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圣诞”节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的“圣诞”一词大概在汉代就已经产生了。但是,“圣诞”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官方中的重大节日活动,大致是产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的梁朝沈约所著作的《宋书》中就有“鞠圣诞灵,蚤捐鸿祚”一词,意指“圣诞”是当时官家皇权者告慰先人神灵的祭祀活动。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祭祀天地的本土传统,早在秦朝就已经形成了象“封禅”这样祭祀天的国家性重大礼仪活动。但是,中国本土却一直少有纪念圣人诞辰的社会活动,即使是对当时的圣人孔子和老子,也没有纪念他们诞辰的节日,这,大概与中国上古的“深埋不树”丧葬遗风有关系,也与中国历史上很早就进入了治水农业和观天测地的科学社会生活形态直接相关,中国古代,少有个人崇拜之风。
  南北朝,是印度佛教大举进入中国的时期,由于宗教有个人崇拜,所以,印度佛教中有纪念佛祖的节日,这种活动后来影响到了中国的一些本土习俗,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到了隋唐时期,一些大型的纪念佛祖的活动就出现了。但是,由于佛教中的一些礼仪活动太过于烦琐,且花费人们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这与中国本土中的重视实际实用的传统有冲突,所以,唐朝官方一度下令限制佛教中的这些铺张浪费活动。
  公元13世纪左右,中国北方连起战祸,历来以汉文化正统自居的宋朝士大夫们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武装对中原的侵犯,便极力鸿扬儒家文化,以此来提高中原汉民族内部的文化凝聚力,当时,宋朝皇家也极力支持这样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他们亲自为孔子等圣人编排圣人谱系,并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这样,宋朝就正式开始在国家政府性质的礼仪活动中加进了圣人诞辰纪念。
  圣人纪念活动到宋朝末期,已经基本上为全体国人所认可,并且也得到了当时同样认为自己是华夏民族一员的辽王朝人和金王朝人的认可。所以,该时期,不仅仅宋朝在祭祀孔孟等儒家圣人,辽金王朝同样也在祭祀孔孟等圣人。当时的辽宋和金宋的战争双方,都努力在争夺中华文化正统地位,以此去争取国人之心。中国大地上的这种战争双方互相争夺中华文化正统的情况,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历史特色和悠久文化背景,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不具有的!归根结底是民族内部战争,是争夺中华文化正统的战争!
  辽、宋、金三个王朝被元王朝灭亡以后,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也是华夏子孙,他比前三个王朝走得更远,他自己精通汉学,他不仅极力推崇儒家文化正统,还将孔子加封“至圣文宣王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史·武宗》。封孔子妻郓国夫人并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元史·文宗》。这样,孔子等圣人的诞辰纪念活动,也就开始在元朝从中央到地方兴盛起来,特别是中国读书人对孔子圣人的顶礼膜拜,主要就肇始于元代的科举时代。
  既然官方如此支持孔孟等圣人的诞辰纪念活动,佛教自然就要纪念佛祖和其他菩萨的诞辰,同样,道家也要纪念老子等圣人的诞辰,于是全面带动了民间的祝寿诞辰活动。这样,从宋元辽金这四个王朝起,中国南北便兴起了大量的和各式各样的纪念圣人祖先诞辰的活动。明代,将关羽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圣诞纪念—时间蔚然成风。
  同样认为自己是当然的华夏民族一员的满清政权统治全中国以后,满清皇权出于种种奇特的心理和统治功利因素,也开始大肆搞孔孟等圣人的诞辰纪念活动,这样,在清朝又出现了圣诞活动高潮。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满清的前身是后金政权,他们就是当年金王朝的后裔,所以,他们历来就认为自己是华夏民族的主要成员,或者说,满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祖先本来就是汉人,这,也是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全中国达260多年的原因吧。
  根据宋朝以来的一些专家考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大约是夏历的八月二十七日。民国以前的这天,中央政府要员要代表中央政府到山东曲阜孔庙中参加大型的祭祀纪念活动,各州府县市的大成殿,也要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同时,要演奏各种“大成”乐曲,并行崇圣尊师的典礼仪式,参加者大多是文官、学子,地方名望。纪念活动结束以后,各地学官和学子要交流教育经验,所以,这样的圣诞活动又是一次教育和宣传工作的研讨会议。
  以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圣人开始的圣诞纪念活动,逐渐在民间传承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纪念活动的仪式、习俗、内容,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中国古人的喜怒哀乐和生命追求。古圣贤诞辰纪念节日,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归宿,升华了国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和人生意义。
其他文献
《周易》,一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独特地位的经典。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能同时成为儒、道两家推崇的古代经典,唯有《周易》。它熔铸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阴阳相济”“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造就了“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历史哲学,孕育了“保合太和”“穷变通久”的东方智慧。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之为变,此乃《易经》之核心,此谓中华国学之大智慧也。 
期刊
导语:  仁者见仁,以山的姿态抒发儒士的大爱;  智者见智。以水的形象表达道家的上善。  仁者与智者也曾论道。山与水谋面达成共识:  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是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独钓寒江的禅者。  我肯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襁褓了任何一株
期刊
走进紫禁城,面对壮丽无比的宫殿群,许多人慨叹神往。可是,当你看到那些洁白的汉白玉栏杆时,眼睛还是一亮——最引人注目的竟在一瞬间变成栏杆了。    对于建筑的功能来说,栏杆的作用一开始就不是主要的,到后来,好看的作用就越来越凸现了。在紫禁城的建筑中,只具礼仪式的审美作用、有独立的装饰观赏价值的,大概性有数不清的栏杆了。正如紫禁城建筑把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极致一样,它还把中国的栏杆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期刊
那刻    一颗平常的心试着解读  灵动的字符,摇曳思愁。  似雾——薄纱轻抚  似琴——沁人肺腑  似梦——久醉心头  心潮万涌……    那日  静心捧读  鲜活的字符,演绎万千  称道孔子“益者三友”的明智  驻足孟子“缘木求鱼”的巧喻    欣赏荀子“博学日省”的持恒  聆听庄子“钓于濮水”的自清  流动的字符,浩瀚长河  清心于诵读精典的自怡  百思于畅饮精髓的清冽  受益于人生百世的哲
期刊
中华节大观园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歌颂男女的美好情爱,或为了融合人闻的案情,经过长期互相认同,最终约定俗或,渐渐把一年中的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出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姜食,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
期刊
《诗经》里有一首秦地民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南宋朱熹注解谓“言秋水方盛之时”,明确指出写的是秋天。直到上世纪中叶,《诗经》专家余冠英先生也说那是“一个秋天的早上,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见人民文学1956年版《诗经选》80页)。今人也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秋天。  但是作家凌力对此产生了怀疑:“蒹”,是未抽穗的芦苇;“葭”,是刚刚
期刊
以下节日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春节。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正塑、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塑等30多种名称。  2、立春节。每年公历2月4日。  3、财神节。正月初五。  4、人胜节。正月初七。  5、上元节(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6、中和节(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二月初二。  7、花朝节(花神诞、百花生日)。二月十五。  8、上已节。三月初三,传说中王母
期刊
喜欢她说的——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三千年前《诗经》中的欢悦、哀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人们的感情并无重大分别。  观诗如对镜,这样从容珍重的心态来看待《诗经》,是更适合现代人的方式。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于是你渐渐
期刊
养生之德在顺生,顺乎自然,取法大地,厚德立信。2009年醒狮国学杂志社同仁,为养生寻法,求教于孔令谦、娶大真、张国餐、郭险峰诸专家,探索古往今来养生绝学,深入简约生活,体察慢生活大学问:饮食有节,祁居有理。怡情陶冶,平心静气,清淡饮食。诗书达观。饮食男女,长寿有道: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古人饮食养生之妙法    孔令谦(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