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发展的普遍价值诉求。和谐是以矛盾差异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而差异性矛盾的存在为交往沟通提供了可能和实践理路,在人的生存发展进程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理解与认同是彼此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实践理念和基本方式。只有承认差异、认同交往才能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过交往和沟通树立明确的差异意识和共生共存的理念,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差异共存;交往;沟通;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我们的政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深化,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建设理论。从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目标,到十六届六中全会使和谐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得到全面的丰富和发展,我么会取得了一致的社会共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纲领,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的基本原则,强调“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精神和理念,体现出当代中国人对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的理性认知和价值诉求。为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代人的生存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目标和实践精神。
一
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发展的普遍价值诉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共存和差异协调发展。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需要通过必要的途径加以疏导和化解,而和谐社会要求的就是即要兼顾不同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更要保障不同社会成员各自的独特的私人利益要求、表达各自不同的价值诉求,以期妥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成员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发展问题,维护和逐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和谐首先要承认的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差异多样性,強调多元协调发展和差异共存共生。
“‘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之间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它们各有各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和谐必定是诸多不同质的多样性、差异性、异质性和差别性事物的和谐,承认事物的多样性、矛盾性、冲突和摩擦是和谐哲学的前提。”[3]在社会发展中强调处于不同社会群体中和作为个体的人的个性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欲求,其共生互补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彼此依赖、差异共存与和谐共生。发展的实质本就在于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差异性新质的不断呈现,始终居于主导地位”[4],呈现为动态的进步是一种多样差异性的展现,这种多样性是同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的差异性。
和谐与差异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差异的存在为交往和沟通提供了可能,没有多样差异根本就不会存在交往和沟通的必要。多样化差异发展中又有着共生和谐的价值诉求,和谐在差异协调的过程中才得以完成。社会和谐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模式,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得以解决时呈现出来的一种平衡协调状态。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在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不断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协调、合作共存、差异互补、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这一方面已经形成了一致的基本共识。
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以及人的交往越来越复杂多样,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和个人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不确定,面对这种发展现实人们有着束手的感觉,促使我们在行为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自我,一方面积极维护自己的个性特色,强化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主体性,另一方面不断地社会化、融入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是一个既具有同质共生性,又具有异质分离性的复杂的双向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便只有主体观念不仅能创造一个个人活动的场所,而且尤其能创造一个公众自由的空间。”而现实的社会发展中,人要想有所发展,首先是承认社会环境和个人的不平等与差异,而后才能去寻求公平和共存共生、共同发展,而公平本身就意味着多元现象和差异共存。当代社会发展带来交往范围的扩大,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人们改变行为的原则和依据,更加注重个性的完善和个体的独立。“和谐社会就是在承认和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差异,寻求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差异协同中的和谐。”
交往和现实的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需要更多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中——彼此尊重对方的差异性、相互借鉴和吸收并保持住自我——这种差异共存、和谐共生的方式才能促使个人不断的发展,并最终具备完善的个性人格。在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要求进一步提高,不同的个人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和方式进入公共生活和各种私人生活领域,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差异冲突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促使我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在交往中试着建立一种新的生存发展原则和实践理念。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进行理性的交流沟通,通过理性的沟通交往,发现恰当的应对态度和解决方式。
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沟通的冲动,渴望与他人分享思想与情感。沟通也不限于言语的对话,还包括身体、行为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接触和交往。在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中,人们彼此之间可以获得一定的共识和共同的认同,在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成员的同时,个体的生命也就具有了鲜明的价值和独特的意义。通过交往和沟通,人的生存发展观念也会不断得到更加合理的提升,形成不通的多样化的生存理念和实践方式,从而每个不同的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整个社会总体之间逐步形成一种互动共存的和谐共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一个体都成为社会和他人生存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和动力因素,也只有在这时个体方能显示出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当下生活的变化万千需要不断加强人于人的交往和沟通,在交往中彼此认同,通过交往与沟通达成一定的共识和妥协。在人的生存发展进程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理解与认同是彼此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基本途径和实践方式。
三
差异共存与和谐理念的提炼过程,同人类社会以及个体的成长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只有差异共存与和谐共生成为人们的自觉意念和生活追求时,差异中的多样和谐才能有希望建立起来,人们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谐的实质。20世纪以来社会发展开始被认为已转向后现代。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多样和差异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突出的认可和提升。利奥塔曾明确地提出不存在单一的理性,而只存在多种多样的理性。但是一个巨大而惟一的理性,只能是一种空想。因此现实中更多的是各自独立的实践理性,这些理性是由完全不同的成分构成的。从历史的理性视角看,社会发展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文化理念及人们的生存发展方式。和谐消解不了多样和差异的存在,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整合,也包含着差异。和谐并不必然排斥、否定差异和多样的存在。事实上,它使得我们更加认真的思考和对待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之间多样性差异的相互尊重、包容共处、交往沟通、和谐共生等问题。
时代的发展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差异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地突出,共生共存的价值取向亦随着全球化和人类的发展而成为历史必然的选择。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源要求人们在发展中关注差异共存和共存中的差异问题。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生活和思想处于生存的中间地带,宽容性较强。
人们需要认识并充分发挥出自身拥有的才能,并力求使自己更加自由地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实践自我,这就需要人们在共同体中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管社会和个体差异多大,人与人的交往是必须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相互认同是可能的。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了各种信息的资源共享,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他人就在自己身边,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有着共同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但是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了出来,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整体或共时态意义上的类主体来生存、活动和发展时”人类时间的个体化与分散性亦随之强化,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化、合作越来越建立在个体的发展上,实践也越来越以(相互联系的)个体的方式进行。与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性相伴的是各国民族政治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以及个体实践和生活方式的个体差异。因此“通过历史,共同体拓展了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超越时间并引导生命的存在视野。这一视野的内容是一系列价值体系,这些完满和谐的价值体系指出了一条实现人类生命意义的道路。”[8]在这种存在视野中人类生命意义是通过个体的现实性、鲜活性和丰富性展现出来的。在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中,人们不断地沟通、对话,形成各种价值共识,同时生产自己独特的生存发展方式、拓展个体自我与类群总体的价值生命。
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包容共识,彼此之间必须有着多层次、多渠道的交往和沟通方式,以期在不断的交往沟通中理清和表达个人的不同体验和意识,同时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见解,进而形成一种共享互补和和谐共生的情态。生命个体的具体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是个体生命运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当生命个体的思维意识显现其独特的生命特色时,不同个体之间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如何在当前同一性共存意识流行的社会实践中保持并张扬自身的差异个性,以及在张扬自身个性差异的同时获得他者认同和社会认同,社会的发展亦是如此。通过交往和沟通来营造一个充满尊重、平等、张扬自主和共享共存的和谐空间,才能完成个体社会化的历史进程。
纵观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发展模式、不同的生活方式正经受着同质化的威胁,但换一个角度我们又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文化传统、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的不同和差異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正是这种多样差异之间的交往、沟通和互动,促使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丰富性,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体的人也在社会交往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成长起来,展现出个体自我的本质力量。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通过各种类型的交往、沟通克服狭隘的文化、价值偏见,作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和彼此认同。
在普遍性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的存在都与他人的存在相关联,每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都取决于他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与人们之间的交往的发展状况,在与他人的共存合作中谋求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这不仅是实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目的,也是展现个人本质力量基本手段。“每个个体要承认‘自我’和‘他者’共在于一个‘生态圈’之中,其中每一个对另一个来说也许都是不可或缺的。物种的持续发展依靠‘共生’来维持,同样人和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有不同取向、异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共生、共荣,才能创构新的文化、新的价值”。正如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作家恩贝托?埃柯的观点: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别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互相理解的氛围之中。因此,通过不断扩展交往和沟通进而达到差异共存、共生共荣,是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和实践精神。
【关键词】差异共存;交往;沟通;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我们的政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深化,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建设理论。从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目标,到十六届六中全会使和谐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得到全面的丰富和发展,我么会取得了一致的社会共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纲领,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的基本原则,强调“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精神和理念,体现出当代中国人对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的理性认知和价值诉求。为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代人的生存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目标和实践精神。
一
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发展的普遍价值诉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共存和差异协调发展。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需要通过必要的途径加以疏导和化解,而和谐社会要求的就是即要兼顾不同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更要保障不同社会成员各自的独特的私人利益要求、表达各自不同的价值诉求,以期妥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成员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发展问题,维护和逐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和谐首先要承认的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差异多样性,強调多元协调发展和差异共存共生。
“‘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之间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它们各有各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和谐必定是诸多不同质的多样性、差异性、异质性和差别性事物的和谐,承认事物的多样性、矛盾性、冲突和摩擦是和谐哲学的前提。”[3]在社会发展中强调处于不同社会群体中和作为个体的人的个性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欲求,其共生互补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彼此依赖、差异共存与和谐共生。发展的实质本就在于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差异性新质的不断呈现,始终居于主导地位”[4],呈现为动态的进步是一种多样差异性的展现,这种多样性是同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的差异性。
和谐与差异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差异的存在为交往和沟通提供了可能,没有多样差异根本就不会存在交往和沟通的必要。多样化差异发展中又有着共生和谐的价值诉求,和谐在差异协调的过程中才得以完成。社会和谐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模式,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得以解决时呈现出来的一种平衡协调状态。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在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不断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协调、合作共存、差异互补、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这一方面已经形成了一致的基本共识。
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以及人的交往越来越复杂多样,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和个人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不确定,面对这种发展现实人们有着束手的感觉,促使我们在行为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自我,一方面积极维护自己的个性特色,强化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主体性,另一方面不断地社会化、融入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是一个既具有同质共生性,又具有异质分离性的复杂的双向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便只有主体观念不仅能创造一个个人活动的场所,而且尤其能创造一个公众自由的空间。”而现实的社会发展中,人要想有所发展,首先是承认社会环境和个人的不平等与差异,而后才能去寻求公平和共存共生、共同发展,而公平本身就意味着多元现象和差异共存。当代社会发展带来交往范围的扩大,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人们改变行为的原则和依据,更加注重个性的完善和个体的独立。“和谐社会就是在承认和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差异,寻求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差异协同中的和谐。”
交往和现实的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需要更多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中——彼此尊重对方的差异性、相互借鉴和吸收并保持住自我——这种差异共存、和谐共生的方式才能促使个人不断的发展,并最终具备完善的个性人格。在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要求进一步提高,不同的个人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和方式进入公共生活和各种私人生活领域,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差异冲突就显得越来越突出。促使我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在交往中试着建立一种新的生存发展原则和实践理念。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进行理性的交流沟通,通过理性的沟通交往,发现恰当的应对态度和解决方式。
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沟通的冲动,渴望与他人分享思想与情感。沟通也不限于言语的对话,还包括身体、行为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接触和交往。在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中,人们彼此之间可以获得一定的共识和共同的认同,在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成员的同时,个体的生命也就具有了鲜明的价值和独特的意义。通过交往和沟通,人的生存发展观念也会不断得到更加合理的提升,形成不通的多样化的生存理念和实践方式,从而每个不同的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整个社会总体之间逐步形成一种互动共存的和谐共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一个体都成为社会和他人生存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和动力因素,也只有在这时个体方能显示出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当下生活的变化万千需要不断加强人于人的交往和沟通,在交往中彼此认同,通过交往与沟通达成一定的共识和妥协。在人的生存发展进程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理解与认同是彼此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基本途径和实践方式。
三
差异共存与和谐理念的提炼过程,同人类社会以及个体的成长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只有差异共存与和谐共生成为人们的自觉意念和生活追求时,差异中的多样和谐才能有希望建立起来,人们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谐的实质。20世纪以来社会发展开始被认为已转向后现代。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多样和差异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突出的认可和提升。利奥塔曾明确地提出不存在单一的理性,而只存在多种多样的理性。但是一个巨大而惟一的理性,只能是一种空想。因此现实中更多的是各自独立的实践理性,这些理性是由完全不同的成分构成的。从历史的理性视角看,社会发展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文化理念及人们的生存发展方式。和谐消解不了多样和差异的存在,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整合,也包含着差异。和谐并不必然排斥、否定差异和多样的存在。事实上,它使得我们更加认真的思考和对待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之间多样性差异的相互尊重、包容共处、交往沟通、和谐共生等问题。
时代的发展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差异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地突出,共生共存的价值取向亦随着全球化和人类的发展而成为历史必然的选择。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源要求人们在发展中关注差异共存和共存中的差异问题。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生活和思想处于生存的中间地带,宽容性较强。
人们需要认识并充分发挥出自身拥有的才能,并力求使自己更加自由地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实践自我,这就需要人们在共同体中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管社会和个体差异多大,人与人的交往是必须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相互认同是可能的。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了各种信息的资源共享,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他人就在自己身边,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有着共同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但是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了出来,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整体或共时态意义上的类主体来生存、活动和发展时”人类时间的个体化与分散性亦随之强化,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化、合作越来越建立在个体的发展上,实践也越来越以(相互联系的)个体的方式进行。与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性相伴的是各国民族政治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以及个体实践和生活方式的个体差异。因此“通过历史,共同体拓展了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超越时间并引导生命的存在视野。这一视野的内容是一系列价值体系,这些完满和谐的价值体系指出了一条实现人类生命意义的道路。”[8]在这种存在视野中人类生命意义是通过个体的现实性、鲜活性和丰富性展现出来的。在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中,人们不断地沟通、对话,形成各种价值共识,同时生产自己独特的生存发展方式、拓展个体自我与类群总体的价值生命。
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包容共识,彼此之间必须有着多层次、多渠道的交往和沟通方式,以期在不断的交往沟通中理清和表达个人的不同体验和意识,同时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见解,进而形成一种共享互补和和谐共生的情态。生命个体的具体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是个体生命运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当生命个体的思维意识显现其独特的生命特色时,不同个体之间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如何在当前同一性共存意识流行的社会实践中保持并张扬自身的差异个性,以及在张扬自身个性差异的同时获得他者认同和社会认同,社会的发展亦是如此。通过交往和沟通来营造一个充满尊重、平等、张扬自主和共享共存的和谐空间,才能完成个体社会化的历史进程。
纵观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发展模式、不同的生活方式正经受着同质化的威胁,但换一个角度我们又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文化传统、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的不同和差異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正是这种多样差异之间的交往、沟通和互动,促使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丰富性,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体的人也在社会交往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成长起来,展现出个体自我的本质力量。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通过各种类型的交往、沟通克服狭隘的文化、价值偏见,作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和彼此认同。
在普遍性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的存在都与他人的存在相关联,每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都取决于他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与人们之间的交往的发展状况,在与他人的共存合作中谋求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这不仅是实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目的,也是展现个人本质力量基本手段。“每个个体要承认‘自我’和‘他者’共在于一个‘生态圈’之中,其中每一个对另一个来说也许都是不可或缺的。物种的持续发展依靠‘共生’来维持,同样人和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有不同取向、异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共生、共荣,才能创构新的文化、新的价值”。正如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作家恩贝托?埃柯的观点: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别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互相理解的氛围之中。因此,通过不断扩展交往和沟通进而达到差异共存、共生共荣,是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和实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