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fei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展示。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努力创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成绩,但不是以破坏性的方式给予。”一位家长如是说。
  因不满孙子所在学校的教育方式,这位家长曾让孩子退学并自行施教。但半年后,他感觉缺失了同学间的交往,会让孩子变得孤僻,孩子还是应该送到学校里接受教育。
  刚把孙子送到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时候,老人心神忐忑,多次跑去学校听课。但一段时间下来,老人心中偌大的问号变成了由衷的叹号。
  “是实小改变了我的孙子,我想要的小孩子就是这样的。”每一次放学,看着孙子蹦蹦跳跳、活泼开朗的样子,老人都会和送孩子离校的校长白莉莉攀谈几句。
  现在,温州许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实小。
  是什么原因让家长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对实小的看法,并认同了实小的教育方式?
  白莉莉说:“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未来。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改革,从倾听开始
  
  实小创办之初,教师构成非常复杂,有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幼儿园教师,甚至还有工厂工人,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五花八门。
  但三年后,这支“杂牌教师团”就在理念、思路和工作方法上脱胎换骨了。
   对此,白莉莉认为,改变来自倾听。学生和教师的心声是非常宝贵的,实小许多教育改革都是从倾听开始的。
  第一年招生,实小各年级总共只招到12个班,400多个学生。
  对于那些转学来的学生,她倍加珍惜,也很好奇:实小当时的师资、场地、设施等存在一大堆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转学来实小?
  于是,白莉莉找到转学来的每个孩子谈话。童言无忌,白莉莉在谈话中发现:除个别孩子是因父母工作调动而转学外,大部分是因为对原来的学校不满。
  一个孩子说:“我每天回家,家庭作业很多,这个老师不好。”
  还有个孩子说:“听说我们以前的老师是新秀,但从来不跟我们笑,只有有老师听课的时候,她才会笑。”
  孩子们的这些话让白莉莉思索了很多:原来,孩子们在学校里这么不快乐。
  所以,办学第一年,白莉莉看到跑来跑去的孩子们,总忍不住问:“今天你快乐吗?作业负担重吗?是怎么完成的?”
  有一件事情让老师们至今印象深刻。
  2002年为庆祝教师节,孩子们纷纷自制祝福卡片,送给老师。为此,学校在一楼大厅里举办了一个卡片展览。
  白莉莉注意到:一个孩子跑进展厅后,先围着卡片转了一圈,好像在找什么,然后撅着嘴,低头走出了展厅。
  白莉莉追上去问:“小朋友,你为什么不开心啊?”
  他说:“老师,我也制作卡片了,为什么没有我的?”说完,悻悻地走了。
  白莉莉回到展厅,数了数,只有50多张卡片,而全校有400多名学生,其他孩子的卡片哪儿去了?
  她找到大队辅导员了解情况,才知道各班班主任只是挑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几张卡片送去展览。
  “都拿出来,不管做得是好是坏,每一张卡片都表达了孩子对老师的美好祝福,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孩子们的爱心?”白莉莉显然有些生气。
  很快,所有卡片都展示了出来,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拥进展厅,先找到自己的贺卡观赏一番,然后美滋滋地去欣赏别人的卡片。
  现在,实小每次办活动,学生都会全员参加。如果哪个班有一个孩子没能参加,马上就会被当做重大教学事故追查到底。
  白莉莉说:“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会了解孩子,教育教学方式才会被孩子喜欢。”她特别注意在倾听中抓住有利契机,提升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一次,白莉莉听一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老师教孩子们组词“××的秋天”。
  “金色的秋天”“丰收的秋天”……孩子们开动脑筋,描绘着自己印象中的秋天。
  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安全的秋天”。
  老师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说是‘安全的秋天’呢?”
  他回答:“因为秋天到了,接下去就是冬天,很多动物都要去冬眠了,小朋友们去山里玩就安全了。”
  “嗯,有道理。”这位老师肯定了他的解释。那个孩子开心地坐下来,笑容一直保持到下课。
  白莉莉心里一阵喜悦,她将这堂课默默地记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白莉莉听另一位老师的课,恰巧也讲到秋天。老师问大家:秋天有什么瓜果成熟?
  “西瓜秋天成熟。”有个小朋友说。
  老师摇了摇头:”西瓜可不是秋天成熟的,西瓜是夏天成熟的。”
  那个孩子傻傻地、愣愣地坐下来,一个劲儿盯着老师看,而老师觉得自己说得没错,继续有滋有味地讲课。
  下课后,白莉莉找这位老师谈话:
  “教学是点燃智慧,而不只是灌输知识。”
  “你应该向认可‘安全的秋天’的那位老师学习,问孩子为什么。那孩子很可能会给你一个合理的回答,比如‘因为我秋天能吃到西瓜’。然后,你可以跟他讲高科技发展后,大棚里西瓜也可以反季节成熟。这就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
  “但是,你说西瓜是夏天成熟的,他很疑惑,又不敢跟你辩论。长期下去,孩子的好奇心就没有了。”
  听了白莉莉的批评,这位老师心服口服。
  
  整理课,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做校长多年,白莉莉一直关注一个现象:不少孩子升入初中后,常常不适应,成绩直线下降。追根溯源,她认为是小学阶段老师包办得太多,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从中,她产生了一个朴实的想法:设立一种课型,让孩子们每天能像整理家务一样,整理自己的学业。一天的学习即将结束时,反思一下当天哪些知识掌握了?上课走神的时候哪个知识点溜过去了?哪个问题还没弄明白?然后带着问题去请教同学或老师。六年下来,一定很不一样。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课型,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实小硬是于莽莽荒原上开辟出一条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路。
  平白多出一节课来,课堂时间哪里来?2002年开学前夕,白莉莉跟老师们商量将课程表上每堂课的时间由40分钟“瘦身”为35分钟,挤出时间匀给“整理课”。
  “整理课”虽然登上了实小的课程表,但真正操作起来并不简单,整理课走了很多弯路。
  最初,一到整理课,各科老师就到课上布置作业,或把没完成的教学任务拿到这里来“扫尾巴”,整理课上成了“作业课”“补充课”,甚至出现了三科老师抢时间的“闹剧”。
  白莉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把老师们召集起来,问:“这节课不是你的,是学生的。如果没有这节课,你的尾巴怎么扫?”
  白莉莉常到班上听整理课,发现哪个班有问题,就找当班老师谈。慢慢地,老师们的思想转变了。
  观念变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
  既然这门课是孩子的,怎么上?孩子要有绝对发言权。语文教师周小平开始跟孩子们一起商量如何上整理课。
  有一次,周小平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整理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如果一遇到问题就去求助,一方面扰乱了整理课的气氛,影响了别的同学整理,另一方面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跟孩子们研讨了几次后,“信息传递栏”的雏形在周小平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在黑板右下角打36个格子,每个格子代表一个学生,谁遇到问题就写到自己对应的格子里,“Y”代表语文,“E”代表英语,“S”代表数学,“Q”代表其他。已整理好的同学,可据此帮助伙伴。问题得到解决的在格子里贴“笑脸”,没得到解决的贴个“苦脸”;当学生贴上“苦脸”时,就是老师出手的时候了。
  后来,杨显攀小组对“信息传递栏”进行了改进。“YESQ”只说明是个问题,不能说明到底是什么问题。他们建议把问题写在小纸片上,贴到格子里去,整理好的同学上去看看,明确了问题后再帮助。把小纸贴收集起来,对提问题者就是很好的“问题集”、复习资料;老师则可以从中发现,并弄清哪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提醒自己教学时注意这些问题。
  整理课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不仅带给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也带给老师反思的空间。
  
  36个孩子36种作业
  
  当一些老师还在为怎样把作业布置得适合每个孩子而苦恼时,实小英语老师陈录叶用“一种作业”就破解了这个难题。
  陈老师说:“2004年来到实小时,整理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整理课已经上得这么到位了,何不让整理课的成果落实到平时的作业中去?”酝酿两年后,陈录叶开始实践自己的想法。
  2009年6月,她在校园网“每日必阅”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设计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作业》的千字文。白莉莉发现后,非常激动,立即转载力荐。在很短时间内,该文引发近千次点击量、30多人跟帖,实小200多名教师将目光一致投向了陈录叶和她的“一种作业”。
  如果只是看看陈录叶在黑板上布置的作业,每天不过就是“听、说、读、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而当记者随机翻开孩子们同一天的作业本,却发现大有文章:
  第一份,只有一句话:听英语小故事(父与子)。
  第二份,听、说、读、写四部分都有内容,另外在作业的最后写了一篇百字左右的英语心情作文。
  第三份,没有任何内容。
  ……
  对此,陈录叶说:“理想中的作业,是针对每个孩子的学情的,是孩子自己主动要做的。”
  要让孩子们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并非易事。
  陈录叶首先将想法说给孩子们听,在观点上达成一致:既然要做作业,就做对自己有效的作业。
  有了做作业的欲望,接下来就是授予孩子们一套“自主选择作业”的方法:英语不外乎听说读写,而这些都是从单词、句型入手的。如句型作业,有三个层次:一、可以整理出重点句型,抄写;二、默会重点句型;三、用句型造句子或写一段话。
  在布置作业前,陈录叶会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布置这些作业;学生也会在作业中向老师说明选择这种作业的原因。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过程中的跟踪评价尤为重要。
  刚开始,陈录叶课前须占用几分钟时间,让大家欣赏优秀的个人“调整”作业,与此同时,学会分析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有效的作业“调整”。既肯定了做得好的孩子,也为没“进门”的孩子起到示范作用。
  由于对孩子们的学情了如指掌,对于“进门”比较晚,或者想偷懒的孩子,陈录叶会不时地帮扶和提醒。
  渐渐地,每一次作业都成了孩子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生长点,成了孩子学习的一种自觉需要。
  从分层到不分层,不断放开,到了高年段,陈录叶甚至不再布置作业,因为孩子们已清楚为什么做作业、做哪些作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更改作业了。
  “36个孩子36种作业”的理想状态,慢慢呈现出来。孩子们做出来的东西常常超乎陈录叶的想象。
  
  人人亲历科学过程
  
  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经历科学实验,在过程中才能感受、体验并内化这种素养。
  2006年,科学老师陈耀经历了一次思想的飞跃。
  那一天,实小又有几个学生在全省科学比赛中获奖,陈耀很得意,便激动地跑去给白莉莉报喜。
  白莉莉却给他泼了冷水,她说:“得奖当然是好事,我很高兴,但学校这么大,有这么多学生,个别孩子得奖没什么奇怪的,这并不是我最看重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我想看到的是,所有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作为一名科学老师,你应该考虑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
  校长的“不欣赏”,让陈耀非常沮丧。
  过了一段时间,陈耀突然跑到白莉莉面前,兴冲冲地说:“我想到了,我想到了。白老师,是不是可以搞‘家庭实验室’?”
  他一说,白莉莉立刻就明白了:她在当班主任时,曾倡导全班48个孩子,人人建立“家庭小书库”。有的孩子没有书架,就用鞋架代替,孩子们给书分类、编号、贴标签,阅读兴趣大增。
  她当即拍板:“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实验角落。”
  爱迪生的母亲为了11岁的儿子,在自家地窖建造的“实验室”,也许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家庭实验室”,但温州市实验小学的科学老师们,却为孩子们建起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家庭实验室”。现在,实小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将近2 000名小学生,拥有了1 700多个固定的“家庭实验室”。
  “家庭实验室”的建立过程非常简单:在家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摆上喜欢研究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这就建成了最简单的“家庭实验室”。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在这些实验室里,孩子们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有板有眼、真刀真枪地做实验:从提取植物汁液制作洗发水、为玫瑰花保鲜,到制作廊桥主体结构、探索风水球在水面上缓缓滚动的秘密,再到制作太阳能烧烤炉……从易到难,孩子们在小小的家庭实验室里实打实地探索各种奥秘,如鱼得水,如痴如醉。
  单凭兴趣还不够,实小还建立了一整套机制,及时互动交流,跟进评价激励:整理成果册、开辟成果墙、举行家庭实验成果大奖赛、星级家庭实验室评比、少年诺贝尔奖评比等,并将家庭实验成绩记入期末科学成绩中。(摘自《人民教育》2009年第21期)■(插图:泽忠)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jxjyzyy@163.com
其他文献
【片段】  师:你们听谁说过壁虎的“坏话”吗?  生:我听奶奶说,壁虎的尿有毒,撒到人身上,人就会死。  生:我也听说,人吃了壁虎的尿就会死。  生: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还会跳,如果跳到人的耳朵里,耳朵就会变聋。  生:我听人说,壁虎是蛇的舅舅,谁要是把蛇打死了,壁虎就会为蛇报仇。  师:哎呀,真吓人!你们讲的这些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但是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壁虎并没有毒。人们传说的都是不实之词,应予以推翻
期刊
前段时间,在江西省第九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上,笔者上了“认识面积”一课。听课的专家和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从这节课的磨课过程及其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真正地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以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打造精彩课堂,才能把握教学的主旋律,引领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发展。  【片段一】  师:现在,老师要在电脑上给同学们随手画一个图形。(教师在电脑的画图程
期刊
周末的时候,我约了几个老师去一个好友家玩。其间,我们和好友的父亲闲谈起来。他父亲是个很随和的老人,从县里的要职退休,在老家颐养天年。老人是村里最有出息的人,全村人都很尊敬他。谈着谈着,我们说起了做老师的辛苦、收入的微薄,言辞间颇有不甘之意。老人对我们的话没有接茬,却跟我们讲了他自己的故事。  老人初中毕业时正值解放初期,县里没有高中,如果要上高中,必须到一百里外的城市就读。当年,老人是整个村庄唯一
期刊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笔下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课题《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而感到的无奈与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特级教师闫学执教此文时,引领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驻足流连,一咏三叹,在同语言文字的触摸中与时间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作者对话,使这篇经典文章历久弥新,再
期刊
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一般的教学流程是“复习单式统计表填写方法→介绍复式统计表填写方法→练习填写并分析复式统计表”。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虽然学生也能够认识、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对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结构特征的认识并不深刻,对统计表概念的建构也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前不久,笔者观摩了左海露老师执教的“复式统计表”一课。左老师引导学生进
期刊
课堂表演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安排巧妙、表演适度,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真切体验,同时,能够培养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片段】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好,下面让我们来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这次,就让你们占点便宜,我演儿子,你们演爸爸。(众笑)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
期刊
近年來,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鄱阳县教育局启动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力图将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由“一把尺子”转变为“数把尺子”,将“千校一面”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百花齐放”的现代教育新格局。历经辛勤耕耘和悉心培育,从开始时“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渐入佳境”,一座座个性鲜明的特色学校犹如报春之花,正在4 200平方公里的中国湖城大地上次第绽放,绚丽多姿。    ■一、把创建特色
期刊
1月4日至10日,为期一周的鄱阳县特色学校创建巡查活动在全县36所正在创建特色的学校举行。这是鄱阳县自2008年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以来首次举行全县规模的特色办学巡查活动。该活动由县教育局组织,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县教育局各职能股室、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全程参与,《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的记者受邀跟踪采访。  2008年,鄱阳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鄱教字[2
期刊
2009年,本刊曾用较大篇幅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江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通用教材《人杰地灵诵江西》,方便了学校的教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本期推介江西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通用教材《人杰地灵话创新》,旨在推动全省高中地方课程的实施。    未来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实现全面追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江西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实现快速崛起,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
期刊
编者按:希望公开课获得成功,博得听课者的掌声,这是每一个执教者的企盼。于是,公开课前,执教者积极、紧张地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見。但准备到底应该怎么做,意见应该如何听,就这一话题,下述作者的感悟与见解,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