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本次研究以大学英语选修课作为研究主题,分析学生需求对其课程体系建设及相关问题。首先对需求分析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说明学生需求与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后,设计了关于需求分析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归纳研究结果。并在了解其目标需求、学习需求之后,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生需求;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
20世纪通过索绪尔的研究成果《普通语言学教程》,为语言学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在其理论之下极大的促进了语言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在现代语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入本世纪之后,在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与推动之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争辩的事实。因而,在普遍化的交流推动之后,英语作为世界商贸语言与通用语言,需要更好的普及;增加学生对现代世界的了解通道,借助学习英语更好的理解现代社会;同时,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更好的实现中国文化更精准的向外输出。以下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一、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理论建立在人类生存过程中的需要-满足关系基础之上,现在的需求分析理论分支较多,主要借自凯恩斯在经济学中阐发的需求理论;后来马斯洛将其引伸到了企业管理方面;从教育学中的分析观察,该需求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理查德(Richards)应用于语言课程教学设计。以下就以理查德的在语言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理论极其提出关于需求分析的六大要素,对学生需求问题进行探讨。根据理查德提出的语言课程设计需求分析理论,可以將课程设计中的内容、过程具体划分为6个方面: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大纲设计-教学方法-测试-评估。该理论的目的旨在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过程进行了解、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起一个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其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并匹配设置与其对应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习效果;以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用我国现代教育的理念讲,即是要求在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中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次研究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实现对学生需求的把握,然后以此为据,提出具体建议。
二、调查研究及其结果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某大学为例,随机选取非英语专业学生8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其 中23名学生按照学生需求主题进行访谈调查。调查问卷自制,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80份,回收率为100%;接受访谈的23名学生按照问题要求全部回答,满足调查要求。
2、研究方法
本次设计的调查问卷共有3个部分,分别是基本资料(如年级、专业、对教案的认知或看法)、目标需求(2个问题)、学习需求(12个问题)。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先根据理查德需求分析方法,在中国知网进行了相关文献检索,在借鉴相关国外外语教学需求分析问卷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初稿;然后,邀请某班级40名学生进行填写,并收集反馈意见;同时,在请教了2名教育专业人士后,按照其意见,综合参考下最终通过修改完成最终问卷形式。另外为了保障问卷调查结果的质量,还设计了7个单独问题,以半结构型访谈模式,问询学生对政策、目标、学习的看法,以及相关需求。应用SPSS16.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及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教改方案方面支持者52(65.0%)、反对者17(21.3%)、无所谓者11(13.7%);13例接受访谈者统一认为支持教改方案,支持率达到100%。从其理由观察,主要倾向于对高级口语、商务英语、英美影视欣赏的需求较高,平均需求分达到(39.8±12.4)分;而在西方社会、文化、职场、高级视听说方面相对偏低,平均需求分仅为(10.4±8.5)分。在“最重视的语言技能”项下,其比例由大到小可以排列为说>听>译>读>写;在“最需加强的语言技能”项下,其比例由大到小可以排列为说>听>译>写>读;从“选修课学习动机”项下,对于学分与考试基本上持1:1比例;而在综合应用能力、工作、文化素养方面相对需求较高;至于兴趣爱好、出国、外国文化、对外交往则相对较低。在“教学模式”项下,主要是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占到了86.4%、讲练结合占到了86.8%、课堂与网络相结合占到了84.6%;其它包括讲解、练习、课堂教学、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网络教学等方面,基本上学生关注度很低,均在10.0%以下。在对应的“课堂活动”层面,基本上偏向于视频、音频,讨论、口头报告、角色扮演平均占比为35.5%;其它的全部占比小于20.0%。至于“教学评估”,在评估方式中倾向于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仅占其9.0%;而考试形式方面,基本上一半认为开卷较好,闭卷与持无所谓态度者基本持平。
根据对所有问卷的数据分析、问题回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支持教改方案、渴望学习英语。动机虽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倾向于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成为主体,并将讲练进行結合;最好引入视频、音频教学模式。同时,希望能够使考试、学习占比持平;并推行形成性评估与最终性评估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本次结果认为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群体之中,实践大学英语选修课既有需求,也有必要。另外,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引入信息化教学新工具;并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新教学理念。因此,必要在课程设计中,实施系统化的革新,构建起一个适用于当前学生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三、启示或建议
以下根据初步获得的结果及提炼出的一般结论,建议从技术工具导向、专业导向、价值导向三个层面实践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生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具体如下所述。 1、以技术工具为导向实施构建
从技术工具为导向,要求在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教学体系中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具体可以围绕课堂教学中心,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微视频教学为准(8-14分钟为宜),设置课堂教学前导;具体的课程可以选取影视资料、FLASH动画、文学作品图片PPT动态展示,以及专业课程图解。第二部分设置互动环节,以翻转课堂为宜;具体实践中,即增加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社交能力、演讲能力、角色扮演能力;重点是在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说与听的能力;而第三部分相应设置总结、写作、翻译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写的层面具备较专业的能力。按照现代教育中的经验分析,建议将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从经典化角度进行选择,然后,将剩余部分作为预留作业部分,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利用工具书检索、查询,逐步培养其自主性学习的意识,以及探索式学习习惯。
2、以专业为导向实施构建
专业导向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课程选择中,从多个学科选取专业的内容;同时,需要引入商务英语、通用英语等基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概述类的内容中把握英语学习的范围,扩展其学习视野。另一个部分是通过学生所学专业,选取相关的英文专业内容,与其对应起来;这样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技术创新,以及其它方面即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在这个方面,建议引入上面提到了教学方法,即“自主性阅读翻译法”,这种方法是目前最为成熟、最为有效,最能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贯彻到底的直接方法,虽然比较笨拙,但若能加以时日,必然会令学生从中获得由选修发展到专业化水平。
3、以价值为导向实施构建
虽然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出学生对于英语语系的社会、文化有所淡漠;但是,从实际的社会发展与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层面观察,应该以价值为导向;增加关于英美文学的选修课程。同时,必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不同文本进行教学拓展;如通过杂志、报纸,从社會、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其它文本实践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因是我国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世界强国、大国;责任更重,向外输出中国文化的意愿与外界的认知需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在这种全球一体化的局势之下,必要引入中国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之内;通过语言教学的途径,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一座可以互通、互相正确理解的桥梁。另外,无论是专业或非专业学生,对于英语选修课的学习也是其掌握一门语言后,运用其逻辑、视角对世界及事物进行另一种阐释的重要路径。所以,在逐步推进选修课教学进入正轨后,应该从更崇高的层面,坚持以此作为培养素质人才的一条路径。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实现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价值引导;为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结束语
通过上文分析发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与专业大学生之间的最大差异即是,前者在需求层面更渴望学习英语。由于对社会现状有一定认知能力,能够将英语学习与个体自身发展需求进行对应性思考。根据上文初步分析,建议在构建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过程中,尽可能拓宽知识面,要做到全、精、杂;比如,全要求全面引入各个学科的一般英语知识;精指的是在选订时尽量满足“经典化选择”;而杂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拘一格,将可以利用的期刊杂志、报纸文章、文学作品等进行辅助性推进,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水准。
参考文献
[1]王骥.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
[2]邓天文.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以湖南省新增一本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16(23).
[3]史邕莲.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桂林理工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学报,2015(9).
[4]于珊珊.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原则和操作规范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5]吴承钧.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英语选修课[J].成功(教育版),2013(3).
[6]仇慧,赵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中的实施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摘要】:本次研究以大学英语选修课作为研究主题,分析学生需求对其课程体系建设及相关问题。首先对需求分析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说明学生需求与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后,设计了关于需求分析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归纳研究结果。并在了解其目标需求、学习需求之后,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生需求;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
20世纪通过索绪尔的研究成果《普通语言学教程》,为语言学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在其理论之下极大的促进了语言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在现代语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入本世纪之后,在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与推动之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争辩的事实。因而,在普遍化的交流推动之后,英语作为世界商贸语言与通用语言,需要更好的普及;增加学生对现代世界的了解通道,借助学习英语更好的理解现代社会;同时,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更好的实现中国文化更精准的向外输出。以下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一、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理论建立在人类生存过程中的需要-满足关系基础之上,现在的需求分析理论分支较多,主要借自凯恩斯在经济学中阐发的需求理论;后来马斯洛将其引伸到了企业管理方面;从教育学中的分析观察,该需求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理查德(Richards)应用于语言课程教学设计。以下就以理查德的在语言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理论极其提出关于需求分析的六大要素,对学生需求问题进行探讨。根据理查德提出的语言课程设计需求分析理论,可以將课程设计中的内容、过程具体划分为6个方面: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大纲设计-教学方法-测试-评估。该理论的目的旨在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过程进行了解、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起一个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其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并匹配设置与其对应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习效果;以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用我国现代教育的理念讲,即是要求在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中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次研究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实现对学生需求的把握,然后以此为据,提出具体建议。
二、调查研究及其结果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某大学为例,随机选取非英语专业学生8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其 中23名学生按照学生需求主题进行访谈调查。调查问卷自制,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80份,回收率为100%;接受访谈的23名学生按照问题要求全部回答,满足调查要求。
2、研究方法
本次设计的调查问卷共有3个部分,分别是基本资料(如年级、专业、对教案的认知或看法)、目标需求(2个问题)、学习需求(12个问题)。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先根据理查德需求分析方法,在中国知网进行了相关文献检索,在借鉴相关国外外语教学需求分析问卷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初稿;然后,邀请某班级40名学生进行填写,并收集反馈意见;同时,在请教了2名教育专业人士后,按照其意见,综合参考下最终通过修改完成最终问卷形式。另外为了保障问卷调查结果的质量,还设计了7个单独问题,以半结构型访谈模式,问询学生对政策、目标、学习的看法,以及相关需求。应用SPSS16.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及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教改方案方面支持者52(65.0%)、反对者17(21.3%)、无所谓者11(13.7%);13例接受访谈者统一认为支持教改方案,支持率达到100%。从其理由观察,主要倾向于对高级口语、商务英语、英美影视欣赏的需求较高,平均需求分达到(39.8±12.4)分;而在西方社会、文化、职场、高级视听说方面相对偏低,平均需求分仅为(10.4±8.5)分。在“最重视的语言技能”项下,其比例由大到小可以排列为说>听>译>读>写;在“最需加强的语言技能”项下,其比例由大到小可以排列为说>听>译>写>读;从“选修课学习动机”项下,对于学分与考试基本上持1:1比例;而在综合应用能力、工作、文化素养方面相对需求较高;至于兴趣爱好、出国、外国文化、对外交往则相对较低。在“教学模式”项下,主要是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占到了86.4%、讲练结合占到了86.8%、课堂与网络相结合占到了84.6%;其它包括讲解、练习、课堂教学、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网络教学等方面,基本上学生关注度很低,均在10.0%以下。在对应的“课堂活动”层面,基本上偏向于视频、音频,讨论、口头报告、角色扮演平均占比为35.5%;其它的全部占比小于20.0%。至于“教学评估”,在评估方式中倾向于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仅占其9.0%;而考试形式方面,基本上一半认为开卷较好,闭卷与持无所谓态度者基本持平。
根据对所有问卷的数据分析、问题回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支持教改方案、渴望学习英语。动机虽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倾向于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成为主体,并将讲练进行結合;最好引入视频、音频教学模式。同时,希望能够使考试、学习占比持平;并推行形成性评估与最终性评估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本次结果认为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群体之中,实践大学英语选修课既有需求,也有必要。另外,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引入信息化教学新工具;并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新教学理念。因此,必要在课程设计中,实施系统化的革新,构建起一个适用于当前学生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三、启示或建议
以下根据初步获得的结果及提炼出的一般结论,建议从技术工具导向、专业导向、价值导向三个层面实践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生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具体如下所述。 1、以技术工具为导向实施构建
从技术工具为导向,要求在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教学体系中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具体可以围绕课堂教学中心,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微视频教学为准(8-14分钟为宜),设置课堂教学前导;具体的课程可以选取影视资料、FLASH动画、文学作品图片PPT动态展示,以及专业课程图解。第二部分设置互动环节,以翻转课堂为宜;具体实践中,即增加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社交能力、演讲能力、角色扮演能力;重点是在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说与听的能力;而第三部分相应设置总结、写作、翻译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写的层面具备较专业的能力。按照现代教育中的经验分析,建议将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从经典化角度进行选择,然后,将剩余部分作为预留作业部分,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利用工具书检索、查询,逐步培养其自主性学习的意识,以及探索式学习习惯。
2、以专业为导向实施构建
专业导向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课程选择中,从多个学科选取专业的内容;同时,需要引入商务英语、通用英语等基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概述类的内容中把握英语学习的范围,扩展其学习视野。另一个部分是通过学生所学专业,选取相关的英文专业内容,与其对应起来;这样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技术创新,以及其它方面即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在这个方面,建议引入上面提到了教学方法,即“自主性阅读翻译法”,这种方法是目前最为成熟、最为有效,最能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贯彻到底的直接方法,虽然比较笨拙,但若能加以时日,必然会令学生从中获得由选修发展到专业化水平。
3、以价值为导向实施构建
虽然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出学生对于英语语系的社会、文化有所淡漠;但是,从实际的社会发展与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层面观察,应该以价值为导向;增加关于英美文学的选修课程。同时,必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不同文本进行教学拓展;如通过杂志、报纸,从社會、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其它文本实践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因是我国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世界强国、大国;责任更重,向外输出中国文化的意愿与外界的认知需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在这种全球一体化的局势之下,必要引入中国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之内;通过语言教学的途径,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一座可以互通、互相正确理解的桥梁。另外,无论是专业或非专业学生,对于英语选修课的学习也是其掌握一门语言后,运用其逻辑、视角对世界及事物进行另一种阐释的重要路径。所以,在逐步推进选修课教学进入正轨后,应该从更崇高的层面,坚持以此作为培养素质人才的一条路径。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实现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价值引导;为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结束语
通过上文分析发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与专业大学生之间的最大差异即是,前者在需求层面更渴望学习英语。由于对社会现状有一定认知能力,能够将英语学习与个体自身发展需求进行对应性思考。根据上文初步分析,建议在构建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过程中,尽可能拓宽知识面,要做到全、精、杂;比如,全要求全面引入各个学科的一般英语知识;精指的是在选订时尽量满足“经典化选择”;而杂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拘一格,将可以利用的期刊杂志、报纸文章、文学作品等进行辅助性推进,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水准。
参考文献
[1]王骥.提高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
[2]邓天文.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以湖南省新增一本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16(23).
[3]史邕莲.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桂林理工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学报,2015(9).
[4]于珊珊.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原则和操作规范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5]吴承钧.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英语选修课[J].成功(教育版),2013(3).
[6]仇慧,赵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中的实施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