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语言习得交互理论、输入-输出理论、情景教学理论,本文探讨了三种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分别是: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提出应以学生中心式为基础,构建积极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督促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化英语学习成效。
关键词:信息化语境 大学英语 师生互动 策略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和推广,国民教育信息化为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准备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由来已久,而网络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充分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以推动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应着眼于探讨在各种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工具等的信息化的语境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顺利开展师生互动。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利比特与怀特(R.Lippitt&R.K.White)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不同课堂互动行为类型。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的师生互动发生最为频繁,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训练的最好场所,也是增进师生、生生感情联结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互动,将直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理论基础
1.输入-输出理论。“语言输入假说”是Krashen提出的语言习得的核心假说。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发生的重要条件。语言习得不是教会的,它是一种“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结果,只要有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语言输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第二語言学习者要获得较高的外语水平,应该接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但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它并不能直接导致语言习得。要想真正习得第二语言,除了接受可理解输入以外,还必须进行语言输出。因为只有语言输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充分利用己有的资源,对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辨识和考量,使之表达更清晰准确。简单来说,就是不仅需要“听懂”、“看懂”,还得能“说得出”、“写得出”。
2.语言习得互动理论。互动假说是Long1981年提出的。互动假设是对输入-输出假设的发展,它也强调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性,但认为只考察语言输入是不够的,更应该关注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互动假说强调课堂上的教与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了对话性的互动,从而产生了语言习得。互动应具有生活性,而不是“假交际”。在课程与教学方面, 互动理论基本要点有:关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何构建、解释并控制教学过程的问题, 关注师生人际互动过程;强调师生共同创造课堂活动, 解释师生各自的角色和各种行为所表达的意义。
3.情景教学理论。学者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对情境教学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首先创设情境,依据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师生互动,杜威把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经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他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
三、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
1.教师中心式。教师中心是传统教学法所惯常使用的方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因此,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互动、互动什么,都由教师决定。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把社会文化价值与规范灌输在所有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该模式下教师通常采用强制性的训导方法, 伴以奖励和惩罚行为, 协调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的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 更多地采取顺应、被动合作等行为。在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 师生之间往往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该传统方法正遭受不断的冲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国家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积极利用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手段,帮助学生多渠道多方式学习英语,进一步优化教学与互动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建构师生互动交流场所。教师还应通过积极鼓励,或者以布置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自行搜寻学习英语的有趣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促进生生互动,激发交流兴趣。
2.学生中心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策略一致被学者所推崇,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充分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学生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平等的主体身份与教师互动。教学过程主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 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教学采取民主参与方式, 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等环节上寻求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据此做出相应调整。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 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心智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习惯形成过程。学习者要主动参与学习语言并使用语言,学习过程也是个思维、感知、理解、记忆和学习等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必须成为思想者与问题的解决者。建构主义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实现“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化教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力。同时,它还有助于调动学生英语互动练习的主动性,使枯燥单一的英语教学成了直观具体的“交流实践”。比如在主题为“文化冲突”的英语课上,可呈现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与主题有关的图片,还根据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电影《喜福会》中外国女婿拜见中国丈母娘的电影片段,并对学生对于文化冲突的直观理解进行提问。在了解了相应的背景知识之后,再呈现一些相应的难度适宜的英语学习材料,并布置模拟交际任务,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说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在强化及拓展型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资料、论证讨论和总结陈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由原来的配角、搭档、观众转变为主演、导演和评委,而教师则由原来的导演、主演和评委转变为指导、搭档和观众,不仅师生互动明显增强,而且生生互动成效也逐渐凸显。
3.知识中心式。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建立在强调系统知识重要性的基础上, 以有效地传授和获得知识、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取得更高资格,将来从事理想工作而做准备为目标,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在师生课堂互动中, 教师仍然享有一定的权威, 这种权威源于他们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资历, 他们对学生的控制方式是以实惠性目标为诱惑, 如取得好成绩、获得高学历文凭等。在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 师生关系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结成的特殊伙伴关系。
四、优化师生互動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督促作用。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激发,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2.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促进学生积极建构。3.加强情景式及任务型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4.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提高互动的趣味性。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一般应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2).活动应明确具体、有操作性;3).活动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真实性,兼顾趣味性;4).活动应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帮助;5).活动应注意对邻近学科的扩散,提高思维能力;6).活动在课堂进行完毕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与交流。
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做到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搜集各种视频等声像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形式多元化和新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世界名校的公开课、各种慕课学习平台、英美电视剧和电影、各种学习论坛等。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站在以互联网为中枢、校园网为依托的教学平台上,具有虚拟社会化、教学交际化特征,为互动教学创造了优势条件。师生在开放、虚拟、仿真的网络化大学英语课堂中,以各种互动交流方式和手段(包括小组互动、聊天室、在线会议、BBS、e-mail 等各种互动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功能。教学实践表明语言教学的互动性是培养兴趣、发展个性、整合知识、提高意义建构效率的有效手段。
最后,必须注意的是,师生互动都应是注入情感的,以情感互动为基础。因为有了情感,互动才更加令人难以忘怀,很多研究证实,情感可以激活个体的记忆等多种认知功能,使记忆更加深刻,尤其是积极情感,往往特别有效,而没有情感的记忆则容易被遗忘。情感的注入也是互动双方加深彼此了解,拉近距离的重要途径,而这将是学习的重要催化剂,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五、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自我构建和整合过程,网络环境和学生的认知驱动力是这个过程中的必要条件。而语言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和交互性则必须要求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得以实现。语言作为一个技能体系,实践性和互动性是语言教学不可缺省的重要特征,互动是学好外语的关键。正如Ellis 说过的“交流促进学习者与学习伙伴共同建构话语,促进语言输入,只有当学习者的内部机制与语言环境交互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陈静,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06,(50):71-73.
[2]李娜娜,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J].外语教学,2016,(19):65-66.
[3]陈美华,等.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5,(12).
[4]沈小涛,试论英语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11):292-293.
[5]傅维利; 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29-32.
[6]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01,(4):42-46.
[7]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江西财大为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陈坚林、史光孝.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以 DDL 为例[J]. 外语教学,2009(6): 54-57.
作者简介:陈晶晶(1977—),女,湖南东安人,硕士,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英语教学。
关键词:信息化语境 大学英语 师生互动 策略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和推广,国民教育信息化为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准备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由来已久,而网络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充分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以推动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应着眼于探讨在各种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工具等的信息化的语境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顺利开展师生互动。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利比特与怀特(R.Lippitt&R.K.White)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不同课堂互动行为类型。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的师生互动发生最为频繁,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训练的最好场所,也是增进师生、生生感情联结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互动,将直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理论基础
1.输入-输出理论。“语言输入假说”是Krashen提出的语言习得的核心假说。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发生的重要条件。语言习得不是教会的,它是一种“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结果,只要有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语言输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第二語言学习者要获得较高的外语水平,应该接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但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它并不能直接导致语言习得。要想真正习得第二语言,除了接受可理解输入以外,还必须进行语言输出。因为只有语言输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充分利用己有的资源,对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辨识和考量,使之表达更清晰准确。简单来说,就是不仅需要“听懂”、“看懂”,还得能“说得出”、“写得出”。
2.语言习得互动理论。互动假说是Long1981年提出的。互动假设是对输入-输出假设的发展,它也强调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性,但认为只考察语言输入是不够的,更应该关注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互动假说强调课堂上的教与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了对话性的互动,从而产生了语言习得。互动应具有生活性,而不是“假交际”。在课程与教学方面, 互动理论基本要点有:关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何构建、解释并控制教学过程的问题, 关注师生人际互动过程;强调师生共同创造课堂活动, 解释师生各自的角色和各种行为所表达的意义。
3.情景教学理论。学者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对情境教学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首先创设情境,依据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师生互动,杜威把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经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他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
三、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
1.教师中心式。教师中心是传统教学法所惯常使用的方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因此,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互动、互动什么,都由教师决定。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把社会文化价值与规范灌输在所有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该模式下教师通常采用强制性的训导方法, 伴以奖励和惩罚行为, 协调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的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 更多地采取顺应、被动合作等行为。在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 师生之间往往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该传统方法正遭受不断的冲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国家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积极利用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手段,帮助学生多渠道多方式学习英语,进一步优化教学与互动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建构师生互动交流场所。教师还应通过积极鼓励,或者以布置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自行搜寻学习英语的有趣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促进生生互动,激发交流兴趣。
2.学生中心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策略一致被学者所推崇,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充分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学生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平等的主体身份与教师互动。教学过程主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 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教学采取民主参与方式, 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等环节上寻求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据此做出相应调整。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 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心智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习惯形成过程。学习者要主动参与学习语言并使用语言,学习过程也是个思维、感知、理解、记忆和学习等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必须成为思想者与问题的解决者。建构主义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实现“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化教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力。同时,它还有助于调动学生英语互动练习的主动性,使枯燥单一的英语教学成了直观具体的“交流实践”。比如在主题为“文化冲突”的英语课上,可呈现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与主题有关的图片,还根据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电影《喜福会》中外国女婿拜见中国丈母娘的电影片段,并对学生对于文化冲突的直观理解进行提问。在了解了相应的背景知识之后,再呈现一些相应的难度适宜的英语学习材料,并布置模拟交际任务,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说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在强化及拓展型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资料、论证讨论和总结陈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由原来的配角、搭档、观众转变为主演、导演和评委,而教师则由原来的导演、主演和评委转变为指导、搭档和观众,不仅师生互动明显增强,而且生生互动成效也逐渐凸显。
3.知识中心式。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建立在强调系统知识重要性的基础上, 以有效地传授和获得知识、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取得更高资格,将来从事理想工作而做准备为目标,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在师生课堂互动中, 教师仍然享有一定的权威, 这种权威源于他们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资历, 他们对学生的控制方式是以实惠性目标为诱惑, 如取得好成绩、获得高学历文凭等。在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 师生关系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结成的特殊伙伴关系。
四、优化师生互動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督促作用。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激发,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2.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促进学生积极建构。3.加强情景式及任务型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4.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提高互动的趣味性。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一般应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2).活动应明确具体、有操作性;3).活动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真实性,兼顾趣味性;4).活动应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帮助;5).活动应注意对邻近学科的扩散,提高思维能力;6).活动在课堂进行完毕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与交流。
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做到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搜集各种视频等声像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形式多元化和新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世界名校的公开课、各种慕课学习平台、英美电视剧和电影、各种学习论坛等。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站在以互联网为中枢、校园网为依托的教学平台上,具有虚拟社会化、教学交际化特征,为互动教学创造了优势条件。师生在开放、虚拟、仿真的网络化大学英语课堂中,以各种互动交流方式和手段(包括小组互动、聊天室、在线会议、BBS、e-mail 等各种互动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功能。教学实践表明语言教学的互动性是培养兴趣、发展个性、整合知识、提高意义建构效率的有效手段。
最后,必须注意的是,师生互动都应是注入情感的,以情感互动为基础。因为有了情感,互动才更加令人难以忘怀,很多研究证实,情感可以激活个体的记忆等多种认知功能,使记忆更加深刻,尤其是积极情感,往往特别有效,而没有情感的记忆则容易被遗忘。情感的注入也是互动双方加深彼此了解,拉近距离的重要途径,而这将是学习的重要催化剂,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五、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自我构建和整合过程,网络环境和学生的认知驱动力是这个过程中的必要条件。而语言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和交互性则必须要求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得以实现。语言作为一个技能体系,实践性和互动性是语言教学不可缺省的重要特征,互动是学好外语的关键。正如Ellis 说过的“交流促进学习者与学习伙伴共同建构话语,促进语言输入,只有当学习者的内部机制与语言环境交互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陈静,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06,(50):71-73.
[2]李娜娜,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J].外语教学,2016,(19):65-66.
[3]陈美华,等.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5,(12).
[4]沈小涛,试论英语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11):292-293.
[5]傅维利; 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29-32.
[6]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01,(4):42-46.
[7]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江西财大为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陈坚林、史光孝.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以 DDL 为例[J]. 外语教学,2009(6): 54-57.
作者简介:陈晶晶(1977—),女,湖南东安人,硕士,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