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先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4715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老先生是我的恩师、老领导、老前辈,上世纪80年代的气象局局长。
  那年,我18岁,一个懵懂少年。“文革”后期,按“老大下放,老二分配”的政策,初中毕业的我就参加工作了。计划经济年代,我一心想分配到“商粮供”等单位,本来已经分配到镇上供销社,后来听说是孔老先生把我从几百份的人事档案中挑选出来,特地要到气象部门的。
  看到一个个同时分配工作的朋友“志高气昂”地到供销社、粮管所上班,我心里又气又恼,情绪一度沮丧、低落,逼着父母找关系把我调到供销社上班。
  孔老先生得知后,带了一撮西湖龙井,到我的单身宿舍一边品茗,一边与我促膝谈心。他说,气象部门是科技性质事业单位,能学到很多知识,锻炼人,社会作用很大,虽然是“清水衙门”,但很有作为。人,不能鼠目寸光哦,要看到长远啊。当下,物资匮乏,价值观颠倒,但国家正处在拨乱反正时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
  当时,我听得似懂非懂,但毅然接受了孔老先生的建议,决定留下来。
  孔老先生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50年代后期,毕业于北京气象学校,成立响水县后,举家从东台县调到响水气象站工作,直至退休。孔老先生是响水县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建县初期,百业待兴,气象事业刚刚起步,技术、设备、办公条件简陋。“文革”期间,正是“全民办气象”年代。孔老先生带领一班人,在全县每一个乡建立了“气象哨”,每一个大队成立了“气象小组”和“土火箭消雹队”,人事关系由公社与气象站双重领导,工资由气象站发。县、公社、生产队三级庞大队伍建立起来了,然后,到农村安装仪器、培训队伍。轰轰烈烈的“大气象”形成了,春播、秋收季节召开现场会,做好为农服务,搞课题试验。春夏之初,组织“消雹队”训练,一旦冰雹入侵,齐刷刷的炮弹飞入云层,化雹为雨,趋利避害。
  孔老先生领衔主持气候资源调查和规划,为大农业厚植营养。响水是个农业县,土地贫瘠,灾害频发。为拔掉穷根,农民翻身,他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农场、盐场调查了解历史灾害,走访有看天经验的老农,然后去伪存真,上升到理论,形成典型案例。在大量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建立预报工具:三线图、点聚图、分型卡片、概率统计预报方法。台风、暴雨、连阴雨、旱涝等灾害预报方法等建立起来了。多年来,孔老先生跑遍了全县每一个乡镇,每个村组。他熟悉每一条河流,每一条道路,分得清海州“圩里,圩外”,知道哪里是沙壤土、哪里是油泥地,知道哪里能种植山芋、玉米、小麦、高粱等旱作物,哪里适合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
  60年代,响水常常快要到手的庄稼,被一场冰雹砸得精光。孔老先生是南方人,鲜见冰雹。看到逃荒要饭的灾民,孔老先生痛心疾首。他跑到省城,请来南京气象学院的教授会诊,拿出“治病方案”,研发冰雹预报工具。同时,向县委提出“人工消雹、人工增雨”的设想。在他的努力下,全省第一家防雹土火箭厂,经盐城地区行署批准建立起来了。听说南河公社一个村,有会制造烟花、鞭炮的农民,便招收进厂。他们与气象专家共同研发土火箭、弹药、发射架。通过多次试验,土火箭终于发射成功,射击高度600~800米,能够打入云层。经省市气象专家和气象学院教授评估,雷达实测:火箭弹发射的冲击波,干扰了冰雹云的二次组合,有裂缝、分散趋势,使冰雹由大变小地分裂,落地后变软,还有增雨效果。“一石二鸟”效应既减缓了雹灾又增雨缓和了旱情。这一创举,是一次质的飞跃,为后来者研究提供了支撑。火箭弹研制成功,不但满足了本市需要,还供应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等地。
  他还提出了植树造林,增加地面绿色植被,提出“旱改水”耕作制度,引水冲碱,从而改变响水不长“米”的历史。通过这些措施,以改变自然生态,从而进一步调节局部小氣候,减少冰雹灾害。90年代后期,响水的冰雹预报准确率大幅度提高,灾害明显减少。为此,盐城地区行署在响水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响水“孔氏经验”。孔老先生事迹上了《新华日报》、香港《大公报》、《光明日报》和《气象》等报刊,还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孔老二”“孔神仙”的雅号也从书记县长的口中传出来。
  我到单位后才得知,单位里的那些老前辈有3个是南京大学、1个是南京气象学院、2个是北京气象学校和扬州水利学校毕业的高才生,他们来自上海、杭州、无锡等大城市。我一个初中生来到这里,显然掉进了“大坑里了”。于是,孔老先生教我抄写、制作气象报表,看云识天,画天气图,写科普文章、技术论文,请老师们辅导我高中课程,又送我到院校学习培训。从业务到文化课到如何做人,谆谆教导,使我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愣是从一个初中生,完成了高中课程的学习,之后,又参加了大专、本科阶段的学习,拿到了本科文凭,晋升为工程师,接过老局长的班。
  大约前几年,在响水街上偶然遇见孔老先生,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他老人家“大腹便便”已经没有了,清瘦矍铄。我问:“您的大肚子怎么没了?”回曰:“我把烟戒了,酒也不喝了,所以,精神好,体重下降了。”我说:“好啊,有钱难买老年瘦嘛!”
  哪晓得,一别竟成了永诀。后来无意中得知,他去世了,让我难受了很久。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母亲快要不行了。  冥冥之中,母亲反复说着三句话:“放水参田”“守好谷子”“不要打他”。亲人们认为她在说胡话,其实,只有我知道,母亲不是在说胡话,这三句话,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脑海里。  人的命脉在田。  上世纪80年代,土地下放后,各家各户都有或多或少的粮田。因为我们老家水源不好,望天落雨为灌溉粮田,全村人民投工投劳修建了一个小型水库蓄水,每年轮换着“推选”村上所谓有头有脸的人负责管理放水,管理放水
期刊
初见易安,是在他们夫妇举办的一次家宴上,彼时,我七岁。  那是大宋王朝的仲秋之夜,不管一墙之隔的天空如何彤云密布,风雨欲来,在我的眼里,墙内的每一缕空气都是清甜的,在易安出现之前,这丝丝缕缕的清甜混合着黄花的药香,百合的幽深,连同小桥流水汩汩的氤氲之气,让这处青州城一隅的园林情景如画。但是,一旦易安在场,那弥漫于园林的馥郁之气便悄然散去了。  每个人都有专属于他的气息,如同他的身体发肤,与生俱来的
期刊
这天,我想吃盘菜汤圆。  盘菜汤圆,不是一道下饭的菜,它应该是一份点心。我的突发奇想不是来自我的创造力,而是来自记忆。小时候,奶奶经常做这道点心,当奶奶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后,我才越发想念有关她的日常琐碎。  我不爱吃甜食。芝麻、花生、红豆、核桃、豆沙、各种果仁包在里头的甜汤圆,乍吃一颗,还是香糯的,如果吃第二颗就会驹得慌,但我的妹妹总会经常性地提出想吃这种汤圆,尤其是芝麻花生馅的。我认为她这种念头
期刊
早晨的阳光柔和地映照在房子墙壁上,轻抚着每一件看得到的家具。  打开房门,整个内部变成一片生命的流动体,闻到空气里淡淡的气息,优雅而隆重。沙发、床都是新的,但还有几件红漆旧家具夹杂在其中,虽然有点不协调,但却像默默诉说着已有的历史故事与痕迹。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老家。  小时候,最让我留恋和自豪的就是挨着家门前的这条小河了。它尽管仅一米多宽,可它的水源却是大罗山顶溪流倾泻而下的清澈碧绿、纯净
期刊
了解一些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人,都不会忽略茹志娟这个名字。  那时候,茹老的家在上海闹市区,但一进入她的寓所,市井的喧闹顿时被关在门外。初见茹老,我立刻被她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67岁的她,中等身材,穿件白毛衣,步履轻盈,精神矍铄,宽阔的眉宇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我感到,用她文章里的那些形容词来形容她本人,不仅不算过分,似乎她自身比她笔下的人物显得更加深沉、委婉、清新、柔美。  话题从茹老目前的状况谈起。茹
期刊
白蛤  白蛤,四五月份肉质最肥、最鲜嫩:清水浸泡,放点盐,让沙粒吐露出来。姜片葱段,清煮,原汁原味,汤汁鲜美可口。天气热,口渴,吃饭时喝汤,真是惬意。  这片好空、好阔的涂滩上,洋溢着风的舌尖上有咸水的腥气。这里的泥土受潮水时涨时落的冲击,于是形成泥坎坷的,或是硬邦邦的沙滩。各有千秋的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是沙滩,明年可能变成泥泞一片。它们相生相克,且并行不悖。涂滩上的沙滩,不像西北大沙漠无水
期刊
75岁高龄的岳父,身体硬朗,走路带风,让人怎么也看不出来已是年逾古稀之人。  岳父一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种起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劝他,工作了一辈子,也该歇一歇、享享福了。老人终究拗不过我们,答应在家就养养鸡、种种菜什么的。勤劳这种品性,如同一颗种子,已深深地扎根在岳父的骨子里。  “爸爸要喂猪!”(湘北农村称养猪为喂猪)当老婆告诉我这个消息时,
期刊
那年小学毕业,我跟着姐姐到镇上的重点中学读书。开学的第一天,在镇中心幼儿园当园长的大姐领我住进镇政府的一间小屋里,屋里光线不好,有8平方米左右,我且称之为小黑屋。这间小黑屋,是镇政府分配给我姐的住处,但我姐跟着姐夫在附近的中心校住,我则享受了政府一般工作人员一样的住所。  小黑屋是土木结构的两层小阁楼。一楼是砖,楼基是石头砌的,与邻东一面的三层办公大楼呈水平,但比西面的平地高出两米左右,在西面平地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就多出隐士,且喜与垂钓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真正的隐士高人,当属严子陵。他不属于姜太公愿者上钩式的功利性垂钓,也不是柳宗元那种万念俱灰的郁闷与孤独的垂钓,更不是厌世与颓废,促使他意志丧失,无赖与乡野为伍的垂钓,而是以一种是非判断、审时度势、适时取舍的睿智做出的一种人生大转移。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生存策略的精确筛选,与对生存危机感的正确解读。走向隐士、垂钓山水、修身养性,
期刊
年味已渐渐浓厚,灰色的天空中不时响起鞭炮的爆炸声。一个个冲天炮在半空中炸开,时而天女散花、时而满星齐耀、时而百花齐放。散放在空气中烟花的味道,将年味的色彩浸染得更加隆重。那是放了寒假的小孩儿放的。  县城街道上早已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甜甜的糖果、咧开嘴笑的开心果、五颜六色的水果、气球、红红的灯笼,正仰着一张张鲜艳的笑脸将大人、小孩儿诱惑。小商小贩们手提喇叭,拼命地鼓着腮帮子在叫喊:“买年货啦!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