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跨学科理论,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结合中国“天人合一”的经典智慧,论证和构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在特定翻译环境下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方法上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多维度转换。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适应与选择; 多维度转换
文化转向之后,又经历了生态转向,人类是生态的一分子,生态的平衡以及和谐共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生态学独辟蹊径地从全新视角来研究翻译,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等经典智慧相结合,构建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要做到适应中有选择、选择中有适应。《追风筝的人》一书译者李继宏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主要代表作有《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与神对话》《了不起的盖茨比》《小王子》《维纳斯的诞生》等,均具有良好的译著水平。李继宏先生了解当前的翻译环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的法尔西语单词以原意译出,而没有保留原音译,兼顾准确性与可读性,对文化、语言进行转化的情况下,在文中对译文给予了必要的注释,为读者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正是由于译者进行了恰当的适应和选择,才使得《追风筝的人》在大陆热销,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
生态翻译学概括的翻译方法是“三维”转换,就是在“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出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1.译者在语言维度的转换
语言维度的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的转换。不同的表达形式也体现了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如何在选词上既能准确表达原意,还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这是译者翻译的重点。
原文中“make a grand entrance”李继宏先生译为“班师回朝”: 它是一个中文成语,描述了英雄的场景。在中国古代,当军队赢得了激烈的战争或击败凶猛的敌人后,胜利返回皇家宫殿时经过的一个盛大的入口。对于阿米尔来说,他总是很难得到父亲的赞扬,在风筝飞行比赛中赢得冠军是他最好的荣誉,也是得到父亲关注最好的机会。在此如果将其直接译为“制造一场宏大的入场”,那么读者将无法体会到故事主人公阿米尔当时的心情。“A dramatic moment of silence ”译为“此时无声胜有声”;“Collateral damage”译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罢了”。译者用到了中国典故,使读者能够明白这就是中文里对应的意思,增加了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对译文的亲切感,也很快能让读者明白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
原文: “The water was deep blue and the sunlight glittered on its glass-clear surface. ”
译文: “湖水澄蓝,波平如镜,阳光照在湖上耀耀生辉。”
原文作者生动描述了阿米尔和爸爸在野餐时的景色。正如上下文所描写的,这对年轻的阿米尔来说,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时刻,与他严肃的父亲一起,没有其他人,特别是哈桑。作者的语言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字里行间依然传达了隐含的温暖和快乐的感觉。因此,从“湖水澄蓝”“波平如镜”和“耀耀生辉”的翻译表达中可以看出,李继宏先生以简单而美丽的中文四字来传达原文的美学特征,同时创造一个熟悉的语境,使中国读者感受到如阿米尔一样平和与快乐的时刻。
2.译者在文化维度的转换
文化维度的转化,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各自的内涵并将其准确表达与阐释。很多词句的内涵如若不进行文化维度的转换,会使相当一部分没有原文文化背景的读者读起来晦涩难懂。
原文: “Like Ali,she was a Shi'a Muslim and anethnic Hazara. ”
译文: “跟阿里一样,她也是什葉派穆斯林,也是哈扎拉族人。”
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有迷惑,细心的李继宏先生详加注释: “伊斯兰教分为逊尼( Sunni) 和什叶( Shi’a) 两大派系。两大派系的区别主要在与对于穆罕默德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注释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继续阅读下去,及时对背景信息进行补充。阿富汗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有几个伊斯兰教教派,所有这些教派之间的冲突经常导致这个国家的混乱。然而,大多数中国读者不了解伊斯兰文化,也不能理解冲突背后的原因。为了适应目标读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李继宏将“Shi'a Muslim”翻译成“什叶派穆斯林”,提供关于伊斯兰教两个最大宗派的背景信息。因此,对伊斯兰教知之甚少的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的背景,实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3. 译者在交际维度的转换
交际维度的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双语潜在的交际意图进行适应性选择的转换,并在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时所进行的转换。
原文: “Assef and two of his friends,and Kamal,were approaching us. ”
译文: “阿塞夫和他的两个狐朋狗友,瓦里和卡莫,正朝我们过来。”
作者对于 Assef、Wali 和 Kamal的情感并没有通过原文刻意表达出来,但是李继宏先生通过添加“狐”和“狗”形成“狐朋狗友”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色彩的四字成语词来翻译中性词“friend”,显然,译文是为了让目标读者理解故事主人公的隐含义而进行的适应性转换。
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与东方生态智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在翻译领域研究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生态翻译学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使我们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最大限度地还原译本,同时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生态翻译学理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逐步完善和改进,也需要更全面的研究来验证其实际有效性。同时,李继宏先生对《追风筝的人》一书的翻译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最大维度变换,取得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本文通过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对李继宏先生所翻译的《追风筝的人》做了尝试性解读,希望有助于这一译本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Khaled,Hosseini. The kite runner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2003: 167.
[2] [美]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M]. 李继宏译.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09.
[3]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P]. 国际译联第三届亚州翻译家论坛宣读,香港,2001: 30.
[4]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97.
[5]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2008,( 6) : 11- 15.
[6] 胡庚申. 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 : 49 - 53.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适应与选择; 多维度转换
文化转向之后,又经历了生态转向,人类是生态的一分子,生态的平衡以及和谐共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生态学独辟蹊径地从全新视角来研究翻译,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等经典智慧相结合,构建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要做到适应中有选择、选择中有适应。《追风筝的人》一书译者李继宏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主要代表作有《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与神对话》《了不起的盖茨比》《小王子》《维纳斯的诞生》等,均具有良好的译著水平。李继宏先生了解当前的翻译环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的法尔西语单词以原意译出,而没有保留原音译,兼顾准确性与可读性,对文化、语言进行转化的情况下,在文中对译文给予了必要的注释,为读者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正是由于译者进行了恰当的适应和选择,才使得《追风筝的人》在大陆热销,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
生态翻译学概括的翻译方法是“三维”转换,就是在“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出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1.译者在语言维度的转换
语言维度的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的转换。不同的表达形式也体现了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如何在选词上既能准确表达原意,还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这是译者翻译的重点。
原文中“make a grand entrance”李继宏先生译为“班师回朝”: 它是一个中文成语,描述了英雄的场景。在中国古代,当军队赢得了激烈的战争或击败凶猛的敌人后,胜利返回皇家宫殿时经过的一个盛大的入口。对于阿米尔来说,他总是很难得到父亲的赞扬,在风筝飞行比赛中赢得冠军是他最好的荣誉,也是得到父亲关注最好的机会。在此如果将其直接译为“制造一场宏大的入场”,那么读者将无法体会到故事主人公阿米尔当时的心情。“A dramatic moment of silence ”译为“此时无声胜有声”;“Collateral damage”译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罢了”。译者用到了中国典故,使读者能够明白这就是中文里对应的意思,增加了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对译文的亲切感,也很快能让读者明白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
原文: “The water was deep blue and the sunlight glittered on its glass-clear surface. ”
译文: “湖水澄蓝,波平如镜,阳光照在湖上耀耀生辉。”
原文作者生动描述了阿米尔和爸爸在野餐时的景色。正如上下文所描写的,这对年轻的阿米尔来说,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时刻,与他严肃的父亲一起,没有其他人,特别是哈桑。作者的语言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字里行间依然传达了隐含的温暖和快乐的感觉。因此,从“湖水澄蓝”“波平如镜”和“耀耀生辉”的翻译表达中可以看出,李继宏先生以简单而美丽的中文四字来传达原文的美学特征,同时创造一个熟悉的语境,使中国读者感受到如阿米尔一样平和与快乐的时刻。
2.译者在文化维度的转换
文化维度的转化,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各自的内涵并将其准确表达与阐释。很多词句的内涵如若不进行文化维度的转换,会使相当一部分没有原文文化背景的读者读起来晦涩难懂。
原文: “Like Ali,she was a Shi'a Muslim and anethnic Hazara. ”
译文: “跟阿里一样,她也是什葉派穆斯林,也是哈扎拉族人。”
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有迷惑,细心的李继宏先生详加注释: “伊斯兰教分为逊尼( Sunni) 和什叶( Shi’a) 两大派系。两大派系的区别主要在与对于穆罕默德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注释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继续阅读下去,及时对背景信息进行补充。阿富汗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有几个伊斯兰教教派,所有这些教派之间的冲突经常导致这个国家的混乱。然而,大多数中国读者不了解伊斯兰文化,也不能理解冲突背后的原因。为了适应目标读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李继宏将“Shi'a Muslim”翻译成“什叶派穆斯林”,提供关于伊斯兰教两个最大宗派的背景信息。因此,对伊斯兰教知之甚少的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的背景,实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3. 译者在交际维度的转换
交际维度的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双语潜在的交际意图进行适应性选择的转换,并在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时所进行的转换。
原文: “Assef and two of his friends,and Kamal,were approaching us. ”
译文: “阿塞夫和他的两个狐朋狗友,瓦里和卡莫,正朝我们过来。”
作者对于 Assef、Wali 和 Kamal的情感并没有通过原文刻意表达出来,但是李继宏先生通过添加“狐”和“狗”形成“狐朋狗友”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色彩的四字成语词来翻译中性词“friend”,显然,译文是为了让目标读者理解故事主人公的隐含义而进行的适应性转换。
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与东方生态智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在翻译领域研究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生态翻译学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使我们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最大限度地还原译本,同时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生态翻译学理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逐步完善和改进,也需要更全面的研究来验证其实际有效性。同时,李继宏先生对《追风筝的人》一书的翻译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最大维度变换,取得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本文通过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对李继宏先生所翻译的《追风筝的人》做了尝试性解读,希望有助于这一译本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Khaled,Hosseini. The kite runner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2003: 167.
[2] [美]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M]. 李继宏译.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09.
[3]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P]. 国际译联第三届亚州翻译家论坛宣读,香港,2001: 30.
[4]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97.
[5]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2008,( 6) : 11- 15.
[6] 胡庚申. 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 : 49 -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