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小说的集大成者,其中绝大部分小说,情节曲折变化,富于波澜,引人入胜。这是因为作者在情节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误会和巧合的艺术手法,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物件来扭结、推动故事情节,增强戏剧性,并善于设置悬念。
【关键词】:三言二拍;情节构成;技法;巧合;小物件;悬念
宋元时期,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通俗文学发展起来。明代中后期,通俗文学发展出现新的高潮,不少文人将视野扩大到小说、戏曲方面,不但搜集整理前人遗留的通俗文学作品,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杂剧、传奇作品和章回小说,以及拟话本小说。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著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发展到顶峰。“三言二拍”中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非常注重情节的迂回曲折、跌宕起伏,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话本来源于说话艺术,而说话则是一种商业性的行为,这就决定了说话艺人必须考虑到消费群体,即听众或者说是观众的需求。在说书场听书的听众多是城市中下層的市民,他们听书,是为了娱乐,放松身心。为了招徕听众,说话人就要从讲故事上下功夫。只有讲好故事,才能吸引听众。说话人为了讲好故事,就需要精心设计安排故事情节,使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出,这样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为了追求情节之奇,说话人还将奇特、偶然的故事串连成一个有机体,这样情节就形成了跌宕起伏的动感,而这种叙述的曲折多变也是说话艺人普遍追求的。在话本小说中,许多一波三折的情节,让人有峰回路转之感。
“三言二拍”作为话本、拟话本的集大成者,在情节发展中追求“于无奇中见有奇”,而突出“奇”,一系列的巧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小说中穿插的小物件,贯穿情节始终,对于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高潮的迭起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还善于运用悬念,使故事曲折宛转,引人入胜。“三言二拍”的情节构成技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无巧不成书,善于使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编织曲折的故事情节。
巧合是“三言二拍”中的小说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偶然性的巧合,会带来故事性和戏剧性,从而给作品带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三言二拍”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衍生出曲折的故事情节。
巧合在“三言二拍”中起到的好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巧合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平铺直叙,从而激化矛盾,使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关系复杂多变、波澜起伏。如《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写苏云夫妇一行人乘船去兰溪上任,谁料船公徐能是个谋财害命的强盗。中途,徐能将苏云绑了投进河里,还欲强占孙云的妻子郑氏。郑氏拼死反抗,后来逃到一所尼姑庵,生了一个男孩。由于尼姑庵不便抚养孩子,就把孩子放在十字路口,并以罗衫金钗作为信物。徐能追赶郑氏,没有追到,正好看到了路上郑氏的小孩,于是就带回家,作为养子抚养,取名徐继祖。十九年后,徐继祖考中进士,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苏云被徐能扔进水中,并未淹死,让人救起后,在三家村教书,一直想去官府告发,在尼姑庵的郑氏也常怀告状之心。当徐继祖南下时,郑氏正好前去告状。苏云也告到徐继祖同年那里。最后,强盗徐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苏云一家得以团圆。这个故事中有好几个偶然的巧合,激化了矛盾,大大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其中最特异的巧合是苏云的儿子恰巧被强盗徐能捡去抚养,假如没有这一巧合,这个故事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谋财害命的故事,或者让别的什么人收养,长大后做了官,替父母报仇,故事就显得平淡寻常。有了这个巧合,人和人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故事也变得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巧合缩短了故事的演化过程,推动情节的迅速发展,把发生在无限空间和漫长时间里的故事压缩到某一点上,使故事更为紧凑,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传奇效果。例如,《喻世明言》第十八卷《杨八老越国奇逢》写杨八老本来在西安周至有一妻一子,在番禹经商时,因为某些原因又娶妻生子。后来,杨八老被倭寇掳去为寇,一去就是十九年。在一次行劫时,杨八老躲在厕所逃脱,却又被中国的官府捕获,而审理他的官员郡丞杨世道和太守檗世德,恰好一个是他西安周至的儿子,一个是他番禹的儿子,最终杨八老和两个妻子、两个儿子团圆。这篇小说,通过偶然和巧合,省去了杨八老寻妻觅子的冗长繁琐过程,通过巧遇,使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凝聚在一个点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枝枝蔓蔓,使故事显得比较紧凑。
再次,使作者的创作意图得以体现,起到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讲述了负心汉莫稽,在贫贱时入赘,娶“团头”,即乞丐行当的头子之女金玉奴为妻,并靠金玉奴的资助读书。莫稽在中举做官之后,却担心这门亲事被人笑话,竟然暗生异心,将妻子金玉奴推到河里,想要另攀高枝。这篇小说中作者的意图是谴责忘恩负义的势利小人,因此,金玉奴被莫稽推到水里后,必须有人把她救起,故事才能够发展下去。但如果救起金玉奴的是个普通渔民,下半段故事就无法继续,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无法体现,因此作者巧合地安排了金玉奴被淮西转运使救起后,认作女儿,并故意嫁给莫稽为妻。结婚之日,志得意满的莫稽跨进新房时,被金玉奴一顿棒打,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在这个故事中,淮西转运使救起金玉奴的这个巧合,显然是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的。
二、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物件来扭结、推动故事情节,增强戏剧性。
“三言二拍”编织故事,组织结构的卓越技巧,还表现在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物件上。这些小物件,有珍珠纱、金钗钿、鸳鸯绦、合色鞋、玉马坠、破镜、罗衫、毡笠等等。“三言二拍”中有十多篇以这种小物件命名的作品,如《蒋兴哥再会珍珠衫》、《沈小官一鸟害七命》、《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宋小官团圆破毡帽》、《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李公佐巧解梦中言》等等。“三言二拍”中,一些小物件贯穿全篇,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出现,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在一些婚恋题材的小说中,这些小道具,起着连接男女人物关系的作用,男女双方因为某种原因而分离,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而重逢,最终得以团聚。而这其中小物件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他们感情的见证。如《蒋兴哥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是定情信物,连接着故事的情节,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见证了蒋兴哥和妻子的悲欢离合,成为组织整个故事情节的关键。再如《崔俊臣巧会芙蓉屏》,崔俊臣和妻子最后得以重聚,芙蓉屏在这中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它的如《范鳅儿双镜重圆》、《宋小官团圆破毡帽》中的双镜、破毡帽也属于这一类。 有的篇目中,小物件是公案小说中的破案线索,它们的一再出现,目的在于设置悬念,给读者造成长久的心理期待和紧张。在此,小物件成为破案的突破口,作者借此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案情毫无进展时,往往通过小物件使人发现罪犯,最终使坏人受到惩罚,好人得以伸冤。小说通过它们粘合故事情节,使情节新奇曲折,扣人心弦,充满戏剧性的活力。比如《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小说主要讲述官府捉拿“污淫天眷”的假二郎神的故事。其中,推动情节发展,打通故事关节的是假二郎神遗留下来的一只“四缝乌皮皂靴”。从潘道士拾靴,王观察访靴,冉贵辨靴,任一郎识靴,蔡太师查靴,杨时舍靴于二郎神像到庙官孙神通偷靴,波澜迭起,一只皮靴使文本一波三折,曲折宛转,而又严谨工整。其它像《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的“谜语”等,都属于这一类。像皮靴这样的小物件,功能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欲罢不能,发挥着情节纽带的作用。
三、善于设置悬念。
“悬念”即说书人所说的“扣子”,也就是平时人们说的“关子”,就是把作品后边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边做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回答,故意在听众或读者心里留下疑团,吸引听众,或读者急欲听下去或看下去。“三言二拍”中的悬念设置,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作品开头,对作品的内容或主题进行简要提示和概括介绍,通过预叙,形成悬念。在话本中,说书人为了吸引听众,就必须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一般在话本的开头会将作品的主题作简要的提示,或者对作品内容作简要的概括,使听众急于知道故事的具體内容,这样就形成了悬念。“三言二拍”中的作品,也经常采用这种方式设置悬念。如《初刻拍案惊》第十二卷《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入话先讲了王生因为拾得一个女子和情人传递约定私奔信号的掷瓦,一时做了戏谑之事,而成就了一段姻缘的故事,接着作者道:“而今更有一段话文,只因一句戏言,致得两边错认,得了一个老婆,全始全终,比前话更为完美。有诗为证:‘戏官偶尔作该奇,谁道从中遇美妻?假女婿为真女婿,失便宜处得便宜。’”读到这里,读者会感到疑惑、纳闷,一时的戏言,竟然会得到一个老婆,真的有这回事吗?是什么样的戏言呢?“假女婿为真女婿,失便宜处得便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读者的阅读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急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悬念也一点一点解开,直至最后,悬念完全解开。
二、作者埋伏下重要或关键的未知情节,或者利用叙述限制视角来设置悬念。在有的作品中,作者埋伏下重要的或关键的未知情节,直至最后才把这一重要的或关键的未知情节说清楚,这样就造成了悬念。如《喻世明言》第三十五卷《简帖僧巧骗皇甫妻》,小说开头写一个官人贿赂一个小商贩,让他把一张简贴和一个落索环儿、两只短金钗子送给皇甫松的妻子杨氏,关于这个官人,除了外貌特征“浓眉毛、大眼睛、撅鼻子、络绰口”,其他什么都没交代。后来皇甫松发现了简贴,向小贩追问来由,小贩仍只是说是个浓眉毛、大眼睛、撅鼻子、络绰口的人叫他送的,至于送礼物者的身份,送礼物的缘由仍然是个谜。皇甫松责打妻子,妻子莫名其妙,皇甫松休掉了妻子,妻子杨氏含冤自杀。后来杨氏遇救,被迫嫁给那个“浓眉毛、大眼睛、撅鼻子、络绰口”的人。直到杨氏在相国寺遇到丈夫,回家后悲伤哭泣,“浓眉毛、大眼睛、撅鼻子、络绰口”的人才说出真相,最后才将悬念揭开,读者才恍然大悟。
小说中对投帖离间皇甫松和妻子的那个“官人”的和尚身份及其行骗伎俩直到小说最后才由他自己和另一位僧人揭穿,之前叙述者没有作任何解释说明。作者在小说开头对皇甫松一家情况的介绍采用的是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而当这个“官人”出现后,作者就始终以小说中的人物视角即限制视角对主干情节进行叙述,变成了一个一无所知的旁观者。作者用全知视角把受害者推向前台,却让阴谋实施者藏而不露,躲在背后,如鬼如蜮,神秘莫测。随之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也被这一系列悬疑调动起来,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有意识地运用限制视角来设置悬念的情节构建方式。
参考文献:
[1]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5]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6]纪德君,“三言”“二拍”结构艺术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1(1)
【关键词】:三言二拍;情节构成;技法;巧合;小物件;悬念
宋元时期,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通俗文学发展起来。明代中后期,通俗文学发展出现新的高潮,不少文人将视野扩大到小说、戏曲方面,不但搜集整理前人遗留的通俗文学作品,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杂剧、传奇作品和章回小说,以及拟话本小说。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著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发展到顶峰。“三言二拍”中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非常注重情节的迂回曲折、跌宕起伏,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话本来源于说话艺术,而说话则是一种商业性的行为,这就决定了说话艺人必须考虑到消费群体,即听众或者说是观众的需求。在说书场听书的听众多是城市中下層的市民,他们听书,是为了娱乐,放松身心。为了招徕听众,说话人就要从讲故事上下功夫。只有讲好故事,才能吸引听众。说话人为了讲好故事,就需要精心设计安排故事情节,使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出,这样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为了追求情节之奇,说话人还将奇特、偶然的故事串连成一个有机体,这样情节就形成了跌宕起伏的动感,而这种叙述的曲折多变也是说话艺人普遍追求的。在话本小说中,许多一波三折的情节,让人有峰回路转之感。
“三言二拍”作为话本、拟话本的集大成者,在情节发展中追求“于无奇中见有奇”,而突出“奇”,一系列的巧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小说中穿插的小物件,贯穿情节始终,对于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高潮的迭起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还善于运用悬念,使故事曲折宛转,引人入胜。“三言二拍”的情节构成技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无巧不成书,善于使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编织曲折的故事情节。
巧合是“三言二拍”中的小说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偶然性的巧合,会带来故事性和戏剧性,从而给作品带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三言二拍”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衍生出曲折的故事情节。
巧合在“三言二拍”中起到的好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巧合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平铺直叙,从而激化矛盾,使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关系复杂多变、波澜起伏。如《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写苏云夫妇一行人乘船去兰溪上任,谁料船公徐能是个谋财害命的强盗。中途,徐能将苏云绑了投进河里,还欲强占孙云的妻子郑氏。郑氏拼死反抗,后来逃到一所尼姑庵,生了一个男孩。由于尼姑庵不便抚养孩子,就把孩子放在十字路口,并以罗衫金钗作为信物。徐能追赶郑氏,没有追到,正好看到了路上郑氏的小孩,于是就带回家,作为养子抚养,取名徐继祖。十九年后,徐继祖考中进士,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苏云被徐能扔进水中,并未淹死,让人救起后,在三家村教书,一直想去官府告发,在尼姑庵的郑氏也常怀告状之心。当徐继祖南下时,郑氏正好前去告状。苏云也告到徐继祖同年那里。最后,强盗徐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苏云一家得以团圆。这个故事中有好几个偶然的巧合,激化了矛盾,大大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其中最特异的巧合是苏云的儿子恰巧被强盗徐能捡去抚养,假如没有这一巧合,这个故事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谋财害命的故事,或者让别的什么人收养,长大后做了官,替父母报仇,故事就显得平淡寻常。有了这个巧合,人和人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故事也变得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巧合缩短了故事的演化过程,推动情节的迅速发展,把发生在无限空间和漫长时间里的故事压缩到某一点上,使故事更为紧凑,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传奇效果。例如,《喻世明言》第十八卷《杨八老越国奇逢》写杨八老本来在西安周至有一妻一子,在番禹经商时,因为某些原因又娶妻生子。后来,杨八老被倭寇掳去为寇,一去就是十九年。在一次行劫时,杨八老躲在厕所逃脱,却又被中国的官府捕获,而审理他的官员郡丞杨世道和太守檗世德,恰好一个是他西安周至的儿子,一个是他番禹的儿子,最终杨八老和两个妻子、两个儿子团圆。这篇小说,通过偶然和巧合,省去了杨八老寻妻觅子的冗长繁琐过程,通过巧遇,使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凝聚在一个点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枝枝蔓蔓,使故事显得比较紧凑。
再次,使作者的创作意图得以体现,起到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讲述了负心汉莫稽,在贫贱时入赘,娶“团头”,即乞丐行当的头子之女金玉奴为妻,并靠金玉奴的资助读书。莫稽在中举做官之后,却担心这门亲事被人笑话,竟然暗生异心,将妻子金玉奴推到河里,想要另攀高枝。这篇小说中作者的意图是谴责忘恩负义的势利小人,因此,金玉奴被莫稽推到水里后,必须有人把她救起,故事才能够发展下去。但如果救起金玉奴的是个普通渔民,下半段故事就无法继续,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无法体现,因此作者巧合地安排了金玉奴被淮西转运使救起后,认作女儿,并故意嫁给莫稽为妻。结婚之日,志得意满的莫稽跨进新房时,被金玉奴一顿棒打,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在这个故事中,淮西转运使救起金玉奴的这个巧合,显然是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的。
二、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物件来扭结、推动故事情节,增强戏剧性。
“三言二拍”编织故事,组织结构的卓越技巧,还表现在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物件上。这些小物件,有珍珠纱、金钗钿、鸳鸯绦、合色鞋、玉马坠、破镜、罗衫、毡笠等等。“三言二拍”中有十多篇以这种小物件命名的作品,如《蒋兴哥再会珍珠衫》、《沈小官一鸟害七命》、《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宋小官团圆破毡帽》、《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李公佐巧解梦中言》等等。“三言二拍”中,一些小物件贯穿全篇,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出现,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在一些婚恋题材的小说中,这些小道具,起着连接男女人物关系的作用,男女双方因为某种原因而分离,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而重逢,最终得以团聚。而这其中小物件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他们感情的见证。如《蒋兴哥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是定情信物,连接着故事的情节,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见证了蒋兴哥和妻子的悲欢离合,成为组织整个故事情节的关键。再如《崔俊臣巧会芙蓉屏》,崔俊臣和妻子最后得以重聚,芙蓉屏在这中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它的如《范鳅儿双镜重圆》、《宋小官团圆破毡帽》中的双镜、破毡帽也属于这一类。 有的篇目中,小物件是公案小说中的破案线索,它们的一再出现,目的在于设置悬念,给读者造成长久的心理期待和紧张。在此,小物件成为破案的突破口,作者借此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案情毫无进展时,往往通过小物件使人发现罪犯,最终使坏人受到惩罚,好人得以伸冤。小说通过它们粘合故事情节,使情节新奇曲折,扣人心弦,充满戏剧性的活力。比如《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小说主要讲述官府捉拿“污淫天眷”的假二郎神的故事。其中,推动情节发展,打通故事关节的是假二郎神遗留下来的一只“四缝乌皮皂靴”。从潘道士拾靴,王观察访靴,冉贵辨靴,任一郎识靴,蔡太师查靴,杨时舍靴于二郎神像到庙官孙神通偷靴,波澜迭起,一只皮靴使文本一波三折,曲折宛转,而又严谨工整。其它像《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的“谜语”等,都属于这一类。像皮靴这样的小物件,功能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欲罢不能,发挥着情节纽带的作用。
三、善于设置悬念。
“悬念”即说书人所说的“扣子”,也就是平时人们说的“关子”,就是把作品后边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边做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回答,故意在听众或读者心里留下疑团,吸引听众,或读者急欲听下去或看下去。“三言二拍”中的悬念设置,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作品开头,对作品的内容或主题进行简要提示和概括介绍,通过预叙,形成悬念。在话本中,说书人为了吸引听众,就必须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一般在话本的开头会将作品的主题作简要的提示,或者对作品内容作简要的概括,使听众急于知道故事的具體内容,这样就形成了悬念。“三言二拍”中的作品,也经常采用这种方式设置悬念。如《初刻拍案惊》第十二卷《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入话先讲了王生因为拾得一个女子和情人传递约定私奔信号的掷瓦,一时做了戏谑之事,而成就了一段姻缘的故事,接着作者道:“而今更有一段话文,只因一句戏言,致得两边错认,得了一个老婆,全始全终,比前话更为完美。有诗为证:‘戏官偶尔作该奇,谁道从中遇美妻?假女婿为真女婿,失便宜处得便宜。’”读到这里,读者会感到疑惑、纳闷,一时的戏言,竟然会得到一个老婆,真的有这回事吗?是什么样的戏言呢?“假女婿为真女婿,失便宜处得便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读者的阅读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急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悬念也一点一点解开,直至最后,悬念完全解开。
二、作者埋伏下重要或关键的未知情节,或者利用叙述限制视角来设置悬念。在有的作品中,作者埋伏下重要的或关键的未知情节,直至最后才把这一重要的或关键的未知情节说清楚,这样就造成了悬念。如《喻世明言》第三十五卷《简帖僧巧骗皇甫妻》,小说开头写一个官人贿赂一个小商贩,让他把一张简贴和一个落索环儿、两只短金钗子送给皇甫松的妻子杨氏,关于这个官人,除了外貌特征“浓眉毛、大眼睛、撅鼻子、络绰口”,其他什么都没交代。后来皇甫松发现了简贴,向小贩追问来由,小贩仍只是说是个浓眉毛、大眼睛、撅鼻子、络绰口的人叫他送的,至于送礼物者的身份,送礼物的缘由仍然是个谜。皇甫松责打妻子,妻子莫名其妙,皇甫松休掉了妻子,妻子杨氏含冤自杀。后来杨氏遇救,被迫嫁给那个“浓眉毛、大眼睛、撅鼻子、络绰口”的人。直到杨氏在相国寺遇到丈夫,回家后悲伤哭泣,“浓眉毛、大眼睛、撅鼻子、络绰口”的人才说出真相,最后才将悬念揭开,读者才恍然大悟。
小说中对投帖离间皇甫松和妻子的那个“官人”的和尚身份及其行骗伎俩直到小说最后才由他自己和另一位僧人揭穿,之前叙述者没有作任何解释说明。作者在小说开头对皇甫松一家情况的介绍采用的是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而当这个“官人”出现后,作者就始终以小说中的人物视角即限制视角对主干情节进行叙述,变成了一个一无所知的旁观者。作者用全知视角把受害者推向前台,却让阴谋实施者藏而不露,躲在背后,如鬼如蜮,神秘莫测。随之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也被这一系列悬疑调动起来,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有意识地运用限制视角来设置悬念的情节构建方式。
参考文献:
[1]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5]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6]纪德君,“三言”“二拍”结构艺术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