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为主的语文学习范式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要成功,必须着重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本文总结出“阅读技能训练范式、作文导思导写导改范式、名著导读导析导评范式、课外自主训练范式”等四种比较典型的能力训练范式,旨在指导语文教师转变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强度的能力训练,习得可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语文素养的人。
  关键词: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范式
  语文教学改革是所有学科教学改革中最热闹的一门,改革的“流派”估计有成百上千种,但无论从学生写的中考高考作文或成年人写的总结报告论文看,还是从学生、成年人的日常交流或上台发言看,都感觉不出国人的语文能力有多大的提高,反而有退步的迹象。语文学科改革力度那么大,花时那么多,为何学生和成人的语文能力不升反降呢?窃以为,五花八门的语文教学改革,均以内容学习、知识记忆为主,以快捷获得应试能力为主,而不是以养成学生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为标。构建以“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为主的语文学习范式,旨在改变这种状况。
  中小学生需要训练的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并在“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明确:“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从《课标》中可以看出,倾听(听)、表达(说)、阅读(读)、写作(写)、思维(思想)就是一个人重要的语文能力,简而言之,“能力为王,听说读写思能力是每个人终生受用的硬实力”。
  构建以“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为主的语文学习范式,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的操作程式,本文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范式,包括“阅读技能训练范式、作文导思导写导改范式、名著导读导析导评范式、课外自主训练范式”等四种。
  先说“阅读技能训练范式”。以都德《最后一课》的四个教学设计为例,介绍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的范式。
  遣词造句能力训练。设计一:“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文中‘宛、踱、溜、懊、瞪、祈、祷、哽’等生字,理解‘宛转、喧闹、肃静、懊悔、磨损、祈祷、惨白’等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学习生字词应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能读写、懂词义、会应用”。“能读写”是识记要求,“懂词义”是理解要求,“会应用”是应用要求。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教学时只进行“能读写”的学习,缺少后两个要求,尤其是第三个。学习生字词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应用,即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能理解读懂,在写作时能遣词造句。因此,学习生字词时,不能只止于会读会写,还要会组词、造句、写话,基本操作:每个学生将每个生字进行口头或书面组三到五个词,再从这些词中选出三到五个各造一个句子,再进一步提高难度,从自己组的词中选出三到五个写一段话,进行片段练习,形成生字教学“读写——组词——造句——写话”的训练模式,可以笔写,可以口说,每课坚持,形成习惯,必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默读概括复述能力训练。设计二:“正确、流利地默读(或“朗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三要素,试用韩麦尔先生的身份讲述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这个设计有三个训练点,一是正确、流利地默读或朗读课文,这是课文学习的前提,既训练学生读的能力,也是熟悉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基础;二是概括小说的三要素,是文体知识的学习,也是理清文章脉络、培养概括能力的训练;三是训练说的能力,以韩麦尔先生的身份來讲述故事。三个训练点中,前两个为第三个作铺垫,但多数教师只着重前两个的学习,而忽视第三个,强调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语文课堂,重点在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即进行“说的能力训练”。这个环节适宜以“分小组训练”的形式进行,让更多学生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具体操作是:先由小组长按“小说三要素”的脉络进行“示范说”,其他同学专注倾听;然后让小组中较差的同学进行“模仿说”,其他同学认真听,说得不好或说不下去时由小组长给予纠正或提示;再让组中其他同学来“个性说”,根据刚才小组长的示范、较差同学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理解,复述出有个人特点的故事来;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去“展示说”。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说的机会,在别人说时则在学听。在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语文课堂上,小组的功能重点不在讨论,而是进行分组式的能力训练,让更多的学生有训练的机会,大幅增加每个学生堂上训练的时间,改变传统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有训练机会的状况。
  朗读分析品鉴能力训练。设计三:“有感情地朗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你们走吧’部分,品味这部分从哪几个角度去塑造人物的形象。”这个教学设计旨在训练学生品味词句、解读文本、鉴赏文章的能力,着重两方面的训练:
  一是“有感情”朗读能力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比较容易做到,“有感情”却不容易习得,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多数语文教师难于进行示范,难在学生很难读出感情。朗读要“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感”,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并通过说的训练对人物有了情感体悟,为有感情地朗读奠定基础;其次是要“有情”,就是要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到底是激昂高亢还是深情舒缓;最后是“有感情”地读,朗读时的“有感情”,主要体现在正确地把握好语调语速、读准重音、恰当停顿上,这几个技巧需要反复训练才能习得,需有专门的练习。   二是分析品味词句能力的训练。分析文章的最佳路径,在于“以词入文、以文冶情、以情育人”,“以词入文”就是要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揣摩,理解重点句的含义,达到分析品味词句、理解掌握全文的目的;“以文冶情”就是通過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来陶冶、培养学生的情感;“以情育人”就是在学习课文中生成情感,渗透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也就是情感从文中来,文能培育感情。品味词句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主要手段,有四个常用的方法,即诵读式品味、比较式品味、析义式品味和感悟式品味。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再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式、析义式品味。例如在分析这一部分时,首先抓住“钟声、号声、说话声”去分析故事情节,其次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去分析人物形象,最后从三个破折号的用法去揣摩人物的心情。
  品读辩论思维能力训练。设计四:“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你赞同这句话的观点吗?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训练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思想是一个人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标志,语文的学习伴随着思想的成熟,语文教学只有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不断地充实、丰富学生的“思想库”。可以采用分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既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要从正反方面去寻找理据,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语文课堂上要经常进行此类论辩式训练,既能锻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充实学生的“阅历”,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上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的几种范式,每种范式都紧扣“能力训练”这个点,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课堂上参与训练的人数多,每个环节的训练都保证全班学生能够参与;二是训练的时间足,每堂课中用于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时间不少于20至30分钟,每项能力训练都有充足的时间,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三是训练强度大,每项训练均有教师精要的方法指导,有规范的程序,而不是无的放矢、随意发挥,“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贯穿全堂、融汇式进行,具备“深读课文”的特质。
  接着说说“作文导思导写导改范式”。通常,作文教学的操作模式都是教师“出示作文题、引导审题、讲解写法、学生习作、教师批改、评讲作文”,每个单元进行一次,每个学期六七篇的写作教学量,事实证明这样的作文教学很难教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来。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保证每个单元有三到四节课的作文教学时间,保证学生每次作文均能完整地写出一篇自己的“代表作”来。“作文导思导写导改范式”,就是在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时,设计“导思课——导写课——导改课”三种课型,导思课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话题展开广泛的思考探讨,让学生结合作文话题谈理解、谈经历、谈疑惑,重点不在怎样写,而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写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怎么审题拟题,怎样开头结尾,怎样描写议论,怎样升华中心,这是写作能力训练的过程;“导改课”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没有人可以一气呵成写出一篇好文章来,鲁迅也不行,大家看鲁迅的手稿都是反复修改的,引导学生改作文,改好之后再重抄或重写,改写出一篇成功的、或至少是自己满意的作文来,再汇篇成册,成为自己的代表作,在中考高考作文时,才会胸有成竹。
  再来介绍一下“名著导读导析导评范式”。名著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多停留在口头重视上,而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整本书,更不能保证他们能够精读名著。“名著导读导析导评范式”,就是为名著阅读设计出“导读课——导析课——导评课”三种课型范式。“导读课”放在组织学生阅读该本名著之前,着重在介绍作者,制定阅读计划,指导读书方法,提出阅读要求;“导析课”安排在多数学生读了大半之后,着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读下去;“导评课”放在读完全书之后,着重分享阅读体验,对全书进行评价,尤其要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写出有观点的书评。
  最后来介绍“课外自主训练范式”。让语文课成为能力训练课,是语文教学理念的重要转变,但只靠语文课,还不足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快速而有质量的提升,因为每天一节语文课的量毕竟是有限的,没有训练的量,质的跃升就不明显,因此需要辅以课外的拓展深化,需要在课外尤其在家庭学习这个环节上进行突破,“课外自主训练范式”就是每天在家里进行的“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即每晚“背一首古诗、看一篇文章、写一篇日记、做一次微演讲(或朗诵、或讲故事)”的“四个一”训练。
  背一首古诗:学生不仅要背熟《课标》规定的几百首古诗词,语文老师也要编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必背古诗文系列,一年背365首不算多,有了上千首的古诗文积累,才谈得上有文学修养;看一篇文章:每天看一篇1500至2000字的、古今中外名家的短篇文章,或是每天看经典名著的一两个章节,阅读的量上去了,阅读的质才会逐步提升,如果再辅以适当的阅读题则更好;写一篇日记:当前学生写作能力弱,原因就是写得太少,一年的写作量不够1万字,每天一篇日记,是最好的写作训练,经过强化训练一段时间,10分钟可以写出约300字来,写作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做一次微演讲:这是说和思的训练,以5分钟为宜,就一个话题谈看法,要求比平时讲话稍快的语速、稍高的语调、不要有口头禅,按“提出观点、说明理由、得出结论”的三段论结构进行说话训练,既是训练说的能力,也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因为人在快速说话的过程中,脑子肯定是全神贯注高速运转的。
  构建以“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为主的语文学习范式,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量无效学习行为的修正,本文强调的是“范式”而不是“模式”,是给大家提供可参考的能力训练范例样式,大家只要遵循“能力训练”的宗旨去设计更多更有效的语文能力训练范式去训练学生,让学生在每天的语文学习中都能得到能力训练,久练则熟,熟能生巧,巧能生慧,最终修练成应试、工作、生活都能用得上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再回到熟悉的语文上,比如大家都爱古诗词,但爱多了就有点凌乱,就面临一个梳理和系统化问题,泛泛的博爱太散光,看不清,爱要有细节,有细节才叫深爱。对于“泛滥”的东西怎么办?大家做家务都有个经验,怎样处理家里的零碎物品呢?其实每家的杂物种类和数量都差不多,但有的家里堪称一地鸡毛,有的家里则清爽干净,为何?奥秘即在于对空间的理解和使用,在于家具的结构和功能,聪明的主妇往往会多买一些带格子、带屉盒的收纳箱,
编者按:鼠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然袭来,猖獗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抗疫战随即打响,多少感人肺腑的人与事纷至沓来。珠海市第五中学初二级的四位同学在孙北平老师的指导下,记录了自己在疫情严峻的日子里的见闻感受,显示了当代初中生关注热点、心怀天下的风采,给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白衣天使颂》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热情讴歌了逆行的医疗工作者们危急关头救死扶伤的的高风亮节;《不一样的“年味”》采用实虚相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首届广东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湛江市第二中学如期举行。活动由广东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湛江市教育局、湛江市第二中学协办,700余名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教研员、语文学科专家齐聚湛江,参加这场广东中语人的年度盛会。  本次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以课堂教学作为研讨主题,要求参与展示的教师自选课题,精心设计,在规定的12分钟时间
第一部分 基础  一、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论语》十二章)  (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杜牧《泊秦淮》)  (3)《木兰诗》仅用“_____,_____”一句就高度概括木兰从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4)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请把刘禹锡的
青春是什么呢?谁能真正读懂青春二字的含义呢?轻狂么?是的,谁的青春岁月不曾轻狂呢?迷茫么?是的,誰的青春岁月不曾迷茫呢?热血么?是的,谁的青春岁月不曾热血呢?孤独么?叛逆么?倔强么?……  青春,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只是有人将来拥有,有人现在拥有,有人曾经拥有。人生的路很长也很短,青春岁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够一场考学革命,够一段懵懂情愫,也够蓄谋一场蜕变。青春,是人生旅程中最绚丽多彩的时光,
笔者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践行学教评一体化理念,通过运用课前“自主学习预习单”、课中“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后“自主学习检测单”,有效解决学教评分离的问题。  第一,确定“这一篇”课文的核心学习目标  “这一篇”指的是文章体式的确认,明确文体是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应指向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所在的单元导语中有着清晰的指引:“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
16世纪90年代,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这时,英国社会基本上保持着表面的繁荣。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莎士比亚对于解决当时社会上的矛盾充满了信心。  但是后来几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农民和城市的平民纷纷起来反抗。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更加强大,跟王室的暂时联盟也瓦解了。莎士比亚开始感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社会现实间的矛盾以及冲突。这时期完成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莎
“蒹葭苍苍”之“苍苍”,既指成片,又指颜色——灰白色。“白露为霜”道出季节,不是秋高气爽的秋,而是露水重重的秋。八个字勾勒出一幅场景:水边,霜重,大片灰白色的芦苇随着秋风,荡荡悠悠。这般朦胧!   估计写《蒹葭》时的心情,也如此朦胧不定吧?一段感情在什么时候是最美呢?不正是那段不明确、不明晰、不明朗,想见又见不到,想遇又遇不上的时候吗?   所以,《蒹葭》美就美在这里。一开始,如画般的悠悠长水
作者介绍   包利民,作家,文章多次被选入中高考试卷,其作品有“贴近学生生活”“适合中学生阅读”之评价。  作品简介   《半亩云》是专栏作家包利民的经典作品集。它分为六辑,收集了包利民先生的诸多美文,每一篇都来自平凡中最真最美的小细节,每一篇都触及生命中最柔软的感动,直击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深处。   作者用一种暖暖的、质朴又不失哲理性的笔调,带我们走到那位呵护“望乡”的母亲身边,感受她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目标   1.理清游踪,发现丽江之美。   2.品析语言,体会表达之妙。   3.揣摩情感,感受用情之深。  设计难点   1.实践并印证在教读课《壶口瀑布》所学“所至、所见、所感”的分析方法。   2.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进行教学设计,且能够体现自读课的特点和要求。  教学创意   1.以关键词“水的方式”切入,用递进的三个主问题串联各教学环节,达到“一语立骨”的效果。   2.以任务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