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死刑犯,恐惧又好奇
凡是相遇,皆是有缘
收到信的时候很开心,这年头能够有个纸质的信件很是稀罕呢,打开来看见最初两行字的时候,我却很惶恐,“故意杀人罪”“死刑”“死缓”这些字眼,让我联想起新闻联播和警匪片里的一些画面,胆战心惊,心里想:“他是要跟我谈论什么呢?”虽然经常接触需要心理援助的求助者,但这一类群体却是第一次遇到。遇到就是缘分,来了就去面对。
未知世界,充满恐惧
那是2019年2月发生的事情,读者刘先生从《心理与健康》2019年1月的文章《心理咨询关键是练好基本功—谈自我成长的实践与体会》中对于“内观禅修和密宗的修习法门”感兴趣,于是想请我教一教他,如何让内心平静,让生命在更宽的维度上更接近本源。
他很坦诚,也很尊敬,虚心请教,而我考虑再三,决定回信给他。尽管身边也有人说,“你小心点哦,别出狱了以后到单位来找你”。
我当然考虑过这一点,也有过一些后怕。
正当犹豫之时,我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了一位死缓刑满出狱的男性王先生,他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带着真诚和感动,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可以那么相信我,且不担心我的逃离和对他世俗的偏见,我也没有感觉到所谓的威胁和潜在的伤害。我听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感受到了一个人人性的彰显和升华(即使他犯过法)。
带着好奇,尝试进退
我觉得人在某些点上是共通的,就是渴望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并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色彩。高墙内的人,虽然做过恶,犯过错,但是人若能向善,向好,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不就是要撇开身份、地位、头衔等外在的“帽子”,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进行联结吗?不就是要中立地看待一个人吗?
带着一个专业工作者的精神,以及王先生的经历对我的启示,我开始尝试与刘先生联结,给他回信。如果感到恐惧和困难,我也可以随时停止信件往来。我是自由的。
再看死缓犯,感动又悲悯
在通信中,我征得刘先生的同意,他说“若是通信能给他人带来启发和指引,也乐意去分享”。
原来迷茫比死亡还难熬
“人活着的时候可能会轻易说一句话“大不了一死”,好像很痛快地就结束了,但是真正轮到面临死亡的时候,而且知道宣判死亡的日期又不执行的时候,漫长的等待,可以让人精神发疯,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死是什么感觉,死前一段时间该怎么过,死后家人怎么办等等,好多问题一股脑儿浮现出来,也许很多人生前都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然而,在那样一个时间段里,每个人似乎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生命的哲学家。
可是,你这些问题还没有思考完整的时候,也许你又被宣告“死缓”了,突然间,你又不用马上死了,又可以活好多年了,这时候是不是会高兴呢?会庆祝呢?我们都以为会如此,然而并不都是如此。
很多没有想过的事情都来了,你不知道怎么面对,会产生惶恐和不安。你都没有想过未来好多年要在监牢里怎么活。因为生命不由你主宰了,自己不能随意去死,更不能马上去死,如果不去死,我能做什么?”
很多犯人不怕死,他们怕的是“生不如死”,迷茫和焦虑会让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所措。
我们很多时候不理解,一个获得活命机会的人为什么会高兴不起来?
犯人死緩以后的监狱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否喜欢这样的生活?学点手艺?很枯燥,不喜欢;听点讲座?时间太短,不足以有针对性;什么都不会,能干什么呢?
对于人生,对于自我价值感,有严重的怀疑,不能胜任的“活着”,不如一刀两断的“死了”,对死缓犯人来说,如何对生命有主宰感,对生活有胜任感,或许是活下去的支撑点。对于死缓犯人最重要的心理辅导要点,或许即在于此—如何帮助其建立对生命的主宰感,对生活的胜任感?才不至于如此地茫然不知所措
临死前的终极思考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有些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死去,所以死亡来临的时候,显得局促不安、不能接受;有些人思考过死亡的问题,所以就会知道这条路的终点大家都一样,唯有不一样的是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这段距离中所经历的体验和感受是如影随形的。
临了,我们都不会带走任何东西,包括金钱、房子和你所爱的人,我们能带着什么东西离开呢?有些人带着一身病痛离开的,有些人带着满脑子疑惑离开的,有些人带着很多内疚和自责离开的,有些人带着一生的成就和荣耀离开的,有些人带着满满的爱和安详离开的。
生命中一定有病痛、内疚、自责、疑惑、荣耀、喜悦、爱和安详,只是每个人的比例会有所不同,哪一个更多一点,你倾向于选择谁留在你的生命印痕中。
生命是有选择的,也是有规划的,更是有意义的,即便在最后临走的时候,也可以创造一个意义来荣耀生命。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想到这一点的话。
我们曾经都是迷途的羔羊
监狱里的犯人是犯了法,迷了心智,监狱外没有犯法的人,也有心智迷失的时候。没有必要歧视和躲避那些进了监狱的犯人向你敞开心灵的那一刻。
每个人都会犯错,只是程度不同,每个人都会迷失,只是伤害不同。在这一点上,没有谁比谁更高尚,谁比谁更伟大。歧视和鄙视是不可取的。
我并没有以一个咨询师的身份去好奇刘先生犯了什么罪,杀过什么人,为什么杀人,因为那是他的隐私,我们只是通信,不是正式的咨询,我选择尊重他情绪与表达的自由“流动”,他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
他告诉我很多监狱里的生活,曾经的病史以及帮助过他的狱友,这些都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信任了。咨询师不主动提以往的“罪行”,我觉得是比较安全和尊重的行为。 一个人愿意说出自己的病史和曾经的错误,说明他正在面对和接受,并不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评论和刨根究底,并不是希望被别人批评。作为一名咨询师,在非正式咨询的情境下,给予温暖的陪伴和不评判的接纳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我们都在返程归途的路上!
援助死缓犯,生命点亮生命
克服恐惧,将其作为一个“人”来接纳。
在通信的过程中,我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犯人来对待,这个部分在我的头脑里很弱,我只当他是在另一个地方,生活不适应来对待。
我是有点害怕,但当我带着害怕,同时也带着爱去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我收到的更多是敞开和信任,害怕也就慢慢越来越少了。
所以,恐惧、害怕、焦虑、愤怒这些情绪是会影响我们,但是我们只要学会与它共处,不排斥它们,不抵触它们,它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然后去到该去的地方,我们就可以逐渐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拥有自己想要拥有的状态。
这个部分,适用于我,也适用于刘先生,这样的尝试带动了“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我们都很平凡,都有负面的东西存在,因为我们都是人,一个修行中的人和另一个修行中的人,包容、接纳优先于任何技术的运用。
刘先生在来信中告诉我“收到您的回信,我觉得是个意外之喜,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着实激动了一阵。您没有嫌弃我这样的人的身份,传授我密宗的法门和对生命的一些认识,这证明您是一个高尚的人,谢谢!”
放下对于过去的好奇,开启当下的思考。
当可以有机会听一听监狱杀人犯的故事时,难免有人会有猎奇心理,恨不能刨一点有热度的话题和故事出来,但那不是心理咨询师的角度。
我常常对自己说,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想想现在能做什么,未来要到哪里,过去的尽量少去评论和指责。比如:“你为什么会迟到呢?”“你干嘛要杀人呢?”“你就不能好好做人?”“这么重要的事情,你居然……”
指责不解决问题,而且会让心情烦躁,会让人感觉到压力。
所以我对刘先生说,既然上天给了你活下来的机会,你就感恩,感恩有机会可以重新规划人生,可以想想余生做点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来过的。余生有那么长时间可以用来创造,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想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帮助谁,最不济还可以劳动和晒太阳,把身体养好,这就是最簡单的幸福了。
人如果不能要很多,那就只要最简单的,好好享受每一顿饭,好好睡好每一个觉,好好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如果能够有机会提升生命品质,那么就可以获得第三次诞生—当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我们获得了第一次诞生;当婴儿从母体中分娩出来,遇见真实的世界时,我们获得了第二次诞生;当给自己机会,做一个本来的自己,喜欢上自己,让自己绽放生命之光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第三次诞生。
这个第三次诞生的机会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当下创造,当下喜悦。
放下当下的问题,指向当下的希望。
当下不只有问题,比如无聊、无能、无奈,当下还有希望,比如想学点东西,想帮助别人,想自己快乐等。生活总是有苟且的一面,同时也会有希望的一面。
我们选择活在当下,就是选择去面对当下的问题,同时在当下怀有希望,而不只是看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我教给他活出生命高质量的五个每日必修课:微笑、感恩、欣赏、积极情绪3分钟,放下一个遗憾。
他告诉我“想去看看祖国的绿水青山,想出去以后接管护林员的工作,过‘一人一狗一鸟’的生活”,那是他的世外桃源,也是他的希望。
从焦虑不安、迷茫无奈到憧憬未来、安住当下,我们之间的通信是有品质的联结。我希望借助此文,可以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温暖和启示,积极面对自己的困境,和自己的情绪对话,靠自己更近一些,在心理层面上关怀自己,绽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