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思考的火花,使学生的品德、知识、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主动发展。教学法要发挥高效作用,就必须触及学生的意志和情绪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人们主动探究知识的向往、追求和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发展又是以心理的发展为前提的。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兴趣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缺乏需求欲望,基于这一点,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如何设法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追求的热情呢?可采用:(一)促人深省的发问。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可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们往往只注意手推小车小车动,不推小车车不动这一事实,只得出“力产生运动”的结论。此时,我们不宜过急纠正,再做一次实验,当“停止推车,车子仍然在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慢停下来”这一事实出现时,可以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发现经验的看法不能解决此问题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二)妙趣横生的游戏。如在“摩擦”教学中,让两个学生(力气大小差不多)上台做一个“夺瓶”游戏。先让其中一位同学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位同学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要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都争相发言。通过恰当的活动触及物理知识,既符合其心理需要,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三)简单明了的实验。(四)引人入胜的故事。当以生动的图片、风趣的语言、适当的姿势进行讲解时学生们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探索情境,感到物理并不神秘,就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从而乐意去学习。
总之,有“疑”才有“趣”,“疑”和“趣”是互为表里的。读书之趣,在与求知,而一知之得,非“疑”不可。当通过设疑、辩疑、解疑而学得知识时,才会其乐融融,其趣无穷。
二、创设“快乐的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俗话说触景生情。人处于轻松的情景中可以产生愉悦,处于悲愤的情景中可以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环境中就能够更好地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把学生压得过重,管得过死,使之时刻担心害怕,惊慌失措,处于感官紧张状态,是智力发展的大忌。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生理特点、认知水平,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具体的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实验成为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窗口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应努力增加实验数量 提高实验质量,尽可能使实验形式多样化。除此,还可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边学边实验,做到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二)按照知识阶梯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知识阶梯和课堂教学程序,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任务之一。
(三)正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练是为了巩固消化当堂所学的知识。因此,练的内容一定要围绕讲的内容安排,习题要精心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数量亦不宜太多,应让学生先看书、再理解,然后做习题,最后留一点时间进行小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不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网络。例如:学习了一章后,可以增加一节学生讨论课,通过讨论将一章的知识点归纳成图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易看、易懂、易记,便于掌握知识。
三、创设“和谐的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学生在听课时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与其对教材领悟的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只有老师热爱、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一般来说,成绩差对学习不发生兴趣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胆怯心理,课堂上生怕老师看见,生怕老师提问,抱着消极的态度听课,学习兴趣激发不出来。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倾注着爱,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一方面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对老师既崇拜又无拘无束;另一方面, 老师要进入角色,以情动情。
四、创设“期望的情境” 调动学习兴趣
老师应该正确对待成绩差的学生。造成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尽管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并不完全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由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一些老师对待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反差,伤害了差生的自尊心,在师生之间筑起一堵墙,造成情感上的隔阂。使这些学生越学越觉得苦恼,越学包袱越重,越学成绩越差。如何克服这一现状呢?老师除转变教育思想,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外,还要努力创设“期望的情境”,还要给差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对学业有成功感。老师应给差生更多的照顾,如为他们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布置一些内容较简单的数量较少的作业,让他们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对他们在学业上获得的点滴成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差生总结出成功的原因和方法,以及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差生对新的更大的成功的追求。这样,差生在老师的及时帮助指导下,就会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尝到成功的甜头,精神上得到安慰。
总之,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培养学生学习的有心人,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获取知识,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河北省赞皇县第一中学 051230 )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人们主动探究知识的向往、追求和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发展又是以心理的发展为前提的。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兴趣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缺乏需求欲望,基于这一点,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如何设法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追求的热情呢?可采用:(一)促人深省的发问。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可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们往往只注意手推小车小车动,不推小车车不动这一事实,只得出“力产生运动”的结论。此时,我们不宜过急纠正,再做一次实验,当“停止推车,车子仍然在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慢停下来”这一事实出现时,可以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发现经验的看法不能解决此问题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二)妙趣横生的游戏。如在“摩擦”教学中,让两个学生(力气大小差不多)上台做一个“夺瓶”游戏。先让其中一位同学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位同学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要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都争相发言。通过恰当的活动触及物理知识,既符合其心理需要,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三)简单明了的实验。(四)引人入胜的故事。当以生动的图片、风趣的语言、适当的姿势进行讲解时学生们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探索情境,感到物理并不神秘,就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从而乐意去学习。
总之,有“疑”才有“趣”,“疑”和“趣”是互为表里的。读书之趣,在与求知,而一知之得,非“疑”不可。当通过设疑、辩疑、解疑而学得知识时,才会其乐融融,其趣无穷。
二、创设“快乐的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俗话说触景生情。人处于轻松的情景中可以产生愉悦,处于悲愤的情景中可以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环境中就能够更好地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把学生压得过重,管得过死,使之时刻担心害怕,惊慌失措,处于感官紧张状态,是智力发展的大忌。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生理特点、认知水平,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具体的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实验成为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窗口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应努力增加实验数量 提高实验质量,尽可能使实验形式多样化。除此,还可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边学边实验,做到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二)按照知识阶梯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知识阶梯和课堂教学程序,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任务之一。
(三)正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练是为了巩固消化当堂所学的知识。因此,练的内容一定要围绕讲的内容安排,习题要精心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数量亦不宜太多,应让学生先看书、再理解,然后做习题,最后留一点时间进行小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不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网络。例如:学习了一章后,可以增加一节学生讨论课,通过讨论将一章的知识点归纳成图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易看、易懂、易记,便于掌握知识。
三、创设“和谐的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学生在听课时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与其对教材领悟的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只有老师热爱、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一般来说,成绩差对学习不发生兴趣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胆怯心理,课堂上生怕老师看见,生怕老师提问,抱着消极的态度听课,学习兴趣激发不出来。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倾注着爱,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一方面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对老师既崇拜又无拘无束;另一方面, 老师要进入角色,以情动情。
四、创设“期望的情境” 调动学习兴趣
老师应该正确对待成绩差的学生。造成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尽管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并不完全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由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一些老师对待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反差,伤害了差生的自尊心,在师生之间筑起一堵墙,造成情感上的隔阂。使这些学生越学越觉得苦恼,越学包袱越重,越学成绩越差。如何克服这一现状呢?老师除转变教育思想,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外,还要努力创设“期望的情境”,还要给差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对学业有成功感。老师应给差生更多的照顾,如为他们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布置一些内容较简单的数量较少的作业,让他们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对他们在学业上获得的点滴成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差生总结出成功的原因和方法,以及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差生对新的更大的成功的追求。这样,差生在老师的及时帮助指导下,就会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尝到成功的甜头,精神上得到安慰。
总之,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培养学生学习的有心人,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获取知识,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河北省赞皇县第一中学 05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