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工老廖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廖伯长得胖胖的,是我父亲所在学校的一名校工。他到那所学校工作的时间比父亲还早。当时,母亲在外地工作,父亲在学校做教务主任,工作繁忙,基本顾不了我。所以,我绕膝撒娇的人就是老廖伯。
  老廖伯的工作是敲钟,那时学校上课、下课没有电铃,只能听老廖伯的钟声。他的房间里有一只闹钟,他看着那闹钟,一到时间,就到操场旁边的那棵大樟树底下,握着那根粗粗的绳子,一下一下有力地拉动,悠扬的钟声就“当!当!当!”地响彻整个校园。随着钟声,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一下子全飞出了教室。那棵樟树上挂着一口好几个人都扛不动的大钟,所以敲起来声音特别洪亮。我生性好奇,每次牵着老廖伯的衣角去敲钟时,总想自己也试试,可拉过绳子来,发现重量好沉,我小小的个子根本敲不响那口钟。
  除了敲钟,老廖伯还干不少杂活。那时学校没有自来水,食堂灶头旁边有一口巨大的水缸,学生们的用水就取自那里。每天清晨,老廖伯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要到远远的井里挑水,一趟又一趟,直到把水缸装满,然后是帮学生蒸饭、烧火做菜。
  我有一只小小的饭盒,上面刻着我的名字。每次从家中量好米,我就会先到食堂找到老廖伯,然后他手把手教我淘米,因为个子小,爬上两个台阶还够不着锅子,经常是老廖伯过来把我的饭放到锅子的正中间。看着我那只特别小的饭盒稳稳地放在最上面,心里就感到特别开心。至于吃饭,我有一半时间是与老廖伯一起吃的。饭盒自然是老廖伯早早就帮我拿出来的。老廖伯最喜欢吃红烧肉,有肉的时候,他就自己开一个小灶,炒上满满一大碗,抿一口米酒,吃一块肉。然后,脸庞红红地给我讲他为什么特别爱吃红烧肉。
  “我是被国民党抓壮丁抓到这儿来的。那是1949年,我被捆着双手带到这个山区,当时我20岁出头,从没有离开过老家,心里害怕极了。可有一天,我正迷迷糊糊地缩在一个屋子的墙角,突然进来几个人,帮我解开了双手捆绑的绳子,又亲切地问我是哪里人,还问我饿不饿。我说饿了,他们就给我端来一大碗红烧肉。真香啊,我长这么大还没吃到过这么好吃的肉,一下子碗就见底了。”老廖伯说,吃完红烧肉后,他才知道来救他的是解放军。他们告诉他,中国解放了,从此人民翻身做主人了。
  “跟着解放军,天天有红烧肉吃。”基于这点,老廖伯就跟着解放军留了下来,从此没再回老家。老家其实没有什么亲人了,后来,老廖伯就成了学校的一名校工。
  老廖伯不识字,但特别喜欢孩子。夏天的夜晚,我们这群没有家长管的教职工子女就会在他身边围成一圈,听他讲故事:嫦娥奔月、猴子捞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每一个故事都非常好听。如果哪个小孩在一边吵闹或不听话,他就会说“挖心肝”和“吸血鬼”的故事,他说如果哪个小孩哭了,给路过的“挖心肝”的人听见了,晚上就会上那个小孩家去挖了那小孩的心肝下老酒。结果吓得我们大气也不敢出。晚上回房间去睡觉,再也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大家手牵着手回去,遇到小树林,就一阵狂跑,睡觉也不敢关灯。但是越害怕却越喜欢听,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个夏天。
  学校放假了,我们都离开学校,但老廖伯放假也住在学校里,因为他没什么亲人,在我的印象中,这么多年来,只有一个远房的侄儿来看过他。后来,我听大人们说,老廖伯也曾结过婚,但他的爱人因为难产过世了,孩子也没有活下来,从此他就再也不谈婚娶。
  开学后,我拿到学校发的新书回到了老廖伯的身边。彩色的新书是我最喜欢和珍爱的,闻着淡淡的油墨香,总是特别开心。老廖伯会为我翻箱倒柜地找出一叠牛皮纸,然后帮我包书皮。他用一把小尺和剪刀,细心地包上带护角的书皮。拿着包好的书本,我好得意。有这又厚又硬的牛皮纸的保护,一个学期用下来,我的书是崭新的。
  偶尔,有村民家中办喜事,会给老廖伯送来喜蛋。那染成鲜红的鸡蛋,在我眼里特别漂亮。如果我去,他就会随手塞两个在我口袋里,叮嘱我回去热热吃。
  遇上星期天镇上有物资交流会,老廖伯也会带我去逛集市。老廖伯去是为了买一些日常用品,我跟着去只是为了解馋,因为集市上会有很多小吃。没逛多久,我就会在集市边上的小吃摊坐下,吃香喷喷的油煎包子,再上一碗小馄饨。我一边坐着慢慢吃,一边等老廖伯逛好街来带我回去。如果吃好了,老廖伯还没来,我会到菜市场旁边的空地上看小人书,风送过来小笋和萝卜的清香。回去的时候,老廖伯肯定会买上一点好吃的,然后我们便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老廖伯还种昙花,种了好几年都没开花。有一年终于开花了,结果昙花开放的那个夜晚成了整个学校的节日。不仅所有的老师都围到食堂那小小的天井里看昙花,学生也趁机不晚自习了,里三层外三层地来参观。我记得,那晚上老廖伯像喝醉了酒似的陶陶然,不断地向人们介绍他种花的经验。大家也热情地感慨昙花的美丽和难得。夜深了,人渐渐地散了,可老廖伯却意犹未尽,一直守到昙花一朵朵凋谢。那时,幼小的我还没有读过一首有关昙花的诗,但因为老廖伯的昙花,心中已经对“昙花一现”有了感性的认识。
  后来,因为要进城上学,我就离开了老廖伯。中间也时常回去看他,每次,他都是乐呵呵的一张笑脸,问我的成绩,问我的生活,我一一相告。
  再后来,学业忙了,功课重了,就回去得少了。大学毕业工作后,有一回还特意去了那学校,儿时的景象都已不复存在,那小小的食堂也早就没有了。好在老廖伯还在,只是他已经退休多年。他热心地带我去参观新的校园。此次来,我才知道他一直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家境困难的学生,每年都资助好几个。他笑呵呵地说:“我孤身一人,用不了这么多的退休金。我喜欢孩子,多帮帮他们。”
  老廖伯挺长寿,85岁那年过世的,他无儿无女,但十里八村的人全都自发来送他,送行的队伍排得老长老长。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喜欢夜色下那些盛开的灯火,花儿一样,一朵又一朵地开着。它们的盛开,给这原本黑暗的世界带来了不少的光明,且少了冰冷,多了些热爱。  很多年了,从走出那个小村开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在颠沛流离着。年龄渐长,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我开始有了回家的渴望。这渴望像火一样燃烧在心里。可是,家在哪儿啊?这许多年走下来,我已经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  看着那些织在夜色里的灯火,那些张开的眼睛,我希望通过它们,可以寻到故乡
期刊
早春的江南,是一幅淡淡的水墨,如梦似幻,绵绵而潇潇。  爱上一朵花的欢颜,一道流光的浪漫。看山,山有情;看水,水有意。因这新鲜初放芽的绿,因这一树一树的花开,因这燕子声声的呢喃,我心浅笑盈盈,恬静如花,欲将雪化后的那片鹅黄,嵌进生命里,欲将这陌上花开的美丽,刻进灵魂的诗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说不出的秘密,挽不回的遗憾,触不到的梦想,忘不了的爱。岁月是一棵花树,里
期刊
如若说李梅岭仅是余干的一只小手掌,那也必然是掌背,而且绝对是掌背食指的骨结处———于百万多人口、三千多平方公里的泱泱滨湖大县,她394米的纯粹海拔,足以构成余干的绝对地表高度———让百万余人仰望的一种高度!  那次北上被李梅岭意外截留,缘于白君。她在这个仅18平方公里的林场任职。那个距县城空间距离四十公里、时间距离四十分钟的弹丸之地,垂臨余干与东乡之界,却于她有着异常的眷恋、不离不弃,宛如她二十年
期刊
长涂岛西南方有一座山,其实,确切的说也不算是山,顶多算是丘陵。由于海浪的冲击及海风的侵蚀竟形成了酒坛模样,所以这座山被称做了酒坛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用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山脚下有一块石头,旁人眼里,石头就是石头,平淡无奇。可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或许就是女娲的补天遗,或许是沾了山的仙气(长涂可谓是海中的仙山),或许是
期刊
有人说,翔云之名源于象运山———此山形似大象,如果遇上风赶薄雾的天气,就有动感,犹如大象在运行,于是有了现在的山名。也有人说,宋代时,乡人见山势如同大鹏翱翔于祥云间,雅化象运山为翔云山。象运,瑞象驮来好运;翔云,翔鸟载来祥云。无论怎么喊,喊哪个山名,都喜庆。  龙须岩背靠象运山大石壁,面临陡坡梯田,艳阳高照的日子,远观宛若母狮抱幼狮照日。此寺甚古:相传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天竺高僧梦梵阿科四处
期刊
步入绵阳“六一堂路”,北宋文化拂面而来,我仿佛看见了欧阳修的身影。已是隆冬,其气凛冽,砭人肌骨,我的心却顿时沸腾起来。恍惚间,我听见了欧阳修的声音:“晓东啊,谢谢你又来看望我啦!”  其实,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常常去“六一堂”。在电脑上“百度”一下,很容易就知道欧阳修一生成就巨大,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金石学家呢!……也许吧,欧阳修在我的家乡绵阳出生,我还有很多“本土疑问”没有找到答案吧。 
期刊
北纬N40°47′  东经E110°18′  海拔1523M  2016年5月1日,万里无云。  这一刻,我正沿着高德地图的语音提示,开着汽车颠簸在去往位于包头石拐区阴山山脉深处的五当沟。这里有一座阔别许久的召庙,名字叫五当召,又名广觉寺。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山里,再次去瞻仰记忆中它的容貌。  我非常享受开着汽车驰骋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你是知道的,内蒙古地广人稀,只要走出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区,那广袤的漫
期刊
这是湘西大山深处的一个瑶族聚居区。五个瑶族乡远离辰溪县城,分布在沅水中游的两岸,这里山水幽美,民风淳朴,就像瑶家自酿的竹筒米酒,天然清醇,也容易醉人。仙人湾就是其中的一个瑶族乡。  我的老家就在仙人湾瑶族乡集镇的古街上。仙人湾原名先人湾,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考古专家发现,仙人湾境内沅水岸边的潭坎大地断面上有大量的螺壳文化堆积分布。2006年湖
期刊
我不知道老家那台缝纫机是不是比我年长,反正从我有记忆起,西窗下就有它。  闲时,缝纫机总是被一块藏蓝色土布从头到脚罩着,即使罩着布,姆妈也不允许我在缝纫机上放碗、茶杯,更不能写字、画画、做东西。等要派用场了,姆妈掀开罩布,解开绑在车头的布绳,揭去裹着的塑料膜,露出它零件复杂的机头,黑色的画着金色蝴蝶和鲜花的机膛,浅黄色的木台板,棕红色的铁架。机头最上面盖一块棕色呢布,呢布按照突起的零件的样子剪出窟
期刊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  洱海月,苍山雪,洱海月照苍山雪。  一直以来,大理就是众人心中风花雪月的理想国。  想要去大理有N个理由。年少时迷恋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因为他,对陌生的大理国充满遐思。后来因《还珠格格》第三部里,以小燕子为首的一大帮年轻人欲逃离皇宫,一路艰辛,只为奔向那遥远而自由的大理;再后来,孔雀舞后杨丽萍在大理洱海的玉矶岛上修了私宅月亮宫,搞得心痒痒地直想奔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