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长命:修节生活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生之德在顺生,顺乎自然,取法大地,厚德立信。2009年醒狮国学杂志社同仁,为养生寻法,求教于孔令谦、娶大真、张国餐、郭险峰诸专家,探索古往今来养生绝学,深入简约生活,体察慢生活大学问:饮食有节,祁居有理。怡情陶冶,平心静气,清淡饮食。诗书达观。饮食男女,长寿有道: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古人饮食养生之妙法
  
  孔令谦(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民以食为天,科学合理健康的饮食给人带来的是健康,而暴饮暴食,病随之而来。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饮食养生的呢?
  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耍“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饮食有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食味调和,百病不生。”
  适温而食“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
  食要限量“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
  食宜缓细“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滋养肝脏;脾胃易于消化,不致吞食噎咳。”
  进食专心“食不语,寝不言”。有利于胃纳消化。
  怒后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良好的精神状态于保健有大益。
  选食宜慎“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不变色者不可食。”
  餐后保健“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
  
  读古诗联悟养生之道
  
  在我国历史上,一些善于养生的文人墨客,常把养生之道寓于诗联之中。这些诗联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体,实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如能常读多记,并身体力行,则对身心大有益处。
  
  食惟半饱无兼时,酒至三分莫过频。
  
  这是《寿世保元》中所载一首七律中的两行诗。其意是告诫人们要限制饮食,不宜过饱,更不能暴食。可适量饮酒,但杜绝酗酒。“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这是北宋著名思想家邵雍的养生诗。意指贪图美味会使人罹疾生患,七情过度使人致病,告诉人们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成却病方。
  清代张之洞的这副养生联,与龚廷贤、邵雍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副联也把“不饱”作为养生的法宝,认为限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疾病发生,从而延缓衰老,延年益寿。而这副诗联中还把“无求”当做“安心法”,从而阐明了养生的另一哲理,即只有做到不过多地贪求,清心寡欲,才能减少思虑和愤懑,使人体气血畅通,脏腑功能协调,就不会轻易得病。
  
  主人劝我洗足眼。倒床不复闻钟鼓。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它阐明了睡前足浴利于养生的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是从脚先开始的,经常足浴,不但能刺激神经末梢,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延缓大脑衰老,而且可以促进体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益寿延年。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这是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总结概括他的养生经验时,用寥寥十四个字为他的厨房撰写的一副对联。只有吃清淡饭菜、饮天然水,才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这副对联,与今日一味追求山珍海味、琼浆玉液的人,是个明显的对比。同时,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健身益寿之良方。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这是名将郑成功为自己题写的一副自勉联,以“寡欲养心,读书至乐。”阐明养生的道理。—般人只知道读书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增长智慧与杆。殊不知,读格书也是一种乐趣。读书是大脑的运动,脑子是越用越灵活的,故读书可以推迟大脑衰老,保持思维活跃,有利于身心健康。
  
  书法,最好的养生之道
  
  习书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还耍用心、用神、用气,更要凝神贯气,专心致志,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度到肩、肘、腕、掌,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笔端。而练习书法要使全身处于端坐或直立的状态,从头到脚保持正直,做到“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这实际也就是练了“坐功”或“站桩功”。
  写字时却是:手要定,不能抖;手腕,要有力,写出来的字才有味道;手臂也要有力,还有够定力;脚步要够稳。这个过程需要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这样,很自然地要通融全身血气,使体内各部机能得到调和,肌肉关节得到锻炼,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从而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抵抗能力增强,这就能有效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清代书法家康熙皇帝认为“宽怀只有数行字”,意为在书写“数行字”的过程中可达到“宽怀”健身的效果。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毛泽东生前曾一直将练习书法作为“养神健脑的健身方法”。
  习书时思想集中,杂念摒除,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美中,使人身心愉悦,性情得到陶冶。真可谓“去浮躁,育静气”。
  练习书法要求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排除杂念,平稳呼吸,意守丹田,将自身的感受,通过柔软的毛笔将刚劲有力的字写在纸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气功。练习书法时思想高度集中,甚至还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倘若能持之以恒,还能达到意念集中,襟怀坦荡,身心愉悦的境界。
  古代圣贤常把修身养性作为第一要务,例如,古人称修身养性以静坐为第一,观书为第二,看山水花木为第三,与良朋讲论为第四,教子弟为第五;并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
  
  “四老七绝”论生活养生
  
  陈立夫一生历经风风雨雨,却身体安康长寿,度百岁而去,其养生之道与众分享。
  陈立夫的长寿之道在他耆耄之年时用四个“老”作结,共32字:“老健:养身在动,养心在静;老伴:爱其所同,敬其所异;老友: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1990年8月27日晚,陈氏家族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庆祝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90大寿。为了感谢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校友门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介绍他的养生之道作为答谢致辞。
  老健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为最重要。让我奉赠你们八个字:“养身在动,养心在 静。”
  古人云:“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因为它常动之故。人体亦然,多动使其血液流通,增进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体方面的缺点何在,就得在这方面多做运动。我每天清早5时半一起身,就要淋浴,淋浴时当水冲到哪里,就按摩到哪里,从头顶到脚心,每处用两手按摩100下,一共需要40分钟,连洗脸拭牙等约需1小时。早饭后,再散步1000步。如此做来,已有28年,决没有一天间断。持之以恒为最重要,此之所谓“养身在动”。
  一养心在静。首在不发脾气,不寻烦脑,知足常乐。我随蒋公服务25年,从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乐。他要我做这事做那事,我尽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学(我是学采矿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厌不游,此之谓“养心在静”。
  老伴中国人的夫妇观念与现代美国不同,是要“白头偕老”的。所以要慎择于始而和顺至终,惟如何能达到“和顺”二字,必须做到下列八字:“爱其所同,敬其所异”。须知天地间没有两个全同的人,就是亲兄弟姊妹,都是个个不同的,强人同我,就是自私,自私是争吵之主因,为“老伴”之大敌。所以只要大体相同,不必求对方一定要同我,则得之矣。大同世界,如何达致,亦就靠上述之八个字,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相处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与内人结婚已63年,从未吵过架,就是靠上面的八个字。夫妇和顺,对于下一代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儿孙,似乎亦没有听到有任何问题。这八个字是我创造的,谨供大家参考。
  老友人不能孤陋寡闻,友直、友谅、友多闻,是人人应交的益友。昔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友不是酒肉之交,而是道义之交,以文会友,交友辅仁为目的也。为欲维持长久友谊,亦有八个字:“以诚相见,以礼相待。”
  老本老本者,指老而有储蓄也,亦即经济方面有独立能力,而无须求于人(包括儿女在内)也。于此我亦有八字奉献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随后又度十年光景,在陈立夫百岁寿诞时,写过一篇《我怎么会活到100岁》的长文,文章开卷语写道:“长命百岁,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达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属于先天所禀赋、有属于后天的保养、有灾难而能逃过、有俗务而能减少。”
  在《我怎么会活到100岁》的长文中,他谈了自己独到的体会:
  先天的禀赋,人人不同,而最可贵者,则具有四种一、能熟睡。二、不发脾气。三、记忆力强。四、有恒心。长寿关键在于后天的保养,应遵循七点要绝: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在上海进入中学受学时,各种球类运动均好参与。其他如赛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参与。年岁越老越不中断。养心在静,要淡泊明志。余诚无志于仕途,对于勾心斗角之争,决不愿见其出现。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贫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义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复穷困。但不久反袁称帝,又遭迫害,复归于贫困。故饮食终归贫乏之,其能维持学业不辍,则全赖其三叔在银行服务以协助有以成之也,故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二者勉强做到。
  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家贫其能不断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从不分家,故能免于三餐不断。祖母茹素,固然两素两荤,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适合,其实正合乎养生之道。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吃生牛肉、海鲜等已成为人类之普通习惯,认为好吃不问其他。他则认为癌症日见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终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饮”,从不破例。
  头部宜凉,足部宜热。有一美国老年人活至120岁,究其长寿原因在于:“保持头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与中国老年人睡眠前以热水洗脚,非至极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知足常乐,无求乃安。昔人云:“登天难,求人更难。”故常以自立自强,好学博学诲人。“无求于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于人,不可称为自主,欲求心之安乐必从知足无求做起。
  减少俗务。寻求安宁。陈于80岁生日之起,自限“不为”之事如下:不剪彩;不证婚;参加婚礼及寿宴不发言;不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如此做法减少年高时之麻烦。
  陈立夫坦言,他的身体并不特别强壮,自58岁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外科手术,其他的病亦曾生过,今居然能活到100岁,不亦乐乎。后天的保养是长寿的关键。
  1949年冬,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为保住政权,先拿陈立夫开刀。陈立夫的原则是“不生气”。他去了美国,隐居在新泽西州湖林镇,埋头研究起《易经》来。
  为了维持生计,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2万美金,买了一个养鸡场。没有帮手,他就自己动手,喂食、捡蛋、买饲料、卖鸡蛋、清理鸡粪,肩挑背扛。他自学养殖专业知识,很快就学会了给鸡喂药、打针。
  养鸡不仅让陈立夫摆脱了经济上的困窘,还让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奋。更令他高兴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劳损,常年背部疼痛,从事体力劳动竟然治好了这个病。陈立夫还在家中制作皮蛋、咸蛋、豆腐乳、粽子,为唐人街的中餐馆供货。
  闲下来的时间,陈立夫和夫人读书、写字、绘画,还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隔几天就去大学讲课,进入了无忧、无辱、常乐的人生境界。
其他文献
养生即养道,贵生者长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本刊编辑部不断叩问当代医家名士:郝万山、黄煌、贺娟、王大有。聆听他们娓娓道来养生绝学,丝丝追问先人养生大道,取源中华智慧,法黄帝养生内经,问道五千年养生智者,一朝闻道,天下大安。精神养生乃养生之灵,养生之本,养生之第一法则:上医医国。养生首要养道,道通则智达,养生之道,体会诸法空相,灵动空寂的智慧。养生之道,一言一蔽之:道法自然。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期刊
养生智慧在于动静结合、虚实相济、阴阳相应。动形是养生的实践观,一招一式契合天理,在清谈中寻找宁静,在自由中感受自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随意变花韵,如何能够体察四时变迁、身体    六顺八安养生诀    ——访哲学养生专家刘承山“寿不在高,岁岁康宁。钱不在多,  月月够用。斯是陋室,日日温馨。窗外有绿色,室内书趣浓。谈笑皆同道,往来有白丁。万物皆自得,品香茗。无发财之欲望,无繁琐之劳形。慧观能愉悦,顺
期刊
《周易》,一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独特地位的经典。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能同时成为儒、道两家推崇的古代经典,唯有《周易》。它熔铸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阴阳相济”“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造就了“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历史哲学,孕育了“保合太和”“穷变通久”的东方智慧。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之为变,此乃《易经》之核心,此谓中华国学之大智慧也。 
期刊
导语:  仁者见仁,以山的姿态抒发儒士的大爱;  智者见智。以水的形象表达道家的上善。  仁者与智者也曾论道。山与水谋面达成共识:  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是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独钓寒江的禅者。  我肯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襁褓了任何一株
期刊
走进紫禁城,面对壮丽无比的宫殿群,许多人慨叹神往。可是,当你看到那些洁白的汉白玉栏杆时,眼睛还是一亮——最引人注目的竟在一瞬间变成栏杆了。    对于建筑的功能来说,栏杆的作用一开始就不是主要的,到后来,好看的作用就越来越凸现了。在紫禁城的建筑中,只具礼仪式的审美作用、有独立的装饰观赏价值的,大概性有数不清的栏杆了。正如紫禁城建筑把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极致一样,它还把中国的栏杆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期刊
那刻    一颗平常的心试着解读  灵动的字符,摇曳思愁。  似雾——薄纱轻抚  似琴——沁人肺腑  似梦——久醉心头  心潮万涌……    那日  静心捧读  鲜活的字符,演绎万千  称道孔子“益者三友”的明智  驻足孟子“缘木求鱼”的巧喻    欣赏荀子“博学日省”的持恒  聆听庄子“钓于濮水”的自清  流动的字符,浩瀚长河  清心于诵读精典的自怡  百思于畅饮精髓的清冽  受益于人生百世的哲
期刊
中华节大观园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歌颂男女的美好情爱,或为了融合人闻的案情,经过长期互相认同,最终约定俗或,渐渐把一年中的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出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姜食,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
期刊
《诗经》里有一首秦地民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南宋朱熹注解谓“言秋水方盛之时”,明确指出写的是秋天。直到上世纪中叶,《诗经》专家余冠英先生也说那是“一个秋天的早上,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见人民文学1956年版《诗经选》80页)。今人也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秋天。  但是作家凌力对此产生了怀疑:“蒹”,是未抽穗的芦苇;“葭”,是刚刚
期刊
以下节日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春节。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正塑、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塑等30多种名称。  2、立春节。每年公历2月4日。  3、财神节。正月初五。  4、人胜节。正月初七。  5、上元节(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6、中和节(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二月初二。  7、花朝节(花神诞、百花生日)。二月十五。  8、上已节。三月初三,传说中王母
期刊
喜欢她说的——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三千年前《诗经》中的欢悦、哀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人们的感情并无重大分别。  观诗如对镜,这样从容珍重的心态来看待《诗经》,是更适合现代人的方式。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于是你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