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性视阈看当代书法的审美趋尚

来源 :文艺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love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现代性的视阈出发,分析了当代书法的审美趋尚的种种表征及其根源。一方面,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全面地渗透到了书法的各个方面,给当代书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书法欣赏的状态由传统的“静观”转为“震惊”,昭示着书法的审美从传统的文化视角向当代艺术视角的转向。在此基础上,揭橥了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书法的价值与使命。并对张海先生的《当代书法“尚技”刍议》一文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代占一字;现代性;当代书法;审美趋尚

当今时代,我们正置身于现代化的宏大浪潮中,现代性是一个具有高度涵盖性的理论问题,是知识界的前沿课题之一。审美问题也同样在现代性的视野中。其它文化领域,如哲学、文学,往住充当了时代大潮的急先锋,对于自身的现代性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相比之下,书法因其传统内涵而显示出它的迟滞性。然而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之下,谁也无法逃避。书法家即便没有明确其受现代性理论的影响,但如同候鸟对季候有天生的感应一般,实际上也在不自觉地实践着。而书法理论家们,往往从书法家们的实践中窥见了时代变化的端倪,至下而上,对这些书法实践加以总结,并对时代趋尚加以揣测。《中国书法杂志》2018年第1期上发表的张海先生的文章《当代书法“尚技”刍议》即筑基于此。

笔者认为,我们在此讨论书法的审美问题,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法这一亩三分地,目力所及,必然观照有限。若将之置放在世界文化地图这样的一个全观视阈中,从历史的渊源与流变,从中西方的交互共振,即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来考察它的发展趋势,当可以获得一个更加全面的崭新视野。

一、现代性视阈下的“代占一字” 的理论考察

“代占一字”只可雅玩,不可为典要。

张海先生沿用古人的语言模式,用“代占一字”的方法对当代书法作一总结。并以此为理论根基,在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书法史,并对当代书法创作的若干现象做了一番比较全面与细致的考察后,拈出一个“技”字,而且进一步解释说,此技,并非指单一的技术,而是涵盖了前人的韵、法、意、态等。这样的解释始终还是不够严谨,给人左支右绌,似是而非的感觉。张海先生估计也是对此有所疑虑,用了“刍议”这样的谦词,自言旨在抛砖引玉。但从话语角度考查,“代占一字”这一模式仍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首先,它落入了“概念的神话”,旨在寻找到一个全能的概念,毕其功于一役。千方百计想找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执念。即使找到了这样一个概念,也注定了它只是一个理性的假像,对于真正的历史,即“存在”本身,形成了一种遮蔽。以“唐尚法”为例,在一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头脑中,一提到唐代书法,就想起法度森严的唐楷,却不知道唐代还有草书的繁荣、隶书的复苏。真实的丰富多采的唐代书法,被“唐尚法”这一先入为主的概念给遮蔽了。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代占一字”秉持的乃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工具论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认为,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可以用来指称事实,并且还能将事实表现为普遍统一的逻辑概念。它使得世界、存在被抽象的概念逻辑所遮蔽,破坏了存在与语言的关系。

在书法的恢宏大厦中,“代占一字”只能算作简约迷人的小景,古人用此方式,只是一种雅玩。因其雅玩,简易而清巧,于是遂为众人所喜爱,知名度甚高,可能远远高出如《书断》《书谱》这样视野宏大的专业理论著作。但其份量,完全无法与之比为肩。“代占一字”虽具诗性的美感,但终不可為典要,难以形成确论,更无法成为理论大厦的基石。

二、现代性视阈下审美趋尚的考察

倘若放下概念的执念,把语言向“存在”敞开,恢复“存在”的澄明之境,“尚技”的确算得上是当代书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张海先生在文中,对当代书法的诸多现象作了细致的勾勒与分析,打开了我们观照当代书法审美风尚的一扇窗口,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着从现代性的视阈出发,分析当代书法的审美趋尚的种种表征及其根源。

(一)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全面地渗透到了书法的各个方面,给当代书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正如张海先生在文中提到过的,印刷术改变了书法资源的获取方式。正是这种改变,使得书法取法的对象空前的多元化,带动了书法审美的多元化。传统的“碑”与“帖”、“名家经典”与“民间书法”“美”与“丑”二元对立的边界被打破甚至被颠覆。

以现代性的视阈观之,一方面,马克斯·韦伯将现代性指认为理性的合理化“祛魅”。书法家们借助于现代理性分析工具,从技术上对于历代颇为神秘的笔法与章法进行了“祛魅”。其中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有邱振中先生及其所著的《书法的形态与阐释》。正如石开先生所言,邱振中先生把历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笔法和章法用各种图式模型说得十分的清楚明白。也正因为这些技术性的理论作为基础,传统的只能依赖师徒间口传心授的书法教育模式,才能够实现现代化转型,被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之中。也使得在短短几年时间,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古人穷其一生惮精竭虑才能掌握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马克斯·韦伯认为,启蒙理性的“祛魅”打破了前现代社会文化的整体自足性,导致现代社会文化处于分化状态,尤其是以计算化、程式化为主导的工具理性僭越并取代了价值理性。

过于崇拜技术,依赖技术,正是当代工具理性凸显的表征。在这种理念的感召下,平淡而有意味的书法作品意味着落伍,作者们绞尽脑汁地考虑形式构成,并将拼帖、做旧、火烧、虫咬等种种技术手段用到极致,几成病态。

在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对于技术的发展心怀警惕。他笔下的灌园叟弃械而不用,宁可抱瓮而出灌(见《庄子·外篇·天地》。他还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外篇·山木》)“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通途)隩(义为曲折)矣(《庄子·天下》)”。技术给人们带来太多奇迹般的改变,人们转向对技术的崇拜,越走越远,背离了先贤们的告诫。

在美术等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着技术至上的问题。众所周知,目前全国美展中展现“精湛技术”的大尺幅工笔画才是获奖主力,而曾经在传统文人心目中被视为重镇的写意画,在展览中日趋式微,也印证了当代艺术领域中技术为王的时代趋尚。

(二)书法欣赏的状态由传统的“静观”转为“震惊”,昭示着书法的审美从传统的文化视角向当代艺术视角的转向。

陈振濂先生在《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 现象的综合研究》一文中,说道:“书法在现当代,在本质上已经逐渐地脱离文人士大夫的风雅式传统语境,而逐渐地走向作为当代(现代)艺术及其生存方式的基本类屬特征”。{1}

而当代(现代)艺术及其生存方式的基本类属特征又是什么呢?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按照新奇、轰动、同步、冲击来组织社会的审美反应——因而在视觉艺术中找到了主要的表现。”{2}
  “震惊”是本雅明分析现代人的心绪、感觉的一个重要概念。“震惊”是现代人在都市社会中受到强烈刺激的结果。

书法欣赏的状态,在传统的物我合一式的静观模式中,人们可以从容地“进入”一幅作品当中,在舒缓延展的时空中,“我”与作品互相勾缠,细细地体会某种韵味。就是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涤除玄鉴”。而在“震惊”模式中,审美的主体受到了强有力的客体冲击,时空被极度地压缩,作品强烈的形式感凌越了一切。强烈的外在刺激,使得主体迅速沦陷,失落了沉思、玩味的审美过程,也失落了那份自在优游的审美情感。

由书斋到展厅,由“静观“到“震惊”,注重形式构成,追求视觉冲击力,当代书法体现出了与时代同步的特性,并成为文化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三、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书法的价值与使命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书法也不可避免地从传统的文化视角向当代艺术视角转向,同时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书法中也出现了技术至上的趋向。书法由文化-艺术-技术的这一发展历程,有其清晰的理路。这也正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缩影。

(一)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大道逐渐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天人合一”“混沌圆融”逐渐消隐的过程。

中西方先哲都曾以隐喻的方式说出过这样一个趋势。《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就从伊甸园这一人类的原乡出发,开始了在外部世界中理性的放逐与追寻之旅。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并在《应帝王》中说了一个“七窍开而混沌死”的寓言故事。他还在《知北游》中明确地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之中,“每下愈况”。“道”从最初的自在之物,逐渐消隐于万事万物之中。

《易》为众经之首,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既而演为六十四卦。这展示的也是一个大道渐渐分化浇漓的过程。

(二)现代化是一个在经历了更高的层次后,向原点回归的过程。书法亦将回归它独特的价值追求。

第一,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文化及事物的发展遵从正、反、合的逻辑规律,从浑融型巫魅文化(或称混沌文化)开始,经过分解型文化的裂变,最终又要回归浑融文化的起点,对世界重新“返魅”“复魅”。这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复归。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解决现代性“弱于德,强于物”这个难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很多西方思想家就到东方来寻求疗救西方现代病的良方。科学史家李约瑟、诺贝乐奖得者波尔、普利高津、汤川秀树等,分别从自己的前沿性研究中,阐发《老子》《周易》等中华元典所蕴含的智慧所具有的现当代价值。

从现代性产生的渊源与流变、从中西文化的交互共振,可以看出,现代性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展现出复归的趋势;现代性的发源地——西方——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正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一个新的必然的阶段,书法的春天正乘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风向我们走来。

第二,在现代性的视阈下,艺术可以通过自身的审美魅力打破工具理性的铁笼,开启审美救赎的道路,因而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发挥着独特的补偿与调节功能。

“审美救赎”在中国,是一个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新事件。康德的三大批判让人类理性高扬起风帆,却也同时把整合的世界分裂成三大版块,继之上帝跌落,人类救赎的手段只能依靠自己。诸神远逝,人类救赎的方式只剩下自己可以驾驭的艺术,审美救赎从此成为一个问题。传统中国社会强调孔孟道统,道是含摄一切价值的终极价值,人只需要向“道”靠拢,并不存在什么救赎问题。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书法作为艺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承担终极关怀的宏大使命。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文化的一体性也同时解体,总摄性的道也一并失落。次一级的价值形态,如书法、美术等审美的艺术样式迎来了“审美救赎”这个新的历史使命。它不但要拯救自己,还承担着修复现代化的碎片,拯救现代社会价值空缺的使命。此之可称为艺术化地“返魅”“复魅”。当人们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中时,会重新回到类似于原始自由状态的混沌世界,以对抗世界分化所产生的种种异化,艺术由此而具有了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和意义。

(三)在现代性的視阈下,面对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启蒙现代性和以价值理念为依据的文化现代性(即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张力,书法界的学者们,也表达了自己的审慎观照与反思。以下仅列举两位。

邱振中先生在其著作《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之《章法的构成》中,成功地运用理性分析工具揭开了章法的神秘面纱后,在文末写下这样一段话:“一种技术的反复操演,也是终究能避开心灵而成为习惯和本能的。每当我们面对艺术领域中由理性所获致的结论时,始终担心这种潜在的危险。”表达了他对于工具理性的隐隐担忧。

刘守安先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则始终想要拽住分化的缰绳,守住书法的文化阵地。在《书法与当代文化》《谈“书法文化”问题》等文章中,他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还原中国古老书法的“文化品格”,试图让当代书法从技术回归到文化。在许多急于拥抱时代的书法家那里,此论未免看起来趋于保守,但这恰恰代表了现代化浪潮中老一辈学者在历经沧桑、反复观照后,对书法的审慎思考与执着坚守。

事实上,在实践中有很多书法家向前冲过一阵后,都自觉地在向书法的文化性回归。而全力拥抱现代性的一端,只在技法上尝试各种可能性的人,即便满怀着一腔孤勇,也难免在左冲右突中遭遇到理论与创作上的瓶颈,原因即在于理性之途有限,而文化之源无穷。

张海先生《当代书法“尚技”刍议》一文,沿用的“代占一字”的理论模式虽然有其局限之处,但是张海先生对当代书法的思考与观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诚而开放的视角,开启了我们对当代书法审美趋尚的探讨之途。本文的重点,在于尝试着从现代性视阈出发,探讨当代书法审美转向的路径与这种转向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由此出发,进一步探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然性以及书法的价值与使命。

这个使命是时代赋予的,是机遇也是挑战。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现代化大潮席卷而来时,虽然也有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技术至上的激进表现,却由于自身携带的古老基因,它依然从容而优雅,在世界文化地图上,在中国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书法独树一帜,为我们这个世界赋予了无穷的魅力。

注释:

{1}陈振濂:《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 现象的综合研究》,《青少年书法报(青年版)》2012年8月16日。

{2}[美]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页。

其他文献
摘要:劳动是人类生存的途径,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关于劳动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论述展现了劳动的重要性。劳动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因而加强对新时代劳动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有不少学者们对新时代劳动观进行了研究,大多主要从劳动观的提出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虽有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学前教育深受人们的关注。中华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所在,更是广大人民的精神支柱,传承我国优良的文怀底蕴是当代青年人不可缺少的责任。学前教育担任的启蒙幼儿,当代教师要积极挖掘,传承中华文化。让幼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文化在幼儿中的传播方法。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文化自信,也让幼儿教育课程更加完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本文将通过对树立中国学前教育文化自信的思与析以
期刊
摘要:小学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时期,小学生的平均年龄较小,但在教育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后进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标志是学习落后。除此之外,后进生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老师的关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足够的忍耐力,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实现后进生的良性转变。本文从以上的角度论述了后进生的原因和指导措施,并参考斥责。  关键词:小学教育;后进生问题的转化方式  一、小
期刊
摘要:蔡元培,对中国教育改革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其军民国教育、实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理念即“五育”教育思想,是中西方国家教育观念的融合与交流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思想成就,对于历史上乃至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分析了“五育”思想的内容、北京大学“五育”教育理念的践行,探讨了“五育”教育理念在历史上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期刊
《幸福街》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底推出的著名作家何顿先生创作的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普通人的生活、思想、命运境况与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 小说以普通人群像的方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蕴藏时代精神,以普通人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巨变。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挫折与追求、爱情与仇恨、苦厄与奋斗、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真实而细微的命运遭遇,
期刊
当前,书法文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书法学科体系日益完备,书法美学的学科性质与建构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毛笔书写退出实用舞台,人们对书法艺术既没有实践经验,也缺乏审美基础,如何进行正确的书法审美判断成了问题。书法家以艺术技巧塑造艺术形式,是为了创造美的风神。这一形式系统和技法系统,最终汇入以审美为指归的价值系统。 本专题刊登四篇文章,邓宝剑《书法美学的学科性质》从宏观角度辨析书法美学
期刊
摘 要:作为一部人物群像式的长篇小说,何顿的《幸福街》所真切书写的,就是1950年代初叶,在新的时间开启之后半個多世纪的时代与社会变迁。小说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集中体现为作家不仅把时代和社会的巨大变迁非常巧妙地嵌入到了一批普通民众人生命运的书写之中,而且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水乳交融程度。关键词:时代命运;社会变迁;人物群像 放眼当下时代的中国文坛,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活跃着那么多可谓是海
期刊
摘要:张竹君是清末民初的女性精英,在女性解放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自立之道,在张竹君看来追求男女平权要建立在“自立之学”的基础之上,而做到“自立之学”,要从谋求“合群”之道、兴办女子实业、学习女子医学这三方面着手,研究张竹君女士的女性解放思想,为我们获悉清末民初女性社会多元而复杂的生态提供了视角,也对女性形象塑造和女性启蒙有着深刻意义。  关键词:张竹君;女性解放;自立之学  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
期刊
摘 要:何顿最新力作《幸福街》围绕“黄家镇”这个特殊地域,记录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前后60余年的时代群像,彰显他继续沿着“为卑微者立言”的创作路径,但又与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文本至少在三个层面体现这种不同的经验层次:首先,透过他多年细致与客观的观察,文本解放了主流历史叙述对渺小个体的刻意遮蔽,这得益于何顿的生死感悟与他多年来深厚且丰富的生存经验;其次,文本对人物心理、情感、欲望前后连贯的
期刊
英:周老师,你好!非常高兴能和你聊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近些年,你发表了不少现、当代文学空间问题的研究文章。当然,这个“空间”是泛指的,你的研究,似乎有融通史学、地学、文学的考虑,在你的现代文学研究当中,主要是现代文学的空间起源研究;而当代文学领域,主要是小说与地方志的关系研究。我想请你谈谈,你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问题呢? 周保欣:学术问题的产生,很多时候跟一个人的阅读是有关系的。可能有长达十年左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