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课堂:让儿童站在正中央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tait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学课堂,学生“问”什么
  叶澜教授有一个重要的主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而学生学习的真实问题就是课堂学习跳动的心脏。“学贵有疑”,有了问题,才有习得,才有提升,学习的过程才会有意义。如今的语文课堂,学生不敢问、假提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提问,还要教会学生“问什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源”“问流”“问法”。
  “源”,即知识的根本。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途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问源”——刨根问底,探寻知识源头,掌握根本的方法。也就是要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所学知识的核心点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 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如此这般,让学生去探寻知识的源头,开启学习的航程。
  “流”,即学习的过程。学生“问流”,是指学生亲历过程、自主实践,勾连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要不断地去思考和追问:对所学习的内容,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探究解决, 哪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这样一来,学习的历程就会因充满思辨而情趣盎然,因灵动扎实而步步留痕。
  “法”,即学习的方法。问学课堂之“问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叩问自己——我是怎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从中习得了哪些方法,获取了怎样的经验和智慧,等等。在“问法”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那些共性的、关键的问题的解决策略、途径,以帮助学生不断总结经验,获得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二、问学课堂,学生怎么“学”
  (一)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境,唤醒和诱导儿童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让儿童以探索者的姿态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和儿童思维的特点,引领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解决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
  如教学《安塞腰鼓》第6自然段。
  师:这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的豪放和热烈。作者的观察力和联想力着实让我们佩服!可是,老师总觉得这组比喻句在形式上很特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是的,每个比喻表达的顺序和我们平常写的不一样,颠倒了顺序。
  师:你能将它还原吗?
  (生還原句子顺序)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这样常态的顺序来写这个句子呢?我们来比较读一读。
  生:改成常态语序的句子读起来好像没有了力量。
  生:这个常态的句子只是写出了舞姿的样子,好像没有节奏的力量。
  师:作者把比喻句的语序颠倒了一下,再加上一个逗号,使句子有了节奏,有了节奏就有了调子。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安塞腰鼓的录像,请特别注意鼓点、流苏、脚步、眼睛和姿态。
  生:这个句子读起来的节奏和视频里腰鼓的节奏一样有力。
  师:语序的变化、喻体的选择,使语句有了节奏,有了力量。腰鼓的舞姿和语言的形式达到了真正的统一,这样的表达叫匠心独具。我们再来读一读。
  片段中,我引领学生探究言语密码,所创设的情境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石头,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带着问题潜心会文,深入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得以唤醒,在自主探学中获得了“比喻”的概念化知识,又进行了“比喻”在创造性地运用中的语用体验。
  (二)分享互学
  分享互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面对面进行多方交流,避免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简单模式。教师对小组成员的构成进行“异质搭配”,把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学生适当组合,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展示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体验到交流的快乐。而在组际交流过程中,教师更是学生交流中重要的一员,穿针引线,适时点拨。
  例如教学《钱学森》一课接近尾声时,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课后问题:按时间先后顺序,课文第一自然段应放在哪里。 在巡视的过程中,听到一个小组有三名学生都说“放在课文结尾”。其中一个学生说:“放在第六自然段后面 !”我走进了他们小组,“理由是什么呢?谁来说说看?”通过辨析,学生自己弄明白了:因为第一自然段是描写钱学森回国时的场面,课文中第六自然段写钱学森准备回国,因此顺理成章地应该把第一自然段放在第六自然段的后面。
  片段中,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有误后,接着引导他们聆听、思考、比较同学的发言内容,并且进行判断,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阅读经历充满了思维的张力,既有学生个体的静思冥想,又有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这是一个生生、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学习在分享讨论中真实发生。
  (三) 总结理学
  总结理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看学生收获了多少,要看学生是否知晓自己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又产生了什么问题,还需要老师什么帮助。教师要放弃过去“权威总结”的角色,由师生共同完成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如教学《学与问》片段。
  师:同学们,学了《学与问》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问善问,而且“能者为师”,才能解开知识的奥秘,才能有所成就。
  生:我们除了要“勤学好问”,还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问”更有价值。
  生: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觉得首先要有兴趣,要在学习中的某一点触发自己的兴趣,有了兴趣,你会觉得学习有吸引力;其次,要有一个目标,光有兴趣还不行,某一天兴趣没有就没了,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你的学习就能奔着这个目标去,有前进的动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只有有了这种毅力,学习才能长久,你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你能从两个事例的内容中有所收获,不错。
  生:文中通过两个事例来说明本文第一段的论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生:两个事例分别说明本段的第一句话,也就是说两个事例的开头第一句是两个事例分别说明的道理。
  师:你们能从文章的结构上有所发现,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说到文章的结构和类型,我们之前学过《谈礼貌》,想想两者有什么不同?
  生:本文举了两个例子且举的都是名人的例子,而《谈礼貌》举了三个例子,里面有一个普通人的例子。
  生:本文例子中说明的事例都在事例的开头,而《谈礼貌》中说明事例的句子放在结尾。
  师:真了不起,能把同一类文章那么细致地进行比较,不仅善于发现而且善于思考、归纳。
  片段中,经过我的点拨,学生从文本的不同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收获。记得郭思乐教授说过:“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是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创造氛围去激励他。”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助推他们的学习自信,要做“放牧者”,把他们带到水草丰盈的地方,让他们自由寻找食物。
  问学课堂的“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同生共构的。如果儿童在课堂上真的能够“问”起来了、“学”起来了,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无穷的魅力。问,会开启儿童“世界的眼睛”;学,会构筑起儿童“精神的房子”。“问”与“学”同构共生,真实的语文学习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飞天是中国佛家文化中最为大胆的想象,而莫高窟中成百上千的飞天更是众人称奇的瑰寶。许多艺术作品,舞蹈、绘画、音乐,甚至建筑对人影响至深。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举成名的《千手观音》更是让全球的观众领略了敦煌壁画的精气神。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莫高窟》一文以排比的句式、工整的四字词语细腻描摹刻画了其中最具特色的五种姿态的仙子: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期刊
翻开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本,一篇篇优美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充满童趣的插图,无不让人流连其间。特别是《沉香救母》,用两课的篇幅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实属少见。这个故事源自《宝莲灯》,其实,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之前,已经耳熟能详,甚至能把故事中其他的情节和人物讲得头头是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梳理故事情节或是借助媒体教学,课堂气氛肯定会热闹活跃,但是,似乎显得冗长而缺乏实在感。如何让孩子们从熟知的故事中学出新
期刊
近期观摩学习名师名课视频录像,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上,“自由”“奔放”“竞发”成为新的标签,一张张愉悦的笑脸、一只只高举的小手可以感受到与我们日常构建的课堂明显不同,张扬中不失和谐。如何做到这样呢?笔者在学习中、实践中,试着作了一番梳理,暂以日前自己刚刚执教的《花瓣飘香》为例,作如下思考。  一、摆脱桎梏,从“封闭文本”到“资源开放”  【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这百花盛开的春天里,你最喜欢什么
期刊
《普罗米修斯盗火》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改编自古希腊神话,浓缩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主要情节,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痛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智慧,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课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体现了古希腊神话善于塑造英雄人物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普罗米修斯这个神的形象,我做到了以
期刊
语文教学必须在课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各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语文课堂里驰骋。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课堂焦点,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下面就以陆燕华老师执教《钱学森》为例,谈谈这堂课中陆老师如何告别烦琐的内容问答与分析,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对字词句篇的学习探索。  一、以学定教,取舍得当  课堂伊始,陆老师检查学生
期刊
叶圣陶很早就提出:“要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里的“自能”是指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要想建设自能高效的课堂,巧用学习小组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下面我以我所教学的《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巧用学习小组,使之为构建“自能”课堂服务的。  一、启动:用好组长这只“领头雁”  《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活动以同单元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为引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
期刊
“语文天生美丽。”语文课应该是所有课程中最有吸引力的——有那么多優美的诗文可以读,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可以听,有那么优美的文字可以去写,但遗憾的是,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出了那么多问题呢?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面对名篇也味同嚼蜡;教师苦口婆心,拿着课本,拿着卷子,从基础知识字词句的用法,再到语段内涵、文章的外延意义,恨不得把整篇文章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课堂上语文教师那望着学生期许的眼神,似乎是在问
期刊
【教学内容】  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彩那天》《万年牢》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贵之以诚”中的《两个馒头和一颗高贵的心》《诚实的果实》  【学习目标】  1.默读四篇文章,运用要素串联法概括故事内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结合思维导图,交流阅读所得。  2.仿写颁奖词,注重表达中的语言美。  3.激发学生诚恳待人、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1.每日一字。板
期刊
薛法根老师说:“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必然是在相应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应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呢?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八次》给了我一点启示。  一、听故事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耳朵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听。  师:仔细听老师讲故事。  (师讲故事:一只蜘蛛正
期刊
【教学内容】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的发现》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金色童年”中的《爱动脑筋的帕斯卡》  【单元课时安排】  10-12课时  【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4.丰富语言积累。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