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和意图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k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教材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运算律,为后续在小数、分数运算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相比较其他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中的运算符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材结合结合实际问题的过程、交流、感受两种不同列式计算的方法,在列式和算法的比较中发现乘法分配律。
  三、学生认知特点: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对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感性材料的积累与体验。
  四、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整十数相加、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时,教科书就开始渗透乘法分配律,三年级用点子图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不断借助图形直观,体会基于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道理。
  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其实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和应用,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魂”,教师的教学如果不是围绕这个“魂”来进行,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是空洞。
  在第二册教材“整十数相加”中,“20+30”即可理解为“2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就是5个十”。如果把这个思维过程用乘法分配律写出来就是“2×10+3×10”。同样,在二年级乘法口诀多样性推导中,有一种方法类似“比5个6 多1个6就是6个6”也是“5×6+1×6=6×6”原型。中年级教材中教学二位数乘法是也多次渗透用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如第六册教材中“一栋新楼共12层,每层14户,这栋楼住多少户?”,教材分三步解题,即“10×14=140,2×14=28.140+28=168”,用乘法分配律写出来就是“12×14=(10+2)×14”等等。所以说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原型渗透在低年级整数加减和乘法运算中,为总结、归纳乘法分配律提供了最基本的知识原型。
  五、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 乘法意义的再现
  师:20+30=50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生:表示2个10和3个10的和。
  师:2×10+3×10。6×6=5×6+1×6,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既然乘法分配律的最基本原型早已渗透在低年级阶段中。我们在教学分配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这“沉睡已久”的知识。教师可以由简答到复杂的顺序出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再现乘法的意义以及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出示如下题目:
  104×25 99×32 125×88 25×41 75×98+75×2 27×18-27×8
  14×99?+14 55×21-55 (40+4)×25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这几道题,根据乘法的意义说出你对题目的理解。逼着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观察算式,通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会根据乘法意义理解算理,在让学生按照乘法的算理计算以上题目,学生基本上完全能掌握乘法的意义。
  二、重视运算律数学模型的建构,在建构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运算律的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熟练背出公式,而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运算律数学模型的建构。构建运算律的数学模型通常需要以下几步:
  1.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现象,感知运算律,体验它的合理性;
  2.进行类似的实验,验证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
  3.在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概括中运算律;
  4.用字母符号抽象出运算律。
  学生对数学定律的抽象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所以引入现实情境必须丰富、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以下题目,列出相应的算式。
  ①我们班有男生32人,女生20人,如果每人植树3棵,一共可以植多少棵?
  ②有3件上衣,每件35元;3条裤子,每条25元,请问:三套衣服共要多少钱?
  ③学校新进13套桌椅,桌子每张36元,椅子每把14元。学校一共支付了多少元?
  ④国庆节淘气和笑笑乘汽车从江山到杭州旅游,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98千米,上午行了2小时,下午行了3小时,汽车全天行了多少千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右图,完成如下问题:
  ①求出右图的面积。
  ②求长方形的周长。
  师:(32+20)×3与32×3+20×3为什么得数相等呢?谁能结合植树情景,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生:左边先算出全班植树多少人,再算出全班植树棵树。右边先算男生、女生人别植多少棵树,再算出全班植树棵树。所以左右算式得数相等。
  师:左边算式表示多少个3?右边算式表示几个3加上几个3?合起来是几个3?现在你知道左右算式结果为什么相等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情景题很容易理解,也能用两种解法进行解答。关键是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需要对感知素材加以数学化地思考,也就是进行数学意义的诠释,才能幫助学生建立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奠定基础。所以不能单纯地从算式的符号、结果、数据之间的关系等外部特征入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数学算式背后蕴含的数学意义加以解释、思考,以获取清晰的数学表象。
  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加以解释。
  师:谁能结合右图情境,说说(10+15)×8与10×8+15×8为什么相等吗?
  ……
  设计意图:这样立足概念本质有浅入深地加以追问,使学生能凭借自身已有的经验有根据地辨别、接纳新知,思考深刻,从而建立起清晰的数学表象。
  师:从上往下观察,左、右边两边的五个算式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左右两边的算式不相同,结果却是相等的?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左边的算式都是先算和,再算积。右边的都是先算积,再算和。
  生2:也就是这个数分别与两个加数相乘。
  生3:因为从乘法的意义上讲,它们都是一样的,左边都是几个几相加,右边其实也是相同的加数相加,只是它们是拆开来算的。
  设计意图:在概念概括阶段,教师只有耐心地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学习素材进行反复比较、深入分析,才能使学生逐步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表述、概括。为此,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变“快”为“慢”,让孩子自己对这些算式进行有序观察,全面分析、挖掘内涵、自由表达、自主概括,有效地实现了对乘法分配律内涵的深度理解。
  三、精要练习,比较出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以下练习。
  1.判断:如 25×125×4×8=25×4+125×8=100+1000=1100,对吗?为什么?
  2.对比练习:125×(8+4)与125×(8×4)
  3.一题多解:计算125×99和88×101,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郑毓信教授的《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中提到,教师要善于举例,要有意识地举一些“非概念变式”,借此可促进学生由“程序性观点”向“结构性观念”转变,后者正是核心。以上精炼的变式练习,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能力。
  总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在“悟”,本质上的理解远远胜于形式上的模仿。用多么形象的比喻,比如: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等形式多样的比喻,只是暂时帮助了学生记住了分配律的“形”,而对质的把握是没有任何的益处,所以教学时只有从定律的本质入手,通过丰富感知素材,强化数学表象,顺应学生概括,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交流,主动构建,让学生真正地获得新知。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数学教师应多角度,多方面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师生相互配合,提升高中數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课堂模式,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 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一起努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教
期刊
第一部分 课题引入的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章:§7.相关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课题引入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数学中研究较多的一种关系。本教材通过身高和体重的关系,引导学生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世界中存在不能用函数模型描述的变量关系,从而体会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重要性。下节课利用最小二乘法求线性回归方程从而达到研究线
期刊
【摘 要】地理课堂的教学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正确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一。笔者就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堂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主学习 降水 降水的分布  一、教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和调控课堂的过程。  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里,教材分三部分内容:即降水和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分布。教师为了便于引导学
期刊
【摘 要】笔者以所任教的地理学科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阐述笔者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旨在为广大的高中一线老师提供参考。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把握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机会,以及关注学生练习中的“德育考题”三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地理 德育内容 德育渗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一是,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二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修养。高中是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进而实现他们的教学最终目的。本文将浅析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主要来自于“三位一体”,“三位”包括知识本位、科学思维、实践应用,“一体”指学生能潜移默化地解释分析生物自然科学现象、问题;并能解决或思考自己今后生活实践碰到的问题。只要教师头脑中先有迫切科学的思维意识,在日常备课中积累更多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经验,善于创新设问,则将来涌现出生物学科的科学人才就指日可待。  【关键词】深度思考 审辩思维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主要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符合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求,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课程改革 教学策略 高中政治  新课改作为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在高中政治中突出表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然不再适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新课标要求下,初中数学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法是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值得引起重视,并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 苏版教材 初中数学教学  进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渐渐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和老师而言,正确的人生观、
期刊
【摘 要】以“血糖平衡的调节”为例,尝试将系统论思想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期望能对学生思维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系统论思想 血糖平衡 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生物教学中概念繁多,知识零散呈碎片化。学生很多时候能够记清某个知识点,却无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把生物和生物学知识体系放在系统的位置上加以
期刊
【摘 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辛苦、学生很累,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学习;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在新课程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