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dininik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浪潮下的新课程改革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目标之一。合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本人执教多年以来,多次在讲听公开课、观摩课后,与诸多同行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小组分工不明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班级人数太多,致 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成员分工不明,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无从谈起。
   其次: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没有真正关注学生。
   再次: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评价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最大效益,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该重视教师的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的做法往往是一声令下:下面各小组讨论,教室内顿时人声鼎沸,讨论之声不绝于耳。而此时的老师要么袖手旁观,要么在教室内来回走动做巡视状。事实证明,这样容易造成小组活动缺少指导,从而纪律散漫,不利于学生真正合作交流。由此可见,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应以一个活动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学生讨论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予以及时和适当地帮助,与学生一起讨论,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对任务作出适当地调整,给其他的小组做示范,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交流的习惯,更能增进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交流。
   第二、重视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
   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细心安排好教学活动。设计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去设计学生可接受的任务,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去设计真实的任务。另外任务的设计还要能够起到引导、帮助学生,能够让学生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为了任务而活动,被任务型教学牵着鼻子走,要么无话可说,甚至无动于衷。所以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兴趣焦点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比例设计任务,防止把任务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麻烦而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活动的兴趣和信心。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要求,甚至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及时地对任务作出适当地调整,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有效地实施小组评价
   小组学习的具体实施中,很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对小组活动进行真正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合作竞争意识。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并没有形成对学生小组活动的良好而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长此以往,这样的评价机制就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的,自愿举手发言展示的学生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会陷入尴尬。那么该如何实施有效评价呢?首先教师要留够充分的时间来听取各个小组的汇报,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各个小组的汇报,以此进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等。
   新课改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应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即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 为“会学”,变“孤军奋战”为“合作双赢”。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要尽量避免小组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小组活动既要突出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要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真正地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合作精神。
其他文献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三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
期刊
一、以读激发,积累写作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第一爱好就应当是读书。”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广泛的阅读文章,积累语言和素材,是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   1.精读教材范文,进行片段仿写。   课本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藏,所选文章无论在谋篇布局、思想内容和遣词造句方面都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好样本。训练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
期刊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班级管理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因此,班级管理工作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尽快了解学生,特别关注后进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接班之初,还未见学生的面,我就向熟悉学生的老师们了解了本班的老生的大致情况,尤其是那些后进生的情况。见到学生以后,我特别注意
期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挥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动机、自信和合作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他们的最大潜能呢?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用内在之“情”感化学生,以情施教   语言
期刊
一、在发现性的观察中凝聚审美情感   写作离不开观察,古人作文讲究唯有“仰观俯察”才能“托物言志”。只有将鲜活的生命投入到真切的生活当中,用心审视,用情感悟,才能积淀下属于自我心灵的华彩乐章。《文心雕龙》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讲的正是广泛性的观察、发现性的“深思”。   今天的学生们大多处在相似的学习环境中,感受着相近的生活节奏,面临着相同的学习任务。那么,如何于千万人之中彰显一个
期刊
一、充分利用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语文教师忽略了。他们总认为初中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中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得分率很低。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
期刊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营造一种快乐教学环境   快乐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投入,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发。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知识是当前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知识,伴随学生获得知识还有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获得知识后的自豪和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它是由教师、学生和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手法等因素组成。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的最佳配合。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应试的需要,本着“讲课讲透”的原则,教师常把一篇文章相关内容无一遗漏地讲给学生。这样,老师乏力不说,学生学起来也平淡无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导拨并举,激启同施”。   导拨,就是巧妙引导,适时点拨   学生是课堂教
期刊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人入胜   一般而论,好的开头可以因势利导,统帅全局。一节课有了艺术性的导入,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场,这可以立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师生共同投入新知识的研究、探索之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我在讲文言文《狼》时,先不接触课文,而是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场面:有一个屠夫,傍晚卖完肉回家,半路上遇见了两只狼,两只狼虎视眈眈,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这位屠夫到底会怎么样呢?
期刊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我们先谈一谈语言描写的具体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不同经历、身份、性格的人,他们的语言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好的语言描写应该在塑造人物方面下功夫,力求一字一言都有用,都能传神。请同学们阅读王熙凤出场时的一段语言描写,看看它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天下真有这般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