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的旅行(之二)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7896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的琴弦》:谁是我们的“上帝”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小时候我们常常问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至今还是无解,我们现在想要知道的是:宇宙从何来?我们从何来?又将往何处去?每一个生命或物质总有一个孕育的母亲,我们宇宙的母亲是谁?谁是我们的“上帝”?(我这里所说的“上帝”不是指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而是广义的上帝,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第一推动力或者是规范宇宙万物的最终定律或是我们一直在求解的x值)把世界比喻成一个走时精确的钟表的话,我们想知道谁是给钟表动力的人。大爆炸理论可以为我们解释现宇宙的形成,而且已经有科学数据能够加以证明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可是爆炸之前又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导致大爆炸的发生呢?有科学家说空间和时间都是在大爆炸之时才产生的,因此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所以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大爆炸之前的存在就一直存在,那么这个神秘的存在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上帝”吗?宇宙是个什么样子的?有边界吗?如果有边界那么宇宙之外又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无穷大又意味着什么?我想每一个有一定物理基础和科学素养的人如果思考宇宙与生命的话一定都会有无数的为什么在等着解答,这本《宇宙的琴弦》将颠覆我们基于经典物理学知识和直观感受所建立起来的对宇宙的固有认识观,作者向我们解释了近10年来科学领域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获得的振奋人心的进展,它能够为我们解开许多宇宙之谜,同时也会带给我们更大的迷惑、更多的疑问和更疯狂的想象。
  《宇宙的琴弦》是第一推动力丛书中物理系列的一本,由著名的超弦物理学家布莱恩·格林所著,布莱恩·格林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和数学教授。《宇宙的琴弦》是一本極具深度而又相对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作者说:“贯穿全书,我都紧扣科学,同时也常常通过类比和比喻,让读者对科学家如何达到当今的宇宙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尽管我避开了专业术语和数学方程,但因为涉及的新概念太多,为了能完全跟上概念的发展,读者可能还得不时停下来,想想这儿,想想那儿。”是的,我承认读这本书一点也不轻松,这许许多多的新概念、新知识和你几十年固有的认知和直观的感受完全相左,他们在脑中的激烈碰撞与冲突会让你的脑细胞几近崩溃,你一边要充分调动你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同时你以前所学的那些物理基础不但帮不上忙,反而还成为你接受这些颠覆性新知识的障碍,因为它们大错特错了。虽然这本书中所写的是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研究前沿的惊人发现,但是给我们看到的是拨开一个迷雾后面又是一连串更浓的迷雾,因为科学还远远未到可以解开所有宇宙之谜和你、我心中所有困惑的地步,我们知道科学还处在:在前辈的基础上经过否定、修正、添砖加瓦,摸索着逐渐构建起一个越来越完整的宇宙行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书中写到“物理学家心里明白,即使对历史上某些最大的科学成就来说,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也飘浮着乌云。”牛顿是一位不朽的智者,他的万有引力定律,300多年来影响我们一直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唯一的引力是天地间万物发生的根源。牛顿统一了主宰天与地的物理学,指出引力是在天地间活动着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他不仅定性描述了引力,还写出了定量的方程,牛顿的引力理论自17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初,经历了无数考研,斜塔落下的球、飞向太空的火箭、太阳身边往来的彗星。所有这些现象都能从牛顿理论得到非常精确的解释,但它有一个严重缺陷,它虽然能高精度地预言物体如何在引力作用下运动,但却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引力?引力是怎么产生的?最终在1919年当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得到证实后,宣告了牛顿理论的大崩溃。牛顿那:“冷冰冰的、机械的空间、时间和引力概念被爱因斯坦以一种动力学的、几何的弯曲的时空图景取代,引力嵌入了宇宙的基本结构。”爱因斯坦的引力图像不但与狭义相对论相容,而且还提出了比牛顿理论更接近实验结果的预言。但是不管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有多美妙,可它还不是终极理论,它与上世纪20、30年代物理学家开创的经过极严格检验的理论——量子力学水火不容,“广义相对论的弯曲空间几何形式总是与量子力学蕴含的狂乱的微观宇宙行为不相容。”这一矛盾显示我们关于自然的概念还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如此一来现代物理学所依赖就是两大理论支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我们从大尺度认识宇宙提供理论框架;量子力学则为我们打开小尺度下的宇宙。两个理论的所有预言差不多都在实验上被以难以想象的精度证实了,这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一个痛苦的结论:它们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这两个理论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非常严密的,可是当我们要研究那些“小而重”的领域时,如:黑洞的中央、大爆炸时的宇宙,当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方程结合时却得出了一个没有价值的结果。到1927年量子力学发展的成果宣布了:“经典物理学的纯真时代结束。”宇宙不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那样像一只精确的大钟,量子力学认为:宇宙的演化虽也遵照严格准确的数学形式,但那形式只决定事情可能发生的几率,而不是必然的唯一结果。这个结论太让人困惑,纵使智慧如爱因斯坦也无法接受,他说:“上帝不会跟宇宙玩骰子”,为此爱因斯坦一直想要用一个更深层次上的理论来统一它们,他追寻了30年,致死也没实现。在他去世后,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了量子理论是对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弦理论带来了一种解决办法(它似乎让我们有希望揭开“上帝”的神秘面纱),弦理论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是一堆上下振动着的丝线,(像琴弦一样,把它命名为弦)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知道的那样是由点粒子构成。这个理论是这样描述世界的:“微观世界里到处是小小的琴弦,它们不同的振动合奏出宇宙演化的交响乐。”弦理论颠覆性的修正我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认为宇宙的维数比我们眼睛看到的更多,那些维都紧紧地蜷缩在宇宙褶皱的结构中。30多年过去了尽管弦理论取得了令^难忘的进步,部分结果已经带来了令人惊奇的关于空间、时间和物质的新认识,并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和谐的统一起来,但这个理论还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也没完全被科学界接受,但本书作者在书中说道:“弦理论的一个核心特征在10年后可能得到实验验证。如果运气好些,我们随时都可能证实理论的一些间接特性。”关于这点,我和全世界一样都满怀期望拭目以待。   对于空间多重维度的说法,我从《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里看到过;从《前世今生》中讲述的灵魂大师的传话中了解到过;今天又从一个物理学家阐述的弦理论预言中获得支撑,让我仿佛已隐隐约约嗅到了“上帝”的气息。1930年保罗-狄拉克预言:通过聚集足够的能量可以造出全新的物质粒子。1933年卡尔·安德森在实验室的受控实验中第一次把物质造出来,验证了狄拉克方程的正确性,如今这样的过程在实验室里已经是家常便饭:聚集足够的能量后,以前没有这种粒子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反电子”,为了电荷守恒,同时会出现一个电子,能量就以电子一反电子的形式直接创造了物质。这样就可以给物质的本源一个自然的解释:大爆炸时大量的能量生成了大量的物质与反物质,但有个问题一直迷惑着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每生成一个物质的同时总是会生成一个反物质,而物质与反物质只要一相遇就会释放出锁闭在物质中的能量,产生爆炸而湮灭,可在宇宙中那些“该有却不在的反物质都到哪去了呢?”关于这点我想弦理论预言的多维空间也许可以帮我们解释那些不见了的反物质,他们也许就存在于与我们一膜相隔的另一维时空中(弦理论第二次革命的新理论认为,宇宙不仅多维,而且每一维又都被一膜完全包裹着),在那里存在着与我们这儿的所有物质性质相同,电荷相反的一个孪生伙伴,只是你千万不要期盼着遇见他,因为你们相遇之日就是你们化为能量湮灭之时。我进而大胆的把聚集足够能量制造物质又瞬间湮灭再生成物质。循环往复的过程,想象成一个可以解释我们人类的生、死、轮回真相的科学过程,其依据是:人类亦是物质之一。我们不碍先从实验室想象起:某个“上帝”在一个庞大的加速实验室里聚集了足够产生“人”这个物质的能量,从而让一个没有的人就像电子一样的被制造出来,当然首先生成的是人体的反物质——灵魂,同时生成了一个物质——人体,灵魂和人体在相遇后同时存在了一段短暂的时光然后释放出锁闭在身体里的能量,湮灭成纯能量,生成了光子,光子走过一段时间后会把从原来那个人体和灵魂中得到的能量再释放出来又生成另一对灵魂和身体,如此循环往复,新生成的灵魂和身体是由前面那对灵魂和身体所释放出的能量再生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那就是轮回。生命就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当某个(或某些)星球的温度降低至适合生命生存时被制造了出来,宇宙无限这个循环就会无限,直到我们丧失了合适的生存条件为止。同时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在“上帝”眼中瞬间完成的生成——湮灭过程对于我们人类的时间来说就是一生,因为“上帝”与人类分处在不同弯曲的时间里,所以我们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我甚至还可以对那些经历过短暂死亡又活回来的人、或是那些可以在催眠状态下进入到他的前世体验过死亡的人描述死亡后在“中间状态”的那种感觉进行科学解释,《前世今生》这本书里是这样描绘死后进入“中间状态”的感觉的:“我离开身体,看到一道美好的光。在此找到了平静。所有的东西都从光而来,从光里获得能量。”这段“中间状态”应该对应的是人这个物质湮灭成纯能量的短暂时间(由于时间的弯曲“上帝”眼里的短暂,对人来说还是有点时间)那时生成了光子,以光速在时空中匀速飞行,根据相对论,匀速运动着的人,他不会感觉到自己在运动,相反他会觉得很平静,是别的物质(如果有的话)在运动,而从物质的锁闭中解放出来的能量成为光子时一定会维持一段短暂的平衡状态,这就是那种平静感觉的由来。
  对一个事物(理论)美学的认识并不能成为科学进程的裁判,但是有些物理学家的某些抉择确实是根据美学趣味做出的,特别是当理论描写的图景越来越难靠实验去探索时,美学的方法确实带来了力量和光明。“那样的理论具有跟我们经历的世界一样精妙美丽的结构。”物理学家在说“美”的时候,有一部分是指现象美,他们认为自然有对称性,这些对称性与音乐和艺术的对称性一样美妙动人。量子力学的奇迹为我们证实了一种完美的对称,那就是:基本粒子(如电子)不但能像地球绕太阳旋转那样绕着原子核转动,同时也能像地球那样绕着自己的轴自旋,既公转,也自传。在此我突然有了一个不但大胆而且近乎疯狂的想象:我们的物质粒子,连同它们的反物质伙伴都有自旋,和我们的地球形成了对称,那么我们的宇宙结构会不会也与我们自然中某种最精妙美丽的物质结构形成对称性呢?!比如说和我们的人体?!电子对应地球,人体对应宇宙!这种想法是不是很癫狂?!是不是很刺激?!是不是很有挑战性?!挑战我们拳头大小的大脑进行革命性的认知?想想看我们的宇宙外有头发、皮肤和指甲。内有各种脏器、有骨骼、有经络、有肌肉、有血液,有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有心血管系统。而且他真的有着非常非常完美的对称性:有左手就有右手;有左脚就有右脚;有左眼就有右眼;有左耳就有右耳。同时他还有着唯一的独特性:一个脑袋、一个心脏、一个胃。有内在有外表、柔软可塑、有温度、有变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又都是有定律可循的,最最重要的是在宇宙的结构中就会有一个类似人脑一样的器官存在,那将会是一个怎样高度进化,有着高度的意识、智慧和主宰整个宇宙思想的大脑啊。天啊!一个宇宙的脑子他就是我们的上帝!如果是这样的话,书中所讲述的问题:现代物理学所依赖的两大支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个理论的水火不容就根本不会成为问题。因为这个类人体结构的宇宙本身就是由多种系统和理论来规范支撑的,比如骨骼需要一套骨骼的理论;血液循环又需要一套专门的血液循环理论;肌肉自有肌肉的理论。总之我们人体有多精密多复杂多玄妙,宇宙就可能有多精密多复杂多玄妙,我们的科学探索也许才刚刚触及到他的皮肤、脚的形状、头发的质感、还有他抬手、走路的力量和运动轨迹。科学家们也许会被宇宙偶尔受伤时流出的一点血、运动时淌出的一滴汗或是眼中的一点分泌物而困扰数十上百年。我们不要美好的幻想能一劳永逸的找到一套什么终极的定律(如弦理论)就能把整个宇宙的奥秘解开,因为我们至今也不可能用一套定律来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和特征,更别说浩瀚的宇宙了,我们对他的认识才只是皮毛的皮毛,我们对于宇宙及我们自身的探索将伴随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永无止境。也许你们会说,这样的想象太疯狂、太离谱、太不可信。但这不是没有一点科学根据,如果我的这种“宇宙结构类人体”假说成立的话,那么他将有力的证明平行宇宙的合理存在,因为宇宙也会像物质粒子那样存在着一个反物质,所以大爆炸生成宇宙的同时也会生成一个反宇宙,这也为我们解释清楚了自大爆炸以來那些该有而却不见了的反物质,他们和我们一样存在于另一个与我们的宇宙在时空中平行存在的宇宙中,性质相同,电荷相反,互不交融。而且这样的宇宙不止两个,也许有无数个,因为最新的科学发现大爆炸不止发生过一次,而是随时不停地在发生着。这,这。疯狂。太疯狂了,连我自己也有点不敢相信这种疯狂的想象出自我的大脑!然而虽然疯狂的想象不一定会变成真理,但是每一个成功的科学理论一开始都源于科学家们的疯狂想象,因为宇宙本来就是疯狂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大开你的脑洞,疯狂大胆的去想象吧!   在我们科学进步的路途中,我们似乎感觉一步步的离“上帝”越来越近了,我们感觉似乎已经一步步把他逼得快退无可退了,似乎我们马上就可拉住他的手了。然而我们一次次的发现我们只是捅破了一个比一个更大的未知天空,宇宙太大、太玄妙,我觉得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包括弦理论)离那个一览全景的高度还很远很远,离我们最终揭开“上帝”神秘面纱的时刻还很远很远,就像《前世今生》中那句出自灵魂大师的话所说的:“耐心和适当时机。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也许我们的科学解密也是这样,必须等到人类社会均衡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划时代的科学成果才会被找到。而对于我来说,这套书共有35本,我也还有一个漫长的阅读过程和一段又一段奇妙疯狂的想象历程。

《刀锋》:穿越黑暗的灵魂


  这个夏天,雨不停歇,那么多的水从天空倾泻而下,它们是云的化身,云的渴望,云的回归,它们不顾一切的要变成一滴水珠来到这大地上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最终归于大海,与海融合。落入山间、落入城市、落入荒野、落入江湖、落入沟渠。甚至落入污秽的下水道也在所不惜,一次次的降落、奔流、蒸腾、再降落。这个夏天我也正像毛姆小说《刀锋》里的主人公拉里一样在黑暗中为灵魂寻求一种真实的回归路,那么的与当下格格不入、那么的与现实抽离,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的孑然一身,我不知道我的同路人在那里?我的出路又在那里?周遭一片沉默。对于那些渴望知道真相的人来说,我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可能都将在困惑中度过,“大自然不会轻易说出她的秘密”,然而这种不满与求索的感觉会激发普通人身上蕴含的非凡天赋和创造性,这也正是人类不断进化的内动力所在。
  困扰我的问题还是那些难解的迷:从哪来?到哪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在哪里?什么是可改变的?什么是无法抗拒的?由瑜伽大师尤迦南达的弟子斯瓦米·克利亚南达所著的一本叫《超脱》的书里似乎给出了前两个问题的答案:“世间万物都是最高精神的产物,而且只是一场梦而已。万物的命运,以及其中每一个灵魂的命运,都是最终被最高精神收回。当我们离开身体死亡之时,意识不会停止。”书中还指出:除了绝对意识(既无限精神),没有什么是真正存在的,其他一切都是上帝的一个梦想而已。无独有偶,在著名的物理学家布莱恩-格林所著的《宇宙的结构》那本书里基于20世纪70年代,雅克布-贝肯斯和史蒂芬·霍金他们的数学分析证明“黑洞的熵并非正比与黑洞的体积,而是正比于其表面积”,这一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基本的自由度——那些能够带来混乱度的特征,或许存在于区域的表面而不是内部,宇宙中真正的物理过程都发生在一张薄薄的环绕着我们的遥远表面上,我们所看到和体验到的一切只不过是这些过程的一个投影,宇宙本身的运行模式可能就像全息图一样。既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三维世界中所观测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能都是发生在遥远的二维表面上的物理过程的全息投影。”这些物理学家推衍出的非常古怪、新奇、难以理解、与人们的常识极不匹配的观点却同瑜伽大师的说法不谋而合,而且它们越来越得到了很多科学上“实质性的支持”。
  不可思议,然而我苦苦寻求的宇宙真相似乎已经开始在我面前撩开了她神秘面纱的一角:真实(真相)存在于遥远、低维、扁平的宇宙表面,那里是最低熵的状态,她具有的熵是最小单位的熵,所有的信息都以一种唯一的次序排列组合,她就是我们万能的“上帝”;而我们,以及我们周遭的整个世界,这些看起来结构更加高维丰富的事物,其实只是一个虚幻的投影罢了。如此说来“灵魂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是永恒的”就非常容易理解,肉体死亡只不过是影子的消失,而我们的真实(灵魂)与“上帝”同在(以信息的方式储存于那遥远的二维表面)。
  那么熵是个什么概念?熵高?熵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着很好的理解了熵的概念,将会为我们解释清楚许多之前困扰我们的而由一些高级瑜伽圣人所领陪到的神秘现象和奇怪体验,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科学与某些人类超前的意识和精神体验相结合时,将可能为更多的人们打开了悟的视野。
  s=klogw这就是熵这个概念的数学公式,翻译成文字就是:熵等于系统中可能的排列数的对数。这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要理解的是:熵是物理系统中无序的量度,高熵意味着系统处于高度无序状态,低熵意味着系统处于高度有序状态。现代科学倾向于认为:“诞生于大爆炸的宇宙始于非常低熵的状态,宇宙诞生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有序态是一切的开始”,之后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的总熵将渐渐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混乱,然而对黑洞的研究表明:黑洞为空间区域内所能填充的数量设定了上限,因此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熵是不会无限增大的,也就是不会一直混乱无序,而是有序和无序会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刀锋》中的拉里一直在思考“究竟有没有上帝?为什么有邪恶?灵魂是不是不死的?身体死亡就是终点吗?”书中拉里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著者毛姆也只能在无言的结局中无法解脱。我试想在人类又前进了将近100年的今天,我是不是可以找出一个相对说得过去的解释?我可以把《宇宙的结构》中物理学家们导出的“真实——那些存在于低维表面的扁平家伙”非常形象的理解为“上帝”,“上帝”处于一种极低熵的状态中,当大爆炸一开始,就是“上帝”的创世纪的开始,世界从有序向多元化衍变,形成了叵星、星系、行星。其中至少有一颗地球这样的行星,它附近有一颗像太阳那样可以提供相对低熵能源的恒星,这些低熵的能源使得低熵的生命形式得以演化,最终人类生命出现。至于“邪恶”的存在,它也是高熵无序状态之一,“上帝”并不负责管理邪恶与非邪恶,“上帝”只负责管理熵,他为熵设置了最高上限,让整个宇宙、宇宙中的不同空间区域都有一个熵值的上限限制,(在最高熵的范围内“上帝”对万物都是慈爱和包容的)所以他们都在无序中有序,有序中无序,(这就是时常困扰科学家的问题,怎么我们似乎找到了大自然的规律,如牛顿定律、相对论、量子理论等,但这些定律又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或条件下才极为近似真理)只要整体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这样的存在就稳定显现。《超脱》中也认为:“在这虚妄的世界上,二元法则是至高无上的规则。有增必有减,有喜必有忧”。如果什么时候混乱处于上风,使得平衡被打破,那么“上帝”之手——对熵的最大限制将会起作用,使高熵向低熵转化,例如,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如无节制的相互或对其他低熵物质进行掠夺和破坏(对大自然、对其它物种、生命),就会有天灾或战争的爆发,因为毁灭是使一切归零,回到初始、低熵状态的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后人们又会有秩序的开始重新建立,从这个角度来说死亡也是让人回到低熵状态的最便捷方式。克利亚南达在《超脱》一书中说:他的上师尤迦南达大师有一次在谈到死亡时,非常风趣的说:“上帝吃人!”我想关于死亡我完全能理解并接受尤迦南达大师的说法。在系统处于平衡的状态下人类会依照自然规律,生——老——病——死的轮回,但当系统平衡被打破时就会有一些极端的死亡方式——天灾人祸,以便来快速的恢复熵的平衡。关于这一机理导致的现象,是枚不胜举。在自然界中植物是所有生物种熵最低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极低熵的太阳光维持生命,而动物通过吃植物维持生命,所以植物的熵比太阳光高但比动物的低,而食草动物的熵又比吃动物肉的动物低,而人类处在食物链的最高端,其熵也最高,组成也更为复杂、更为进化。所以我们如果不保护自然,让植物和其它动物无处生存,而人类大量繁衍,將会使我们地球区域的熵变的很高,一旦超过高限,灾难就会降临,纵观历史我们总是一个大灾难或战争之后,会平静几年接着又有灾难或是战争爆发,仿佛是不可改变的有规律的循环往复,其实我们知道这些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以后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控避免的,好在我们人类的意识是在不断进化的,从这么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教训,已然得到许多智慧的认识和经验,只是还没有被科学有力的实验证据来证明这是一条让人人都理解的真理,再加上人类的各种贪欲、野心,以及自然法则的趋向:从低熵状态达到高熵状态(从无序到有序)比从高熵状态到低熵状态容易得多得多,所以使人类自律的调控比较难实现。   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想要把自己的高熵调控的低些虽然很难,但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当我们的熵降低到一定程度,近似或者等于低熵的“上帝”的水平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能就与上帝融合为—体了,而且根据熵的某些特质:在高熵(高度无序)的状态下,其组分的许多排列方式将变得亳不起眼;在低熵(高度有序)的状态下,其系统的重新排列将都会被注意到。我们也许只有在熵值很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感知到“上帝”的存在,或者说才能被“上帝”注意到我们。一些瑜伽的高级修行者或是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圣人们经过长期证悟修炼,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并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了,在一些书中他们描述的进入“三昧”或是“三摩地”状态,我猜想可能还有“中阴”“中间”阶段的感受大概就是人在极低熵回到最小熵单位时的一种意识感觉,那时高度的有序,整个意识中只会有一种次序(一种意念),让意识处在极度安宁、平静、踏实、没有—丝波动的状态,书中普遍描述为:喜悦、安住。而“上帝”存在于熵最小单位的地方,就是我们真实信息存储的地方(黑洞的表面),于是进入过那种状态的人,就会获得一些关于自己其它世的信息,所以他们会有对自己前世的一些记忆。因为熵是动态变化的,而且一直趋向高熵方向,所以想要保持这种低熵的状态将会更加难,这也是体验到“上帝”存在的事例比较多,而真正与“上帝”融合的比较少,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一个人真的能让自己一直保持在极低熵的状态下,那么处于高熵状态中的人是无法与之相遇的,自然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人能那样做了。就像我前面说过的死亡是一种可以快速降低熵的方法,脱离了肉身的灵魂熵等于归零了,回到中阴阶段,但那是不能自控的(也许那些练习并成功掌握降低熵方法的人除外)灵魂马上就会快速的向高熵转化,进入无数排列组合,转世投胎。而根据概率论,我们只能说这个灵魂有百分之多少可能变草、百分之多少可能变猫、百分之多少可能变人。
  如此看来,如果你想在下一次的组合中(投生)能时有所掌控的话,有意识的去练习降低自己熵和练习保持低熵状态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用我们熟悉的概念说就是进行灵性的修炼和证悟,理解了熵及其作用机理,我们可以清晰的解释许多宗教(包括瑜伽修行)的一些戒律了,比如放下“我执”,我执是什么?“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换句话说就是有想法,人一有想法就会有不同的可能:想法实现、不实现、可能实现(不实现)、接近实现(不实现)、有条件实现(不实现)。就会变的混乱无序,混乱无序是什么?高熵。想法越多熵越高,自然离我们低熵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戒。再如吃素,如果仔细看完上面的讲述,不需我重复读者也会明白,植物熵低,吃熵低的食物自然也会让我们的熵相对低。再比如说禁欲,所有的欲望都会让我们混乱不已,走向高熵。混乱是容易的,有序是需要约束的,所以修行又叫苦行,需要极强的自我克制,这很难,所以必须树立一个敬神的信仰,从精神层面来帮助人们坚持。可到目前为止所有宗教(包括瑜伽)都只有描述修行大成之后的体验,而无法解释清楚产生这些感受的原理,体验这种事,只有体验过的人相信,而没有体验过的人很难相信,所以他们会要求你无条件信仰,亳不怀疑的照做。
  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这样做无疑是最简便的手段,但也是更容易吸引愚昧之人的手段,也容易让这些戒律(方法)在传播的时候变样或走向极端,比如杀戒,是要求非暴力不要有恶毒的想法,当然这些行为和念头都是制造混乱的源头,但这不是让你极端到走路怕踩死蚂蚁,喝水怕吃死细菌,发现带有鼠疫的老鼠不消灭它等等,因为在你考虑怎么样不踩死蚂蚁、焦虑如何才能不杀死细菌、老鼠让你生病的时候,你已经让混乱成倍增长了,好在从今天科学进步的解释看,这些方法大部分确实是能有效的降低熵值。
  其实我在想还有一种可能,也许是更为接近真实、本质的可能:那就是“上帝”他不仅仅只是黑洞的表面,而是整个黑洞!一方面他拥有最低熵的表面、储存有创造宇宙世界所有幻象的庞大信息或者说是遗传密码;另一方面他也是拥有最高熵值和最大引力的黑洞,“黑洞岩石般坚硬的外表下,却匿藏了现今所知的宇宙中最极端的狂乱”,这是一种创造力、一种不确定性和多元化的复杂可能性。就像《超脱》里所说的,上帝既有母性也有父性,而邪恶也是他的一部分。黑洞的内部和外表就是“上帝”这样极端的两种表现!这个世界上既爱男人又爱女人的人一定是有着跟“上帝”一样情怀的人。
  现代科学量子理论证明,在量子的世界里,量子是处在一种极度的混乱中的,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使得微观世界成了动荡王国,包括所有的场,电磁场、强核场、弱核场和引力场,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弦理論通过振动的圈和片来作为宇宙的最小单位的设想抹平了涨落,从根本上减小了量子涨落的幅度。这一点跟黑洞的特质很像,虽然它的内部极端狂乱,而它的整体外围,对科学家来说是极无特点的,仅用质量、电荷、自旋速度就可以表针。量子力学发展至今已近百年,那些发生在微观世界已被科学证实的令人难以置信、颠覆常识的性质,至今依然很难被人类普遍理解,如量子的纠缠理论:每一个电子都有一个和它配对纠缠的电子,我们的现代科学已能测量并制造这样的电子,但在物质世界我们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目前科学也给不出解答,然而著名的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却说:人类是有灵魂伴侣的,他也许生活在其他星球、其他维度,只有在冥想中才能达到,这种结合是精神的,永远不可能是肉体的,也不需要是异性,最终会灵魂双合融入无限。尤迦南达自己的上师由地斯瓦尔就告诉他,他们就是一对灵魂伴侣。也许在整个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科学是落后于少数圣人的超前意识的。
  印度古老的学说认为:人类的意识进化将经过四个递进时代,第一个时代叫“卡莉”时代,人们的思想被包裹在黑暗、愚昧之中,大概持续了1200年左右;第二个时代叫“德帕拉”时代,人们会发现宇宙源于能量的振动,这个年代将持续2400年左右;第三个时代叫“特瑞塔”时代,那时的人们将会意识到一切都是由思想(思维)而成,这个年代将会持续3600年左右;第四个时代叫“萨蒂亚”时代,那时人类将普遍意识到一切只是上帝的梦境而已,这个年代将会持续4800年左右。瑜伽大师尤地斯瓦尔认为:卡莉年代结束与1700年左右,开始了德帕拉,经过200年的过度期,在1900年人类迎来了真正的德帕拉时代。与科学发展的时间表对照来看令我惊奇地发现竟然有着许多“偶然”的重合点:伟大的牛顿生于1643年,随后被一个幸运的苹果砸中了脑袋,在1687年发表了他关于“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的学术论文,他的理论奠定此后300年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至今仍是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在牛顿之前,没人知道从树上落下的苹果会跟围绕着太阳旋转的行星有着相同的物理学原理。三个世纪以来牛顿的理论都是不容辩驳的,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出现,修正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基础认识,他证明时空是弯曲的,而引力就是那弯曲的波澜。“爱因斯坦证明空间和时间有赖于质量和能量的存在”;而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掌控着我们世界的定律已经不是牛顿、爱因斯坦所发现的经典定律,(虽然这些定律在描述大物体时可以非常近似)而是量子定律,“那些我们未观测到的事件正是造成我们现在所见结果的原因。”量子力学再一次颠覆了人类认知常识;而到了1980年代开始的弦理论又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解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水火不容的办法,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不是“粒子”,而是由许多微观的振动线圈组成,弦理论认为宇宙的维数比我们眼睛看到的更多,那些维都紧紧的蜷缩在宇宙的褶皱结构中。弦理论是一个能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提升到一个全新层次的理论,但是还没有人能够将它转变成精确的数学公式,在人类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也不能够得到实验证实。根据印度圣人的预言,德帕拉能量的时代我们才走过400多年,要真正让人类的科学和心智进步到完成搞清楚宇宙能量的秘密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前世今生》一书里的灵魂圣者说:人类必须要有耐心,等时机到了一切就会明了。也许作为人类整体来说只需等待就好了,当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个(或多个)走在人类灵魂进化前列的人,带着科学家的慧根降生人世,发现并找到“上帝”藏匿的金苹果,并带领人类玩转宇宙魔方。然而作为人类个体来说,在其为人的每一世不断的修习灵魂进化是一种摆脱灵魂高熵,混乱,最终与无限融合之路,这是一段漫长、孤独并快乐着的灵魂回归之旅。

《宇宙的结构》:人际关系中的“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自1915年发表至今已经100多年过去了,虽然它被誉为人类最宝贵的成就,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还是不清楚、不理解其实际意义,况且知不知道广义相对论似乎对我们的生活都不会带来任何改变和影响。然而最近当我在思考一些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问题的时候,突然发现它对我们从本质上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也就是所有物质之间都由引力拉扯着,其实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我们,其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由许多看不见的“引力”所牵扯着的,既人们通过引力而相互之间都被关联着,引力大、距离近的关系影响力大,引力弱、距离远的关系影响力弱,来自许多相反方向上的引力也会被相互抵消或削弱。
  关于引力,牛顿虽然建立了一个可以描述它作用的方程,他却说不清它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作用于物体之上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尽管是个反人类直觉的理论,然而它把握了引力的真正本性,它不但推翻了统治经典物理学300多年的牛顿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而且解答了牛顿不能回答的棘手问题。《宇宙的结构》一书中说到:“爱因斯坦重写了引力定律,为牛顿定律的棺木敲上了最后一颗钉”。爱因斯坦指出:“空间和时间不仅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一部分,而且通过自身的卷曲参与了宇宙演变……而引力就是那卷曲的波浪。”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引力是因为物体扭曲时空而造成的。“广义相对论为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在宇宙中的舞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们不碍开动大脑来大胆的想象一下,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会使自己周围的空间产生卷曲,因为我们都有一定的质量和能量,就像我们躺在一张柔软的钢丝床上一样,床垫马上就会凹陷变形,你对周围的物体就产生了一个引力,这时候如果床上原本放了一个静止的乒乓球,它就会因为你使床垫卷曲产生的引力而开始向你的身体方向移动;试想如果这个球不是个轻飘飘的乒乓球,而是个与你的体重差不多的沉甸甸的铅球,那么它可能纹丝不动的仍然呆在自己的空间卷曲里,因为它也由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产生了一个可以和你抗衡的引力,这种抗衡使你们彼此能在一个安全的距离上彼此保持牵制而又稳定;再试想这床足够大、足够结实,你舒服的躺在床上稳稳的窝在你自身弯曲床垫所形成的凹陷里,这时有人在床的另一边放上了一块质量数十倍于你的重金属物质,它让床垫形成了更大、更深的凹陷,也就是它产生了数十倍于你的引力,于是你控制不住的开始被这个引力牵扯而移动,随着速度和你们之间距离的改变,你最后可能会在一个能产生制衡的位置围绕这个金属物质旋转。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就如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地球与月亮的关系,如同整个宇宙之中所有物质的关系,具体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依然。
  那么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来决定谁的引力大?谁的引力小?谁将围绕谁旋转?怎么样才能找到并调整那个相互制衡又安全的距离范围呢?从广义相对论中我们明白了引力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问题也就不难解答。作为物质的人,我们生活在整个宇宙的引力场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引力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综合影响;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人,我们也受周遭关系引力场的综合影响,有天生带来的,也有后天形成的,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形成自己引力场,使自己在社会之中形成自己稳定的运行轨道的过程。
  引力产生作用的要素有两个,第一是:物体的质量;第二是,物体之间的距离。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这里质量的内涵不仅仅只是牛顿定律里的那个重量了,它还包括了一切与能量有关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的智慧、品格、修养、美貌、性格、魅力等等)而我认为在人与人关系的引力场中距离也不仅仅指物理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还有人与人之间血缘、婚姻、心理契合度(世界观、情趣爱好)的距离乃至灵魂进化程度的距离。
  我们首先从一个婴儿看起:最初小小的质量,没有任何生存的能量,也就是说他能产生的引力极微弱,也对任何引力都没有抵御,必须由父母的力量托载着,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他强大力量的最好方式是缩短距离,给他贴身的爱和保护、让他衣食无忧快快长大,随着孩子的长大,他的重量逐渐增加、体积也在增大,这都会让其周围的空间更多的产生卷曲,也就是孩子的引力也增加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随着孩子不断的长大,到了一定阶段,其重量的增长就是有限的了,这时就要教会他各种知识、技能和生存的本事,教会他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这些才是能够让他大大增加质量来产生强大引力的正确方法;另一方面,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引力场也渐渐强大起来,这时父母就应该用调整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来保持他们关系中引力场的平衡稳定,这样才是最有利于这个家庭、最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良好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很少有人从这个科学的角度去考虑父母与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引力场改变所需要进行的关系调整,所以许多父母总是把握不好与自己孩子之间爱的距离关系和教育问题。例如,我们会看到许多家长由于不知道在什么样的阶段该怎样帮助孩子增加引力,而以为只要是出于爱、永远把他近距离的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就是最好的方法,他们永远用对一个婴儿的方式来爱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不管他长到多大,他们愿意给他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而不知道教会他怎样去获得他想要得到某种东西的能力,这样的爱对婴儿是爱,对少年或是成年人就叫溺爱,结果到最后反而是害了孩子,(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些人类父母似乎还不及那些出于本能的动物母亲)这样的结果要么是让孩子永远长不大,要么就是让这个孩子在身处社会关系力场中自身引力极弱,毫无抵抗力,会被所有的引力左右,找不到自己的运行轨道,就算父母的引力很强大,他们也不可能永远用自己的力量托住孩子一辈子,一旦父母的引力场消失或是他们的力量无法再托载时,这样养育大的孩子被独自放在整个社会引力场中,对他而言将是一个可怕的悲剧,因为他自身的引力跟一个婴孩的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于没有自己定力的成年人他更容易顺势被一些向下的力量所牵引(因为我们都处在地心强大的向下引力场中,对任何人来说向下总是比较容易些);当孩子长大后父母依然用对待一个引力场极微弱的小孩子的距离去与一个引力加大了的成年人相处,这也不是一个平衡稳定的距离,有的孩子如果幸运的话会被其他积极的引力场影响(如学校、老师、书本知识等),让他增长了自身的引力从而有能力脱离这个距离而找的自己的社会位置;而有的小孩的未来,你不难从许多报道中看到相似的结局:一个超级啃老的,永远长不大像吸血鬼一样依附在父母身上的废物,在父母不能满足他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时候爆发的悲剧故事。   上面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一种天然关系,纵使是从血脉之中就带来的那种有烙印的稳固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因失衡而走向毁灭。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我们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另一种关系——爱情。
  这种非天然的联系如果经营得好会比有血液为纽带的关系来得更牢固,如果处理不好那也将是更快的毁灭和更大的悲剧。
  人和人之间如果能产生爱情,那一定是相互之间都产生了吸引力,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吸引,那叫单相思,单相思的人如果把握不好这种爱的距离,让它超出了安全范围,那就好像是掉进黑洞的物质一样,只有毁灭一条道路可走。这样的关系就像有些明星和他疯狂的粉丝之间的关系。举个最著名的例子:36年前有一个叫辛克利的美国男子,他因为单恋美国著名女影星朱迪·福斯特,苦于无法与心中的女神靠近,女神甚至都不知道在茫茫人海中有一个他的存在,更别说跟他谈恋爱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能让朱迪-福斯特注意到他,并能一鸣惊人的好办法,他去刺杀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刺杀当然未遂,他也当然的引起了包括朱迪-福斯特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只不过他的余生也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孤独的度过,至于他的爱情也就永远只是一种病态的臆想了。爱恋朱迪·福斯特的人多了去了,包括笔者本人,只不过大家都能在大明星强大引力与自身引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安全的距离,而只有辛克利超出了这个安全距离,只能毁灭于朱迪·福斯特强大的“黑洞”引力场之中了。
  对于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关系,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节引力场以及距离之间的平衡范围的话那也将难逃毁灭结局。其实每一个产生引力的人,在他周围其实都形成了一个类似于黑洞那样的漩涡中心,引力越大的人就越近似黑洞,我们知道黑洞是宇宙中质量最大、密度最小的地方,因而也是引力最强大的地方,任何物质如果超出了与黑洞的安全距离,从“事件视界”掉进黑洞深渊都将湮灭。因此要想获得美好的爱情,并且让这种有幸进入了婚姻殿堂的关系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适时有效的调整两人之间的引力场和距离之间的动态平衡非常关键。一开始两人能相爱、能走到一起,一定都是基于相互的强烈吸引力,不管这引力是主要来源于对方的人、才、物也好,还是其它社会关系所构成的引力场也好,最终让他们走进了婚姻的大门。其实婚姻也是增加两人引力场的一种手段,包括距离关系的拉近。一开始他们会在这个新的引力平衡系统下,找到一个新的空间卷曲轨道,并愉快、稳定的围绕对方旋转,在新婚蜜月阶段或是通过了磨合阶段的关系将是一段令人羡慕的美好婚姻佳话,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好景不长,因为一切都是处于变化着的引力场中的,要想保持住这样的美好,我们说婚姻必须去经营,怎么个经营法呢?再从我们的广义相对论说开去。
  人与人之间的引力是会随着自身的改变和周围引力场的影响而改变的,比如一开始引力场相对均衡的—对小夫妻,随着阅历的增加、工作职位的改变、学习技能的进步,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质量和能量,如果两人都在一定的尺度下共同提升,那么oK,没有关系,他们之间的引力场还是会保持相对的平衡,当然随着这样的引力增加到—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也要注意调整他们之间的距离,才不至于使这两股同样强大的力量不小心伤害到对方,所以夫妻之间到了这个程度就有必要棺敬如宾了,并且给彼此更多的空间、信任和自由;另一种情况,一方的引力增长很快、很强,另一方却没有什么更多的进步,或者连最初的那些引力也丧失了,那么他势必将被对方强大的力量所吸引,失去自己独立生活的轨道,完全依附于对方,自身引力小的人,反过来说就是质量小、能量小。处于这样婚姻关系中的弱者,纵使有婚姻这个引力场的约束,可不用我多分析你也应该清楚你的位置有多么不稳定,因为你根本已经轻的连自己的轨道都没有了,即使你的另一半也想保护你,但是你自身的引力在他的引力场里能起的作用已经非常的弱了,而且你自身也没有空间的卷曲轨道可以立足,随便来自哪个方向的引力,都将会对你造成威胁。(比如出现—个更有引力的第三者)所以当我我们看到有新闻报道:某个家庭的女主人被一个农村来的保姆取而代之的消息,也就不必大感意外了。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那我们就不要那么累,不要那么拼,我们—起安于王见状,都不增加自己的引力,不就可以一直保持爱情时候的那种稳定状态了吗?非也!其实这种情兄下才更是最不稳定的婚姻关系了,就算你们两自身的引力不变,可你们是生活在—个综合的引力场之中的,你们两人之间的引力不变,可你们周边的引力随时都在变,都在增强,随时都有可能让你们中间的某一人,或是两^同时被其它更强的力量拉走,引力小等于质量、能量小,等于极小的空间卷曲和极不稳固的社会轨道,那样的命运只能像无根的落叶那样随波逐流,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也就只能是灰飞烟灭了。那么夫妻之间维持一种什么样的引力和距离的动态平衡才是最稳定、相互更具强吸引力的关系体系呢?我说要像太阳与地球一样,一个的引力要比另一个稍强大一些,而另一个的引力也一定要在某些方面足够吸引对方,同时保持一定独立的距离,所以通常一个家庭中如果丈夫能优秀到让妻子崇拜,而妻子也能内秀到让丈夫尊重的地步,(夫与妻之间的角色反之亦然)这一定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和谐美好家庭。这样的关系和距离一定就像我们与黑洞可以通过“事件视界”这个距离来保证我们最大限度的靠近,同时又是最安全的靠近。随着双方引力场的不断变化,除了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能力来增加自身的引力外,还可以通过智慧的调整相互之间的距离来维持婚姻关系的动态平衡,找到那个最佳点,保持住,就是一個成功的婚姻。正如太阳与地球这对宇宙中的天地夫妻通过几百亿年的磨合,终于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引力场与距离的平衡,组建了一个完美、稳固的家庭,于是地球孕育出了无数生命。
  在我们的社会关系中,不止亲情与爱情这两种重要关系可以从广义相对论中得到启发,来从根本点上经营好它们,其它的所有关系其实都可以以此类推的应用这一理论来进行科学的调控。
  下面我再给大家举个发生在我和一个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的例子吧。那事始于十几年前,那时候我正在网络上练习诗歌写作,有一天我突然激动地发现那个被我视为偶像的著名诗人,经常会来一个诗歌论坛上发表作品,于是我也经常去那个论坛阅读学习她的诗歌,并且热情洋溢地跟贴评论,表达自己对她作品的喜爱和对诗人的崇敬,作为一个初学诗歌写作的人,我非常希望她也能注意到我的诗歌,并给以评论指点,可是这样的事情我在那个论坛上混的那两年中一次也没有发生过。其实我明白,她是一个诗坛名家,她的引力场非常强大,能够吸引许多像我一样喜爱诗歌的菜鸟聚集在她周围,而我又不名一文,怎么可能有什么吸引力和几率来让她会从茫茫诗海中注意到我的诗歌呢?我知道如果我想要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关系靠近些的话,唯一的,并且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质量、能力,以此来增加我的引力场,具体来说就是写好自己的诗歌文本。明确了这个道理和目标之后,经过一番努力,没过多久我的名字和她的名字就同时并排站立在一本诗歌年度选本的目录上了,这让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许多,她也许看不见那个在论坛上像个跟屁虫似的天天跟帖的名字,但她一定会注意到和她在同一本书中出现的名字,这样一种关系的改变让我很受鼓舞,于是就又有了于是,几年后在某一个诗歌奖的颁奖现场,我们正式面对面认识了,那次她坐在我旁边,我们分获了那一届不同类别的诗歌奖,她说她读过我的诗歌,很不错。我说我一开始练习诗歌写作的时候,模仿的就是她的风格。随着自身引力场的不断增强,我终于可以把一个远在天边的星星似的人物拉近到可以平等相处的朋友轨道上来了。
  责任编辑 张庆国
其他文献
透过宿舍的窗,我看见锦绣河山  一半是乡村校园里的高楼大厦  一半是美丽的新农村  想一想我身居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  望一望我怀揣的中国梦  ——绿水青山啊,锦绣河山  我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统统唤作故乡  阵阵绿叶的飘香是我心的沁凉  我一会是古代的书生,一会是古代的官人  一不小心又回到现实,成了一名鄉村教师  教室里,我的学生正埋头苦读  我喜欢校园里这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  更喜欢改革开放背景
期刊
大平公路  过去  大可乡像只口袋  袋口是小月牙山  袋底是平田  今天  崭新的大平公路  像一把锥子  扎開了大可通往弥勒县  西一镇西二镇的口子大可河  一条细小的河  佛如珠江的一缕发丝  飘在石林的南端  弯弯的小河啊  淌开大可的山  穿乡而过  喂养一万七千多人  小河由南向北流出大可  向西淌进巴江  向南汇入南盘江  跋涉千里万里啊  小河把大可人的故事  开成南海里的一朵浪花
期刊
左一脚,走进村庄  右一脚,踏上征程  父亲的路,是农村包围城市  父亲的鞋,是城市走向农村  那些年,我背着一个小书包  跟在父亲后头  从山里走向山外  从偏远走向繁荣  一路上,我一直盯着  父亲那双解放鞋,没有改变家乡的山路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坡上  只有一条毛路进出  许多时候,我梦中的情形  还是童年的红领巾在晃影  那里的庄叔、满爷、三婶  还有许多父老乡亲,一辈子在那  玉米长
期刊
在童年的记忆中,我家里的堂屋中间供桌上方的正墙上,正中间贴着一张毛主席画像,两边贴着一副对联“毛主席万岁”和“共产党万岁”,对联两边各有两张“文革”时期的宣传画作陪衬,每年过年时换一次。过年供饭时,母亲跪在供桌前,嘴里叨念的是“祖宗三代保佑我全家清清洁洁平平安安”,附带必须还要说小声一句“毛主席您也来吃饭了”。在供品冒出热气的缭绕中,毛主席永远都是一个表情,慈祥地看着我们跟在母亲后面,跪在供桌前面
期刊
放轻脚步,缓慢从他们身边挪过  每一张脸,都闪着钢毅的光芒  多么强大的遗传基因  生, 在銅质上永恒。那么近  又那么远  仰视,有发自根骨的性情  满怀的尊重,是家传法器,普渡着我  他们都不再说话  从硝烟里冲刺过,在后人泪水间闪动  脸颊上,只有目光昂扬  魂灵与山头同样挺拔  站在先烈铜像前  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小  也突然发现  改革四十年的春风  也佛过他们的脸庞
期刊
有两则笑话:  其一,《世界青年说》上美国人说:“美国拍《舌尖上的美国》只需要三集,第一集麦当劳,第二集肯德基,第三集星巴克。”然后,他转头对韩国人说:“韩国更简单,只要一集,泡菜,泡菜,泡菜。”韩国人无奈地笑了。  其二,英国人决定做一档中国的美食节目,发誓三年内吃遍中国。第一站去了四川,可三年后,英国人还没走出四川。  中国饮食简单的用博大来形容是不够的,用文化来套用,也是矫情的,我觉得用传承
期刊
一  那次去天津,从大冯处拿到的作家“联络图”里,首都第一位作家就是刘心武。一天,我从蒋子龙家出来,下午二点多,直奔天津站,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北京站,出站就遇瓢泼大雨,为赶时间,打了辆黄色面的,直奔劲松小区刘心武住宅。当我气喘吁吁爬到顶层敲房门时,已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开门的是他夫人,我那狼狈不堪的模样,着实吓坏了她。我连忙问说:“对不起,贸然敲门让你惊下了,请问是刘心武家
期刊
我长大的那个地方,原本是深山密林,是飞禽走兽的天堂。来此居住的人,并不是因为陶渊明式的山水田园梦,而是背负活着使命。最老的住户迄今也不过一百年。而更多的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更高寒、更贫瘠的地方搬来。  万物生长,人当然也不例外。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掠夺。年轻力壮的男子,带着怀有身孕的女人或嗷嗷待哺的孩子,拣一块开阔地,砍倒树木,鸟兽仓皇而逃;筑起土木结构的房子,用茅草盖了屋顶,算是有了遮风挡雨
期刊
刚刚进入初秋,临沧的每条街巷都流窜着浓密的热气,男人们光着上身,摇一把扇子,坐在树底下。树底下有人搬来一张桌子,也就有人凑过来,噼里啪啦地搓起了麻将。朱赫在楼上,心里一阵烦躁。他往窗外看了一眼,正看见树枝的一片绿荫,那绿荫上,仿佛有细微的水气在升起。他拔出一支烟,点上,深深一吸,再缓缓地喷出烟雾,这个过程使他的舌头有点麻,但麻上又有点凉。这凉就是他期待的效果。吸完一支烟,身上不可能凉下去,却似乎更
期刊
一、新文学运动发生时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中篇小说上  张庆国(以下简称张):我们主要聊中国当代小说,你在这方面有长期的研究和观察,请谈一下当前的中国小说写作是一个什么情况?  孟繁华(以下简称孟):昨天,我参加了一个《长篇小说选刊》2016年小说金榜的评选工作,结果刚出来。  张:是啊,我看到了,付秀莹跟我有微信的,她是《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嘛。  孟:你看到了?评了5个长篇。  张:你觉得新评出来的
期刊