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云水身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庙里的早餐多了一份粽子,我看了看日子,知道快到端阳了。


  这个时节,桐花落了,梅子未熟,桃叶郁郁,山色青青。想起去岁端午,恰好是在读白玉蟾祖师的文集,读到一首《端阳》诗。诗中有这么几句:“桐花入鬓彩系臂,家家御疫折桃枝。庭前绿艾制绿虎,细切昌蒲斟绿醑。美鹅鲙鲤办华筵,冷浸水团包角黍。”从中可以一窥当时的物候风俗,桐花还没有落尽,老百姓要折桃枝祛病除邪,此外还有办宴席、包粽子、饮酒等,看得出人们极其重视端午。但这样一个热闹的节日里,诗人在做什么呢,诗的后面写着:“今年寂寞坐空山,山雨山风生晓寒。默庵令我休噫气,作诗略述山居意。安得两腋生飞翰,与君飞上泬寥间,免使在世赋辛酸。”人家都在欢欢喜喜过节,他却独坐空山,风雨相伴。
  山里即使五六月间,也不如山下冷,尤其早晚,寒气十分明显,这会儿刚过芒种,我也还穿着两件衣裳,分外能感受诗中那股凉意。“笔墨枯竭,细想之下,竟无言以说。兹录白玉蟾祖师诗一首,以为纪念,以示对岁时之珍重。”此是乙未年的读诗笔记,有感昔日祖师吟咏过的草木,如今都还看得到,连食物也有亲切的味道。
  修道的人爱说一个“常”字,常道、常清常静、真常应物,诸如此类的名词甚多,要其思想,都期许一种不生不灭的事物。凡情虽浅,千万年后,偶有一人能心心相契,也算一种恒常吧。即便是个终究要毁灭之物,也足够宽慰人心。


  历代留下作品的祖师很多,王重阳、丘处机、王常月、刘一明等,随意一举,都有可圈可点地著作传世,但私心里,我格外钟爱白玉蟾祖师,大约是读他的作品,总让我想起庄子的某些故事,如妻子过世的鼓盆而歌,朋友离去后的无言之叹。他们都是得道的人,有学道之人一生憧憬的逍遥自在,而我却偶尔能感受到一丝情意。
  “如今坐断烟霞窝,已诵东皇太乙歌。不作竹宫桂馆梦,奈此四海黄冠何。”这是《赠方壶高士》里的句子,从中看到的,不只是一个道祖的形象,还有浪荡江湖的洒脱和惆怅。
  一个成道之人脱落的俗情,是融了世间百味的,悲喜较于常人都更深厚。
  我不是学问家,也不太强烈地想知道白玉蟾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人,是早生几十年还是晚生几十年,只大概晓得是个南宋得道的道人,和悟真紫阳真人、杏林翠玄真人、道光紫清真人、泥丸翠虚真人一起合称为道教的“南五祖”,为南宗的代表性人物。起初的印象,源于《玄门早晚功课经》诰章里写的:“龙虎罗浮之迹,武夷玉隆之书。过化多方,真文备着。为神仙之首冠,集前代之范模。”封号是“琼琯紫清真人”。这短短几句话,已是他一生的缩影,龙虎罗浮都是地名,可知白祖曾云游四海,武夷玉隆是书名,此外白祖还有《道德宝章》《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上清集》等文集传世,其书涉及面也很广,不只限于丹道修炼,山水行记也颇丰。
  《道德宝章》是白祖对《道德经》逐章逐句的解释,我手头有一本《南宗圣典》,是玉蟾宫管理委员会出版的,这册书到白祖部分时,《道德宝章》放在最前面。如今我们大多以为道教北宗先性后命,南宗先命后性,而白祖在对《道德经》进行阐释时,最先说的是“一无生万有,万有归一物”,“身有生死,心无生死”,“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这些话都是偏于心性的。


  《海琼君隐山文》这篇短文,是白祖自己的山居心得,像我这样住在山中的道童,读起来就觉得很亲切。篇首这样写的:“玉蟾翁与世绝交,而高卧于葛山之巅。客或问:隐山之旨,何乐乎?曰:善隐山者,不知其隐山之乐,知隐山之乐者,鸟必择木,鱼必择水也。夫山中之人,其所乐者,不在乎山之乐,盖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心境一如也。”
  理并不是什么别样的理,都是劝人对境无心,对心无境,要去除染着,得真逍遥,可贵的是白祖文章做得是真好,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其意义也就不只是道学上的了,还有文学和美学。粗翻一下白氏文集,就知道白祖的造诣不仅在道学上,写诗作赋样样皆是能手。《海琼问道集序》还有记载:“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所与交者,尽时髦世彦。虽敬慕之者,不可得亲,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踏遍江湖,名满天下,其从之如毛也。”可见他还精于书法,书中写他嗜酒,趁酒作草,落笔如风。白祖传世代表作有草书《四言诗帖》,纸本草书,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款署有“玉蟾”二字。介绍里写的释文:“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宝生。天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求天灵。九帝高气,三光洞軿,得尔飞盖,升入紫庭。”
  我最喜欢的是《玉隆集》《武夷集》《上清集》这几册里的文章,里面少言铅汞,有许多云游的故事,趣味性更强。“幽禽昼啼,琴自横膝,寒乌夜语,笛自横栏。人静院深,剑或鸣匣,茶清香冷,棋或敲枰。点易晓窗,丹砂研露,横经午案,宝磬传风。”这是《玉隆宫会仙阁记》里的段落,文辞清雅,读之令人却俗。
  傍晚时分,钟鼓既歇,我常于山中散步,或有西山余霞,或是雨后薄雾,偶尔想起白祖的文章,会有许多相似的情和景。时间长河里,多少生生灭灭,而道人的生活和所追求的心境,却一直波澜无惊的样子。琴、笛、剑、茶、棋、丹砂、经文、宝磬,在文章里,多少有些美化,事实上,道人的生活不只如此,也要面对世俗,一样的衣食住行。所以除此之外,白祖也会写“山居萧然无一物,摘虀捣麦充晨炊”。一样要食五谷杂粮,一样有生之艰难。


  世人皆慕道人无牵无挂,不知这无牵无挂实则也是一无所有,不过是舍常人所不能舍,弃常人所不能弃。《指玄篇》中,他说到自己的修仙历程:“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陈泥丸,忽已九年。偶一日在乎岩阿松阴之下,风清月朗,夜静烟寒,因思死生事大,无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问曰:玉蟾事师未久,自揣福薄缘浅,敢问今生有分可仙乎?陈泥丸云:人人皆可,况于汝乎?”陈泥丸祖师后来回答了他的问,说到修仙有三乘丹法,其中最上乘者,要“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候,以清净自然为运用”。我虽师承北宗,学的是邱祖这一脉法门,但南北二宗方法虽异,有一宗旨是无差的,就是这“静”字,不静不能尘净鉴明,不静不能云开月皎,何期来来去无碍,了生脱死。
  《玉隆集》里提到的地方很多,如閤皂山崇真宫、涌翠亭、心远堂,所交方外高士如赵琴士、方壶高士、丹枢先生。翻书时很感慨,放在今天,白祖肯定是个爱写日记的人,每到一个地方,和友人发生了什么事,都记得很清楚。这些文字里,我能看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而并非传说中一贯冷冰冰的仙人。世事都有过程,我从中能照见一些心路历程,对仙道的向往、不得法的困惑、流落江湖的辛酸、知己相对的欢愉,这些边边角角,看似错落无致,却恰好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


  前段时间在读高诵芬的《山居杂忆》,作者是杭城人,忆及幼时在西湖边上的扶乩之事,说有一天晚上降坛的是白玉蟾,留下了一首诗:“南渡当年此地游,而今不比旧风流。谁知又历刀兵劫,战血成河遍九州岛。”这首诗也灵验了的,几年后中华就遭战火,四海烽烟。后来几次扶乩结果中,好几次都是托白玉蟾之名。这本书中,作者介绍白玉蟾时,说他俗名葛长庚,乃南宋时杭州的一个读书人,后来在西湖修道,改名为白玉蟾,后不知所终。许多资料说白玉蟾是海南人,但既然西湖边有这么多的显化,作者又有这么个说法,可见至少杭城也留有许多白祖的故事。
  “踏遍江湖今几春,都来一个云水身。”这两句诗也是他自己的写照,白云黄鹤,十方为家,聚散无留恋,逍遥如云水。我所思慕的,并非是翻了多少山,过了多少河,而是祖师所修炼的境地。从白祖的文集中,多少能感知到,不同的阶段里,他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凡人的喜怒哀乐他都有过,其中也多有贫苦失落之语,那是一个道人走过的实实在在的路程,于我这个向往仙道的人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经验,因此常有切肤体会,大概这也是经文里说的感应,有感以皆通。
其他文献
东汉时期的韩康,字伯休,是京兆霸陵人,本来出身于名门望族,如果好好读书求取功名,应该前程远大,怎奈韩康不喜功名,更不喜欢享受安逸生活,却喜欢进山采集草药,潜心于中药研究,并心甘情愿做一名卖药郎。  年轻时的韩康,常常千里跋涉去往四川等地采药,加工之后再前往长安贩卖。与别的商家不同,韩康卖药不掺假,连一根草叶也不掺,并且价格公道,即使是灾荒之年,也不哄抬药价。因为韩康货真价实,口不二价,结果名声越来
期刊
自明治六年(1873)辞官投身向往已久的实业以来,我就与《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我初为商人之时,某日我突然心生感叹:今后就必须凭借计较锱铢之利谋生了,我该心怀何志呢?我于是回想起了从前习读的《论语》。《论语》教授的是修身、待人等日常的道理,是缺点最少的箴言。那么,可否遵循《论语》来经商呢?我想,遵循《论语》的教义从商,是可生财致富的。  当时,有一位叫做玉乃(世履)的人,他后来官至大审院院
期刊
朱熹,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一千年的名字,亦如很多历史人物一样,被后人品头论足,褒扬贬斥。但不论你褒扬他或者贬斥他,他已然就在那里,无悲也无喜。谈起宋明理学,很多人想到的是“坐而论道”“空谈义理”。我想朱熹的生活绝不仅仅是在九曲溪划船赏景,在武夷山下读书品茗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士子,当年的朱熹必定是怀着“仁以为己任”的情怀和“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他可能并未奢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却本着
期刊
在武夷山五夫镇“兴贤书院”门额上,有“洙泗心源”四个砖雕汉字画面。洙泗是孔孟故乡的两条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武夷山风景区朱熹纪念馆馆联如是题到:“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  五夫镇政府大院内,处处是高耸的樟树、蓊郁的竹林、带着小鸡觅食的母鸡,它有一种与生命、与土地贴得很近的亲切感。几棵大樟树已有850年的历史了,其中就有一棵是朱熹亲手种植的。朱熹是武夷之子,垂暮
期刊
还记得吗?在四十一回来到大观园的那个老妇人——刘姥姥。我想在一个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老太太贾母碰到一个从乡下来的比较贫穷的老太太,其实她们生命中有许多不同的互换。有人觉得刘姥姥跑到贾家来大吃大喝,然后走的时候还能带走多少多少的东西,好像是刘姥姥得到了多少的好处,可是《红楼梦》一直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生,所有的好都是在互换的,贾母在富贵当中看不到的人性,她会在刘姥姥身上看到。贾母和刘姥姥一见面的时候,贾母
期刊
最早指出“马太效应”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  如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  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是强盗头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芋,非道也哉。”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
期刊
宋人熊禾写过:“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此句将孔子(夫子)和朱熹(文公)并举,把朱熹理学思想推崇到了千载圣贤的地位。这样一个坐在神坛高大上的朱熹总令人感觉高不可攀,亲近不起来,和我们在诗里读到的他很不相若。  记忆里,朱熹写下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充满了闲雅怡情,即便是课本里写着那花团锦簇的春天亦被他赋予了深刻哲理,我们读来感受到的首先还是
期刊
编者按:《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  如果说曾国藩是一个谜,那么《挺经》就是打开这个谜的一把钥匙。他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
期刊
武夷山,钟灵毓秀,两宋时期,武夷山地区汇集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流碰撞,使得武夷山声名远播,意蕴非凡,更因白玉蟾在此,全真道南宗蓬勃发展,辐射四方,理学大儒朱熹亦在此发展、成熟,声名日重,武夷山又被称之为“道南理窟”。  朱熹与白玉蟾二人,一个是儒学大家,一个是道学大家,又同一时代,同在武夷山,自然惺惺相惜,少不了交集。  在南怀瑾所著的《中国道教史略》中有一笔提及二人,在书中“白玉蟾与朱熹”的标题
期刊
武夷群山,或巍巍伟岸,或柔柔妩媚。山山之力度,山山之风骨,各领风骚。自古道高山好水,水傍山流。武夷山水琴瑟和鸣,诠释的是天长地久。千百年来,清清澈澈的水一步一缠绕,氤氤氲氲的山一转一回眸,望穿石壁,望穿秋水,相环相错,相依相守。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情更可人。难怪有人感叹,原来山水也如情人,如名曲,可以让人销魂铄骨。只因“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武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