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对于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排除,法律采取了不同的排除规则。言词证据具有可重复性;而物证、书证具有唯一性,其取证过程不可逆转,因此,法律对言词证据采取了绝对排除规则,只要出现以刑讯逼供等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就坚决予以排除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即第五十四条第一款前半句所规定的“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而对于物证、书证,法律则采取的是相对排除规则,并采用了补正规则,允许先予以补正,不能补正的才予以排除,即第五十四条第一款后半句所述“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美国,关于非法证据采取的是绝对排除主义;而大陆法系的德国,对于非法证据是否排除,则是由法官根据是否违反法治原则并衡量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决定。我国关于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类似于德国的规定,须遵循以下程序:首先,判断收集证据程序的违法程度是否达到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其次,在达到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前提下,再看该违法取证程序能否进行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如果能够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则不予排除;最后,在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违法取证程序无法进行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才对该物证、书证依法予以排除。[1]
  二、非法证据排除适用程序
  新《刑事诉讼法》第54条第2 款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一)诉前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前,负责对证据的取得方式是否非法进行调查核实并决定是否予以排除。
  (二)一审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1、非法证据排除启动的时间、主体、条件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在起诉书副本送达后,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侦查机关是否通过非法程序或者方式取得言词证据。启动非法证据审查排除程序的条件包括: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供相关的线索或者证据;法庭对侦查机关提供的证据存在疑问。
  2、检察机关负有证据合法性的证明责任
  在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可以就被告人审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问题进行质证、辩论,对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未到庭证人的书面证言、未到庭被害人的书面陈述是非法取得的,作为举证方检察人员应当对其取证的合法性予以证明;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公诉人员可以当庭作出解释或者说明,也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公诉人员、有关侦查人员或其他人员的解释、说明法院认为不合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及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中影响到司法公正的物证、书证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2]
  有人认为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程序还应当通过司法解释进一步的细化、明确。应当重点放到审前程序中,因为非法证据进入审判程序后,可能使得审判程序中止,影响审判效率。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也应当对非法证据进行排除。在审查逮捕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因为有检察机关的介入,有条件适用三角形的刑事诉讼构造,由检察机关居中裁判,公安机关和犯罪嫌疑人一方就非法证据进行辩论。由检察机关做出决定。犯罪嫌疑人一方对不予排除决定不服的,可以在移送审查起诉后,向法庭提出。对于侦查阶段,非法证据的排除,应当采取检察机关介入的方式。即犯罪嫌疑人一方可以在向侦查机关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后,没有得到排除决定的,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由检察机关决定该证据是不是应该排除。对于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自行发现的非法证据,应当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仅仅对该证据直接予以排除。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缺陷及完善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缺陷
  1、排除非法证据的意识不强
  按照法律规定,对于非法证据必须予以坚决排除,不能适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公检法三家更加看重的是对案件的定性、量刑。对实物证据的取得方法、言词证据的提讯过程并不在意,也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这种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思维根深蒂固。这当然有工作人员法律理论不强的原因,但更多地是因为基层单位案件多、人员少、工作压力大,每名侦查人员、检察官、法官每天要面对至少7、8本不同的刑事案卷,其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分析、审查每个证据取得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时间对每名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是否是通过违法所得进行核查,长此以往,也就必然对非法证据的重视程度不断地降低。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知道,在刑事案件中,大多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面对公检法的工作人员时,总是觉得自己地位卑微,不敢与之抗衡,因为供述态度的好坏,往往决定自己刑期的长短,就算有些意见,也不好名讲;第二、大多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根本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概念,根本不知道公安机关什么时候侵犯了自己的权利,更别提向相关部门举报了;第三、在出现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时,经常遇到举证困难的地步:公安机关一般会选择监控盲点对其进行体罚,而且无明显致伤情况,再者会采用一些变相体罚的方法,例如不让其吃饭、睡觉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很难上述非法行为进行举证;第四、公安机关作为最有可能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部门,其不可能将侵犯其权利的证据双手奉上,更不可能全力配合司法机关对此的走访查证,这就给查处此类行为设定了许多障碍。综合上述几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不知道侵犯权利时,自然不可能想司法机关提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权利遭到侵犯,但由于举证责任属于自己,而又没有相应的证据予以提供,照样会陷入被动,出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现象。   (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完善及检察机关的应对
  1、提高非法证据排除意识
  作为检察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完善证据制度意义,不断学习新刑事诉讼法中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规定,提高非法证据排除意识,在诉讼过程中,一旦发现应当排除的非法证据,就要坚决予以排除,不得将其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保证所指控犯罪的所有证据都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以维护程序的权威性。
  2、严把审查证据关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于属于非法的证据一律予以排除,当然对可以进行补正的证据不能机械性的排除。只有实际接触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辩护律师等人,才能了解其权利是否受到侵犯,故我们要充分利用提讯、交接律师的机会,认真听取他们对案件的意见,看他们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等是否存在疑问,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刑检部门把好审查取证关卡、注重庭审发挥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修改后刑诉法第五十七条中关于“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的规定赋予了刑检部门在证据合法性证明过程中的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应注重审查公安机关及自侦部门提交的证据的合法性,对合法性存疑的证据,应当要求侦查机关补充或进行合理解释,补充证明不充分的,应当予以排除,避免在庭审中因排除非法证据程序的提起而限入被动局面;二是注重庭审技巧,提高公诉人的当庭反应能力,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方在庭审过程中临时提起排除非法证据程序的情形,公诉人应做到临危不变,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的对证据合法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有力的事实宣传并维护好检察机关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的形象。[3]
  3、发挥驻监检察室的监督职能
  大多数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会被关押在看守所中,公安机关是否采用刑讯逼供、精神折磨等方法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察机关无从得知。但由于驻监检察室长期在看守所办公,其对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更为了解,也便于监督。发挥驻监检察室的职能,是检察机关监督制约公安侦查行为的利器,也是及时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避风港。加大驻监检察室的建设力度,增设监控设备,就有可以有效减少预防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情况;多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及身体情况,如发现公安机关存在违法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取证,防止关键证据流失。当然,这不仅要靠犯罪嫌疑人主动谈检,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信检察机关能为其作出,为其伸冤。如果检察机关在其眼中,是走形式,讲过场,与公安机关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说完也不管用,说比不说判得更重的话,那么检察效能将大大降低,因为大多数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事情,只有当事人才会主动反映。
  4、完善法庭对质制度
  非法证据排除的听证主要通过诉讼双方与取证人员的对质得以实现,所以,进行取证的侦查人员出庭接受双方的询问是关键。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很少,侦查人员出庭接受询问的就更少了。笔者在考察中了解到,有人认为侦查人员不是证人,而是办案人员,不能出庭接受询问。这种说法混淆了非法证据的听证与案件事实审理的关系。在非法证据的听证中,审理的事项不是案件事实,而是取证是否非法,涉嫌非法取证的国家工作人员实际上应为听证中的当事人(在英美法系国家也称为证人),而当事人应当出庭接受法庭的询问。中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所以迟迟不能确立,重要原因之一是司法实践中侦查取证人员不愿意出庭,从而使得非法证据无法排除。在中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关部门应当明确要求证人(包括侦查人员)出庭接受询问的制度。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强制出庭制度和不出庭的后果,包括可以规定:如果取证的侦查人员不出庭接受询问,法庭可以作出有利被告人的推论。这个问题如果得到解决,将对我国确立传闻证据规则,解决我国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
  注释:
  [1]尹朝德:新《刑事诉讼法》下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探析。
  [2]王颂勃:《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评析》,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3期。
  [3]林芝:《刑诉法修改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及对检察机关事务工作的影响之解读》。
  [4]金佩珊:《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检察院,天津 红桥区 300130)
其他文献
摘 要:修改后刑诉法明确了技术侦查措施在检察机关侦查办案中的地位,测谎技术作为技侦措施的一种,在实践中易受到反测谎手段的影响和干涉;对测谎与反测谎技术进行同步研究,进而通过技术比较实现对测谎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将为技侦手段更好的服务案件侦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技术侦查;测谎;反测谎  新刑诉法出台后,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等诸多方面均做出重要修改。其中,针对检察
期刊
司法公信是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的客观表现,是裁判结果得到人民群众充分信赖、尊重和认同的高度反映。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因此,人民法院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关切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裁判的认同度和满意率,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近期,笔者对所在法
期刊
摘 要:在当前我国网络信息保护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网络用户的隐私权面临着被侵犯的危机,如何通过立法实现对网络隐私侵权的救济值得深思。本文在厘清网络隐私侵权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隐私侵权的法律保护现状进行剖析,进而提出我国对于网络隐私侵权的立法方向,即应该采取立法适度规制网络隐私侵权行为。  关键词:网络隐私;侵权;保护模式;立法  近期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的“棱镜”事件,
期刊
摘 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有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无论是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还是监所检察部门都开展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但监所检察部门基本职能、信息来源等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在羁押必要性审查中的有限性,应当认清自己的定位,才能切合实际的开展此项工作。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有限性;定位  羁押是指“刑事诉讼程序中为了确保诉讼程序之进行及刑之执行而对被告所试行之自由之剥夺”。[1]应当说
期刊
摘 要:刑法第十三条“但书”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不认定为犯罪行为,司法实践中这也给予了检察官、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由于我国刑法在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描述中采用质的概括与量的列举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在一定情况下,轻微犯罪与严重违法区分的界限模糊,易造成司法标准因不同检察官、法官的自由裁量不同,而最终造成同案不同判。本文通过比较法和实证研究的方式,旨在探索这一规律,尤其在新刑诉法将保障人权贯穿始
期刊
摘 要:监视居住制度包括监视居住的条件、场所、方式、检察机关监督、监视居住期限等内容。新刑事诉讼法从多方面完善了监视居住制度,试图解决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同质化、可操作性差、缺乏监督机制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监视居住制度。文章系统梳理监视居住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作出评析并提出完善意见。  关键词:监视居住;新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  监视居住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较早确立的一项制
期刊
新刑诉法突出尊重和保障人权,凸显了程序的价值,在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等方面都有重要完善,这对新时期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侦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反渎职侵权部门唯有积极应对挑战,促使自身工作水平有新的飞跃,才能将新刑诉法确立的新规定、新要求严格落实到位,实现人权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统一。  一、新刑诉法有关制度改革对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影响  1、辩护制度改革对反渎侦查模式提出
期刊
社区矫正检察室主要负责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检察日常工作以及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交付环节、监管措施、终止执行等实施全程监督,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但检察机关这一创新举措却一直面临着无立法可依尴尬局面。但刑法修正案(八)对于社区矫正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这既是对社区矫正试点试行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社区矫正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为
期刊
一、主要案情  年轻女子甲单独租住在某高层住宅的顶楼(30楼).某天凌晨2点左右,甲刚入睡不久,被一响声惊醒,睁开眼看见一陌生男子乙正站在卧室窗檐上(窗未关),正准备跳进卧室.甲吓得尖叫,不加思索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前去使劲将乙一推,乙从30楼摔下,当场死亡.甲立即打110报警.后经警方调查,证实乙系顺着管道下爬而到达甲卧室窗台处.(整个过程十分短暂,双方没有任何言语交流,亦未作任何博斗.该男子乙的动
期刊
通过查询银行的金融信息,我们可以掌握职务犯罪嫌疑人及相关涉案人员银行账户资金往来情况,由此可发现职务犯罪案件线索,进而核实、固定证据,达到证实犯罪目的。但是,在办案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查询效率。  一、 金融信息查询存在的问题  (一)协助查询规定不统一,查询程序、要求各有不同。  金融机构协助查询,主要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协助查询、冻结、扣划工作管理规定》以及其他的一些部门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