业评价“积累”部分的考查,应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运用中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比较中 凸显识字能力  毫无疑问,“积累”中一项最为基础的能力就是“识字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工具书检字识字的能力;读准字音及字音的辨识与应用能力;认清字形及字形的辨识与应用能力;理解字义及字义的
期刊
一、教学艺术又一境——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摇画?摇诗  郑板桥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尤以画竹为佳。“四十年来”告诉我们板桥画竹是付出了一生心血的。技艺的精进,不仅在于生命的投入,还在于生命投入的方式。“日间挥写夜间思”就是板桥画竹的生命投入方式。有了日间的“挥写”,加上夜间的“沉思”,板桥才感悟到了画竹的真谛,才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