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畅游在阅读的港湾里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视和网络充斥的世界里,许多孩子的阅读兴趣正悄无声息地被高分贝的电视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所掩盖。这使得孩子的阅读率一再下降,从而使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受到严峻挑战。因此,提倡重视孩子的阅读势在必行,那也将酝酿着由“纸和笔”向着“光和电”的飞跃,顺理成章地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助推器!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语,但为什么孩子跑着跑着就落后了,为什么失望的家长总是大多数?就因为在教育中许多输赢的概念被搞错了,当然会把事情弄糟。
  一、走出对阅读的误区
  在孩子早期的教育中,忙碌的家长们整日穿梭于学校,辅导班和兴趣班,无暇顾及孩子的阅读,在他们眼里,只要早教及时,课内认真学习,课外辅导及时,孩子的成绩优异即大功告成,他们认为这就是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了。事实上,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最重要的“输赢”差别。很少阅读的孩子,由于只储备了很少的智力能源,从中学开始,他们就会表现出综合素质越来越平庸,学习上越来越力不从心的趋势。而阅读量大的孩子,不仅表现聪慧,而且在学习上有很强的爆发力,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二、了解阅读的作用
  1.阅读能播下思考的种子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播下了读书的种子,以书为伴,在书的浸润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就具备了“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翁送”的能力;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它既是为了获得语言、修辞、逻辑等语文基础知识,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总之,就是要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阅读能积淀感悟的经历
  许多教师批评孩子的作文“不深刻”,可 “深刻”是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刻度,如果孩子从未或很少从书籍中分享前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小小的年纪,有什么办法能“深刻”呢?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孩子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
  3.阅读能收获率真的习作
  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人,想仅通过学习语法写出结构正确的句子,通过分析别人的词写出漂亮的句子,这是在绕远路。因此,学习写作一定要回到阅读中。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孩子们有了阅读的积淀,获得内在的积累和感悟,从而形成了语感。老师再适时引领着孩子选材,构思,帮助孩子写出更多率性,率情,率真的不拘一格的作文,才能够在“无为而为”时,培养出更多快乐的享受写作的“天纵之才”。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
  而要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就得先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1.“诱惑”而不“强迫”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就是“强迫”。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孩子爱不爱看书,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
  首先,家长应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接着,在阅读初期,要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提供印刷美观、内容丰富有趣的图画书,引导他们静下心来阅读;最后,家长也可采取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孩子。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地他们会挣脱家长的扶持,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们的精神家园。
  2.“激励”而不“比较”
  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不要要求他“读书去”。有的家长见别的孩子读了几本名著,就急忙买回一堆名著,堂而皇之地为孩子树榜样:“你看,某某同学这些书都读完了,你也要向他学习。”家长其实是在用一个孩子的强,对比另一个孩子的弱,且话说的太直白,目的性太强,没有给“诱惑”留下一点余地,虽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却没找到激励孩子的突破口,没从心里打动孩子。试想一个小孩怎么可能为了不比别人落后和家长的要求而去读书呢?
  3.坚持而不松懈
  当家长设法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一件趣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时,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一旦孩子喜欢上阅读后,就该考虑如何保持持久的兴趣。持久的阅读兴趣来源于书籍的“有趣”,而不是仅考虑它是否“有用”。
  其次,家长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这是因为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只要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即可。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最后,应创造读书的氛围。父母应多和孩子一起看书,还可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一起分析、讨论,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
  四、注重方法指导
  叶圣陶说:“阅读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其法是重要的一个。”教师和家长要重视传授阅读方法,使孩子由“喜欢阅读”到“善于阅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就是逐字逐句钻研,深入重点,理解文章思想。略读就是浏览,了解大致梗概,文章主旨。在阅读中,要将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两种方法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提高阅读效果。
  2.阅读与摘记相结合
  所谓读书要“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读书笔记。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读书离不开笔的。读书要注意摘录文章的重要处、精彩处、佳句、格言、论点或重要的史实、资料等,以备日后需要时选用或检索。
  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可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写阅读日记,对书籍的主题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慧和富有,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平静和放松。请花些心思,引导孩子发现阅读的乐趣,让他视阅读为有意思的事吧!让他们在书山徜徉,寻幽访古吧!孩子的阅读就是最好的修炼过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他的潜能,总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手中的笔已不知在什么时候发芽,开出了芬芳的花朵。为你的孩子扬起阅读之帆,让他们畅游在知识港湾里吧!
其他文献
一、引言  《红楼梦》自其问世至今以别具一格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手法,吸引着国内外读者竞相解读,不断探索。从民俗这一视角研究就是对《红楼梦》的又一次探索。  二、红楼梦中的有型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诸如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寓居交通等传统习惯的承袭。在《红楼梦》中,作者对当时当地的各种物质民俗进行了丰富的描绘。  《红楼梦》中的一些服饰,有的承袭明代,有的则开满清礼服新
期刊
之前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BBC《中国式教育》这部纪录片的诞生绝非一时兴起,前有耶鲁蔡美儿的《虎妈战歌》,后有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数学、科学、阅读三科全部全球第一,除去“中国制造”,“中国式教育”的神秘面纱也引起了西方国家极大的兴趣。所以便有了这部拍摄时长达400多个小时,从筹备之初就用心良苦的“真人秀”。之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这当中的确是有些许“作秀”的成分,但抛开这些,客观地看待这部片子,还是有
期刊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
期刊
所谓装饰画其实是一种绘画的表现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的、具体的形、色彩、线条进行夸张、简化的变形和有序的排列,使画面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产生高于生活原形的美感体验。装饰画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本身,将一些重复图象进行有序地排列之后,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抽象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所以给人一种纯粹体验美感的空间。教师在幼儿园中的使用各类创意性装饰画进行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效果,引发幼儿兴趣。  一、幼儿创
期刊
有人说没当过母亲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我说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有人说做教师难,做班主任更难。我说做班主任难,做一位开心幸福的班主任更难。  班主任们每天大致都是日理万机,筋疲力尽,但最后不同的班主任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班主任觉得付出得到了回报,得到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认同,挺开心;但大多数班主任怨声载道,怒火中烧,觉得学生很可恶,不懂事,不听话,孺子不可教也,很委屈。  造成这种感受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了儿童成长的需要,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但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理念不清、体验不深、流程不畅等一些弊端,怎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呢?文章以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这门课程的认知、领悟,浅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教学理念,凸现生活气息  品德与生活课程
期刊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需要探索。皮亚杰认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所以我认为,操作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这项区域活动的兴趣。我们要通过区域活动物质材料的刺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维持幼儿的兴趣,引起探索、再探索的愿望,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
期刊
当前,北京市关于学科课程改进意见和中高考制度改革等教育领域重大改革措施的推出,吹响了未来教育体制重大变革的集结号,教育处在从数量发展转变到质量提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课程体系发生重大变革,教师素养亟待提升。新形势下,作为“教师之师”的研训员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不断提高研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  一、研训员角色的转化  目前,培训和教研在功能定位上基本趋于融合。因此,培训机构在工作机制上也更加强化
期刊
我们学校地处秦巴贫困山区腹部的革命老区巴中,我们教育的对象多为留守儿童,大部分都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性格较内向。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知识面非常狭窄,表现在学习上多为不爱发言,不爱阅读,面对学习中的问题不能生发联想和想象,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写作时缺乏素材。由于环境的使然,山区的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途径,除了从老师那里获得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渠道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拓展自己的阅读面。作为在山区工作多
期刊
一、案例背景  进入四年级以后,我所带的班级学生普遍出现学习主动性下降,课堂听讲跑神,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家书写时字迹潦草,甚至少数同学出现不能完成作业的情况。作为班主任,我对此忧心忡忡。他们如今的表现和当初充满好奇心,求知欲的孩童模样存在巨大反差,让我不得不反躬自省,到底哪里出错了?我该拿什么拯救你们的学习状态,我的孩子们?  二、案例过程  1.出现问题  班里有个叫小宇的孩子,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